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發表于《光能》雜志6月刊
很多分析機構認為財政部與建設部聯合推動的新政缺乏實施細則,在某種程度上等于一紙空文,光伏業的大發展還有待時日,甚至有悲觀人士稱新政很可能如早前的可再生能源法一樣難以落實,或者同能源大部制計劃一樣仍待商榷。但從近日的政府和媒體表現看,這次的推動絕對是從上至下的。聯系到中國對未來的勃勃雄心,我敢肯定,這次中國正在制定的新能源政策,是真的要落實了。
首先,在財政部出臺新政的同時,江蘇省于同一天即發布了光伏發展計劃,很明顯江蘇省一早就得到了消息。目前全國范圍都在準備新能源產業的規劃,最為謹慎的財政部這次如此迅速,說明很可能是得到了上級重要指示。
其次,政府部門關于新能源的活動越來越頻繁,更重要的是之前偏向保守的政府官員終于將“正在討論”改為了“將要出臺”;
最后,在最具有政策敏感性的CCTV引領下,中國的媒體開始長篇大幅的播報新能源節目,做為中國的喉舌,他們必然是收到了“大腦”的引領。
這些還不足以肯定新能源政策必然在短期內實施,而且中國的新能源大規模應用也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聯系到金融危機后世界格局變化和今后走向來看,中國發展新能源具有其必然性,其間的政治意義與經濟意義還有對于環境的意義三者可以說是均等的。
可能讀者會覺得我扯的離譜了,但事實確實如此,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國家領袖爭相夸獎中國,讓習慣了西方指點的國人感覺有些不適應。
競選之時對華態度強硬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當選總統后對中國評價頗高,并且于倫敦峰會接受了胡錦濤主席的邀請,下半年將訪問中國。
美財政部副部長麥考密克贊揚中國政府在應對危機方面是“一個負責任的參與者與盟友?!边@恐怕是近十幾年來,美國高官首次在公開場合將中國冠以“盟友”的身份。
每每出格的法國總統薩科奇在會見達賴后,受到來自歐洲其他國家和法國民眾的強大壓力,終于“懂事”了一些,主動修復中法關系,邀請中國領導人訪華。薩科奇的表現,側面反映了歐洲對于中國的看重和經濟上一定程度的依賴。
這一切,說明了什么?預示著什么?
雖然中國一再強調,金融危機不能指望中國,也否認了“美中G2”格局的說法,但世界的局勢已經借助金融危機這個催化劑在發生切切實實的改變。中國增持美元,暗示了中國有意提高國際地位,同時最近中國的一系列舉措,從“四萬億”刺激經濟政策、到航母計劃、兩岸交流的加速,都預示著中國要在世界秩序重塑之際,提高自身在國際上的地位。最近新能源產業這么大的動作,與其有著必然聯系。
新能源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個新興產業,而中國的光伏、風能企業發展極為迅速,有工業基礎,與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甚至領先。
發展新能源切合了中國政府政治、經濟和環境的需要。拋開熟知的經濟和環境意義不談,從國際方面對于中國節能減排的贊譽來看,發展新能源為中國進一步改變西方人對于中國觀念有著重要意義。
美國等主要西方國家都在大力推廣新能源,中國政府自然想通過扶持國內新能源企業,在拉動內需的同時,增大與其它國家的貿易交流。
綜上,中國的新能政策必將由政治領導經濟,取得空前發展。
關于新能源政策出臺詳情,請參見(文章)一文。PXX頁
從多晶硅價格看中國制造
做完道康寧的訪談,我有個感覺,中國的企業應該是抓緊轉型進程了。
“我很理解中國多晶硅企業的心情。從長遠角度來看,多晶硅的需求量遠大于目前的全球產能,但我不得不承認,很多企業可能看不到這一天的到來。”道康寧的太陽能全球總監Eric Peeters對我說。
不知在何時,“中國制造”似乎成了劣質的代名詞,盡管我們在國外買到的東西十有八九都是“Made in China”。我們的光伏企業已經通過艱苦的努力逐步扭轉國外客戶對我們的印象,但當我們的產品和國外同行處于同一價位時,甚至連我們國人都更傾向于舶來品,據石定寰參事介紹,國外多晶硅成本可以控制在15美元/公斤,那么,我們的出路何在?
我們的傳統優勢在于我們的低人工成本和我們較低的毛利率。但在未來全球光伏毛利率大幅降低的同時,中國的人工成本和物價卻在不斷上漲,已有外商將工廠轉移到更加廉價的越南、緬甸等地。雖然我不贊成我們繼續保有低成本優勢,但我們是不是應該進一步加速“中國制造”的品牌過程?
從“6毛9 ”看光伏并網(詳情參加XXXXPXX頁)
英利首次官方回應Shine雜志:“這個價位是國投電力報的,我們只是負責提供組件,這個價格我們不賺錢,但也不賠錢?!?
短短的幾句話,可以看出很多事情:
1、無奈
我們的光伏企業有著大量的安裝經驗和技術優勢,為什么要在合作中由電力公司占主導地位?繞來繞去,還是繞到老大難的問題,光伏發電并網難,中國的電網結構使得光伏并網存在很多困難(詳情參加XXXXPXX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