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的歐洲太陽能十項全能賽結果出爐,三甲中的兩大設計方案都是對現有建筑“改造而非重建”,最小的工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效,一套太陽能電池板就可以讓整個家庭實現電能完全自給,這些獨具匠心的設計讓人們看到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2014年度歐洲太陽能十項全能賽(EuropeanSolar D ecathlon)本周決出賽果,比賽整體綜合第一名是來自意大利的團隊R hom e,他們的作品R hom efor denCity榮獲總冠軍。獲得整體綜合第二、三名的項目分別為法國團隊“大西洋挑戰”(A tlanticChallenge)的作品Philéas和荷蘭團隊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 U D elft)的作品Prêt-à-Loger.
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原本是由美國能源部發起和主辦的,參賽的都是來自全球各地的大學生團隊作品,旨在打造可持續性建筑,首屆于2002年在華盛頓舉辦,后來又有了歐洲賽(EuropeanSolarDecathlon),因為比賽要從設計、創新、能源效能、建筑物理環境調控及能源自給的能力等10個方面評分(總分1000分),所以被成為十項全能賽。
和美國賽一樣,歐洲太陽能十項全能賽的職責也是促進、教育和推動可持續建筑的發展以及對太陽能發電的利用。雖然在比賽中有些設計難以最終成為可大范圍推廣的量產產品,但比賽仍是不可錯過的綠色建筑大秀場。
這次比賽的特點是各個參賽作品的設計都非常精彩,以致比分極其接近,有時候兩個名詞之間相差甚至不到1分。例如,參賽作品第一名的得分為840 .63分(總分1000分),只比第二名的839.75分高了不到1分,而第三名得分為837.87分,也只落后了一點點。參賽作品尤其是獲獎作品的另一大特點是“改造而非新建”,更充分地考慮到如何翻新、改造現有建筑,而不是推倒重建,并且在改造的過程中盡可能少地與現有建筑空間、用途產生沖突。
除了整體綜合排名,歐洲太陽能十項全能賽還設置了單項獎,今年的得獎情況是:
●可持續發展和通信:荷蘭團隊T UD elft的Prêt-à-Loger
●建筑結構:西班牙團隊Ressò的Ressò
●城市設計、交通和承受能力:臺灣交大的“蘭花屋”(O rchid)
●能源效能:法國團隊A tlantic Challenge的Philéas
●工程和建設:墨西哥團隊Casa
●最佳人氣:哥斯達黎加團隊T E C的T ropika H ouse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大賽綜合排名三甲的獨到之處:
Rhome forden City
這是來自意大利的團隊R hom e為羅馬T or Fiscale區“永恒之城”住宅小區設計的公寓房,面積60平方米,是一棟四層住宅的頂層。該設計之所以給評委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其屋頂和部分外墻被一套光伏系統覆蓋,這些太陽能板可以隨著太陽光照的變化自動調節,最大可調角度為15度,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太陽光。
此外,為了在夏季保持住宅的涼爽,R hom e公寓還充分利用了自然風,設計了可對流的窗戶以及雙陽臺(或雙走廊),這也為未來的擴展保留了余地。這一小巧節能的公寓設計,是未來城市可持續性住宅項目的最佳潛在選擇。
Philéas
這實際上是“大西洋挑戰”團隊為法國西部南特市的一棟名為Cap44的老舊歷史建筑設計的翻新方案。該建筑的歷史可追溯到1895年,是世界上第一棟鋼筋混凝土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因此必須保留建筑本身,但又要使其“獲得新生”。
“大西洋挑戰”團隊的解決方案是在Cap44的外面罩上一個特別設計的木制框架,不但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開辟了一批溫室,這些溫室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此外,在Cap44原有的混凝土墻壁上掏出一些細細的“窗”來,以便自然光照進建筑內部。另外,使用3D打印木制模塊來重新間隔Cap44的內部空間,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區。
Prêt-à-Loger
荷蘭團隊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設計方案并不是建造一座全新的房子,而是要改造目前荷蘭最普遍的住宅模式———聯排別墅。他們的設計方案是給這些房子加裝一層“皮膚”以提高能效,原型屋已經可以達到電能完全自給。
這層“皮膚”主要包含一套太陽能電池板和一套水循環系統。這套太陽能電池板不但可以完全滿足正常家庭用電,多余電力甚至還夠支持一輛電動車。而水循環系統可以直接凈化家庭污水,還兼顧保溫功能。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團隊估計,他們的設計將適用于全荷蘭大約140萬戶家庭,產生可觀的節能效應。
2014年度歐洲太陽能十項全能賽(EuropeanSolar D ecathlon)本周決出賽果,比賽整體綜合第一名是來自意大利的團隊R hom e,他們的作品R hom efor denCity榮獲總冠軍。獲得整體綜合第二、三名的項目分別為法國團隊“大西洋挑戰”(A tlanticChallenge)的作品Philéas和荷蘭團隊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 U D elft)的作品Prêt-à-Loger.
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原本是由美國能源部發起和主辦的,參賽的都是來自全球各地的大學生團隊作品,旨在打造可持續性建筑,首屆于2002年在華盛頓舉辦,后來又有了歐洲賽(EuropeanSolarDecathlon),因為比賽要從設計、創新、能源效能、建筑物理環境調控及能源自給的能力等10個方面評分(總分1000分),所以被成為十項全能賽。
和美國賽一樣,歐洲太陽能十項全能賽的職責也是促進、教育和推動可持續建筑的發展以及對太陽能發電的利用。雖然在比賽中有些設計難以最終成為可大范圍推廣的量產產品,但比賽仍是不可錯過的綠色建筑大秀場。
這次比賽的特點是各個參賽作品的設計都非常精彩,以致比分極其接近,有時候兩個名詞之間相差甚至不到1分。例如,參賽作品第一名的得分為840 .63分(總分1000分),只比第二名的839.75分高了不到1分,而第三名得分為837.87分,也只落后了一點點。參賽作品尤其是獲獎作品的另一大特點是“改造而非新建”,更充分地考慮到如何翻新、改造現有建筑,而不是推倒重建,并且在改造的過程中盡可能少地與現有建筑空間、用途產生沖突。
除了整體綜合排名,歐洲太陽能十項全能賽還設置了單項獎,今年的得獎情況是:
●可持續發展和通信:荷蘭團隊T UD elft的Prêt-à-Loger
●建筑結構:西班牙團隊Ressò的Ressò
●城市設計、交通和承受能力:臺灣交大的“蘭花屋”(O rchid)
●能源效能:法國團隊A tlantic Challenge的Philéas
●工程和建設:墨西哥團隊Casa
●最佳人氣:哥斯達黎加團隊T E C的T ropika H ouse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大賽綜合排名三甲的獨到之處:
Rhome forden City
這是來自意大利的團隊R hom e為羅馬T or Fiscale區“永恒之城”住宅小區設計的公寓房,面積60平方米,是一棟四層住宅的頂層。該設計之所以給評委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其屋頂和部分外墻被一套光伏系統覆蓋,這些太陽能板可以隨著太陽光照的變化自動調節,最大可調角度為15度,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太陽光。
此外,為了在夏季保持住宅的涼爽,R hom e公寓還充分利用了自然風,設計了可對流的窗戶以及雙陽臺(或雙走廊),這也為未來的擴展保留了余地。這一小巧節能的公寓設計,是未來城市可持續性住宅項目的最佳潛在選擇。
Philéas
這實際上是“大西洋挑戰”團隊為法國西部南特市的一棟名為Cap44的老舊歷史建筑設計的翻新方案。該建筑的歷史可追溯到1895年,是世界上第一棟鋼筋混凝土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因此必須保留建筑本身,但又要使其“獲得新生”。
“大西洋挑戰”團隊的解決方案是在Cap44的外面罩上一個特別設計的木制框架,不但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開辟了一批溫室,這些溫室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此外,在Cap44原有的混凝土墻壁上掏出一些細細的“窗”來,以便自然光照進建筑內部。另外,使用3D打印木制模塊來重新間隔Cap44的內部空間,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區。
Prêt-à-Loger
荷蘭團隊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設計方案并不是建造一座全新的房子,而是要改造目前荷蘭最普遍的住宅模式———聯排別墅。他們的設計方案是給這些房子加裝一層“皮膚”以提高能效,原型屋已經可以達到電能完全自給。
這層“皮膚”主要包含一套太陽能電池板和一套水循環系統。這套太陽能電池板不但可以完全滿足正常家庭用電,多余電力甚至還夠支持一輛電動車。而水循環系統可以直接凈化家庭污水,還兼顧保溫功能。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團隊估計,他們的設計將適用于全荷蘭大約140萬戶家庭,產生可觀的節能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