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VJapan2014”上,日本大阪大學產業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江村修一等人提出了不使用pn結的新原理的太陽能電池方案。理想情況下,這種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有望達到70~80%。
新原理的思路是,利用晶體內的極性,也就是自發極化引發的內部電場梯度來分離激子(成對的電子與空穴)。太陽能電池常用的材料Si沒有極性,但不少化合物的晶體都具有強極性。當這些材料在內部電場梯度的作用下吸收光子生成激子后,電子與空穴將自發性地分離至不同方向。按照具體設想,太陽能電池元件的結構是在InN層與電極之間夾入300nm~350nm厚、帶隙為0.92eV的InGaN層。
對于一般的太陽能電池,分離激子、使電子與空穴分別轉移到不同電極是由pn結來完成的。而江村表示,只利用內部電場梯度分離激子具有許多優點,其中最大的優點是能夠減少電子與空穴的復合和熱弛豫。
舉例來說,一般的Si類太陽能電池為了提高光吸收率,僅活性層經常就達到數十μm甚至更厚。這使得大多數波長短、能量高的光子在遠離pn結的地方就變成“熱激子”,在抵達pn結分離成電子和空穴之前,就已經因復合和熱弛豫而產生損失。
過去的單結太陽能電池存在的問題是,波長短于帶隙的光因熱弛豫而損失,而波長較長的光會發生透射,無法有效利用。這種現象被稱作“Shockley-Queisser limit”,關系到單結太陽能電池的最大性能。
而此次提出的新型太陽能電池的光活性層使用的InGaN的厚度為300nm~350nm。據江村介紹,InGaN不同于Si,屬于直接遷移型,光吸收率高,“只需100nm左右的厚度就能吸收照射光線的1/2”,300nm則可吸收大部分的光線。相對于載流子的壽命,該層到電極的距離也比較短。因此“沒有聲子散射,也不發生熱弛豫”。這就消除了決定“Shockley-Queisser limit”的兩大損失原因中的一個。
紅外線等長波長電磁波的透射損失依然存在。但是,通過控制InGaN中In的成分,使帶隙縮小到0.92eV后,無法利用的紅外線的能量比可以降低到陽光整體的10%。
江村表示,即使考慮到這10%和光反射等造成的損失,也可以使整體損失降低到20~30%。換言之,在理想情況下,能夠實現轉換效率為70~80%的太陽能電池。
但截至目前,這種太陽能電池還停留在理論階段。江村表示,“今后就要實際制作元件并進行評估”。
新原理的思路是,利用晶體內的極性,也就是自發極化引發的內部電場梯度來分離激子(成對的電子與空穴)。太陽能電池常用的材料Si沒有極性,但不少化合物的晶體都具有強極性。當這些材料在內部電場梯度的作用下吸收光子生成激子后,電子與空穴將自發性地分離至不同方向。按照具體設想,太陽能電池元件的結構是在InN層與電極之間夾入300nm~350nm厚、帶隙為0.92eV的InGaN層。
對于一般的太陽能電池,分離激子、使電子與空穴分別轉移到不同電極是由pn結來完成的。而江村表示,只利用內部電場梯度分離激子具有許多優點,其中最大的優點是能夠減少電子與空穴的復合和熱弛豫。
舉例來說,一般的Si類太陽能電池為了提高光吸收率,僅活性層經常就達到數十μm甚至更厚。這使得大多數波長短、能量高的光子在遠離pn結的地方就變成“熱激子”,在抵達pn結分離成電子和空穴之前,就已經因復合和熱弛豫而產生損失。
過去的單結太陽能電池存在的問題是,波長短于帶隙的光因熱弛豫而損失,而波長較長的光會發生透射,無法有效利用。這種現象被稱作“Shockley-Queisser limit”,關系到單結太陽能電池的最大性能。
而此次提出的新型太陽能電池的光活性層使用的InGaN的厚度為300nm~350nm。據江村介紹,InGaN不同于Si,屬于直接遷移型,光吸收率高,“只需100nm左右的厚度就能吸收照射光線的1/2”,300nm則可吸收大部分的光線。相對于載流子的壽命,該層到電極的距離也比較短。因此“沒有聲子散射,也不發生熱弛豫”。這就消除了決定“Shockley-Queisser limit”的兩大損失原因中的一個。
紅外線等長波長電磁波的透射損失依然存在。但是,通過控制InGaN中In的成分,使帶隙縮小到0.92eV后,無法利用的紅外線的能量比可以降低到陽光整體的10%。
江村表示,即使考慮到這10%和光反射等造成的損失,也可以使整體損失降低到20~30%。換言之,在理想情況下,能夠實現轉換效率為70~80%的太陽能電池。
但截至目前,這種太陽能電池還停留在理論階段。江村表示,“今后就要實際制作元件并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