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屋頂計劃”為在金融危機旋渦中苦苦掙扎多時的太陽能光伏產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然而,內需市場真正啟動,需要普惠性政策,更需要政策能落到實處.
3月下旬,太陽能概念股表現強勁,天威保變等多只太陽能光伏題材的股票連拉數個漲停,板塊熱度陡升。這股熱度迅速傳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市場,美國東部時間3月23日,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的股價均上漲39%,天威英利也大漲35%,且隨后持續走高。
一直默默無聞的太陽能概念股緣何突然集體“井噴”?其背后的直接利好因素是,中國近日出臺的“太陽能屋頂計劃”。3月23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鼓勵城市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這兩個文件被稱為“太陽能屋頂計劃”。正是這一計劃,為光伏產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讓在金融危機的旋渦中已苦苦掙扎多時的光伏企業看到了一絲曙光。
這是中國針對太陽能光伏應用出臺的第一個量化措施,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不少人樂觀認為,這一政策將改變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尷尬局面。
“計劃”出臺后,《新財經》編輯對光伏領域的相關專家及部分企業進行了采訪。他們普遍認為,“太陽能屋頂計劃”在一定程度提振了光伏企業的信心,但對市場的實際推動效果,短期內難以顯現。
被金融危機
打蒙了的光伏產業
中國光伏產業的現狀是“兩頭在外”,即從國外進口原材料,經過加工,再將成品輸出。因此,海外市場的浮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光伏企業的命運。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海外市場開始“凍結”,光伏企業被沖得七零八落。“許多企業被打蒙了,有裁員的,有停產的。”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博士在接受《新財經》編輯采訪時表示。
有媒體報道,國內80%的光伏企業陷入困境,50%的光伏組件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情況確實比較嚴重,肯定有停產的,但到底百分之多少,我沒有準確數字。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外不少項目或暫停、或延后,有的甚至取消,對國內生產企業的影響非常直接。”通威集團副總裁胡榮柱說。通威集團做農業起家,近兩年,開始投資新能源,多晶硅項目是目前的投資重點。談及金融危機對通威集團的影響,胡榮柱表示,最大的影響是多晶硅的價格大幅下跌,導致單位利潤下降很多,好在通威的產品沒有出口,主要供應國內市場,訂單量沒有萎縮。
“大部分企業50%~80%的產能的的確確被打下去了。說80%的企業倒閉,應該沒那么嚴重。我沒有權威數據,就我們了解的情況看,數據反過來可能是對的,即20%的企業倒閉,80%的企業受到很大沖擊。”中海陽(北京)新能源電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力銘說。他說,中海陽所受影響不太大,主要原因是中海陽以國內市場為主,海外市場份額僅占10%左右。而受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是外向型企業,包括國內現有11家光伏領域的上市公司,它們90%以上的產能都是外銷,因此,受影響比較大。
薛力銘認為,金融危機對國內光伏企業有兩大直接影響:一是訂單流產,二是庫存積壓。
金融危機爆發后,不少外商取消了訂單。盡管外商舍棄了預付款,但國內生產企業因此遭受的損失更慘重。比如,外商開始下了5億的訂單,預付款20%,即1億,后來取消訂單,預付款也不要了。看似生產企業白白得了一個億,其實不然。因為原料準備了,規格確定了,有的甚至已經投產,生產商實際投入總額可能達4億元。如今只得到1億元,直接損失3億元。
除了訂單流產,光伏企業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庫存積壓。2008年上半年,多晶硅價格一路飆升至每公斤400多美元,不少企業大量囤積,一屯就是幾個億,為2009年、2010年擴大產能做準備;金融危機爆發后,價格直線下跌,現在只有50~60美元/公斤。庫存不值錢了,資金又被嚴重占用,企業資金風險加大。
“兩頭”出了問題,光伏企業陷入困境,從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不斷收到企業發出的求救信號,政府怎能袖手旁觀?薛力銘認為,這是國家出臺“太陽能屋頂計劃”的現實背景,國家也希望借此機會啟動內需市場。
出路在國內市場,
不能總為他人做嫁衣
不少業內專家對光伏產業“兩頭在外”、過分依賴海外市場的現象早有關注,并呼吁啟動內需市場。“中國光伏企業的出路在哪里?在國內市場的啟動。然而,國內市場遲遲難以啟動。企業是趨利的,海外市場能夠給它們帶來豐厚的利潤,它們自然會把目光都轉向國外。”曾少軍說。
不可否認,海外光伏應用市場的快速發展,客觀上刺激了我國光伏產業,使得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一批企業脫穎而出。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產量居全球第一。
“某一個階段這么做是合理的,但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們只做國外的代工商,肯定不行。‘第一’是靠給別人加工得來的。企業是上市了,老板也成了全球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