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歐盟啟動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開始,最終這場馬拉松式談判以雙贏而非貿易戰的智慧方式結束。 過 去兩個月,江蘇輝倫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法律事務的周強過上了南京—北京的雙城生活,平均每周,他都要去北京1~2次。
周強所在的企業是中國歐盟光伏產品糾紛的涉案企業,也是在6月歐委會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并提供價格承諾談判方式之后,被選出的13家代表企業之一。
這些企業通過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下稱“機電商會”)推薦,又經過會員投票,被選中為商務部和機電商會的談判提供技術、市場支持,并為談判團隊準備談判方案。
“我們隨時在與談判團隊進行電話、郵件和微信的聯絡,以便隨時修改談判細節,如果涉及比較具體的行業性問題,就會去北京開會。” 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但是周強并不覺得辛苦,因為這是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的一場談判,而最終他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27日,中國光伏產業與歐委會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安排,最終通過限定中國輸歐光伏產品最低價格,而非采取高額懲罰性反傾銷及反補貼稅的方式,互相達成了妥協。
從去年歐盟啟動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開始,最終這場馬拉松式談判以雙贏而非貿易戰的智慧方式結束。
在給本報記者發來的材料中,歐盟貿易委員德古特表示,經過數周艱苦的談判,我不能說很滿意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的出價已經達到了歐盟抗辯法例的預期,但這是一個歐盟和中國都在努力追求的和睦的結果。
馬拉松式的談判
“整個談判的完成經過了2個多月。”一位參與談判的光伏企業高層梁先生向記者表示,6月4日,歐委會宣布將從6月6日~8月6日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兩個月雙方未能協商一致,稅率將升至47.6%,這對很多光伏企業來說都是致命打擊。
機電商會副會長王貴清表示,談判期間,雙方進行了多次的磋商和談判。歐盟代表團來北京和中方會談,中方也會前往布魯塞爾與歐方會談。
“在這段時間內,各協會都做了大量工作,參與委托商會談判的企業多達95家。光伏公司主要工作是向中方談判代表提供市場信息、價格、細分市場狀況及市場預測等,中歐雙方集中討論的焦點也在數據、當地售價及彼此的市場份額上。”英利綠色能源法務總監樊先生告訴本報。
如此規模的貿易談判無疑是艱苦的。周強說,最后報告處處是讓人玩味的談判細節。
同樣過雙城生活的泰通(泰州)工業有限公司(中盛光電)商務管理部陳琦回憶到,自己至少經歷了三個版本的談判方案,6月下旬第一個方案后,7月初及下旬又隨著談判進展,出了其他兩個版本。整個過程就是在和歐委會就出價及條款細節進行反復博弈。
最終,給他印象最深也是最艱難的部分,是將歐委會的最初出價67歐分/瓦談到了57歐分/瓦,以及取消連坐條款。
歐委會最初的出價要求是,如果有一家中國光伏企業違反價格承諾協議,所有的中國企業便必須退出歐盟市場,到了最后的方案,這個條款已經被修改為中國企業誰違規,誰退出歐盟市場。
陳琦認為,這個結果讓過去一年苦苦掙扎的中國對歐出口光伏企業松了口氣,保留了中國企業對歐出口的火種。
他給本報記者算了筆賬,如果按照47.6%的反傾銷稅,意味著自己輸入歐盟的太陽能面板產品價格已經達到將近70歐分/瓦,這個價格高于歐盟本土競爭對手的價格10%左右,達到了禁止性關稅的水平,那樣中國產品將完全被禁止在歐盟市場之外。
最終價格鎖定55~57歐分
此前中國輸歐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平均價格大致在45歐分。今年,陳琦所在的泰通(泰州)工業有限公司(中盛光電)已經根據談判預期,數次調高出口價格至52歐分/瓦。
本報記者了解到,談判最終確定的價格,是中歐雙方都做了一定讓步后的結果,不是任何一方的底價,大致在中國企業出價的55歐分及歐盟出價的57歐分之間。
“一開始歐盟拋出了一個比較高的價格,但這一價格的采集依據并不科學,我們拿了很多數據給對方,證明歐盟價格及相應理由是有些問題的。因而后來大家可以逐步達成一個合理的價格。”一位參與談判的企業內部高層向本報透露。
此前有媒體報道,雙方在“基期”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即“最終出口價”是以調查期價格為基準,還是以當期市場價格為基準。
了解此次談判的楊先生向本報表示,無論是哪個價格作為基準,最終定價至少會讓中國企業仍在歐洲市場有一點利潤。
不過也有一家江蘇當地的光伏企業負責人稱,如果以0.57歐元/瓦計算,基本上該公司所有產品都會被擋在歐洲市場之外,因為歐洲當地企業無法接受該價格,而這一結論則是該企業委托一家市場咨詢公司所作的調研而產生的。該企業認為不損害其在歐市場份額的價格約為0.52歐元/瓦。
“從我們了解的情況看,這次談判的最終結果是讓大多數人滿意的。以往大家各自為陣,現在則有相對一致的出口價。以后大家也不用再以低價來吸引歐洲投資商、渠道商了,中方企業必須要有更多競爭優勢才行,如完善的配套及售后服務、良好信譽及更好的產品質量。”楊先生說。
歷史性的價格承諾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對本報記者說,中歐之間以價格承諾協定而非雙反稅率的方式,解決光伏爭端,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此前類似案例一般都是通過出口數量限制,而非最低價格限制的方式來達成協定。
在發給本報的材料中,歐盟表示,這個解決方案是努力在兩個核心因素中達到平衡:即歐盟是一個擁有穩定太陽能光伏產品的供應市場和防止損害性的傾銷行為。歐盟還稱,價格承諾一開始便是歐盟方面選擇的方式之一。
趙忠秀認為,最后的結果對企業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挑戰。以尚德為代表的大而不強的模式;以低勞動力成本、加上政府低價土地,大金額投資的中國光伏企業將面臨全面洗牌。而對于提高光伏轉化率,改善企業經營模式,并發展內需市場的光伏企業,卻是個好事。
江蘇輝倫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容坤也認同這個看法。他認為,價格承諾比傳統的雙反稅規則要好。
他認為,傳統的雙反稅是要交給政府,而且是禁止性的稅率。但是限制最低價,就是迫使企業提高出口價格,提價部分是企業自己多賺走的利潤。對于雙方是一個更為雙贏的結果,中國企業也能保持在歐盟的出口,歐盟也能保護本土企業,控制中國輸歐產品的市場份額。
“這是一把雙刃劍,價格提升了也意味著競爭優勢減少,訂單減少;單從另外一方面,也符合國家調整光伏過剩產能的改革方向,向更高質量產品轉型的目標。”陳琦說。
他對本報記者說,公告僅僅是個開始。接下來,企業還要按照歐委會要求,將接單—生產—發貨—清關全過程重新理順,大致還需要2~3個月。
周強所在的企業是中國歐盟光伏產品糾紛的涉案企業,也是在6月歐委會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并提供價格承諾談判方式之后,被選出的13家代表企業之一。
這些企業通過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下稱“機電商會”)推薦,又經過會員投票,被選中為商務部和機電商會的談判提供技術、市場支持,并為談判團隊準備談判方案。
“我們隨時在與談判團隊進行電話、郵件和微信的聯絡,以便隨時修改談判細節,如果涉及比較具體的行業性問題,就會去北京開會。” 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但是周強并不覺得辛苦,因為這是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的一場談判,而最終他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27日,中國光伏產業與歐委會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安排,最終通過限定中國輸歐光伏產品最低價格,而非采取高額懲罰性反傾銷及反補貼稅的方式,互相達成了妥協。
從去年歐盟啟動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開始,最終這場馬拉松式談判以雙贏而非貿易戰的智慧方式結束。
在給本報記者發來的材料中,歐盟貿易委員德古特表示,經過數周艱苦的談判,我不能說很滿意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的出價已經達到了歐盟抗辯法例的預期,但這是一個歐盟和中國都在努力追求的和睦的結果。
馬拉松式的談判
“整個談判的完成經過了2個多月。”一位參與談判的光伏企業高層梁先生向記者表示,6月4日,歐委會宣布將從6月6日~8月6日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兩個月雙方未能協商一致,稅率將升至47.6%,這對很多光伏企業來說都是致命打擊。
機電商會副會長王貴清表示,談判期間,雙方進行了多次的磋商和談判。歐盟代表團來北京和中方會談,中方也會前往布魯塞爾與歐方會談。
“在這段時間內,各協會都做了大量工作,參與委托商會談判的企業多達95家。光伏公司主要工作是向中方談判代表提供市場信息、價格、細分市場狀況及市場預測等,中歐雙方集中討論的焦點也在數據、當地售價及彼此的市場份額上。”英利綠色能源法務總監樊先生告訴本報。
如此規模的貿易談判無疑是艱苦的。周強說,最后報告處處是讓人玩味的談判細節。
同樣過雙城生活的泰通(泰州)工業有限公司(中盛光電)商務管理部陳琦回憶到,自己至少經歷了三個版本的談判方案,6月下旬第一個方案后,7月初及下旬又隨著談判進展,出了其他兩個版本。整個過程就是在和歐委會就出價及條款細節進行反復博弈。
最終,給他印象最深也是最艱難的部分,是將歐委會的最初出價67歐分/瓦談到了57歐分/瓦,以及取消連坐條款。
歐委會最初的出價要求是,如果有一家中國光伏企業違反價格承諾協議,所有的中國企業便必須退出歐盟市場,到了最后的方案,這個條款已經被修改為中國企業誰違規,誰退出歐盟市場。
陳琦認為,這個結果讓過去一年苦苦掙扎的中國對歐出口光伏企業松了口氣,保留了中國企業對歐出口的火種。
他給本報記者算了筆賬,如果按照47.6%的反傾銷稅,意味著自己輸入歐盟的太陽能面板產品價格已經達到將近70歐分/瓦,這個價格高于歐盟本土競爭對手的價格10%左右,達到了禁止性關稅的水平,那樣中國產品將完全被禁止在歐盟市場之外。
最終價格鎖定55~57歐分
此前中國輸歐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平均價格大致在45歐分。今年,陳琦所在的泰通(泰州)工業有限公司(中盛光電)已經根據談判預期,數次調高出口價格至52歐分/瓦。
本報記者了解到,談判最終確定的價格,是中歐雙方都做了一定讓步后的結果,不是任何一方的底價,大致在中國企業出價的55歐分及歐盟出價的57歐分之間。
“一開始歐盟拋出了一個比較高的價格,但這一價格的采集依據并不科學,我們拿了很多數據給對方,證明歐盟價格及相應理由是有些問題的。因而后來大家可以逐步達成一個合理的價格。”一位參與談判的企業內部高層向本報透露。
此前有媒體報道,雙方在“基期”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即“最終出口價”是以調查期價格為基準,還是以當期市場價格為基準。
了解此次談判的楊先生向本報表示,無論是哪個價格作為基準,最終定價至少會讓中國企業仍在歐洲市場有一點利潤。
不過也有一家江蘇當地的光伏企業負責人稱,如果以0.57歐元/瓦計算,基本上該公司所有產品都會被擋在歐洲市場之外,因為歐洲當地企業無法接受該價格,而這一結論則是該企業委托一家市場咨詢公司所作的調研而產生的。該企業認為不損害其在歐市場份額的價格約為0.52歐元/瓦。
“從我們了解的情況看,這次談判的最終結果是讓大多數人滿意的。以往大家各自為陣,現在則有相對一致的出口價。以后大家也不用再以低價來吸引歐洲投資商、渠道商了,中方企業必須要有更多競爭優勢才行,如完善的配套及售后服務、良好信譽及更好的產品質量。”楊先生說。
歷史性的價格承諾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對本報記者說,中歐之間以價格承諾協定而非雙反稅率的方式,解決光伏爭端,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此前類似案例一般都是通過出口數量限制,而非最低價格限制的方式來達成協定。
在發給本報的材料中,歐盟表示,這個解決方案是努力在兩個核心因素中達到平衡:即歐盟是一個擁有穩定太陽能光伏產品的供應市場和防止損害性的傾銷行為。歐盟還稱,價格承諾一開始便是歐盟方面選擇的方式之一。
趙忠秀認為,最后的結果對企業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挑戰。以尚德為代表的大而不強的模式;以低勞動力成本、加上政府低價土地,大金額投資的中國光伏企業將面臨全面洗牌。而對于提高光伏轉化率,改善企業經營模式,并發展內需市場的光伏企業,卻是個好事。
江蘇輝倫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容坤也認同這個看法。他認為,價格承諾比傳統的雙反稅規則要好。
他認為,傳統的雙反稅是要交給政府,而且是禁止性的稅率。但是限制最低價,就是迫使企業提高出口價格,提價部分是企業自己多賺走的利潤。對于雙方是一個更為雙贏的結果,中國企業也能保持在歐盟的出口,歐盟也能保護本土企業,控制中國輸歐產品的市場份額。
“這是一把雙刃劍,價格提升了也意味著競爭優勢減少,訂單減少;單從另外一方面,也符合國家調整光伏過剩產能的改革方向,向更高質量產品轉型的目標。”陳琦說。
他對本報記者說,公告僅僅是個開始。接下來,企業還要按照歐委會要求,將接單—生產—發貨—清關全過程重新理順,大致還需要2~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