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7月31日電/趙少康今天在臺灣蘋果日報撰文指出,“臺經濟部”即將完成產業開放登陸清單,內部建議有關制造業共26項,包括有條件開放面板、半導體等產業,在我看來,“在臺灣新增一座新世代廠,才能登陸蓋前一代或前兩代的舊時代廠”已嫌保守,而26 項開放的制造業竟然未列入“多晶硅產業”,也令人驚訝。
你也許不熟悉什么是“多晶硅”,但你一定知道什么是“太陽能”,“多晶硅”就是太陽能電池的上游產業,沒有“多晶硅”,就很難發展太陽能電池,而太陽能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臺灣去年太陽能電池產值800億元,排名全球第四。
多晶硅由金屬硅加工而成,中國大陸的金屬硅產能世界第一,去年產能120萬公噸,占全球75%,出口量7 0萬公噸,占開發國家總消耗量的50%,為了確保金屬硅的經濟價值,中國大陸先在去年一月取消其13%的出口退稅,并加征10%出口關稅,更在去年11月將出口關稅提高至15%,造成今年出口量大幅減少。
今年中國大陸13家太陽能主要廠商在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年會上共同簽署“洛陽宣言”,目標要在2012年達成太陽能發電每度1元人民幣,屆時中國將成為全球多晶硅生產中心,全世界產能會有25萬公噸,是2007年的五倍,而中國大陸產能會超過全球一半以上。
低價原料水電便宜
多晶硅目前現貨價格為每公斤45美元,制造成本約為每公斤40美元,到2013年,因供給充足售價預估在每公斤30至50美元,只有取得低價金屬硅原料及水電便宜供應的多晶硅廠才有競爭能力,臺灣的太陽能產業如不及早因應,必定無法生存。
多晶硅材料占太陽能電池生產鏈成本約65%,比重甚高,而占總動力成本八成的電力費用,亦頗具關鍵性,2009年,臺灣電價為每度0.08美元,中國大陸為0.06 美元,四川及內蒙更低至0.04元,臺灣既不生產金屬硅,電費又比大陸高,到時候拿什么跟人家競爭,高喊“ 再生能源”,豈非空談?
政府不開放多晶硅產業赴陸,是希望掌握關鍵技術,但大陸現積極與美、德、挪威等國際技術團隊合作,關鍵技術不再成為問題,在臺灣生產優勢也已消失,如果臺灣不借力使力,趁著中國財力雄厚、鼓勵發展太陽能,但技術及人才仍處在發展前期階段的時候趕快前去設廠,利用當地原料及電力價格優勢,建立太陽能產業供應鏈上的重要國際地位,等到外國大廠進入,再吃后悔藥就來不及了。
多晶硅價格從2004年每公斤20美元漲到2008年每公斤480美元,現跌到45美元,未來更會進入價格激烈競爭的時代,成本將是競爭關鍵,政府如不洞燭機先,無附帶條件開放臺灣企業快赴大陸設多晶硅廠,還一味抱殘守缺,東怕西怕,就像處理DRAM慢半拍,不敢在三、四月時便宜買下國際上游大廠,坐失整合上下游的良機一樣,將扼殺臺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太陽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