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定是以尊重市場為前提,讓市場自己決定各種資源配置,決定產業布局
觀點
改革,成為從2013年過渡到2014年的熱詞。作為四川以養魚這項傳統農牧業起家的通威集團,在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的帶領下,已經走在了變革的前沿。在接受天府早報記者專訪時,劉漢元指出,集團將密切關注和進一步加大農牧和新能源兩大主業的投入,尤其是盡快讓清潔、環保、可持續的光伏新能源早日惠及全體國民。
暢談
展望2014年
☆經濟加快轉方式調結構
☆加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力度
☆堅定不移淘汰落后產能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導思想:全面深化改革
30年的改革開放,60年新中國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尊重市場、允許市場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放開市場各參與方的手腳,經濟就能大發展。”
——劉漢元
最大亮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定是以尊重市場為前提,讓市場自己決定各種資源的配置,決定產業的布局,一定要讓市場自己整合,根據市場的需要配置資源并自然形成合理的選擇。這是非常關鍵的。”
——劉漢元
逆勢求發展
沖刺光伏產業 預計明年迎來春天
即將過去的2013年,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特別是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仍遭遇了嚴峻的挑戰。一直看好光伏行業的劉漢元早早就進入這個新興行業,但光伏行業在近幾年經歷了跌宕起伏,中國光伏行業經歷了歐美“雙反”調查、海外市場遇冷等一系列挫折。
通威在逆勢中發展如何?劉漢元說,“通威持續保持了良好態勢,特別是7月以來國家密集出臺各項光伏新政對整個行業形成的利好和刺激,對通威和整個行業來說都是好事。”
劉漢元始終青睞光伏產業巨大的發展空間。今年9月,通威以8.7億元價格收購全球太陽能電池片項目單體規模最大企業合肥賽維,11月,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兩個月的時間里,公司各項生產、經營和管理工作得到快速有序地恢復與推進。接手合肥賽維,初衷是什么?劉漢元說,早期主要是想在國內產能存量上做文章,將消耗當前存量作為首選,以后適當地發展增量用以配合和補充。“我認為這種選擇對整個行業健康發展,對盡快進入適度和較大規模的生產,是理性的、有效的選擇。”
而對于光伏產業市場目前的低迷,劉漢元說,“光伏市場不僅具有高成長性,且需求潛力巨大。光伏產業的春天臨近已是行業共識,最多就像我們現在和明年春天的距離。”他更樂觀地估計,“根據目前光伏產業仍處初期過剩期的判斷,它走出困境、走向春天是遲早之事,我樂觀地預計在明年春天會有變化。”他表示,自己始終相信,“我國光伏行業近兩三年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優勝劣汰的行業整合,在調整后,大家會在投入和未來的發展上更加理性、更加冷靜、更加成熟。”
關注新能源
未來,自家屋頂或可以光伏發電
對于即將到來的2014年,通威集團的計劃是什么?又有什么新的目標?劉漢元笑稱,“集團今天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戰略十分明確,一定是在自己的兩大主業里,為國家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關及社會利益和民生福祉的重大領域中繼續穩健、快速發展。”
今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大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而改革成為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對于改革,劉漢元表示,“30年的改革開放,60多年新中國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尊重市場、允許市場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放開市場各參與方的手腳,經濟就能大發展。”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認為這是此次三中全會的最大亮點,”劉漢元說,“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定是以尊重市場為前提,讓市場自己決定各種資源的配置,決定產業的布局,一定要讓市場自己整合,根據市場的需要配置資源并自然形成合理的選擇。這是非常關鍵的。”“未來新能源有望完成今天通過燒煤實現的99%以上的作用,那時,這些都可以用光伏發電的方式解決。”劉漢元對新能源的前景有著清晰的規劃,并把這些作為自己未來最關注的話題,“現在,汽車需要加汽油來行駛,10年、20年后,或許就在明年、后年,大家開到的汽車就有一部分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會成為主流。新能源的實施可以把不可再生的資源消耗使用量減少80%-90%,環境的排放壓力減少80%到90%,這是我重點關注的內容。”
按照劉漢元的設想,“未來也許自家的屋頂就可以安裝光伏發電,也許一個工廠的用電需求可以通過屋頂的光伏發電來解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居民、每一個公司、每一個工廠都有條件和光伏產品及其產品的應用親密接觸。”讓光伏發電一體化、模塊化和普及化,是劉漢元對通威開拓新能源業務的基本要求。
他的遠見
變革,通威集團已走在前沿
2013年11月,具有歷史意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成為從2013年過渡到2014年的熱詞。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經濟工作暨城鎮化工作會議給出了明年經濟發展的方向。
即將到來的2014年,經濟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加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力度,堅定不移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各界共識。
通威集團以養魚這項傳統農牧業起家,在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的帶領下,已經走在了變革的前沿。從單純的農業產業逐步發展為一家以農業和新能源為核心業務,并在化工、寵物食品、IT、建筑與房地產等行業快速發展的大型民營科技型企業。
■觀點
現代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作為四川農業領軍企業,通威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通威股份,作為我省首家銷售收入超過100億的上市公司,其水產飼料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已超過25%,連續21年位居全國第一,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集團。
近幾年來,食品行業和食品安全備受關注,一些知名企業家也開始為自己推薦的一些食品代言,褚時健的褚橙,柳傳志的柳桃,還有潘石屹的潘蘋果,企業家為以自己命名的水果代言。從傳播上,公眾人物被信任度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給這些農業產品帶來一定的美譽。談及這一現象時,劉漢元說:“這些有影響力的人紛紛表達試水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說明農業、特別是現代農業在未來商業中的巨大吸引力和發展潛力。”劉漢元說,“在食品方面,我們自己已打造出一條涵蓋上、中、下游的完整的農業全產業鏈。”
如今,“通威魚”系列、春源冷鮮肉、“太豐鴨”等通威水產、畜禽深加工產品,已成為眾多家庭餐桌上真正的“放心食品”。
四川企業“走出去”會成為常態
近幾年來,隨著四川經濟的高速發展,四川企業也開始向海外大舉進軍,展開跨國收購。劉漢元對此表示,四川企業走出去或者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是個時間遲早的問題,其實四川的企業在農牧方面走出來幾家都還蠻成功。
未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無論是走到東南亞、非洲、還是歐美一些相對我們有優勢的產業里面去,都僅僅是個遲早的問題,中國初步具備資金上的條件,初步具備企業規模的相對條件,如果國內的經濟能夠持續再發展10年、20年、30年,“走出去”一定成為常態,并且會延伸中國企業和中國人的影響,這一點應該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