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無錫尚德的破產重整走到了某個關鍵點,李實明(化名),這位在無錫地面熟悉政企兩界和尚德內情的人士自2011年第四季度無錫尚德開始卷入破產傳聞后,終于決定了接受記者的采訪。
“無錫尚德的債務是90多億,其中70多億的銀行貸款,20多億的供應商貨款。媒體先前報道的170多億是債權人申報的數額,有些申報債權并不真實,比如包括虛構的高額違約金等。90多億是法院已經確認過的金額。”李實明向記者透露。
在尚德重整問題上,無錫地方政府的底線究竟是什么?面對記者的這個問題。李實明的回答是,在無錫地面上能保留尚德的“火苗”,估計可以給無錫剩下原來1/3的規模。“如果說上中下3種結局,‘下’的結局就是企業破產清算,債權人的1塊錢拿回1毛5就不錯了。國內媒體似乎一直在營造一種輿論氛圍,似乎光伏產業走到今天這一步與地方政府有關,另一方面又似乎想在債務解決問題上把地方政府給套進來。尚德在2011年第四季度給無錫市政府打報告,要求破產是公司管理層和國有股東的正當程序,但今年3月份的進入破產程序,其實是債權銀行的推動。”
據悉,無錫尚德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后,破產管理人由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和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組成,以高新區管委會人員為主。“國聯集團的老總在尚德問題上一直提堅持尊重兩個規律,一個是市場規律,一個是價值規律。這其實就是告訴無錫市政府別瞎指揮。可能你也聽說了,無錫市各級政府的自身債務就不少了,最近國聯集團都在出售資產變現了。”李實明向記者否定了尚德“國有化”的可能。
“我發現在光伏產業的新聞報道中,媒體總是錯誤理解地方政府的角色,同時低估了銀行的作用,思維方式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市場化改革走到今天,商業銀行已經是獨立的企業,不再是各級政府能輕易指揮地動得了。比如,江西地方政府動用財政資金為賽維LDK還債,曾引起不小的爭議,其實那是一起典型的債權銀行綁架地方政府的案例。銀行作為強勢債權人不僅對地方政府有影響力,也會對企業股東和管理層有影響力。在賽維的案例中,彭小峰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把國資經營破產是無論如何交代不過去的,對地方政府非常配合,把自己的個人財產拿出來向銀行抵押。所以地方政府最后還得把企業交給他經營,請他回來當CEO,因為國有化解決不了企業的經營問題。”李實明向記者表示,從江西賽維的債務解決問題中可以找到光伏產業重組的內在邏輯。
據悉,在尚德債務重整問題上,無錫地方政府和債權銀行也希望創始人施正榮“配合”。“但施正榮對‘配合’二字的理解和政府不一樣,老是說自己沒錢。政府希望施正榮能全盤交底,別讓政府老猜測,所以才有了包括施正榮在內的尚德前高管層被禁止出境。在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前,尚德管理層已經啟動內部審計,現在破產管理人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也在進行中。”對于媒體關于施正榮利用關聯交易損害公司利益的報道,李實明對記者形象地表示,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其實當你在大堤上看到一只螞蟻的時候,意味著在附近你看不到的地方一定有一群螞蟻。
“我判斷施正榮對尚德重整的預期是‘上’的結局,也就是尚德離不開他這個創始人,公司債務由地方政府埋單解決,最后還得把他請回來。但尚德走到今天這一步和施正榮的糟糕管理不無關系。其實,在尚德發生債務危機后,無錫市政府也找過產業內的其他企業,希望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債務重整并負責以后的經營管理,比如江蘇省內的保利鑫協。”李實明給記者的分析判斷是尚德最后結局既不是“下”也不是“上”。
“前一段時間,江西賽維出售位于安徽的工廠變現,說明已經有實業投資者在提前布局了,光伏產業并非沒有未來,只要資產的價格合理。對于中國光伏產業重組來說,現在就是新建產能的重置成本與收購現有企業資產哪個更合算的問題。無錫尚德目前的資產可以估價在70億-80億左右,與90億的債務相比窟窿并不算太大。當然如果大市繼續惡好,資產的評估肯定也得繼續貶值。對于債權銀行來說,企業破產清算也是最壞的結局,國務院提出盤活存量資金,用好增量資金,并購貸款才是未來中國光伏產業重組的‘中’道。”李實明給出了尚德重整走向的財務計算公式。
在光伏產業的大市走向上,目前的中歐談判是最后一個變量。“據我所知,歐盟是想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出口實行數量和價格雙配額制,中國國內的無序競爭讓歐洲人感到害怕。歐盟希望將價格定在0.8美元/瓦,據悉,中國的目前報價是0.5美元/瓦。光伏產業在國內幾乎沒什么市場,主要是出口。中歐光伏談判敲定之時,也就意味著國內光伏產業的市場容量清晰了。中央政府在光伏產業問題上肯定首先要保的是銀行貸款的安全,到那時國內光伏企業的資產價格也就容易定價了。”李實明認為,決定國內光伏產業命運的最后時刻已經越來越近了。
“無錫尚德的債務是90多億,其中70多億的銀行貸款,20多億的供應商貨款。媒體先前報道的170多億是債權人申報的數額,有些申報債權并不真實,比如包括虛構的高額違約金等。90多億是法院已經確認過的金額。”李實明向記者透露。
在尚德重整問題上,無錫地方政府的底線究竟是什么?面對記者的這個問題。李實明的回答是,在無錫地面上能保留尚德的“火苗”,估計可以給無錫剩下原來1/3的規模。“如果說上中下3種結局,‘下’的結局就是企業破產清算,債權人的1塊錢拿回1毛5就不錯了。國內媒體似乎一直在營造一種輿論氛圍,似乎光伏產業走到今天這一步與地方政府有關,另一方面又似乎想在債務解決問題上把地方政府給套進來。尚德在2011年第四季度給無錫市政府打報告,要求破產是公司管理層和國有股東的正當程序,但今年3月份的進入破產程序,其實是債權銀行的推動。”
據悉,無錫尚德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后,破產管理人由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和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組成,以高新區管委會人員為主。“國聯集團的老總在尚德問題上一直提堅持尊重兩個規律,一個是市場規律,一個是價值規律。這其實就是告訴無錫市政府別瞎指揮。可能你也聽說了,無錫市各級政府的自身債務就不少了,最近國聯集團都在出售資產變現了。”李實明向記者否定了尚德“國有化”的可能。
“我發現在光伏產業的新聞報道中,媒體總是錯誤理解地方政府的角色,同時低估了銀行的作用,思維方式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市場化改革走到今天,商業銀行已經是獨立的企業,不再是各級政府能輕易指揮地動得了。比如,江西地方政府動用財政資金為賽維LDK還債,曾引起不小的爭議,其實那是一起典型的債權銀行綁架地方政府的案例。銀行作為強勢債權人不僅對地方政府有影響力,也會對企業股東和管理層有影響力。在賽維的案例中,彭小峰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把國資經營破產是無論如何交代不過去的,對地方政府非常配合,把自己的個人財產拿出來向銀行抵押。所以地方政府最后還得把企業交給他經營,請他回來當CEO,因為國有化解決不了企業的經營問題。”李實明向記者表示,從江西賽維的債務解決問題中可以找到光伏產業重組的內在邏輯。
據悉,在尚德債務重整問題上,無錫地方政府和債權銀行也希望創始人施正榮“配合”。“但施正榮對‘配合’二字的理解和政府不一樣,老是說自己沒錢。政府希望施正榮能全盤交底,別讓政府老猜測,所以才有了包括施正榮在內的尚德前高管層被禁止出境。在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前,尚德管理層已經啟動內部審計,現在破產管理人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也在進行中。”對于媒體關于施正榮利用關聯交易損害公司利益的報道,李實明對記者形象地表示,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其實當你在大堤上看到一只螞蟻的時候,意味著在附近你看不到的地方一定有一群螞蟻。
“我判斷施正榮對尚德重整的預期是‘上’的結局,也就是尚德離不開他這個創始人,公司債務由地方政府埋單解決,最后還得把他請回來。但尚德走到今天這一步和施正榮的糟糕管理不無關系。其實,在尚德發生債務危機后,無錫市政府也找過產業內的其他企業,希望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債務重整并負責以后的經營管理,比如江蘇省內的保利鑫協。”李實明給記者的分析判斷是尚德最后結局既不是“下”也不是“上”。
“前一段時間,江西賽維出售位于安徽的工廠變現,說明已經有實業投資者在提前布局了,光伏產業并非沒有未來,只要資產的價格合理。對于中國光伏產業重組來說,現在就是新建產能的重置成本與收購現有企業資產哪個更合算的問題。無錫尚德目前的資產可以估價在70億-80億左右,與90億的債務相比窟窿并不算太大。當然如果大市繼續惡好,資產的評估肯定也得繼續貶值。對于債權銀行來說,企業破產清算也是最壞的結局,國務院提出盤活存量資金,用好增量資金,并購貸款才是未來中國光伏產業重組的‘中’道。”李實明給出了尚德重整走向的財務計算公式。
在光伏產業的大市走向上,目前的中歐談判是最后一個變量。“據我所知,歐盟是想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出口實行數量和價格雙配額制,中國國內的無序競爭讓歐洲人感到害怕。歐盟希望將價格定在0.8美元/瓦,據悉,中國的目前報價是0.5美元/瓦。光伏產業在國內幾乎沒什么市場,主要是出口。中歐光伏談判敲定之時,也就意味著國內光伏產業的市場容量清晰了。中央政府在光伏產業問題上肯定首先要保的是銀行貸款的安全,到那時國內光伏企業的資產價格也就容易定價了。”李實明認為,決定國內光伏產業命運的最后時刻已經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