4月22日,國家財政部公布《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申報指南》(下稱“《申報指南》”)后的第三天,A企業找到某知名光伏專家作咨詢,“《申報指南》中規定‘提供電網接入情況詳細說明,并網項目應依法取得行政許可或報送備案’,關于這一條我們問了很多同行,都不知道怎么去辦理。”
專家給他的答復是:“政策主要是指并入內網,建筑自用,上外網確實有難度,雖然說優先支持上網,但暫時還無法實現。”
并網問題本是光電建筑發展的根本障礙,本次雖然提出優先支持上網,卻指的是“優先支持已出臺并落實光電發展扶持政策地區的項目”。在《能源》雜志記者的采訪中,聽到的多是不容樂觀的聲音。
趙玉文,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主任科學家、中國可在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分會主任。近幾年,他的聲音一度成為中國光伏領域的權威,他呼吁國家要盡快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及時實行《上網電價法》,“把光伏上網用法的形式固定下來才是最佳出路”。
一石激起千層浪
3月26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與《太陽能光電建設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暫行辦法》。當天,趙玉文正在臺灣參加“兩岸光伏論壇”,他相繼接到了幾個詢問這一政策的電話。
趙玉文說他通過這些電話才了解了兩部委出臺的政策,隨后,他立即向同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的領導了解情況,卻同樣得到了“不知道有這個政策出臺”的答復。補貼政策的“突然”,讓光伏專家們始料未及。
企業亦然。
“我們正在準備材料,還沒有申報。” 電話里,保定英利集團相關工作人員對《能源》雜志記者說,“我們最擔心的還是上網問題。”
“不知所措的還有電網部門,補貼只是給光電建筑的業主,而非電網,但是如果要上外網,那就會涉及到電網。”趙玉文說,“政策出臺有些倉促,還不完善,應該在出臺的同時有一些配套實施細則,再者應該召集電網企業,國家能源局、地方財政廳、甚至各省發改委共同協調。”各證券機構也加速解讀信息,有分析師認為財政部的補貼總額未確定,預計在2009年很難超過20億元。
4月10日,一場主題為“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座談會在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召開,實為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起草官員和大型太陽能光伏企業的一場對話,新能源商會總結為“進一步細化光伏補貼政策,探討技術標準,成立產業聯盟,推動產業發展”。
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介紹,近年來,在海外市場的拉動下,我國光伏產業迅猛發展,迅速成長為世界上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但由于國內市場需求不足,95%以上的光伏產品出口國外。受突如其來的全球經濟危機的打擊,國際光伏市場迅速萎縮,國內企業海外訂單銳減。開啟國內市場成為幫助企業應對當前危機,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副主任仲繼壽認為,光伏組件首先應該滿足建筑的要求,其次需要在更高層面上引領光伏行業的發展。僅靠在建筑上安裝光伏組件,無法全部吸納所有的光伏產品,引導和示范是此次政策出臺的目的之一。
然而,對于光伏專家口中的“突然”,一直做節能建筑的地方財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卻有一番自己的理解。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在接受《能源》雜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僅2008年,全市就新增太陽能光電裝機能力2.2兆瓦,城四區基本實現綠色照明,年可節電2億度,相當于年節約7.6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20.5萬噸。
“光電建筑補貼只是建筑節能的一個分支。”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人士對《能源》雜志記者說,在建筑節能上,市財政和中央財政投入的資金高達13.7億元。欣喜背后的缺陷
有外媒稱這次補貼政策為“中國政府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釋放”,而這一積極信號迅速攪熱了全球太陽能市場。
當日,在歐美、亞太資本市場上市的光伏企業股票全線上漲,這足以讓低迷的太陽能企業欣喜。然而,欣喜之余,補貼政策“可操作性很差”的事實同樣引起了關注。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就指出,政策出臺以后,如何制定實施細則、加快落實就顯得非常重要。另外,這個政策還要加強配套,如與建筑結合建立光伏電站,電站除了自用外,應該能夠將多余的電向電網輸送。希望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其他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磋商,協調政策,制定有更大力度的系統配套政策,更好地扶持這個產業。
“補貼政策有個問題,建成后第一年給補貼,第二年以后不給補貼怎么辦,沒有人去對企業監管執行。”趙玉文說,“應該根據上網的電量進行補貼,光伏企業必須要將質量做到最好,保證輸出電量上網,才能到2020年的8年期限內盡快收回成本,電網公司也要繼續收購。這樣致使建設者持續維護電站,保持電站的最佳運行狀態。”
上海普羅新能源有限公司總裁史?說,“最大的瓶頸在于并網”,由于太陽能的普及會使現有的火力發電陷入尷尬境地,因此,光伏上網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