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2月的到來,喧囂一年的太陽能企業迎來年底最后沖刺,其中處于太陽能上游制造端的硅片企業在最后一個月里上演了一場對弈交鋒,各自亮出歲末壓軸底牌。
2013年,多晶硅材料與硅片制造商保利協鑫是中國光伏行業上游產業鏈當之無愧的霸主,然而第一位置雖然延續,但卻無法松懈,除了需要守住城池持續盈利,還要時刻提防不被黑馬超越,通常情況下,業內一般企業無法與之抗衡,然而近日一個“團體黑馬”發出了一聲有份量的“吶喊”。
2013年12月19日,西安隆基、河北晶龍、卡姆丹克、天津中環、陽光能源五家公司聯合對外發布了帶有其共同理念的新產品單晶M1&M2,此舉瞬間在業內引起熱議。按照以往慣例,企業發布新產品很常見,但這次由國內五家主流單晶制造商聯合發布新品讓人感到意外,更有深意的是,此次發布的產品除了具備新品的常規特征如增加組件功率、保持低成本等以外,五家公司首次對單晶產品提出了規格上的標準,將單晶硅片的規格一致統一為直徑205、210(毫米)。
在此之前,市場上的單晶硅片以不同直徑(200-210 毫米)的規格出現,種類并不統一,不同的硅片公司向電池廠商提供不同規格的單晶硅片,行業沒有統一標準。
“對于電池廠商而言,使用多種規格單晶硅片雖然面積及功率輸出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因為標準不統一,上下游溝通成本會增加,未必能達到產線及供應鏈的最優點;同時因為規格不統一,單晶硅片廠商也受到限制,無法做到大規模批量生產某一種規格產品,規模經濟優勢減弱,也不利于達到最佳成本,此次我們統一單晶硅片的規格標準,有利于產業鏈上下游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西安隆基公司董事長李振國對PV-Tech表示,采用單晶M1電池轉換效率可達19.2%,標準60片組件功率可做到265瓦。
過去兩年受行業低氣壓影響,供需失衡導致需求縮減,硅片價格一路下跌;同時下游電池、組件企業對每瓦投資成本的追求掩蓋了對發電效率及衰減質量的考量 ,國內太陽能單晶硅片制造商承受很大壓力;另一方面,多晶組件市場占有率逐漸增加,市場形勢的變化讓此前獨立競爭、各自為戰的單晶硅片制造商走向合作、一致對外,而在硅片的市場中,保利協鑫無疑是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
三天后,12月22日保利協鑫在蘇州發布第二代類單晶硅片“鑫單晶G2”,并宣布已進入商業化量產,根據其客戶測試數據,此款新產品比第一代類單晶在平均轉換效率上提升了1.1%,硅片可用于制備280/335W(60/72PCS)以上電池組件,定位于高效硅片市場的主流應用。
保利協鑫首席技術官代冰表示:“鑫單晶G2的平均轉化效率接近直拉單晶,相對直拉單晶有0.5%以上的效率增益,光率平均也要低1%,同時具有面積大、低封裝損失的優勢,是單晶鑄錠技術取得的最新產品突破。”
2011年保利協鑫發布了第一代類單晶產品,硅片平均轉換效率達到18.5%,成為當年量產類單晶產品中最高。第二代類單晶除了在產品技術參數上做了提升,其外觀呈現出更高的均勻性與一致性,335W / 72PCS鑫單晶G2組件與早期類單晶組件實物照片對比顯示,鑫單晶G2硅片單晶面積超過99%。
保利協鑫執行總裁舒樺表示:“保利協鑫高效硅片種的類單晶產品已經成為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硅片品類,將逐漸成為單晶產品的主流,鑫單晶G2將給客戶提供更高價值增值。”
鑫單晶G2的發布被視為與不久前五大單晶硅片企業發布的M1&M2的一次新品對弈,隨著中國分布式政策的發布與逐步細化推行,雙方都感覺到市場的微妙變化,不約而同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發布新產品。面對五家單晶硅片制造商的統一戰線,代冰表示:“我們只看市場,現在市場有可能需要非常高輸出功率的組件,而我們有技術儲備、產品儲備,我們覺得現在是一個市場切入點,所以推出二代鑫單晶。同時我們希望旗下的產品形成體系,現在我們有鑫多晶S1、S2、S3,鑫單晶有G2、G3, 從250W一直擴充到290W基本上覆蓋了市場面,推出新品是為了使產品之間形成組合,我們認為隨著光伏產業的發展市場會更加細分,根據不同細分市場推出切合的產品,實現多元化從而保持領先。”
根據Solarbuzz分析,2010年至今多晶份額加速擴張,主要光伏組件廠商70%選擇多晶技術路線,其次為P型單晶技術以及N型單晶,這種趨勢在2011年、2012年得到延續,選擇多晶的企業呈現繼續上升的趨勢,到2013年前三個季度已經達到76%。
保利協鑫的產品開發策略是緊緊圍繞市場,為此在保利協鑫的硅片業務板塊中,高效多晶硅片是主導,產品的開發與優勢也更為明顯,基本保持每6個月推出一款新型高效硅片的頻率,自2012年3月推出第一代高效多晶硅片鑫多晶S1之后,2012年10及2013年5月分別推出了鑫多晶S2和S3,每款產品相較上一代產品均會在轉化效率上做提升。
根據市場推出產品,產品推動了市場的拓展,保利協鑫顯然抓住了國內硅片市場的特點與需求,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存在差別,受低價格產品影響,中國成為全球組件平均銷售價格(ASP)最低的一個市場,多晶組件需求增加,市場對高效多晶硅片的需求增強,2013年鑫多晶硅片出貨4.3GW,目前保利協鑫在可流通的多晶硅市場中占比超過70%。
“我們制定了鑫系列產品開發路線圖,不管是鑫多晶還是鑫單晶都有時間計劃,我們言出必行說到做到,不做追風者而是始終跑在競爭對手前面。”代冰認為主流產品還是高效多晶,仔細觀察會發現多晶的技術發展比單晶要快,多晶這幾年的效率是持續增長的,而單晶幾乎沒有變化。此次五家公司發布的M1、M2是在增加單晶面積基礎上增加效率,這樣會帶來拉晶成本的增加,雖然單晶制造商一直努力降低成本,但整個制造端的每家公司都在致力于此,我們也一樣,如果多晶做到18%的時候單晶做不到21%以上,那么單晶在性價比上也是沒有優勢的。
對于兩方的此次交鋒,一位熟悉這六家公司情況的供應商認為需要看后續的市場反應,一方面五家聯盟設立統一規格,但這規格是否能保持并執行下去有待商榷,因為每家單晶硅片公司都有各自的特點,比如卡姆丹克的單晶硅片效率做的最好,隆基的成本控制很好,陽光能源的設備最好等,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統一的,另外,客戶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但這是一大跨步,從被動的迎合客戶轉變成主動出擊改變游戲規則尋求更多市場主導權。另一方面保利協鑫類單晶也存在不穩定因素,在一開始推出時被認為概念炒作,還有其效率上的劣勢,需要接受2014年市場的考驗。
事實上單多晶之爭由來已久,高效單晶電池效率高,成本亦高;普通多晶電池效率低于單晶電池,勝在成本較低。前幾年單晶占據主導地位,到后來單多晶平分秋色,如今這種局面因為市場的變化以及保利協鑫類單晶的介入再次發生變化。類單晶取兩者中間,這兩年在保利協鑫的強勢研發下類單晶產品開始走向成熟并為市場所接受。
對質疑最多的關于多晶效率問題,代冰表示:“我不太認可單晶的輸出功率比多晶要高,目前多晶正在接近于單晶,鑫單晶G2加上常規電池工藝可以做到280W,我們用先進工藝還多10W,可以做到290W(60PCS)。鑫多晶S2加上普通電池工藝效率能做到17.6%以上,我們用先進電池工藝在某歐洲電池制造商量產的數據是18.5%,S3加上先進工藝在實驗室可以做到19%轉換效率。單晶為什么要強調面積的變化,是因為單晶缺角,而多晶面積要比它大,光率及封裝損失都要低,從電池到組件,多晶比單晶封裝要低2到3個百分點。”
業內專家認為不論是M1、M2或是鑫單晶G2、鑫多晶S系列,都是為了滿足光伏電池、組件制造商的需求,硅片制造商各揮所長,都在尋求一種最優化的效果,一種最佳的組件技術解決方案,是技術與實力的對弈,具有優勢的一方將獲得更多市場,這樣的競爭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是一件好事,能加快制造端更精細化的生產。
2013年,多晶硅材料與硅片制造商保利協鑫是中國光伏行業上游產業鏈當之無愧的霸主,然而第一位置雖然延續,但卻無法松懈,除了需要守住城池持續盈利,還要時刻提防不被黑馬超越,通常情況下,業內一般企業無法與之抗衡,然而近日一個“團體黑馬”發出了一聲有份量的“吶喊”。
2013年12月19日,西安隆基、河北晶龍、卡姆丹克、天津中環、陽光能源五家公司聯合對外發布了帶有其共同理念的新產品單晶M1&M2,此舉瞬間在業內引起熱議。按照以往慣例,企業發布新產品很常見,但這次由國內五家主流單晶制造商聯合發布新品讓人感到意外,更有深意的是,此次發布的產品除了具備新品的常規特征如增加組件功率、保持低成本等以外,五家公司首次對單晶產品提出了規格上的標準,將單晶硅片的規格一致統一為直徑205、210(毫米)。
在此之前,市場上的單晶硅片以不同直徑(200-210 毫米)的規格出現,種類并不統一,不同的硅片公司向電池廠商提供不同規格的單晶硅片,行業沒有統一標準。
“對于電池廠商而言,使用多種規格單晶硅片雖然面積及功率輸出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因為標準不統一,上下游溝通成本會增加,未必能達到產線及供應鏈的最優點;同時因為規格不統一,單晶硅片廠商也受到限制,無法做到大規模批量生產某一種規格產品,規模經濟優勢減弱,也不利于達到最佳成本,此次我們統一單晶硅片的規格標準,有利于產業鏈上下游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西安隆基公司董事長李振國對PV-Tech表示,采用單晶M1電池轉換效率可達19.2%,標準60片組件功率可做到265瓦。
過去兩年受行業低氣壓影響,供需失衡導致需求縮減,硅片價格一路下跌;同時下游電池、組件企業對每瓦投資成本的追求掩蓋了對發電效率及衰減質量的考量 ,國內太陽能單晶硅片制造商承受很大壓力;另一方面,多晶組件市場占有率逐漸增加,市場形勢的變化讓此前獨立競爭、各自為戰的單晶硅片制造商走向合作、一致對外,而在硅片的市場中,保利協鑫無疑是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
三天后,12月22日保利協鑫在蘇州發布第二代類單晶硅片“鑫單晶G2”,并宣布已進入商業化量產,根據其客戶測試數據,此款新產品比第一代類單晶在平均轉換效率上提升了1.1%,硅片可用于制備280/335W(60/72PCS)以上電池組件,定位于高效硅片市場的主流應用。
保利協鑫首席技術官代冰表示:“鑫單晶G2的平均轉化效率接近直拉單晶,相對直拉單晶有0.5%以上的效率增益,光率平均也要低1%,同時具有面積大、低封裝損失的優勢,是單晶鑄錠技術取得的最新產品突破。”
2011年保利協鑫發布了第一代類單晶產品,硅片平均轉換效率達到18.5%,成為當年量產類單晶產品中最高。第二代類單晶除了在產品技術參數上做了提升,其外觀呈現出更高的均勻性與一致性,335W / 72PCS鑫單晶G2組件與早期類單晶組件實物照片對比顯示,鑫單晶G2硅片單晶面積超過99%。
保利協鑫執行總裁舒樺表示:“保利協鑫高效硅片種的類單晶產品已經成為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硅片品類,將逐漸成為單晶產品的主流,鑫單晶G2將給客戶提供更高價值增值。”
鑫單晶G2的發布被視為與不久前五大單晶硅片企業發布的M1&M2的一次新品對弈,隨著中國分布式政策的發布與逐步細化推行,雙方都感覺到市場的微妙變化,不約而同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發布新產品。面對五家單晶硅片制造商的統一戰線,代冰表示:“我們只看市場,現在市場有可能需要非常高輸出功率的組件,而我們有技術儲備、產品儲備,我們覺得現在是一個市場切入點,所以推出二代鑫單晶。同時我們希望旗下的產品形成體系,現在我們有鑫多晶S1、S2、S3,鑫單晶有G2、G3, 從250W一直擴充到290W基本上覆蓋了市場面,推出新品是為了使產品之間形成組合,我們認為隨著光伏產業的發展市場會更加細分,根據不同細分市場推出切合的產品,實現多元化從而保持領先。”
根據Solarbuzz分析,2010年至今多晶份額加速擴張,主要光伏組件廠商70%選擇多晶技術路線,其次為P型單晶技術以及N型單晶,這種趨勢在2011年、2012年得到延續,選擇多晶的企業呈現繼續上升的趨勢,到2013年前三個季度已經達到76%。
保利協鑫的產品開發策略是緊緊圍繞市場,為此在保利協鑫的硅片業務板塊中,高效多晶硅片是主導,產品的開發與優勢也更為明顯,基本保持每6個月推出一款新型高效硅片的頻率,自2012年3月推出第一代高效多晶硅片鑫多晶S1之后,2012年10及2013年5月分別推出了鑫多晶S2和S3,每款產品相較上一代產品均會在轉化效率上做提升。
根據市場推出產品,產品推動了市場的拓展,保利協鑫顯然抓住了國內硅片市場的特點與需求,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存在差別,受低價格產品影響,中國成為全球組件平均銷售價格(ASP)最低的一個市場,多晶組件需求增加,市場對高效多晶硅片的需求增強,2013年鑫多晶硅片出貨4.3GW,目前保利協鑫在可流通的多晶硅市場中占比超過70%。
“我們制定了鑫系列產品開發路線圖,不管是鑫多晶還是鑫單晶都有時間計劃,我們言出必行說到做到,不做追風者而是始終跑在競爭對手前面。”代冰認為主流產品還是高效多晶,仔細觀察會發現多晶的技術發展比單晶要快,多晶這幾年的效率是持續增長的,而單晶幾乎沒有變化。此次五家公司發布的M1、M2是在增加單晶面積基礎上增加效率,這樣會帶來拉晶成本的增加,雖然單晶制造商一直努力降低成本,但整個制造端的每家公司都在致力于此,我們也一樣,如果多晶做到18%的時候單晶做不到21%以上,那么單晶在性價比上也是沒有優勢的。
對于兩方的此次交鋒,一位熟悉這六家公司情況的供應商認為需要看后續的市場反應,一方面五家聯盟設立統一規格,但這規格是否能保持并執行下去有待商榷,因為每家單晶硅片公司都有各自的特點,比如卡姆丹克的單晶硅片效率做的最好,隆基的成本控制很好,陽光能源的設備最好等,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統一的,另外,客戶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但這是一大跨步,從被動的迎合客戶轉變成主動出擊改變游戲規則尋求更多市場主導權。另一方面保利協鑫類單晶也存在不穩定因素,在一開始推出時被認為概念炒作,還有其效率上的劣勢,需要接受2014年市場的考驗。
事實上單多晶之爭由來已久,高效單晶電池效率高,成本亦高;普通多晶電池效率低于單晶電池,勝在成本較低。前幾年單晶占據主導地位,到后來單多晶平分秋色,如今這種局面因為市場的變化以及保利協鑫類單晶的介入再次發生變化。類單晶取兩者中間,這兩年在保利協鑫的強勢研發下類單晶產品開始走向成熟并為市場所接受。
對質疑最多的關于多晶效率問題,代冰表示:“我不太認可單晶的輸出功率比多晶要高,目前多晶正在接近于單晶,鑫單晶G2加上常規電池工藝可以做到280W,我們用先進工藝還多10W,可以做到290W(60PCS)。鑫多晶S2加上普通電池工藝效率能做到17.6%以上,我們用先進電池工藝在某歐洲電池制造商量產的數據是18.5%,S3加上先進工藝在實驗室可以做到19%轉換效率。單晶為什么要強調面積的變化,是因為單晶缺角,而多晶面積要比它大,光率及封裝損失都要低,從電池到組件,多晶比單晶封裝要低2到3個百分點。”
業內專家認為不論是M1、M2或是鑫單晶G2、鑫多晶S系列,都是為了滿足光伏電池、組件制造商的需求,硅片制造商各揮所長,都在尋求一種最優化的效果,一種最佳的組件技術解決方案,是技術與實力的對弈,具有優勢的一方將獲得更多市場,這樣的競爭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是一件好事,能加快制造端更精細化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