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行業正日益定義于新概念,而光伏行業的研究與開發工作更比太陽熱能和風能業來的突出。我們探討這三個行業的對比,同時量化光伏業的領導角色。
雖然中國企業在這三個行業里都表現出 非凡的進展(比如說,中國在這三個 行業里都占生產量的第一位),這三個 行業都遵循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例 如,風電業以政府政策推動、強烈的國 內需求量為基礎;太陽能光伏業是以出 口為主的行業;而太陽熱能業的發展則 透過大學支部的積極推廣,包括把它的 核心技術與業內其它企業分享。
風電業的發展結果也不同,由大型發電 企業領導的實際創新體系正逐漸形成; 太陽能光伏業掙扎求存;而太陽熱能業 正發展了極具競爭力和創新的生態系 統,且正從低端市場(金字塔底部,郊 區市場)逐漸融入更高層次的市場。雖 然我們希望更深入洞察一些關于導致這 三個行業以不同模式演變的關鍵因素, 但是由于三個行業中的兩個仍在迅速演 變中,本文只能略作探索。同時也因為 本文的探索性質,我們選用歷史視角 方式(Kiesser, 1994)進行了個案研究 (Eisenhardt 1989; 3 Glaser and Strauss, 1967; Yin 1989)。
根據我們的分析師所得出的結果,影響 三個行業不同模式演變的因素共有四 個:技術的成本效益、政府扶持、價值 鏈支援該行業的能力,以及領導企業的 策略。這四個因素并不完全獨立,但反 映出同一個演變過程的不同層面:成本 效益可被當成行業演變最早期條件的主 要元素,而其余的三個因素則造就了最 早期的條件,特別是成本效益。行業的 創新與發展因為這些因素之間的互動而 演變。
本文所得結果有可能對下列指標有所幫 助。首先,影響國家創新體系發展的 因素(Freeman, 1988; Lundvall, 1992; Nelson, 1993; Pavitt, 1985)或本地「 鉆石」(Porter, 1990),對于新行業來 說。國家創新體系和本地「鉆石」的重 要性早已無需置疑。盡管如此,我們對 實際的國家創新體系或本地「鉆石」的 發展過程仍然所知不多。雖然這項研究 才剛起步,但也已經發現成本效益的特 別重要性。當成本非常高時,要建立實 際的國家創新體系或本地「鉆石」是非 常困難的。
其次,本研究也牽涉到政策與策略。比 如說,本研究所得結果指出當行業非常 依賴國際市場,不只在產品銷售方面, 也包括采購原材料、主要裝備和核心生 產程序時,就可能會非常困難建立實際 的國家創新體系或本地「鉆石」。
我們發現,影響三個行業不同模式演變 的因素共有四個:技術的成本效益、政 府扶持、價值鏈支援該行業的能力,以 及企業領導的策略。下文將對這些因素 作出詳述。
成本效益
引致三個行業不同演變途徑的直接因素是 當中的成本效益差異:太陽熱能業的低成 本使它能在無須政府扶持的情況下增長, 而光伏業相比較高成本則阻礙了它的發 展。比如說,在太陽熱能業里,中國也轉 移了德國和加拿大等的技術來制造太陽能 集熱管和太陽能熱水器。但是,所需成本 非常高而相應的市場卻非常小。
在附屬于清華大學的北京清華陽光能源 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清華陽光Tsinghua Solar)發明了以低得多的成本制造太陽 能集熱管和太陽能熱水器的技術后,市 場才開始擴展。即便是今天,中國的產 品成本仍然只不過是歐洲的三分之一而 已。在2010年,中國的太陽熱能業的市 場大約值73.5億人民幣(9.2億歐元)。 而歐洲市場則只有約2.6億歐元。
光伏業的情況卻不一樣。保定的英利集團 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太陽能 光伏電池制造商之一。但是,在它于1998 年創立時,它的主要業務只不過是進行政 府扶持的3兆瓦太陽能光伏項目,那是一 項高科技示范項目而非商業項目。那時 候,高成本令太陽能很難獲得商業成就。 事實上,英利集團的3兆瓦光伏項目從政 府獲得了2千萬人民幣的補貼。
同樣的,當尚德于2001年成立時,最初 的設計產能只不過3兆瓦,雖然施正榮顯 示當時成功的把產能量提升到10兆瓦。 尚德也獲得了政府的資助。最初的8百萬 美元資本投資大部份來自無錫政府。受 制于太小的國內市場,尚德的增必須依 賴國際市場。
實際上,就算在2011年,根據我們在北 京和一家企業的訪談所得,即便在它獲得 50%的政府補貼投資,該公司的光伏項目 仍然無法帶來任何盈余。這情況在整個 行業來說是非常普遍的,而企業投資于太 陽能光伏的原因主要是策略性考量而不是 旨在短期盈利性。但是對國際市場來說, 中國企業的成本結構已經具有足夠的競爭 力。而事實上,包括英利集團和尚德在內 的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制造商是非常幸運 的:他們恰好在開始營運不久就能出口到 迅速增長的國際市場。
在2004年,中國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產 量為50兆瓦。在那之后的幾年:2005 、2006、2007、2008和2009的產量分 別增加到200兆瓦、400兆瓦、1088兆 瓦、2600兆瓦和4011兆瓦。風電業的成 本效益僅屬中等,而風電業的演變也處處 展現出成本效益的影響。為了改變能源結 構,前電力局在1993年開始鼓勵風電業并 計劃于2000年達到100兆瓦的裝機量。 但是風電業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這個 目標直到2005年才實現。除了技術上的 挑戰以外,基礎的原因是風電的高成 本。相比之下,風電的成本是煤基發電 的約兩倍(0.8~1.2元人民幣/kWh)。 對于電力企業來說,1998年的供電業 改革重組規定他們減低發電成本,因 此他們并沒有任何推動力發展新能源。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由于風電較高的成 本必須由當地使用者分擔,他們也同意 沒有任何推動力支持這新能源的發展 (Shi, 2010)。
太陽能光伏業的演變也顯示出成本效益 的影響。自2009年以來,太陽能業的 發展開始一日千里。除了政府增加扶持 以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成本的削減: 在2009年第一輪的太陽能特許權項目 (Solar Concession Program)最低的投 標價降至1.09元人民幣/kWh,而2010年 的第二輪太陽能特許權項目最低投標價 降至0.7288元人民幣/kWh。雖然太陽能 的價格仍然比風能高,相信目前的價格 仍舊是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