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灣《商業周刊》
一旦美國判定臺灣太陽能產業的“反傾銷”成定局,恐怕會讓好不容易復蘇的太陽能產業,再度摔到谷底。
7月26日,美國商務部初步判定,從中國大陸、臺灣銷售至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模塊有傾銷行為,將課征臺灣業者27.59%至44.18%的反傾銷稅,稅率幾乎和中國大陸業者不相上下,遠高于業者預期的20%以下。
受害多大?悲觀效應浮現,第三季虧損恐重現
“怎么回事啊?”判決出來,臺灣太陽能業者驚呼。“一時搞不清楚狀況,都很混亂,我們還在想對策。”此次反傾銷訴訟應訴代表之一的昱晶能源總經理潘文輝說。
太陽能業者7月底幾乎總動員,緊密與經濟部聯系,希望能跟美國重新談判、協商。面對此一判決,除了驚訝,臺灣業者更感到無奈。
一位太陽能大廠高層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談起這次被卷入中美貿易糾紛的心情,“只能說大家之前普遍太樂觀。”他認為,臺灣受害,主要因為太陽能產業發展長期集中在中游電池端,淪為中國大陸、美國代工的“打工仔”,只能任人擺布,幾乎是許多臺灣代工業的縮影。
以下是這位太陽能業者的口述告白:
2012年,先是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雙反”,中國大陸的電池很難賣到美國,只好向臺灣采購,因為我們價格低嘛。沒想到,這一次美國也把臺灣納入反傾銷范圍,有些廠商課的稅還比中國大陸高,我們原本有的價格優勢不在了,突然變成劣勢,要怎么再和別人競爭?
雖然判決現在才確定,但早在6月就可以看到影響,中國大陸廠商開始砍單,接著美國也不能賣,以后更不用想了。這次短期3個月到6個月一定有沖擊,大家都還在想應對方式,要嘛你放棄美國市場,賣到歐洲、日本;如果你覺得美國市場還是很重要,那只好快點到海外設廠,部分生產線外移吧。
過去我們賣電池給中國大陸,幫它代工,它利用你的產能、技術,但是一有什么風吹草動,或產能供過于求,第一個先砍你的單。沒辦法,臺灣內需市場不夠大,很難往下游模塊、系統端走,做不起來自己的品牌。
從結果來看,這可能是臺灣太陽能產業的無奈吧。只能說之前大家普遍太樂觀了,以為美國不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讓自己的成本提高,但這也只是臺灣過度期待而已,最后還是成為被犧牲的角色。”
臺灣廠商有苦難言,反傾銷判決一出,7月28日,國碩、碩禾、升陽科等太陽能股跌停板,該類股市值一天蒸發逾1百億,2013年第二季才轉虧為盈的太陽能電池廠,彷佛又回到“四大慘業”窘境。
為何臺灣業者會被美國盯上?集邦科技綠能事業處研究經理胥嘉政分析,由于太陽能產業不像其他科技業,最重要比的不是技術,而是成本控管和產能規模,一直以來,臺灣電池廠在這兩方面表現突出,價格比他國業者低,因此成為全球僅次于中國大陸的第二大產地,更占美國市占率6成以上。但,貿易戰卻讓臺灣的價格優勢,淪為危害產業的關鍵。
原本可望“撥云見日”的太陽能產業,這次受害究竟有多大?
回顧上一次太陽能產業景氣最低迷時,是從2011年開始,當時因為中國大陸廠商大幅擴產,導致全球產能供過于求,上游材料、產品售價一度暴跌超過5成,新日光、茂迪等8家大廠,全年總計虧損更高達135億元新臺幣,創下歷史紀錄,更傳出有廠商停工、開始放無薪假。
而根據勞委會截至2011年12月16日統計,該年度共有1百家企業實施無薪假,多集中在太陽能等四大慘業,同意休假的員工更逾1萬人。
對比先前慘況,雖然現在全球景氣好轉、產業供需逐漸平衡,但凱基證券分析師梁姿嫻說,這一次反傾銷判決來得又快又急,業者事前太過樂觀、來不及因應,手邊至少囤積了超過半個月的庫存,原先占臺灣電池廠總出口量近5成的中國大陸、美國訂單瞬間落空,業者連一周后的銷售狀況都無法掌握。另一位長期觀察太陽能產業的分析師也補充,若2014年10月以后,甚至2015年第一、二季轉銷至其他市場的狀況依然不佳,不排除有廠商可能重啟無薪假。
雖然反傾銷終判結果還沒確定,但光是初判,效應卻已顯現。據了解,除了停止擴產,原先接近產能滿載的廠房,也開始彈性生產、限制員工加班,更有廠商產能利用率僅剩五成。然而,隨著調查進行,廠商報價、庫存都還在波動,具體損失金額難以估計,不過,考慮庫存與現貨降價求售影響,梁姿嫻預估,才走出谷底的太陽能電池廠,恐在2014年第三季重陷虧損。
中美貿易戰波及的不只是各自的產業,更與員工生計息息相關。
臺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舉例,其實,2012年隨著歐盟、美國先后對中國大陸課征反傾銷、反補貼稅,中國大陸電池廠難以外銷,加上產能過剩問題,多家廠商接連破產、倒閉。根據中國大陸媒體報導,當時有三分之一的中國大陸太陽能廠停產,連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大廠都開始裁員,直接、間接影響中國大陸太陽能產業百萬人生計。
前車之鑒!歐巴馬要輪胎業回流,10萬中國大陸人失業
然而,不只太陽能產業,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第一次對中國大陸出手,瞄準的正是輪胎業。
有鑒于2004到2008年間,中國大陸輪胎進口到美國數量增加了超過兩倍,美國便對中國大陸進口美國的小轎車、輕型卡車輪胎采取為期3年的“特殊保障措施”,在原有4%的關稅基礎上,分別加征達55%、45%至35%的附加關稅。當時,還引發中美隔空交火,最后得由“世界貿易組織”(WTO)出面仲裁,結果是中方敗訴。
之后,中國大陸外銷美國輪胎數量明顯降低,裁罰實施后,從上游橡膠業到下游輪胎銷售、運輸等環節,有近10萬中國大陸員工面臨失業。不過,歐巴馬讓制造業重回美國的意志甚堅,更曾在國情咨文中表示,唯有靠阻止中國大陸輪胎進入美國市場,才能保住逾1千名本國勞工工作,2014年7月,美國宣布再對中國大陸輪胎業發動新一波雙反調查,看來這場仗還有得打。( 撰文:康育萍,《商業周刊》)
一旦貿易戰升溫,未來,難保臺灣不會出現下一個遭殃的產業。
【小資料】貿易制裁大刀揮下,傷經濟又傷就業——近年國際貿易制裁案例與后果
●2006年10月
貿易制裁:日本制裁北韓:禁北韓船只停泊和貨物進口
影響:日本鳥取縣境港市,1年水產加工產值減少60億日圓,1,000名員工失業
●2009年9月
貿易制裁:美反制中國大陸輪胎:對中國大陸輪胎業課征35%至55%附加關稅
影響:中國大陸輸美輪胎數量連3年降低,相關產業10萬名勞工失業
●2012年6月
貿易制裁:美、歐盟制裁伊朗:禁止石油進口
影響:2013年上半年,伊朗石油收入較前1年同期減少58%,國內失業率達30%
●2012年11月
貿易制裁:美反制中國大陸太陽能業:對廠商課征平均30%的反傾銷、反補貼稅
影響:中國大陸太陽能產業倒閉潮,無錫尚德等大廠破產,影響員工百萬人
●2013年3月
貿易制裁:中美反北韓核武:達成協議,中、韓不和北韓金融機構交易
影響:北韓金融機構被斷絕合作,國際人道救援機構無法獲得資金
●2014年3月
貿易制裁:美、歐盟抗俄羅斯:禁止能源、國防、軍用與民生產品進口
影響:德國恐有超過2萬名汽車產業勞工失業,法國數千名軍用品勞工失業
整理:康育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