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在業內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他是國內最早贊助世界杯的企業,他在光伏行業最早掀起價格戰,他的老板永遠穿著工裝,他的廠房懸掛著各式激動人心的大字標語。英利讓人看不懂,很多人不知道這家光伏企業下一步到底要做什么。這就是英利的獨特之處:不論章法,只論輸贏。
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
軍人烙印
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出身于行伍之間,13歲參軍,28歲退伍,兩次赴越南參戰,軍人的特質已經深深烙在他以及他一手創建的企業身上。
英利的廠房四處可見大字標語,有拉的橫幅,有豎的字牌,所用詞語都是在部隊里常見的,譬如“講政治”“大轉折”“大進軍”“大決戰”“團結奮斗,翻越光伏雪山;勇敢堅強,沖出光伏草地”。
部隊文化是英利的一大特色。英利的員工每天早上都要做操,公司常常組織全體員工唱紅歌,高管還要負責輪班在門口站崗,這樣的場景與阿特斯、無錫尚德、天合光能等洋范兒十足的光伏企業形成鮮明對比。
每年英利的年度大會上,來自全球的供銷商聚在河北保定,不同膚色的人們熟練地用英語交談,生活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人或許不會覺得這有什么稀奇,但在保定這個欠發達的三線城市,如此“國際化”的場景還是顯得略有突兀。而英利鮮明的中國部隊文化和西方文化似乎絕難相容,奇怪的是,“外國人到英利了,也到門口站崗,也唱紅歌。”苗連生說,他們覺得這種方式挺有意思。
英利讓人覺得有意思的事情還不止于此。中國的光伏行業誕生之初便與國際接軌,創始人多是海歸,不乏高學歷老帥哥,如阿特斯創始人瞿曉鏵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此后于加拿大深造一路攻讀獲得多倫多大學半導體材料科學博士學位;無錫尚德創始人施正榮留學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師從國際太陽能電池權威、2002年諾貝爾環境獎得主馬丁·格林教授。他們大多英語流利,目光敏銳,西裝筆挺,而苗連生則總是以一個樸實的形象出現,他從不打領帶,很少穿西裝,即便是出席重要場合,也常常是穿著顏色說黃不黃說綠不綠的英利工裝現身。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卻贏得了行業的領先地位,贏得了同行的尊敬和畏懼。“每年一季度,英利干什么,全行業就干什么。”苗連生對此頗為自豪。
因為,苗連生比同行更擅長一件事情:判斷。過去幾年,苗連生用他的靈敏的嗅覺和判斷力幾次踩準了行業發展的大勢,總是比同行早一步布局,使英利在全球光伏市場突飛猛進時期實現了更快的增長,在光伏寒冬之時更早地開始布局。
最重要的判斷:選擇光伏成功上市
如果不是選擇光伏,苗連生的生活也可以過得很滋潤,他賣過化妝品,生產過綠色蔬菜,開了保定第一批KTV,甚至還當過幾天包工頭,生意都不賴,但是光伏把苗連生的人生引向了更廣闊的未來。
“最幸運的是選對了行,又走向了資本市場。”回顧過往,苗連生認為自己當年能夠選擇光伏這個行業并勇敢地一腳踩進去是最大的幸運,出色的判斷力改變了苗連生的人生軌跡。
1993年中國還沒有商業化生產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能力,人們對“太陽能”的認識還會條件反射地聯系到“熱水器”,苗連生就是在那個時候涉足太陽能產業。他在別人遺留下來的“半拉子工程”上改造出廠房,踏上了新能源之路。
此后,苗連生經過漫長的資本運作成功獲得了對英利新能源的控股地位,成為中國第四家成功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光伏企業。英利是國內最早進軍光伏行業的企業,但起了個大早卻趕了晚集,上市落在了后面,主要是因為其中貫穿著與國有上市企業天威保變的控股權之爭。
在中國光伏市場啟動之初,英利由于資金不足一期工程進展十分緩慢。2001年,天威集團旗下的天威保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微博]掛牌上市,資金充沛。2002年2月,天威保變、英利集團、北京中新立業科技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三方對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資擴股,股本7500萬元,股權比例為49%、45%、6%,高新區原來的股權變為債權。在天威保變的資金幫助下,天威英利一期工程順利完工。
2004年10月,天威英利準備啟動二期工程,計劃投資4億。為了得到天威保變的融資擔保支持,英利忍痛向天威保變出售其所持2%股權,天威保變持股增至51%,英利集團獲得156萬元人民幣的股權轉讓款,苗連生由此喪失了對天威保變在法律意義上的絕對控制權。
2006年8月9日,英利集團單方面增資,天威英利注冊資本從7500萬元達到1億元,工商變更完成后,英利集團持有天威英利51%的股權,天威保變持有49%的股權。也就是說,英利集團以2500萬元贖回了一年半前被天威英利以156萬元獲得的2%股權,盡管代價慘重,但苗連生終于獲得了天威英利的控股權。
這條路走得異常艱辛,很多人認為一向精明的他也栽了跟頭做了虧本生意,也有不少聲音質疑他分拆的上市方法造成天威保變國有資產的流失。
美國東部時間2007年6月8日上午9時30分,“不習慣”穿西裝的苗連生敲響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的開市鐘,英利綠色能源成功上市,他成為紐交所200多年的歷史中第一個不系領帶的敲鐘人,苗連生完成了人生中最幸運的事情:選對了行并走向了資本市場。
話題之王
苗連生的第二個重要判斷是早在2008年就意識到全球光伏市場開始走下坡路,并率先降價出貨,在光伏寒冬來臨之前存下了過冬的口糧,避免了無錫尚德、賽維LDK的破產厄運。
2008年的金融風暴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全球,彼時光伏產業依然沉溺在無限風光里,擴張增產如火如荼。“那是一個開門就有生意的時代,簡直就是從地上撿錢。”一位已經離開光伏圈的高管回憶2006年到2009年光伏的黃金年代。
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地下撿錢的好時光馬上就要成為泡影,因此2009年3月22日,當英利宣布以0.69元/度的價格投標國內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敦煌1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時,業內一片嘩然,彼時施正榮甚至以“害群之馬”毫不客氣地批評英利。
“低價是我的脾氣。時間到了,不降價就完了。”談到這次風波,苗連生語氣中帶有得意,因為他比別人更早感受到了光伏的秋寒。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直到現在,低價仍是英利的標簽,苗連生以一種野蠻的姿態搶市場搶錢,對講究吃相的海歸派們的批評之聲充耳不聞。
苗連生覺得自己做的沒錯,光伏發電成本經過激烈的競爭早就已經降了下來,可以實現平價上網,但行業為了維持高利潤保持默契,政府被蒙在鼓中,以為光伏發電價格真的高不可攀。“我們這么一弄,所有人都知道了,原來太陽能沒這么貴。”英利通過此役一炮打響,此后在歐美市場萎縮中國光伏下游市場開啟之后,和中核集團、國家電網[微博]、同煤集團等國有能源企業達成多項合作,攻城略地,迅速卡位。
苗連生的商場戰略和毛澤東的戰場戰術頗有相通之處,以“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為主要目標。“2009年9月28日,我們從4美金瞬間降到2美金左右,又降到不足2美金,很多企業很難受,因為出不了貨了,很難受。后來大家把價格都降了下來。”苗連生說。
但活下來的英利直到現在還沒走出虧損泥潭,與此同時,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等光伏企業已經先后實現了2013年盈利的目標,苗連生的戰術卻越發讓人看不懂了。
一方面,英利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連創新高,去年四季度占英利新能源公司總出貨量的53%,遠高于第三季度的38%與去年同期的28%,全年出貨量超3.2GW,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供應商,另一方面不斷增長的市場份額以及高出貨量帶來的卻是凈虧損1.33億美元,公司預計要到2014年第三季度才能恢復盈利。似乎對于英利來說,市場占有率比利潤更重要,這不太像是制造業的玩法,更像是互聯網企業的玩法:先占市場再搶錢。
其實,在沒有互聯網思維這個詞兒之前,苗連生已經熟練地玩起了互聯網玩法:用戶為王,不論章法只論輸贏。英利是國內最早贊助世界杯的企業,在光伏行業最早掀起價格戰,老板永遠穿著工裝,廠房懸掛著各式激動人心的大字標語,這些獨特的做法讓英利和苗連生一次一次地成為話題之王,成為不同于任何一個光伏企業的存在,以最小的成本在大眾心中烙下了最深的品牌形象,以最快的速度成為國際光伏制造商中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企業。
瞄準能源服務
英利的市場重心和產業鏈重心都在調整,從過去以歐美市場為主到現在以中國市場為重,從過去全產業鏈布局到現在以下游布局為重。
英利的強項在生產制造方面,但隨著中國光伏市場的開啟,越多越多的光伏制造商涉足下游電站領域,相比光伏電池、組件平均5%的利潤率,光伏電站的收益率可以達到10%以上。“制造這塊兒不太擴了,控制在5G,到2015年英利的產能估計達到一年10G,但其中5G通過OEM生產,我們自己不生產。英利要在生產上減弱,研發上、設計上增強。”苗連生計劃把光伏電池、組件的生產制造在全球進行優化布局。
英利目前已經在阿爾及利亞、印尼等地開始考察OEM生產的可能性,苗連生認為中國的光伏行業已經具備了轉型升級的條件,中國的光伏企業擁有工藝設計、原材料供應、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低利潤率的組件和電池生產環節可以轉移至欠發達國家或地區。
英利曾經追求的是全產業鏈優勢,比如備受爭議的六九硅業項目,苗連生耗費10年時間打造使得英利具備了上游多晶硅生產能力,為了該項目資金緊張不得不出讓2%的股權給天威保變,但建成之后,全球多晶硅價格急轉直下,英利借六九硅業全產業鏈布局以節省生產成本的希望落空。
時移世易,過去英利在乎的是如何能夠使成本降到最低從而保證公司以行業最低價格占領市場,現在苗連生看重的是如何布局使英利能夠比同行早一步遷移至附加值更高的環節上。這一次,英利將盯緊分布式光伏應用。
布局下游,多數光伏企業將重心放到大型光伏電站上,因為商業模式成熟,變現路徑清晰,英利去年也在國內建成了共計128MW的太陽能項目,其中約三分之二的項目已并網。但苗連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分布式光伏領域。
“英利分布式”是唯一一項業務被單拿出來放到英利集團官方網站首頁上,這里面承載著苗連生巨大的光伏夢想。“過去這個市場就是賣賣組件,做一個小型的獨立系統。隨著國家改革的力度更大一點,對環境和能源關注度更多之后,能源的綜合利用將會變得很熱門。比如說小城鎮,能源的配置、設計、長期的能源管理和服務,我們未來可能既供電又供氣又供油還供熱,在這里面怎么做到更合理化,需要大數據庫支撐。”苗連生說。
圍繞著能源服務的夢想,苗連生的布局早已超出了光伏行業。英利集團的產業有五大板塊,分別是太陽能光伏、綠色農業、投資和貿易、地產和酒店、物流及貨運,這些板塊獨立發展又互相關聯,交錯的背后正是苗連生的光伏之夢。
國內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雖有政府大力支持,但企業卻踟躕不前,主要是因為分布式光伏的商業模式不夠成熟,涉及市場主體多而分散,而英利集團的地產和酒店業務以及綠色農業業務卻可以成為分布式光伏的有力支撐。
源盛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是隸屬于英利源盛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專門從事房地產的開發與經營業務,承建項目分布于保定、衡水、天津、海南等地。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29日,注冊資金3.92億元。
英利依托該公司拓展了多項分布式光伏業務,如電谷國際酒店、電谷廣場商務會議中心、源盛·嘉禾住宅小區,目前正在開發電谷中央時區、研發綜合樓、至高點·嘉禾、源盛·嘉禾C區等項目,與此同時保定、海南、天津等地還有數個新項目正在規劃籌建過程中,這些項目幾乎都安裝有太陽能光伏系統。
英利在綠色農業板塊與光伏的結合也初見規模,如在廣西、海南、云南、廣東、貴州等省籌建光伏農業合作項目,英利旗下主營光伏農業的子公司海南光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立超過1GW的農業光伏綜合開發項目。
經過生產制造的黃金年代,走過價格廝殺的光伏雪山草地,英利和他的同行們站在了中國光伏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苗連生瞄準的能源服務無疑是光伏的未來,但要將夢想變成現實,中國光伏企業欠缺的還有很多:領先全球的技術研發實力、商業模式的創新、突破大型能源企業壟斷的實力,擺在苗連生和英利面前的還有一道又一道大考。
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
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出身于行伍之間,13歲參軍,28歲退伍,兩次赴越南參戰,軍人的特質已經深深烙在他以及他一手創建的企業身上。
英利的廠房四處可見大字標語,有拉的橫幅,有豎的字牌,所用詞語都是在部隊里常見的,譬如“講政治”“大轉折”“大進軍”“大決戰”“團結奮斗,翻越光伏雪山;勇敢堅強,沖出光伏草地”。
部隊文化是英利的一大特色。英利的員工每天早上都要做操,公司常常組織全體員工唱紅歌,高管還要負責輪班在門口站崗,這樣的場景與阿特斯、無錫尚德、天合光能等洋范兒十足的光伏企業形成鮮明對比。
每年英利的年度大會上,來自全球的供銷商聚在河北保定,不同膚色的人們熟練地用英語交談,生活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人或許不會覺得這有什么稀奇,但在保定這個欠發達的三線城市,如此“國際化”的場景還是顯得略有突兀。而英利鮮明的中國部隊文化和西方文化似乎絕難相容,奇怪的是,“外國人到英利了,也到門口站崗,也唱紅歌。”苗連生說,他們覺得這種方式挺有意思。
英利讓人覺得有意思的事情還不止于此。中國的光伏行業誕生之初便與國際接軌,創始人多是海歸,不乏高學歷老帥哥,如阿特斯創始人瞿曉鏵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此后于加拿大深造一路攻讀獲得多倫多大學半導體材料科學博士學位;無錫尚德創始人施正榮留學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師從國際太陽能電池權威、2002年諾貝爾環境獎得主馬丁·格林教授。他們大多英語流利,目光敏銳,西裝筆挺,而苗連生則總是以一個樸實的形象出現,他從不打領帶,很少穿西裝,即便是出席重要場合,也常常是穿著顏色說黃不黃說綠不綠的英利工裝現身。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卻贏得了行業的領先地位,贏得了同行的尊敬和畏懼。“每年一季度,英利干什么,全行業就干什么。”苗連生對此頗為自豪。
因為,苗連生比同行更擅長一件事情:判斷。過去幾年,苗連生用他的靈敏的嗅覺和判斷力幾次踩準了行業發展的大勢,總是比同行早一步布局,使英利在全球光伏市場突飛猛進時期實現了更快的增長,在光伏寒冬之時更早地開始布局。
最重要的判斷:選擇光伏成功上市
如果不是選擇光伏,苗連生的生活也可以過得很滋潤,他賣過化妝品,生產過綠色蔬菜,開了保定第一批KTV,甚至還當過幾天包工頭,生意都不賴,但是光伏把苗連生的人生引向了更廣闊的未來。
“最幸運的是選對了行,又走向了資本市場。”回顧過往,苗連生認為自己當年能夠選擇光伏這個行業并勇敢地一腳踩進去是最大的幸運,出色的判斷力改變了苗連生的人生軌跡。
1993年中國還沒有商業化生產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能力,人們對“太陽能”的認識還會條件反射地聯系到“熱水器”,苗連生就是在那個時候涉足太陽能產業。他在別人遺留下來的“半拉子工程”上改造出廠房,踏上了新能源之路。
此后,苗連生經過漫長的資本運作成功獲得了對英利新能源的控股地位,成為中國第四家成功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光伏企業。英利是國內最早進軍光伏行業的企業,但起了個大早卻趕了晚集,上市落在了后面,主要是因為其中貫穿著與國有上市企業天威保變的控股權之爭。
在中國光伏市場啟動之初,英利由于資金不足一期工程進展十分緩慢。2001年,天威集團旗下的天威保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微博]掛牌上市,資金充沛。2002年2月,天威保變、英利集團、北京中新立業科技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三方對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資擴股,股本7500萬元,股權比例為49%、45%、6%,高新區原來的股權變為債權。在天威保變的資金幫助下,天威英利一期工程順利完工。
2004年10月,天威英利準備啟動二期工程,計劃投資4億。為了得到天威保變的融資擔保支持,英利忍痛向天威保變出售其所持2%股權,天威保變持股增至51%,英利集團獲得156萬元人民幣的股權轉讓款,苗連生由此喪失了對天威保變在法律意義上的絕對控制權。
2006年8月9日,英利集團單方面增資,天威英利注冊資本從7500萬元達到1億元,工商變更完成后,英利集團持有天威英利51%的股權,天威保變持有49%的股權。也就是說,英利集團以2500萬元贖回了一年半前被天威英利以156萬元獲得的2%股權,盡管代價慘重,但苗連生終于獲得了天威英利的控股權。
這條路走得異常艱辛,很多人認為一向精明的他也栽了跟頭做了虧本生意,也有不少聲音質疑他分拆的上市方法造成天威保變國有資產的流失。
美國東部時間2007年6月8日上午9時30分,“不習慣”穿西裝的苗連生敲響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的開市鐘,英利綠色能源成功上市,他成為紐交所200多年的歷史中第一個不系領帶的敲鐘人,苗連生完成了人生中最幸運的事情:選對了行并走向了資本市場。
話題之王
苗連生的第二個重要判斷是早在2008年就意識到全球光伏市場開始走下坡路,并率先降價出貨,在光伏寒冬來臨之前存下了過冬的口糧,避免了無錫尚德、賽維LDK的破產厄運。
2008年的金融風暴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全球,彼時光伏產業依然沉溺在無限風光里,擴張增產如火如荼。“那是一個開門就有生意的時代,簡直就是從地上撿錢。”一位已經離開光伏圈的高管回憶2006年到2009年光伏的黃金年代。
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地下撿錢的好時光馬上就要成為泡影,因此2009年3月22日,當英利宣布以0.69元/度的價格投標國內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敦煌1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時,業內一片嘩然,彼時施正榮甚至以“害群之馬”毫不客氣地批評英利。
“低價是我的脾氣。時間到了,不降價就完了。”談到這次風波,苗連生語氣中帶有得意,因為他比別人更早感受到了光伏的秋寒。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直到現在,低價仍是英利的標簽,苗連生以一種野蠻的姿態搶市場搶錢,對講究吃相的海歸派們的批評之聲充耳不聞。
苗連生覺得自己做的沒錯,光伏發電成本經過激烈的競爭早就已經降了下來,可以實現平價上網,但行業為了維持高利潤保持默契,政府被蒙在鼓中,以為光伏發電價格真的高不可攀。“我們這么一弄,所有人都知道了,原來太陽能沒這么貴。”英利通過此役一炮打響,此后在歐美市場萎縮中國光伏下游市場開啟之后,和中核集團、國家電網[微博]、同煤集團等國有能源企業達成多項合作,攻城略地,迅速卡位。
苗連生的商場戰略和毛澤東的戰場戰術頗有相通之處,以“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為主要目標。“2009年9月28日,我們從4美金瞬間降到2美金左右,又降到不足2美金,很多企業很難受,因為出不了貨了,很難受。后來大家把價格都降了下來。”苗連生說。
但活下來的英利直到現在還沒走出虧損泥潭,與此同時,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等光伏企業已經先后實現了2013年盈利的目標,苗連生的戰術卻越發讓人看不懂了。
一方面,英利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連創新高,去年四季度占英利新能源公司總出貨量的53%,遠高于第三季度的38%與去年同期的28%,全年出貨量超3.2GW,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供應商,另一方面不斷增長的市場份額以及高出貨量帶來的卻是凈虧損1.33億美元,公司預計要到2014年第三季度才能恢復盈利。似乎對于英利來說,市場占有率比利潤更重要,這不太像是制造業的玩法,更像是互聯網企業的玩法:先占市場再搶錢。
其實,在沒有互聯網思維這個詞兒之前,苗連生已經熟練地玩起了互聯網玩法:用戶為王,不論章法只論輸贏。英利是國內最早贊助世界杯的企業,在光伏行業最早掀起價格戰,老板永遠穿著工裝,廠房懸掛著各式激動人心的大字標語,這些獨特的做法讓英利和苗連生一次一次地成為話題之王,成為不同于任何一個光伏企業的存在,以最小的成本在大眾心中烙下了最深的品牌形象,以最快的速度成為國際光伏制造商中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企業。
瞄準能源服務
英利的市場重心和產業鏈重心都在調整,從過去以歐美市場為主到現在以中國市場為重,從過去全產業鏈布局到現在以下游布局為重。
英利的強項在生產制造方面,但隨著中國光伏市場的開啟,越多越多的光伏制造商涉足下游電站領域,相比光伏電池、組件平均5%的利潤率,光伏電站的收益率可以達到10%以上。“制造這塊兒不太擴了,控制在5G,到2015年英利的產能估計達到一年10G,但其中5G通過OEM生產,我們自己不生產。英利要在生產上減弱,研發上、設計上增強。”苗連生計劃把光伏電池、組件的生產制造在全球進行優化布局。
英利目前已經在阿爾及利亞、印尼等地開始考察OEM生產的可能性,苗連生認為中國的光伏行業已經具備了轉型升級的條件,中國的光伏企業擁有工藝設計、原材料供應、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低利潤率的組件和電池生產環節可以轉移至欠發達國家或地區。
英利曾經追求的是全產業鏈優勢,比如備受爭議的六九硅業項目,苗連生耗費10年時間打造使得英利具備了上游多晶硅生產能力,為了該項目資金緊張不得不出讓2%的股權給天威保變,但建成之后,全球多晶硅價格急轉直下,英利借六九硅業全產業鏈布局以節省生產成本的希望落空。
時移世易,過去英利在乎的是如何能夠使成本降到最低從而保證公司以行業最低價格占領市場,現在苗連生看重的是如何布局使英利能夠比同行早一步遷移至附加值更高的環節上。這一次,英利將盯緊分布式光伏應用。
布局下游,多數光伏企業將重心放到大型光伏電站上,因為商業模式成熟,變現路徑清晰,英利去年也在國內建成了共計128MW的太陽能項目,其中約三分之二的項目已并網。但苗連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分布式光伏領域。
“英利分布式”是唯一一項業務被單拿出來放到英利集團官方網站首頁上,這里面承載著苗連生巨大的光伏夢想。“過去這個市場就是賣賣組件,做一個小型的獨立系統。隨著國家改革的力度更大一點,對環境和能源關注度更多之后,能源的綜合利用將會變得很熱門。比如說小城鎮,能源的配置、設計、長期的能源管理和服務,我們未來可能既供電又供氣又供油還供熱,在這里面怎么做到更合理化,需要大數據庫支撐。”苗連生說。
圍繞著能源服務的夢想,苗連生的布局早已超出了光伏行業。英利集團的產業有五大板塊,分別是太陽能光伏、綠色農業、投資和貿易、地產和酒店、物流及貨運,這些板塊獨立發展又互相關聯,交錯的背后正是苗連生的光伏之夢。
國內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雖有政府大力支持,但企業卻踟躕不前,主要是因為分布式光伏的商業模式不夠成熟,涉及市場主體多而分散,而英利集團的地產和酒店業務以及綠色農業業務卻可以成為分布式光伏的有力支撐。
源盛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是隸屬于英利源盛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專門從事房地產的開發與經營業務,承建項目分布于保定、衡水、天津、海南等地。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29日,注冊資金3.92億元。
英利依托該公司拓展了多項分布式光伏業務,如電谷國際酒店、電谷廣場商務會議中心、源盛·嘉禾住宅小區,目前正在開發電谷中央時區、研發綜合樓、至高點·嘉禾、源盛·嘉禾C區等項目,與此同時保定、海南、天津等地還有數個新項目正在規劃籌建過程中,這些項目幾乎都安裝有太陽能光伏系統。
英利在綠色農業板塊與光伏的結合也初見規模,如在廣西、海南、云南、廣東、貴州等省籌建光伏農業合作項目,英利旗下主營光伏農業的子公司海南光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立超過1GW的農業光伏綜合開發項目。
經過生產制造的黃金年代,走過價格廝殺的光伏雪山草地,英利和他的同行們站在了中國光伏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苗連生瞄準的能源服務無疑是光伏的未來,但要將夢想變成現實,中國光伏企業欠缺的還有很多:領先全球的技術研發實力、商業模式的創新、突破大型能源企業壟斷的實力,擺在苗連生和英利面前的還有一道又一道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