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中國首富”李河君的一次發言中,這位國內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首席代言人,沒有再把晶硅和薄膜比作黑白電視和液晶電視的關系,沒有再提薄膜對晶硅的替代性,而是強調兩種技術路線在相當長時間內會共同發展。“晶硅和薄膜是兄弟關系,我希望保利協鑫、英利這些晶硅企業做得更好,因為我們根本不存在競爭關系。”
晶硅電池優勢既成事實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在2013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市場同比增長20%的大背景下,全球薄膜電池產量小幅回升至3660MW,同比增長3.7%,但其所占市場份額卻繼續下滑至9%。和2009年16.5%的市場占有率相比,薄膜電池已經幾乎失去了自身的半壁江山。
“2009年之前,薄膜電池發展很快,因為當時晶硅非常貴。薄膜市場份額16%左右,晶硅占83%。”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后來晶硅逐漸回歸本身價值,每公斤價格從400美元逐步下降到50美元、30美元、20美元,而且晶硅的轉化效率提升更快。由技術發展帶來的度電成本降低,在市場上反映非常明顯。從2009年開始,薄膜電池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晶硅的份額越來越多。預計2014年晶硅電池的比例會上升到92%,薄膜電池下降到8%。”
之所以兩種技術路線以這樣的軌跡發展,宋登元強調,因為光伏行業的本質就是成本為先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他表示,實際上,太陽能發電除了晶硅和薄膜技術,還有多種其他技術,比如聚光、鈣鈦礦技術等。但要想在市場上有好的表現,最重要的還是成本因素。
除此之外,宋登元還提出了薄膜電池的原材料供給問題。晶體硅在地殼中的含量為27.1%,而薄膜電池用的鉻、鎵、銦、硒等材料都是地殼中非常稀有的元素,尤其是銦。他指出,按照我國目前規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規模進行計算,如果大規模發展薄膜技術,材料的可支撐性將是個難題。
保利協鑫執行總裁舒樺首先肯定了薄膜電池的生存空間。他表示,和晶硅一樣,薄膜技術也在成長,隨著轉換效率和使用壽命問題的解決,也會有它的應用市場,特別是在建筑一體化這類局部特定市場,薄膜技術有其自身的優勢。但同時他更強調:“經過十年多的發展,晶硅電池的轉換效率不斷提升,現在已經超過23%。隨著今后晶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轉化效率甚至可以達到25%以上。從綜合性價比上來看,能夠應用在商業化的光伏發電技術,今后仍然會是晶硅技術。”
“未來可能還會興起其他技術,比如光熱發電等其他應用太陽能的發電技術。但是在近期以及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從技術進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政府補貼以及走進千家萬戶的市場應用情況來看,晶硅路線仍將占據太陽能發電的主流地位。”舒樺說。
CIGS或成薄膜發展方向
正如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所說,在未來5~10年內,晶硅電池的主流地位不會改變,薄膜電池只能當配角。
那么,作為配角,薄膜電池到底過得好不好?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處工作人員介紹,在多種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中,目前已經產業化的主要有3種: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CdTe)和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CIGS)。硅基薄膜雖然最早實現產業化,技術成熟,成本較低,但是存在轉換效率低和組件衰退快這兩大弱點,目前已經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CdTe本身的固有材料特效及發展實踐,已經證明其是一種適合于大規模生產的高效廉價太陽能電池。目前實驗室小面積電池效率已達20.4%,組件全面積效率已達14.2%。CdTe具有較低的溫度系數和優良的弱光響應,比晶硅電池發電能力要高出5%~10%。歐盟從2011年開始對其豁免了RoHS的要求,認為CdTe薄膜電池無論在生產或是使用上,都是安全可控的。
CIGS具有很好的材料特性,易形成好的背電極和高質量的PN結,而且較容易做成柔性組件。CIGS的實驗室效率已達21%,組件全面積效率已接近16%。一些公司已經實現了CIGS的產業化,不過,繼續提高沉積速率、提高優品率和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以降低成本仍是產業化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由于產品生產成本與售價持平甚至高于銷售價格,薄膜電池企業經營狀況較差。進入2013年后,雖然薄膜電池售價繼續下滑,但相對于2012年,下滑幅度明顯收緊。同時,由于產業集中度較高,薄膜電池產量增長引起的規模效應及技術進步使得其成本快速下降,企業逐步扭虧為盈。以占據CdTe薄膜電池98%以上市場的FirstSolar為例,其2013年第四季度的生產成本已經降至0.56美元/瓦,而產品售價為0.6美元/瓦,2013年凈收入為3.5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5億美元。
君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張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由于CdTe的安全隱患,目前業內人士比較認同的薄膜電池還是CIGS。CIGS薄膜電池的柔性化特質以及在消費電子、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可能,讓其受到各國的青睞。目前,加速CIGS的下一代進展已經成為美國能源部SunShot計劃的一部分,巴西政府也為CIGS產品的生產提供了5000萬美元的補貼。2013年,隨著硅基薄膜電池在薄膜電池市場的份額大幅下滑,CIGS的份額則提升為2012年的2.3倍,表現出很大的增長潛力。他預計,未來隨著大規模生產技術的逐步成熟及中國廠商的加入,CIGS薄膜電池的市場份額將會持續提升。
張為所指的中國廠商首當其沖就是漢能。李河君一直強調,柔性化、薄膜化是薄膜電池的發展方向,紙一樣的厚度讓薄膜電池得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國外諸多薄膜電池企業破產,漢能通過一系列收購獲得了國際先進的薄膜電池生產經驗,并將戰略重心由硅基薄膜轉向CIGS。
“雙反”帶來微妙影響
美國光伏“雙反”出臺后,我國晶硅光伏產品輸美面臨高額稅率,價格明顯上揚,造成北美太陽能市場投資成本大幅提升。然而薄膜電池產品并不在此次“雙反”之列,因此對于薄膜電池企業而言,北美市場成了香餑餑。
TrendForce旗下綠能事業處EnergyTrend研究經理胥嘉政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FirstSolar外,以CIGS技術為主的薄膜電池企業也在積極布局北美市場,希望利用此次機會擴大CIGS在全球太陽能市場的占有率。一直以本土市場為主的CIGS領導企業日本SolarFrontier已經積極展開布局,針對北美市場的需求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而我國的漢能集團則瞄準分布式的應用,通過并購快速累積相關的專利與技術,并與北美電動車領導品牌Tesla建立了合作關系。
胥嘉政進一步表示,綜合考量目前光伏產品的轉換效率和在北美市場的報價,從計算出的最終發電成本來看,CIGS產品其競爭力大幅提升,SolarFrontier和漢能都是此次“雙反”的獲益者。
那么,嘗試進入CIGS薄膜電池市場是否可行呢?張為表示,首先,從初始投資方面來看,同樣產能的薄膜類產品投資成本大約為晶硅類產品的3~4倍,這對企業的財務能力是個嚴峻的考驗;其次,薄膜電池的衰減問題需要關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等達產之后,這個市場還是不是“當初的模樣”。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處的工作人員也建議企業更理性些。他認為,隨著CIGS薄膜電池技術逐漸受到市場和資本的關注,以及技術的逐步成熟,國內薄膜電池企業大舉進軍CIGS技術,以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的舉措本無可厚非,但仍要注意發展節奏。目前CIGS薄膜電池大規模產業化良率尚未實現突破,生產成本仍然較高。較先進生產技術主要掌握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廠商手中,我國CIGS薄膜電池轉換效率仍然與先進水平差距較大,競爭力不足。
他表示,雖然德國Manz集團宣布,已將CIGS薄膜太陽能實驗室轉換效率提高至21.7%,其交鑰匙工程提供整套設備與生產技術,產品效率達到14.6%,成本能降至2.5元/瓦,但截至目前還未有量產化先例。而且CIGS薄膜電池生產不僅需要設備和生產技術,還需要生產者的團隊具備較強的工藝技術實力,且由于材料與設備的國產化程度不高,生產成本能否達到宣傳水平仍未可知。因此,企業看待CIGS薄膜技術發展應更加理性。
他強調:“宜首先進行小規模中試,待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后再進入商業化生產,謹防因盲目擴大生產規模而造成的資源浪費。”
晶硅電池優勢既成事實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在2013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市場同比增長20%的大背景下,全球薄膜電池產量小幅回升至3660MW,同比增長3.7%,但其所占市場份額卻繼續下滑至9%。和2009年16.5%的市場占有率相比,薄膜電池已經幾乎失去了自身的半壁江山。
“2009年之前,薄膜電池發展很快,因為當時晶硅非常貴。薄膜市場份額16%左右,晶硅占83%。”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后來晶硅逐漸回歸本身價值,每公斤價格從400美元逐步下降到50美元、30美元、20美元,而且晶硅的轉化效率提升更快。由技術發展帶來的度電成本降低,在市場上反映非常明顯。從2009年開始,薄膜電池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晶硅的份額越來越多。預計2014年晶硅電池的比例會上升到92%,薄膜電池下降到8%。”
之所以兩種技術路線以這樣的軌跡發展,宋登元強調,因為光伏行業的本質就是成本為先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他表示,實際上,太陽能發電除了晶硅和薄膜技術,還有多種其他技術,比如聚光、鈣鈦礦技術等。但要想在市場上有好的表現,最重要的還是成本因素。
除此之外,宋登元還提出了薄膜電池的原材料供給問題。晶體硅在地殼中的含量為27.1%,而薄膜電池用的鉻、鎵、銦、硒等材料都是地殼中非常稀有的元素,尤其是銦。他指出,按照我國目前規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規模進行計算,如果大規模發展薄膜技術,材料的可支撐性將是個難題。
保利協鑫執行總裁舒樺首先肯定了薄膜電池的生存空間。他表示,和晶硅一樣,薄膜技術也在成長,隨著轉換效率和使用壽命問題的解決,也會有它的應用市場,特別是在建筑一體化這類局部特定市場,薄膜技術有其自身的優勢。但同時他更強調:“經過十年多的發展,晶硅電池的轉換效率不斷提升,現在已經超過23%。隨著今后晶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轉化效率甚至可以達到25%以上。從綜合性價比上來看,能夠應用在商業化的光伏發電技術,今后仍然會是晶硅技術。”
“未來可能還會興起其他技術,比如光熱發電等其他應用太陽能的發電技術。但是在近期以及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從技術進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政府補貼以及走進千家萬戶的市場應用情況來看,晶硅路線仍將占據太陽能發電的主流地位。”舒樺說。
CIGS或成薄膜發展方向
正如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所說,在未來5~10年內,晶硅電池的主流地位不會改變,薄膜電池只能當配角。
那么,作為配角,薄膜電池到底過得好不好?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處工作人員介紹,在多種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中,目前已經產業化的主要有3種: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CdTe)和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CIGS)。硅基薄膜雖然最早實現產業化,技術成熟,成本較低,但是存在轉換效率低和組件衰退快這兩大弱點,目前已經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CdTe本身的固有材料特效及發展實踐,已經證明其是一種適合于大規模生產的高效廉價太陽能電池。目前實驗室小面積電池效率已達20.4%,組件全面積效率已達14.2%。CdTe具有較低的溫度系數和優良的弱光響應,比晶硅電池發電能力要高出5%~10%。歐盟從2011年開始對其豁免了RoHS的要求,認為CdTe薄膜電池無論在生產或是使用上,都是安全可控的。
CIGS具有很好的材料特性,易形成好的背電極和高質量的PN結,而且較容易做成柔性組件。CIGS的實驗室效率已達21%,組件全面積效率已接近16%。一些公司已經實現了CIGS的產業化,不過,繼續提高沉積速率、提高優品率和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以降低成本仍是產業化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由于產品生產成本與售價持平甚至高于銷售價格,薄膜電池企業經營狀況較差。進入2013年后,雖然薄膜電池售價繼續下滑,但相對于2012年,下滑幅度明顯收緊。同時,由于產業集中度較高,薄膜電池產量增長引起的規模效應及技術進步使得其成本快速下降,企業逐步扭虧為盈。以占據CdTe薄膜電池98%以上市場的FirstSolar為例,其2013年第四季度的生產成本已經降至0.56美元/瓦,而產品售價為0.6美元/瓦,2013年凈收入為3.5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5億美元。
君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張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由于CdTe的安全隱患,目前業內人士比較認同的薄膜電池還是CIGS。CIGS薄膜電池的柔性化特質以及在消費電子、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可能,讓其受到各國的青睞。目前,加速CIGS的下一代進展已經成為美國能源部SunShot計劃的一部分,巴西政府也為CIGS產品的生產提供了5000萬美元的補貼。2013年,隨著硅基薄膜電池在薄膜電池市場的份額大幅下滑,CIGS的份額則提升為2012年的2.3倍,表現出很大的增長潛力。他預計,未來隨著大規模生產技術的逐步成熟及中國廠商的加入,CIGS薄膜電池的市場份額將會持續提升。
張為所指的中國廠商首當其沖就是漢能。李河君一直強調,柔性化、薄膜化是薄膜電池的發展方向,紙一樣的厚度讓薄膜電池得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國外諸多薄膜電池企業破產,漢能通過一系列收購獲得了國際先進的薄膜電池生產經驗,并將戰略重心由硅基薄膜轉向CIGS。
“雙反”帶來微妙影響
美國光伏“雙反”出臺后,我國晶硅光伏產品輸美面臨高額稅率,價格明顯上揚,造成北美太陽能市場投資成本大幅提升。然而薄膜電池產品并不在此次“雙反”之列,因此對于薄膜電池企業而言,北美市場成了香餑餑。
TrendForce旗下綠能事業處EnergyTrend研究經理胥嘉政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FirstSolar外,以CIGS技術為主的薄膜電池企業也在積極布局北美市場,希望利用此次機會擴大CIGS在全球太陽能市場的占有率。一直以本土市場為主的CIGS領導企業日本SolarFrontier已經積極展開布局,針對北美市場的需求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而我國的漢能集團則瞄準分布式的應用,通過并購快速累積相關的專利與技術,并與北美電動車領導品牌Tesla建立了合作關系。
胥嘉政進一步表示,綜合考量目前光伏產品的轉換效率和在北美市場的報價,從計算出的最終發電成本來看,CIGS產品其競爭力大幅提升,SolarFrontier和漢能都是此次“雙反”的獲益者。
那么,嘗試進入CIGS薄膜電池市場是否可行呢?張為表示,首先,從初始投資方面來看,同樣產能的薄膜類產品投資成本大約為晶硅類產品的3~4倍,這對企業的財務能力是個嚴峻的考驗;其次,薄膜電池的衰減問題需要關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等達產之后,這個市場還是不是“當初的模樣”。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處的工作人員也建議企業更理性些。他認為,隨著CIGS薄膜電池技術逐漸受到市場和資本的關注,以及技術的逐步成熟,國內薄膜電池企業大舉進軍CIGS技術,以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的舉措本無可厚非,但仍要注意發展節奏。目前CIGS薄膜電池大規模產業化良率尚未實現突破,生產成本仍然較高。較先進生產技術主要掌握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廠商手中,我國CIGS薄膜電池轉換效率仍然與先進水平差距較大,競爭力不足。
他表示,雖然德國Manz集團宣布,已將CIGS薄膜太陽能實驗室轉換效率提高至21.7%,其交鑰匙工程提供整套設備與生產技術,產品效率達到14.6%,成本能降至2.5元/瓦,但截至目前還未有量產化先例。而且CIGS薄膜電池生產不僅需要設備和生產技術,還需要生產者的團隊具備較強的工藝技術實力,且由于材料與設備的國產化程度不高,生產成本能否達到宣傳水平仍未可知。因此,企業看待CIGS薄膜技術發展應更加理性。
他強調:“宜首先進行小規模中試,待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后再進入商業化生產,謹防因盲目擴大生產規模而造成的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