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與歐盟就中國產光伏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傾銷問題達成了和解。歐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市場,此前,中國產光伏電池的6成出口歐盟。但今后的相關貿易量將受到限制。而無法進入歐盟市場的中國光伏產品將轉而流向日本。得益于日本國內實施的電力收購制度很多日本企業今后也將面臨潛在的威脅。
中國企業蓄勢待發
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商、中國英利綠色能源的負責人曾明確表示要大幅增加對日本的出貨量,計劃將今年的對日出口量累計增加到45萬千瓦時,相當于去年的20倍以上。這一規模也已相當于日本國內第5位的三菱電機的產量。
采用英利光伏電池板的光伏電站(日本北海道帶廣市)
英利的員工大多數平均年齡在20~30歲,都是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學習英語會話,長時間從事工作的所謂“工作狂”。去年,英利取代中國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成為業界的全球龍頭。英利希望增加對日出口的背后正是中國與歐盟間存在的貿易摩擦。
歐盟委員會去年秋天因懷疑中國光伏產品對其市場低價傾銷而啟動了調查。中國2011年對歐盟的出口額達到了210億歐元,一旦受限將對中國的出口產生嚴重的影響。為此,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尋求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就解決該問題進行磋商的同時,對歐盟產葡萄酒展開反傾銷調查等,與歐盟展開了政治上的周旋。
在7月份雙方達成的和解內容中,主要針對中國出口的產品設定了“最低價格”和“數量上限”。具體內容沒有公布,但據稱最低價格為每1瓦時的發電能力合0.56歐元,而數量則被限制在每年700萬千萬時。這一數量上只相當于歐盟年需求量(約1500萬千萬時)的近5成左右。因此,將近有500萬千瓦時的光伏出口產品將找不到去向。
受此影響,中國各光伏企業將目光轉向了日本市場。為了優先普及,日本國內去年7月起實施的電力全量購買制度設高了賣電價格。同時政策還規定電力公司20年內采用同一價格購買。由于可以獲得穩定收益的預期,日本的不少企業相繼涉足大規模光伏電站業務。光伏發電更逐步向家庭普及。
經日本國家認可的光伏發電項目截至今年3月以達到了2000萬千萬時(按照發電能力計算),相當于20座核反應堆的核發電能力。夏普和京瓷等日本5家大型企業瞄準市場擴大,正大舉增加產能,但目前的生產設備仍只能滿足整體需求的20%左右。因此,對于海外企業來說,日本市場擁有廣闊的開拓空間。例如,在中國擁有生產基地的韓國韓華集團(Hanwha Q.CELLS)的對日出口量已相當于去年的8倍,加拿大的阿特斯太陽能有限公司也預計達到去年的6倍。
海外光伏企業正瞄準日本市場。而日本企業卻缺少緊迫感。據日本大型家電企業的人士表示,除了眼下的產能已接近飽和,日本企業一直對“品質和售后服務上占優”充滿自信。另外,日本事實上對企業涉足該領域設置的“障礙”也給日本企業增加了信心。在企業涉足光伏發電領域并希望接受融資時,日本主要銀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設定了必須使用日本產光伏產品的條件。
中國企業的低價格攻勢可能在日本重演
由于日本的電力購買制度將使高利潤率得到保證,美國高盛集團和中國的投資公司等海外基金都準備陸續投入巨額資金。對于自身有足夠能力籌集資金的海外企業來說,價格偏高的日本產光伏發電產品并沒有魅力。
對于日本企業來說潛在的威脅還不止于此。
中國英利的負責人表示正考慮在日本市場實施戰略性降價。由于對歐盟出口的最低價格已經明確,中國相關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盈利,因此企業間的競爭將告一段落。英利的負責人表示,中國企業在日本實施降價的余地出現了。
與此同時,在歐盟被視為問題的中國光伏企業的低價格攻勢有可能在日本重演。日本政府是否會向歐盟委員會那樣采取反制措施目前很難判斷。在光伏電池方面,日本政府曾與歐盟一同對加拿大州政府為保護當地產品而設置的優待措施向世貿組織(WTO)提起訴訟,而且在今年5月獲得勝訴。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表示,日本在反傾銷措施方面本身采取了較為消極的措施,因此“很難為保護本國產品采取措施”。
據美國調查公司IHS預測,日本光伏相關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日元,按金額計算將成為全球首位。在已經被海外企業奪取2成份額的日本光伏電池市場,中國企業的“巨浪”是否會洶涌而至呢?
中國企業蓄勢待發
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商、中國英利綠色能源的負責人曾明確表示要大幅增加對日本的出貨量,計劃將今年的對日出口量累計增加到45萬千瓦時,相當于去年的20倍以上。這一規模也已相當于日本國內第5位的三菱電機的產量。
采用英利光伏電池板的光伏電站(日本北海道帶廣市)
英利的員工大多數平均年齡在20~30歲,都是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學習英語會話,長時間從事工作的所謂“工作狂”。去年,英利取代中國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成為業界的全球龍頭。英利希望增加對日出口的背后正是中國與歐盟間存在的貿易摩擦。
歐盟委員會去年秋天因懷疑中國光伏產品對其市場低價傾銷而啟動了調查。中國2011年對歐盟的出口額達到了210億歐元,一旦受限將對中國的出口產生嚴重的影響。為此,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尋求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就解決該問題進行磋商的同時,對歐盟產葡萄酒展開反傾銷調查等,與歐盟展開了政治上的周旋。
在7月份雙方達成的和解內容中,主要針對中國出口的產品設定了“最低價格”和“數量上限”。具體內容沒有公布,但據稱最低價格為每1瓦時的發電能力合0.56歐元,而數量則被限制在每年700萬千萬時。這一數量上只相當于歐盟年需求量(約1500萬千萬時)的近5成左右。因此,將近有500萬千瓦時的光伏出口產品將找不到去向。
受此影響,中國各光伏企業將目光轉向了日本市場。為了優先普及,日本國內去年7月起實施的電力全量購買制度設高了賣電價格。同時政策還規定電力公司20年內采用同一價格購買。由于可以獲得穩定收益的預期,日本的不少企業相繼涉足大規模光伏電站業務。光伏發電更逐步向家庭普及。
經日本國家認可的光伏發電項目截至今年3月以達到了2000萬千萬時(按照發電能力計算),相當于20座核反應堆的核發電能力。夏普和京瓷等日本5家大型企業瞄準市場擴大,正大舉增加產能,但目前的生產設備仍只能滿足整體需求的20%左右。因此,對于海外企業來說,日本市場擁有廣闊的開拓空間。例如,在中國擁有生產基地的韓國韓華集團(Hanwha Q.CELLS)的對日出口量已相當于去年的8倍,加拿大的阿特斯太陽能有限公司也預計達到去年的6倍。
海外光伏企業正瞄準日本市場。而日本企業卻缺少緊迫感。據日本大型家電企業的人士表示,除了眼下的產能已接近飽和,日本企業一直對“品質和售后服務上占優”充滿自信。另外,日本事實上對企業涉足該領域設置的“障礙”也給日本企業增加了信心。在企業涉足光伏發電領域并希望接受融資時,日本主要銀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設定了必須使用日本產光伏產品的條件。
中國企業的低價格攻勢可能在日本重演
由于日本的電力購買制度將使高利潤率得到保證,美國高盛集團和中國的投資公司等海外基金都準備陸續投入巨額資金。對于自身有足夠能力籌集資金的海外企業來說,價格偏高的日本產光伏發電產品并沒有魅力。
對于日本企業來說潛在的威脅還不止于此。
中國英利的負責人表示正考慮在日本市場實施戰略性降價。由于對歐盟出口的最低價格已經明確,中國相關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盈利,因此企業間的競爭將告一段落。英利的負責人表示,中國企業在日本實施降價的余地出現了。
與此同時,在歐盟被視為問題的中國光伏企業的低價格攻勢有可能在日本重演。日本政府是否會向歐盟委員會那樣采取反制措施目前很難判斷。在光伏電池方面,日本政府曾與歐盟一同對加拿大州政府為保護當地產品而設置的優待措施向世貿組織(WTO)提起訴訟,而且在今年5月獲得勝訴。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表示,日本在反傾銷措施方面本身采取了較為消極的措施,因此“很難為保護本國產品采取措施”。
據美國調查公司IHS預測,日本光伏相關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日元,按金額計算將成為全球首位。在已經被海外企業奪取2成份額的日本光伏電池市場,中國企業的“巨浪”是否會洶涌而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