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青海科技工作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堅持把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中心工作,努力發揮市場作用,集成科技資源,著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推動青海綠色發展,推動全省“三區”建設,實現“兩新”目標發揮了科技強有力的支撐引領作用,全省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一是努力發揮市場作用,以企業為主體組織重大科技支撐項目,促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圍繞推進省特色優勢產業和培育省高新技術企業等經濟發展目標,以企業為主體,進一步推進“123”科技支撐工程、“1020”生態農牧業重大科技支撐工程和省“十二五”節能減排科技行動。“123”科技支撐工程實施以來,政府部門共安排項目經費10.2億元(其中省科技廳4.55億元),累計帶動企業科技投入50.6億元,累計實現產值765.3億元。年度“123”科技支撐工程共資助經費1.69億元,預計實現新增產值230億元以上;“1020”生態農牧業重大科技支撐工程資助5426萬元,預期形成科技成果近100項,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節能減排科技行動資助經費4215萬元,預期新增產值20億元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0萬噸。截止到10月底,共驗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48項,新增產值及利稅234.67億元,占全年GDP的10%以上。截止到2013年9月,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分別比2012年全年增長45.71%和13.43%。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同期GDP的17.54%,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17%,占GDP的5.05%。
二是全面完成“重建社會主義新玉樹科技引領行動計劃”。圍繞玉樹災后重建的重大需求,在玉樹縣代格村等4個示范點,組織相關企事業單位實施了包括水光互補為主體的分布式智能型電網、現代設施農業、農牧區多元化清潔型經濟型用能體系、高原高寒草甸生態畜牧業和現代數字化服務等五類科技示范項目,為實現玉樹發展跨越20年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科技示范帶動作用顯著。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并已全部交付使用。
三是組織實施了一批金太陽工程。為解決全省無電地區農牧民用電問題,依托企業積極申報國家金太陽工程項目,立項24項,涉及光伏電站、戶用電源、通訊基站和光伏提水灌溉等項目,總裝機容量89.7兆瓦。工程涉及全省97座光伏電站、11萬套戶用電源、352座通訊基站和264套光伏提水系統,基本解決了本省大部分無電地區農牧民用電問題,也使一批新能源企業獲得發展機會和空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離網光伏電站——玉樹州曲麻萊縣7.203 mwp分布式離網光伏電站并試運行。
四是科技投入的撬動作用更加顯著。大力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涉及產業化的省級科技項目,主要依據各類經濟園區管委會、企業技術創新聯盟、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需求編制發布《青海省2013年度科技計劃指南》。產業化項目要求企業為主承擔,且要與科研機構聯合,將產學研結合落實到制度上。在項目申報階段,及時引入相關科技投資基金,參考其對市場的判斷,對征集的項目進行宏觀數據分析,開展指標評估(包括經費投入、資金匹配、支持強度、科技產出等),淘汰盡管技術水平很好但沒有市場發展前景的項目,完善項目的結構和產出指標,同時為科技投資基金的進入打下伏筆,從制度上打通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的通道,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通過此舉,不斷在省級科技項目立項過程中更多加入市場的決定要素。2013年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經費3.3億元,比上年增長30%。帶動社會投入220億元以上,財政科技投入和全社會投入之比達到1:68,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五是積極推進科技園區建設。為推動青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著力重組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建由高新區管委會、園區重點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組成的“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理事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工程中心主任負責制,在體制機制上實現產學研的緊密結合。2013年青海國家高新區生產總值較2012年增長24.6%、工業增加值增長25.2%,遠高于全省工業園區的平均增長速度,成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全省工業經濟中的亮點。遍及全省的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已成為全省產學研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孵化基地、促進農民增收的科技創業服務基地、培育現代農業企業的產業發展基地、體制機制創新的科學發展試驗基地和發展現代農業的綜合創新示范基地,2012年總產值已達到當年全省農牧漁業總產值的近30%,區內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萬元以上,高出全省農牧民純收入一倍以上。
六是不斷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鼓勵支持企業組建了“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青藏高原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青海生態經濟林漿果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等3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創新型高原特色生物資源與中藏藥產業集群”已分別列入2013年度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聯盟、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試點聯盟。新認定1家國家示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新認定13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結合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以青海省農牧區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為依托,建成了以600余名科技特派員服務為核心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后臺專家—科技特派員—農戶”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技及醫療衛生、遠程教育、公共管理信息化主動推送服務的更加智能、主動、個性化、可持續推廣的、直接面向農戶服務的科技服務體系。青海省已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
七是加強科技與資本的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多元化科技投入方式,成立了青海華控科技創業、青海歐瑞科技發展和青海國科創業等3只投資基金,以財政6000萬元資金支持的省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近3億元。全省科技創業投資基金總規模達4億元,其中1億元規模的青海國科創業基金是青海省首家以投資科技型企業為主要對象,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風險投資基金。已篩選了成長性較好的16家高新技術企業進行重點輔導,其中1家企業已在天交所成功上市,成為青海省在地方資本市場上實現掛牌融資的第一家企業,2家在青海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青海省政府已初步達成意向,結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針對制約柴達木鹽湖資源開發中存在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共同出資設立“柴達木鹽湖化工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用于開展基礎研究工作,不斷提升我國鹽湖科學研究水平和產業的原始創新能力。
八是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為青海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登記各類科技成果335項,其中許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申請專利780件,增長8%,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0.609件,均實現歷史性突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6.89億元,同比增長27.68%。李小松和艾措千兩位專家榮獲2013年度國內知名大獎何梁何利科技獎。青海泰豐先行鋰能科技有限公司陳繼濤和青海華信冶煉有限公司翟紅偉兩位同志分別被列入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創業人才。
一是努力發揮市場作用,以企業為主體組織重大科技支撐項目,促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圍繞推進省特色優勢產業和培育省高新技術企業等經濟發展目標,以企業為主體,進一步推進“123”科技支撐工程、“1020”生態農牧業重大科技支撐工程和省“十二五”節能減排科技行動。“123”科技支撐工程實施以來,政府部門共安排項目經費10.2億元(其中省科技廳4.55億元),累計帶動企業科技投入50.6億元,累計實現產值765.3億元。年度“123”科技支撐工程共資助經費1.69億元,預計實現新增產值230億元以上;“1020”生態農牧業重大科技支撐工程資助5426萬元,預期形成科技成果近100項,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節能減排科技行動資助經費4215萬元,預期新增產值20億元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0萬噸。截止到10月底,共驗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48項,新增產值及利稅234.67億元,占全年GDP的10%以上。截止到2013年9月,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分別比2012年全年增長45.71%和13.43%。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同期GDP的17.54%,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17%,占GDP的5.05%。
二是全面完成“重建社會主義新玉樹科技引領行動計劃”。圍繞玉樹災后重建的重大需求,在玉樹縣代格村等4個示范點,組織相關企事業單位實施了包括水光互補為主體的分布式智能型電網、現代設施農業、農牧區多元化清潔型經濟型用能體系、高原高寒草甸生態畜牧業和現代數字化服務等五類科技示范項目,為實現玉樹發展跨越20年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科技示范帶動作用顯著。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并已全部交付使用。
三是組織實施了一批金太陽工程。為解決全省無電地區農牧民用電問題,依托企業積極申報國家金太陽工程項目,立項24項,涉及光伏電站、戶用電源、通訊基站和光伏提水灌溉等項目,總裝機容量89.7兆瓦。工程涉及全省97座光伏電站、11萬套戶用電源、352座通訊基站和264套光伏提水系統,基本解決了本省大部分無電地區農牧民用電問題,也使一批新能源企業獲得發展機會和空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離網光伏電站——玉樹州曲麻萊縣7.203 mwp分布式離網光伏電站并試運行。
四是科技投入的撬動作用更加顯著。大力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涉及產業化的省級科技項目,主要依據各類經濟園區管委會、企業技術創新聯盟、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需求編制發布《青海省2013年度科技計劃指南》。產業化項目要求企業為主承擔,且要與科研機構聯合,將產學研結合落實到制度上。在項目申報階段,及時引入相關科技投資基金,參考其對市場的判斷,對征集的項目進行宏觀數據分析,開展指標評估(包括經費投入、資金匹配、支持強度、科技產出等),淘汰盡管技術水平很好但沒有市場發展前景的項目,完善項目的結構和產出指標,同時為科技投資基金的進入打下伏筆,從制度上打通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的通道,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通過此舉,不斷在省級科技項目立項過程中更多加入市場的決定要素。2013年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經費3.3億元,比上年增長30%。帶動社會投入220億元以上,財政科技投入和全社會投入之比達到1:68,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五是積極推進科技園區建設。為推動青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著力重組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建由高新區管委會、園區重點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組成的“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理事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工程中心主任負責制,在體制機制上實現產學研的緊密結合。2013年青海國家高新區生產總值較2012年增長24.6%、工業增加值增長25.2%,遠高于全省工業園區的平均增長速度,成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全省工業經濟中的亮點。遍及全省的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已成為全省產學研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孵化基地、促進農民增收的科技創業服務基地、培育現代農業企業的產業發展基地、體制機制創新的科學發展試驗基地和發展現代農業的綜合創新示范基地,2012年總產值已達到當年全省農牧漁業總產值的近30%,區內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萬元以上,高出全省農牧民純收入一倍以上。
六是不斷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鼓勵支持企業組建了“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青藏高原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青海生態經濟林漿果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等3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創新型高原特色生物資源與中藏藥產業集群”已分別列入2013年度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聯盟、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試點聯盟。新認定1家國家示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新認定13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結合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以青海省農牧區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為依托,建成了以600余名科技特派員服務為核心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后臺專家—科技特派員—農戶”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技及醫療衛生、遠程教育、公共管理信息化主動推送服務的更加智能、主動、個性化、可持續推廣的、直接面向農戶服務的科技服務體系。青海省已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
七是加強科技與資本的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多元化科技投入方式,成立了青海華控科技創業、青海歐瑞科技發展和青海國科創業等3只投資基金,以財政6000萬元資金支持的省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近3億元。全省科技創業投資基金總規模達4億元,其中1億元規模的青海國科創業基金是青海省首家以投資科技型企業為主要對象,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風險投資基金。已篩選了成長性較好的16家高新技術企業進行重點輔導,其中1家企業已在天交所成功上市,成為青海省在地方資本市場上實現掛牌融資的第一家企業,2家在青海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青海省政府已初步達成意向,結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針對制約柴達木鹽湖資源開發中存在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共同出資設立“柴達木鹽湖化工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用于開展基礎研究工作,不斷提升我國鹽湖科學研究水平和產業的原始創新能力。
八是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為青海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登記各類科技成果335項,其中許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申請專利780件,增長8%,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0.609件,均實現歷史性突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6.89億元,同比增長27.68%。李小松和艾措千兩位專家榮獲2013年度國內知名大獎何梁何利科技獎。青海泰豐先行鋰能科技有限公司陳繼濤和青海華信冶煉有限公司翟紅偉兩位同志分別被列入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