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這幾年光伏行業發展,國內很多傳統公司開始關注新能源領域。但是多數企業進入光伏支架領域后發現并非遍地黃金、處處機遇,09年以來的很大一批老的光伏支架廠家基本銷聲匿跡或轉入國外市場,但是仍然抵擋不住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企業往這個“看似美好”的圈子內擠。
本站例舉光伏支架行業的幾個風險,供各類想進入的企業參考。不到的地方還望諒解。
1、技術含量低:光伏支架可能是整個系統內最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了,多數招標項目基本是設計院或EPC提供了支架方案,廠家只是根據圖紙進行簡單加工。型鋼或方管在無錫和河北隨便都能找到,支架配件搞個幾臺沖床就能上馬,最后拉到鍍鋅廠鍍鋅,簡單包裝下就能發給客戶。因此,這個行業的準入門檻很低,簡單的家庭作坊都能做,具體到項目給誰做那就看各位看官的本事了。
2、路途運輸長:國內70%以上的項目在西部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寧夏地區,(在西部孵化有廠的忽略),從東部或中部運到現場少說也得要2仟公里,遠的要3-4仟公里。一來運費相當高,二來路途時間長,影響到貨時間。
3、資金流動率和利潤過低:以一個10MW項目算,總價大致在400萬左右。目前預付比例慣例都在20%左右(有沒有預付的,也有高的到30%),扣除預付還需要250萬左右的材料費用。
實際上作為加工企業,原材料部分(鋼材、鍍鋅、螺栓等)基本無法欠款或賬期相對很短。這要求企業自己的現金流就必須很充分。而企業的實際利潤基本在7%左右,從合同簽訂到到貨、拿到到貨款,快的基本要2個月、慢的1年都有,算上1年的5%-10%質保金,基本等于自己拿了50萬放出去一年以上再收回來(無風險情況下)。
何況目前國內大的項目有幾家是按時結款的?如果你再算上貸款,估計這一年下來不虧就算好的。
想把賬面做好看但是口袋又沒錢的公司建議還是別碰。目前光伏支架行業,做支架的不如做型材和鍍鋅的,真正的利潤在這一塊已經被拿走了,剩下給你的就是一大堆應收款。
4、風險不可控:一方面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能不能并網、什么時候并網、什么時候拿到補貼?這些都是國家說了算,投資方和EPC自己都控制不了,作為支架供應商如何還能按時拿到錢。
光伏行業存在很多空殼公司,前幾年特別多,主要是靠“騙取”國家金太陽補貼或建筑一體化補貼。這類企業拿到補貼后就忙別的去了,一旦你做了他們的供應商……你懂的。
5、無法做庫存:發現沒,和你簽了合同的項目都是非常非常急的,最好你一周就把貨交給他。可是,基本上每個項目都是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設計不一樣、材料不一樣、排布不一樣等等),所有大件你都做不了庫存,直接影響到生產環節。
另外,西部項目基本有個共同點:集中在某幾個月(2013年還好些、前幾年都是在6月份以后開工),作為支架加工的廠,上半年放假關門,下半年瘋狂加班。
關于專業支架設計研發公司的沒落:近些年國內在光伏支架領域研發能力強的公司(保威、幃盛、紫旭、金海新源、安泰科等等一批企業)都發展不很順利。保威在12年開始在國內基本不做,主做國外,幃盛在11-12年爆發增長后2013年下滑,紫旭基本停止消失。這幾個在國內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支架研發能力強的公司或轉國外或萎縮,但是市場行情卻是加劇上行,市場越好反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問題還是“錢”,利潤低或款難收。
地面光伏支架主要的市場份額被無錫和河北、天津等地的加工廠搶占,很多業主也傾向低價從他們手中買到支架,直接導致真正有研發能力的專業光伏支架企業很難堅持。
另一方面,在屋面光伏支架領域這些加工廠卻很少問津或無法加工,預留出很多屋面市場空間給各地方的加工廠或中小專業支架公司。
這種低價競爭和支架準入的低門檻、低技術含量(排除部分屋面支架),造就了中國光伏支架市場沒有出現像國外的Unirac、LinkSolar、MetaSolar、ZEP、喜利得這樣的大型專業光伏支架公司。因為在中國低價為上的行情下,沒有誰會有時間和機會去搞研發創新,走專業化路線道路很艱難。
這個行業,歸根到底總結還是:太多應收款、太低利潤率。暫時列這幾點,歡迎同行補充。
本站例舉光伏支架行業的幾個風險,供各類想進入的企業參考。不到的地方還望諒解。
1、技術含量低:光伏支架可能是整個系統內最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了,多數招標項目基本是設計院或EPC提供了支架方案,廠家只是根據圖紙進行簡單加工。型鋼或方管在無錫和河北隨便都能找到,支架配件搞個幾臺沖床就能上馬,最后拉到鍍鋅廠鍍鋅,簡單包裝下就能發給客戶。因此,這個行業的準入門檻很低,簡單的家庭作坊都能做,具體到項目給誰做那就看各位看官的本事了。
2、路途運輸長:國內70%以上的項目在西部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寧夏地區,(在西部孵化有廠的忽略),從東部或中部運到現場少說也得要2仟公里,遠的要3-4仟公里。一來運費相當高,二來路途時間長,影響到貨時間。
3、資金流動率和利潤過低:以一個10MW項目算,總價大致在400萬左右。目前預付比例慣例都在20%左右(有沒有預付的,也有高的到30%),扣除預付還需要250萬左右的材料費用。
實際上作為加工企業,原材料部分(鋼材、鍍鋅、螺栓等)基本無法欠款或賬期相對很短。這要求企業自己的現金流就必須很充分。而企業的實際利潤基本在7%左右,從合同簽訂到到貨、拿到到貨款,快的基本要2個月、慢的1年都有,算上1年的5%-10%質保金,基本等于自己拿了50萬放出去一年以上再收回來(無風險情況下)。
何況目前國內大的項目有幾家是按時結款的?如果你再算上貸款,估計這一年下來不虧就算好的。
想把賬面做好看但是口袋又沒錢的公司建議還是別碰。目前光伏支架行業,做支架的不如做型材和鍍鋅的,真正的利潤在這一塊已經被拿走了,剩下給你的就是一大堆應收款。
4、風險不可控:一方面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能不能并網、什么時候并網、什么時候拿到補貼?這些都是國家說了算,投資方和EPC自己都控制不了,作為支架供應商如何還能按時拿到錢。
光伏行業存在很多空殼公司,前幾年特別多,主要是靠“騙取”國家金太陽補貼或建筑一體化補貼。這類企業拿到補貼后就忙別的去了,一旦你做了他們的供應商……你懂的。
5、無法做庫存:發現沒,和你簽了合同的項目都是非常非常急的,最好你一周就把貨交給他。可是,基本上每個項目都是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設計不一樣、材料不一樣、排布不一樣等等),所有大件你都做不了庫存,直接影響到生產環節。
另外,西部項目基本有個共同點:集中在某幾個月(2013年還好些、前幾年都是在6月份以后開工),作為支架加工的廠,上半年放假關門,下半年瘋狂加班。
關于專業支架設計研發公司的沒落:近些年國內在光伏支架領域研發能力強的公司(保威、幃盛、紫旭、金海新源、安泰科等等一批企業)都發展不很順利。保威在12年開始在國內基本不做,主做國外,幃盛在11-12年爆發增長后2013年下滑,紫旭基本停止消失。這幾個在國內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支架研發能力強的公司或轉國外或萎縮,但是市場行情卻是加劇上行,市場越好反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問題還是“錢”,利潤低或款難收。
地面光伏支架主要的市場份額被無錫和河北、天津等地的加工廠搶占,很多業主也傾向低價從他們手中買到支架,直接導致真正有研發能力的專業光伏支架企業很難堅持。
另一方面,在屋面光伏支架領域這些加工廠卻很少問津或無法加工,預留出很多屋面市場空間給各地方的加工廠或中小專業支架公司。
這種低價競爭和支架準入的低門檻、低技術含量(排除部分屋面支架),造就了中國光伏支架市場沒有出現像國外的Unirac、LinkSolar、MetaSolar、ZEP、喜利得這樣的大型專業光伏支架公司。因為在中國低價為上的行情下,沒有誰會有時間和機會去搞研發創新,走專業化路線道路很艱難。
這個行業,歸根到底總結還是:太多應收款、太低利潤率。暫時列這幾點,歡迎同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