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地區仍將是今年太陽能市場最大亮點。在中國大陸及日本政府政策推助下,中日兩國去年太陽能電站安裝量快速激增,讓亞洲首度超越歐洲成為太陽能最大市場;今年兩國的安裝需求預估將持續走強,可望帶動亞洲太陽能市場進一步向上成長。
回顧2013年,太陽能供應鏈廠商從不斷虧損的低谷中逐漸走出陰霾。根據TrendForce綠能事業處EnergyTrend調查顯示,2013年全球太陽能市場需求逐季疊高,并網量落在31.5GW,實際需求量受到日本與中國大陸市場預先拉貨安裝的力道優于預期帶動,較年初所預測的33GW提高到35.8GW,其中亞洲需求量最大占比達53%,其次為歐(含中東與非洲)的32%、美洲占15%。
2014年市場需求將延續2013年下半年態勢,中國大陸、日本、美國依舊是前三大市場,合計達全球約50%占比。綜觀全年,全球市場需求量將較2013年成長15%以上,其中歐洲歷經主要國家不斷調降補助而使得安裝量大幅跌落,原先為政策趨動的德義兩國因太陽能發電較為普及、居民環保意識成熟,將帶動歐洲今年安裝量緩步回升;而中日兩國去年安裝量的爆發讓亞洲需求首度超越歐洲,成為帶動太陽能市場的領頭羊,今年兩國將占據全球三分之一的需求,使得亞洲仍是今年最亮眼的市場(圖1)。
資料來源:EnergyTrendPV Demand Database
圖1 全球太陽能需求預測
中/日帶動亞洲市場成長
中國大陸政府2013年以來陸續推出相關政策促進產業發展,也使得該國成為第一個單一年度安裝量突破10GW的巨大市場。中國大陸能源局已宣布2014年裝機目標上調至14GW,其中分散式太陽能系統將占60%。此項政策除讓中國大陸奠定世界最大太陽能市場的地位外,也宣示中國政府欲將市場型態慢慢轉向分散式系統的決心。但由于相關金融配套、開發、審核流程仍需時日加以完善,因此,中國大陸在2014年還是以大型電站與分散式并行的方式開發為主,并不會快速往分散式系統傾斜。
日本方面,自2012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實施《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以來,日本太陽能系統安裝量直線攀升,根據EnergyTrend調查,補貼實行以來通過設備認定的系統量已超過24.5GW,其中,10kW以上的中大型電站通過設備認定的容量高達22.5GW,顯示日本在啟動補貼之后已由原先居住型系統為主轉變為由大型電站帶動的市場。
另外,目前通過設備認定的容量雖高,但預期日本政府會在接下來3年內平均消化完畢,且又有消費稅提高及發電收購價格調降等因素干擾,本年度安裝量比起去年將稍有衰退。但日本投資報酬率仍優于世界各地,且預計今年安裝量占全球比例將高達13%,依舊為太陽能制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根據JPEA資料顯示,受惠于日本內需市場,日本本土廠商電池片及模組2013年7~9月出貨量達2.1GW(圖2),創歷史新高,年成長率高達173%。夏普(Sharp)、Panasonic、京瓷(Kyocera)等大廠,在最新公布的財報中,太陽能部分都有亮眼的表現。
資料來源:JPEA,EnergyTrend整理
圖2 日本太陽能電池片與模組出貨分析
2013年4月開始,日本政府將10kW以上的系統發電收購價格由原先的¥42/kWh降為¥37.8/kWh,此補助費率比起世界各國仍相對較高,2013年日本安裝量超出各界預期。由于先前傳出日本經濟產業省考慮將2014財政年度收購價格調降10%,收購價格將有可能落在¥32~34/kWh間,加上即將調高的消費稅,市場勢必在第一季搶裝潮過后大幅降溫,系統安裝業者的投資報酬率(IRR)壓縮產業鏈的后續發展,以及日本廠商能否從此次美國對中國及臺灣的貿易戰中得利,都將是后續值得觀察的重點。
中國大陸制造商轉移火力
受到中歐貿易紛爭以及上述亞洲市場崛起的影響,中國大陸太陽能廠商策略布局在2013有很大的轉變。EnergyTrend針對2013年各太陽能廠出貨及營收調查(圖3)顯示,中國大陸大廠明顯降低歐洲出貨占比,將重心轉向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以及日本等其他亞洲市場。從2013模組出貨量最大的兩家廠商英利及天合光能來看,英利在2013年第一季對歐洲出貨占總出貨量的一半以上,至第三季時對歐洲出貨量只占23%。天合光能2013年第一季的歐洲營收占總營收的54%,第三季則降至21%。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務報告與電話會議資料,EnergyTrend整理
圖3 PV制造商出貨量分析
另外,SunPower及REC雖為歐美廠商,在去年仍降低歐洲比重加強對日本出貨,不僅顯示日本市場需求火熱,更突顯2013年歐洲市場的衰退,使得不受雙反影響的歐美廠商也開始調整布局策略。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雖使一線制造商出貨量屢創新高,但在供過于求的市場漸趨平衡之際,中國大陸制造商紛紛又摩拳擦掌準備擴產,除進行并購外,不少廠商為建立自有出海口,或對全球貿易戰未雨綢繆,又開始建置新的產線,造成全球模組產能將再往上推升。
綜觀全球廠商,能穩固獲利王寶座的仍只有電站業務成熟的美國廠商First Solar及SunPower。中國大陸制造商雖擁有世界最大的產能,但受限于難以繼續抬高的模組價格以及固定的制造成本,毛利難以再提升。中國大陸模組廠商毛利率約達到15%左右即可獲利,除2013年第二季已率先獲利的晶科能源外,天合光能及阿特斯在2013年第三季的毛利也提升至15%以上,成功轉虧為盈,其中電站業務帶來的利潤功不可沒。中國大陸廠商為跳脫純制造商模式,2013年下半年紛紛開始積極搶進電站業務,目前以阿特斯發展較為成熟,去年第三季營收有41%來自電站業務,而去年出貨量世界第一的英利第三季僅7%為電站業務營收。
貿易戰持續動蕩 臺廠應開拓新出海口
在中國大陸廠商用以量制價的策略攻城掠地同時,貿易戰旋風也掃來臺灣。中國大陸對于雙反早已身經百戰,且政策不斷拉抬本土市場需求,本次美國要提起的反傾銷及反補貼調查對于中國大陸已無法構成太大的威脅,相較之下,出口至中國大陸及美國占比大的臺廠,因應策略就更須要比以往靈活且明確。
目前臺廠最大的優勢即為優于中國產品的轉換效率及品質。2013年起,太陽能模組的需求瓦數從240瓦一路升上到250瓦,最常采用的效率為17.2~17.6%的多晶矽電池片。隨著矽晶片的高效產品持續提升,下游廠商也希望獲得更高瓦數的模組,目前臺灣高效多晶矽電池片轉換效率約在17.6%以上,單晶則可做到19.6%以上,整整高出中國產品4~8%。
未來,轉換效率要求較高的分散式太陽能系統將是大勢所趨。2014年上半年產品需求會提升到17.6~17.8%,六十片模組相當于250/255瓦,七十二片模組則為300/305瓦,而到2014年底,主流產品將以17.8~18%效率為主,提供255瓦以及305瓦以上的產品,臺廠在效率部分已搶得先機。
然而,在3月底對中國大陸反補貼稅率初判前,貿易戰將產生的影響都不會有太明確的答案,臺廠只能先對各種可能的情形進行沙盤推演并著手規畫未來布局。目前看來,臺廠最大的劣勢在沒有自身的出海口,大多以電池片出往中國大陸的形式運作,若最終稅率過高,臺廠訂單恐大受影響。
預期短期內臺廠將盡可能拓展新興市場,并持續增加日本市場訂單比重。但若反傾銷案最終對臺灣判出高于10%~15%的稅率,臺灣廠商則必須建立起更穩固的出海口。對此,雖因財務方面的考量,臺灣廠商并不會像中國大陸大手筆往下游電站業務發展,而要拓展自有品牌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達成的任務,但有些臺灣廠商已開始布局,準備在模組產能方面多加著墨,或在代工模式上有更進一步的思考。長期而言,無論貿易戰最終如何收場,臺灣廠商都應將出海口的建置當作最優先的任務。
回顧2013年,太陽能供應鏈廠商從不斷虧損的低谷中逐漸走出陰霾。根據TrendForce綠能事業處EnergyTrend調查顯示,2013年全球太陽能市場需求逐季疊高,并網量落在31.5GW,實際需求量受到日本與中國大陸市場預先拉貨安裝的力道優于預期帶動,較年初所預測的33GW提高到35.8GW,其中亞洲需求量最大占比達53%,其次為歐(含中東與非洲)的32%、美洲占15%。
2014年市場需求將延續2013年下半年態勢,中國大陸、日本、美國依舊是前三大市場,合計達全球約50%占比。綜觀全年,全球市場需求量將較2013年成長15%以上,其中歐洲歷經主要國家不斷調降補助而使得安裝量大幅跌落,原先為政策趨動的德義兩國因太陽能發電較為普及、居民環保意識成熟,將帶動歐洲今年安裝量緩步回升;而中日兩國去年安裝量的爆發讓亞洲需求首度超越歐洲,成為帶動太陽能市場的領頭羊,今年兩國將占據全球三分之一的需求,使得亞洲仍是今年最亮眼的市場(圖1)。
資料來源:EnergyTrendPV Demand Database
圖1 全球太陽能需求預測
中/日帶動亞洲市場成長
中國大陸政府2013年以來陸續推出相關政策促進產業發展,也使得該國成為第一個單一年度安裝量突破10GW的巨大市場。中國大陸能源局已宣布2014年裝機目標上調至14GW,其中分散式太陽能系統將占60%。此項政策除讓中國大陸奠定世界最大太陽能市場的地位外,也宣示中國政府欲將市場型態慢慢轉向分散式系統的決心。但由于相關金融配套、開發、審核流程仍需時日加以完善,因此,中國大陸在2014年還是以大型電站與分散式并行的方式開發為主,并不會快速往分散式系統傾斜。
日本方面,自2012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實施《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以來,日本太陽能系統安裝量直線攀升,根據EnergyTrend調查,補貼實行以來通過設備認定的系統量已超過24.5GW,其中,10kW以上的中大型電站通過設備認定的容量高達22.5GW,顯示日本在啟動補貼之后已由原先居住型系統為主轉變為由大型電站帶動的市場。
另外,目前通過設備認定的容量雖高,但預期日本政府會在接下來3年內平均消化完畢,且又有消費稅提高及發電收購價格調降等因素干擾,本年度安裝量比起去年將稍有衰退。但日本投資報酬率仍優于世界各地,且預計今年安裝量占全球比例將高達13%,依舊為太陽能制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根據JPEA資料顯示,受惠于日本內需市場,日本本土廠商電池片及模組2013年7~9月出貨量達2.1GW(圖2),創歷史新高,年成長率高達173%。夏普(Sharp)、Panasonic、京瓷(Kyocera)等大廠,在最新公布的財報中,太陽能部分都有亮眼的表現。
資料來源:JPEA,EnergyTrend整理
圖2 日本太陽能電池片與模組出貨分析
2013年4月開始,日本政府將10kW以上的系統發電收購價格由原先的¥42/kWh降為¥37.8/kWh,此補助費率比起世界各國仍相對較高,2013年日本安裝量超出各界預期。由于先前傳出日本經濟產業省考慮將2014財政年度收購價格調降10%,收購價格將有可能落在¥32~34/kWh間,加上即將調高的消費稅,市場勢必在第一季搶裝潮過后大幅降溫,系統安裝業者的投資報酬率(IRR)壓縮產業鏈的后續發展,以及日本廠商能否從此次美國對中國及臺灣的貿易戰中得利,都將是后續值得觀察的重點。
中國大陸制造商轉移火力
受到中歐貿易紛爭以及上述亞洲市場崛起的影響,中國大陸太陽能廠商策略布局在2013有很大的轉變。EnergyTrend針對2013年各太陽能廠出貨及營收調查(圖3)顯示,中國大陸大廠明顯降低歐洲出貨占比,將重心轉向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以及日本等其他亞洲市場。從2013模組出貨量最大的兩家廠商英利及天合光能來看,英利在2013年第一季對歐洲出貨占總出貨量的一半以上,至第三季時對歐洲出貨量只占23%。天合光能2013年第一季的歐洲營收占總營收的54%,第三季則降至21%。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務報告與電話會議資料,EnergyTrend整理
圖3 PV制造商出貨量分析
另外,SunPower及REC雖為歐美廠商,在去年仍降低歐洲比重加強對日本出貨,不僅顯示日本市場需求火熱,更突顯2013年歐洲市場的衰退,使得不受雙反影響的歐美廠商也開始調整布局策略。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雖使一線制造商出貨量屢創新高,但在供過于求的市場漸趨平衡之際,中國大陸制造商紛紛又摩拳擦掌準備擴產,除進行并購外,不少廠商為建立自有出海口,或對全球貿易戰未雨綢繆,又開始建置新的產線,造成全球模組產能將再往上推升。
綜觀全球廠商,能穩固獲利王寶座的仍只有電站業務成熟的美國廠商First Solar及SunPower。中國大陸制造商雖擁有世界最大的產能,但受限于難以繼續抬高的模組價格以及固定的制造成本,毛利難以再提升。中國大陸模組廠商毛利率約達到15%左右即可獲利,除2013年第二季已率先獲利的晶科能源外,天合光能及阿特斯在2013年第三季的毛利也提升至15%以上,成功轉虧為盈,其中電站業務帶來的利潤功不可沒。中國大陸廠商為跳脫純制造商模式,2013年下半年紛紛開始積極搶進電站業務,目前以阿特斯發展較為成熟,去年第三季營收有41%來自電站業務,而去年出貨量世界第一的英利第三季僅7%為電站業務營收。
貿易戰持續動蕩 臺廠應開拓新出海口
在中國大陸廠商用以量制價的策略攻城掠地同時,貿易戰旋風也掃來臺灣。中國大陸對于雙反早已身經百戰,且政策不斷拉抬本土市場需求,本次美國要提起的反傾銷及反補貼調查對于中國大陸已無法構成太大的威脅,相較之下,出口至中國大陸及美國占比大的臺廠,因應策略就更須要比以往靈活且明確。
目前臺廠最大的優勢即為優于中國產品的轉換效率及品質。2013年起,太陽能模組的需求瓦數從240瓦一路升上到250瓦,最常采用的效率為17.2~17.6%的多晶矽電池片。隨著矽晶片的高效產品持續提升,下游廠商也希望獲得更高瓦數的模組,目前臺灣高效多晶矽電池片轉換效率約在17.6%以上,單晶則可做到19.6%以上,整整高出中國產品4~8%。
未來,轉換效率要求較高的分散式太陽能系統將是大勢所趨。2014年上半年產品需求會提升到17.6~17.8%,六十片模組相當于250/255瓦,七十二片模組則為300/305瓦,而到2014年底,主流產品將以17.8~18%效率為主,提供255瓦以及305瓦以上的產品,臺廠在效率部分已搶得先機。
然而,在3月底對中國大陸反補貼稅率初判前,貿易戰將產生的影響都不會有太明確的答案,臺廠只能先對各種可能的情形進行沙盤推演并著手規畫未來布局。目前看來,臺廠最大的劣勢在沒有自身的出海口,大多以電池片出往中國大陸的形式運作,若最終稅率過高,臺廠訂單恐大受影響。
預期短期內臺廠將盡可能拓展新興市場,并持續增加日本市場訂單比重。但若反傾銷案最終對臺灣判出高于10%~15%的稅率,臺灣廠商則必須建立起更穩固的出海口。對此,雖因財務方面的考量,臺灣廠商并不會像中國大陸大手筆往下游電站業務發展,而要拓展自有品牌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達成的任務,但有些臺灣廠商已開始布局,準備在模組產能方面多加著墨,或在代工模式上有更進一步的思考。長期而言,無論貿易戰最終如何收場,臺灣廠商都應將出海口的建置當作最優先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