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1945年的人很難想象,多年以后,人們在提到核能的時候,除了廣島和長崎之外,還有另一個更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字:福島。
二戰末期,落在日本的原子彈瞬間造成約10萬人死亡,其毀滅程度和導致的尸橫遍野的恐怖景象,至今仍令人心驚膽顫。這場災難對世人造成的心理影響不光體現在世界各國對核武器的忌憚,同時也重塑了世界對核能的定義。
在能源世界里,全球每年由于采油和采煤致死的人數成百上千。反觀核電,福島核電事故迄今為止并沒有殺死任何人;同樣,三里島核電事故也并沒有記錄在案的直接死亡記錄;即使是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也僅造成43人死亡(其中,28人死于高輻射直接照射,18人死于輻射照射導致的甲狀腺癌)。
相比之下,即使致死人數懸殊,但人們仍堅持把核電當成致人死亡 “終極武器”。
從目前為止的公眾爭辯中,人們可以找到原因:最具有破壞性和殺傷性的“武器”往往是人類制造的,而石油、煤炭等屬于自然資源,因此遠沒有核電那么恐怖。輻射確實是一個可怕的東西,但比起車禍、房屋失火和其它可以瞬間致死很多人的事故來說,它遠遠沒有那么大殺傷力。但人們認為輻射是無形的,看不到、摸不到的,甚至不知道輻射什么時候正在傷害人。如果公眾繼續以不理性的態度對待核電,那才會是一場真正的災難。
就日本來說,國內所有的核反應堆全部被關停,重啟可能遙遙無期。從2011年福島地震發生,直到所有反應堆都被關停之后,公眾才真正感到安全。但不幸的是,日本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將支付另一筆更為昂貴的費用。
福島核事故之前,核電發電量占日本發電總量的30%。為了保持核電被禁用之后的電力供應不受影響,日本開始大量進口LNG——進口量大約達到全球供應量的1/3。這導致了巨大的貿易逆差。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福島核事故后,公眾的反應以及日本政府之后采取的應對方法帶給日本的影響甚至大于事故本身帶來的影響。
福島地震帶來的后果并沒有結束。首先,它導致LNG價格上漲。其次,結合之前的核事故,后核事故時期的“激冷效應”對全世界核電使用都造成了巨大影響。德國在福島事故之后3個月便宣布在2022年前禁核,這一決定迅速點亮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但目前為止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并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反而在過去兩年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降反升。為了彌補去核導致的供能緊縮,德國還在不斷修建化石燃料電廠。照這個水平來看,德國能夠維持目前碳排量不繼續升高就已經算是奇跡了。
去核除了導致嚴重經濟問題之外,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它使氣候環境更為惡劣。同樣拿日本來說,由于無法使用核電,東京被迫放棄2020年的碳排目標。反觀英國,在氣候問題上,它更為理性。目前英國的三個主要政黨都認可核電對于全球氣候的重要意義,并同意繼續使用核電。在今年發布的《英國核未來》工業戰略文件中,英國政府提出計劃讓英國成為一個民用核能領先的國家。之后,唐寧街出臺了財政激勵政策,鼓勵地方政府新建核電站。
但英國能源部長戴維對目前英國的核電使用情況并不滿意,他認為,除非修建更多核電站,否則僅以現在的核電規模根本無法降低碳排。
反觀核電的替代品,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燃煤和燃氣發電,二者都將導致氣候更加惡劣;以太陽能、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還處在發展階段,遠遠無法給世界帶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支持。核電行業一直被公眾所誤解,治理氣候和環境問題的緊迫感尚不能替代歷史悲劇帶來的深遠影響。
能夠給人以信心的是,核電反對者們的抗議更多是基于心理原因,卻并沒有明確的科學依據能夠證明核電會給世界帶來大規模傷害。在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的當下,人們需要重新看待核電的價值和意義。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適宜生存的環境,沉重的歷史包袱必須丟棄。
(來源:《獨立報》,文章有刪節、標題有改動)(楊團團/編譯)
二戰末期,落在日本的原子彈瞬間造成約10萬人死亡,其毀滅程度和導致的尸橫遍野的恐怖景象,至今仍令人心驚膽顫。這場災難對世人造成的心理影響不光體現在世界各國對核武器的忌憚,同時也重塑了世界對核能的定義。
在能源世界里,全球每年由于采油和采煤致死的人數成百上千。反觀核電,福島核電事故迄今為止并沒有殺死任何人;同樣,三里島核電事故也并沒有記錄在案的直接死亡記錄;即使是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也僅造成43人死亡(其中,28人死于高輻射直接照射,18人死于輻射照射導致的甲狀腺癌)。
相比之下,即使致死人數懸殊,但人們仍堅持把核電當成致人死亡 “終極武器”。
從目前為止的公眾爭辯中,人們可以找到原因:最具有破壞性和殺傷性的“武器”往往是人類制造的,而石油、煤炭等屬于自然資源,因此遠沒有核電那么恐怖。輻射確實是一個可怕的東西,但比起車禍、房屋失火和其它可以瞬間致死很多人的事故來說,它遠遠沒有那么大殺傷力。但人們認為輻射是無形的,看不到、摸不到的,甚至不知道輻射什么時候正在傷害人。如果公眾繼續以不理性的態度對待核電,那才會是一場真正的災難。
就日本來說,國內所有的核反應堆全部被關停,重啟可能遙遙無期。從2011年福島地震發生,直到所有反應堆都被關停之后,公眾才真正感到安全。但不幸的是,日本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將支付另一筆更為昂貴的費用。
福島核事故之前,核電發電量占日本發電總量的30%。為了保持核電被禁用之后的電力供應不受影響,日本開始大量進口LNG——進口量大約達到全球供應量的1/3。這導致了巨大的貿易逆差。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福島核事故后,公眾的反應以及日本政府之后采取的應對方法帶給日本的影響甚至大于事故本身帶來的影響。
福島地震帶來的后果并沒有結束。首先,它導致LNG價格上漲。其次,結合之前的核事故,后核事故時期的“激冷效應”對全世界核電使用都造成了巨大影響。德國在福島事故之后3個月便宣布在2022年前禁核,這一決定迅速點亮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但目前為止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并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反而在過去兩年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降反升。為了彌補去核導致的供能緊縮,德國還在不斷修建化石燃料電廠。照這個水平來看,德國能夠維持目前碳排量不繼續升高就已經算是奇跡了。
去核除了導致嚴重經濟問題之外,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它使氣候環境更為惡劣。同樣拿日本來說,由于無法使用核電,東京被迫放棄2020年的碳排目標。反觀英國,在氣候問題上,它更為理性。目前英國的三個主要政黨都認可核電對于全球氣候的重要意義,并同意繼續使用核電。在今年發布的《英國核未來》工業戰略文件中,英國政府提出計劃讓英國成為一個民用核能領先的國家。之后,唐寧街出臺了財政激勵政策,鼓勵地方政府新建核電站。
但英國能源部長戴維對目前英國的核電使用情況并不滿意,他認為,除非修建更多核電站,否則僅以現在的核電規模根本無法降低碳排。
反觀核電的替代品,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燃煤和燃氣發電,二者都將導致氣候更加惡劣;以太陽能、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還處在發展階段,遠遠無法給世界帶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支持。核電行業一直被公眾所誤解,治理氣候和環境問題的緊迫感尚不能替代歷史悲劇帶來的深遠影響。
能夠給人以信心的是,核電反對者們的抗議更多是基于心理原因,卻并沒有明確的科學依據能夠證明核電會給世界帶來大規模傷害。在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的當下,人們需要重新看待核電的價值和意義。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適宜生存的環境,沉重的歷史包袱必須丟棄。
(來源:《獨立報》,文章有刪節、標題有改動)(楊團團/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