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電價與補貼政策有所失靈
“你一定聽說了0.69和1.09的故事。”9月4日,國內某中型光伏產業發展商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特別提醒記者關注這個“業界故事”。
該發展商指的是敦煌光伏發電項目,0.69和1.09是該項目招標的前后兩個上網電價。這個占地10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年均發電1637萬千瓦時的光伏發電項目,3月開標,6月底中標結束。
本來,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正式復函,“由上網電價最低者中標建設”,國投華靖電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競標體,3月開標不久,就將以0.69元/千瓦時(度)的價格獲得該項目。
但是,6月底,最終公布的中標者是中廣核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領銜的競標聯合體,中標價是1.09元/度。
有輿論和業界聲音,將此前后變化解讀為,敦煌項目是中國最大的光伏發電站示范項目,其定價可能作為國內并網光伏電站的基準價之一,也可能作為國內光伏發電補貼政策出臺、國家大規模推廣并網光伏發電的重要依據。
本報記者采訪的業界專家和業內人士則認為,上網電價以及補貼政策并沒有扼住光伏產業的“喉嚨”。
“1.09元/度的價格即使符合《洛陽宣言》的要求,也不能解決光伏企業的心頭憂慮”,上述中型光伏產業發展商說。6月,借在河南洛陽舉辦行業年會的機會,13家光伏企業曾簽署一份《洛陽宣言》,宣布將在2012年將光伏上網電價控制在1元/度。
“但是,這也只是個行業愿景,在短期內能否達到是個未知數”,上述發展商說,目前,火電上網電價約為0.30元/度-0.40元/度,風電上網電價約為0.50元/度,此前獲批的四個并網光伏電站項目上網電價均為4元/度,1元/度的價格顯然缺乏現實依據,更遑論0.69元/度了。今年“兩會” 期間,遼寧奧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民曾公開表示,當前太陽能發電成本2元/度。
本報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還認為,無論是國家今年推出的“太陽能屋頂計劃”還是“金太陽”計劃,從一定程度上講都是在補貼光伏產業的“規模”,而不是技術改造或者產業升級,這相當于鼓勵產能擴張,所以才會“突然發現”光伏總產能過剩了。
相關調控職能需重新定位
“通過市場發現價格,這本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之一,但在國內,對于新興產業,這個規則需要有所變通。”這是麥肯錫咨詢公司江克林等行業分析師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權威研究報告認為,新興的光伏產業領域出現的圈地運動很難避免。
“很多大型光伏企業,如無錫尚德電力等企業,考慮到延伸產業鏈或者打造品牌形象的需要,往往愿意上規模,這就和政府的意圖不一致了。”上述發展商如此表示。無錫尚德、江西賽維LDK等知名光伏發展商就曾多次公開表示,光伏行業技術開發可謂日新月異,中國企業可供利用的后發優勢也非常大,所以,產業發展的思維常常需要做出更新和調整等。
“現在的光伏產業,已不是當初那么簡單,太陽能發電產業鏈包括硅礦、金屬硅、高純硅、多晶硅、單晶硅、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太陽能發電系統等環節。”中國能源研究會副會長鮑云樵告訴本報記者,在產業鏈條上還有建材、化工、冶金、裝備制造、電氣、建筑安裝、咨詢服務等多個產業。所以,產業調控,應該兼顧各方面情況,要謹慎而有效。
據了解,以往的行業調控,主要使用行業準入、環評、清理整頓、依法關閉等手段,但從實踐看,效果一般,沒能有效抑制過剩產能。因此,為配合中央政府此次產能過剩的預警,全國人大財經委做了一個相關調研。此報告認為,缺乏落后產能的市場退出機制,是產能過剩長期難以解決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于一個地方來說,有的企業就是地方稅收、就業和財政的貢獻大戶,沒有合理的產能退出機制,地方很難有積極性主動淘汰,更何況光伏產業還有個綠色環保的外衣。”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本報記者。
“但現在光伏組件等很多成本已進入快速下降通道,這正是宏觀政策調整的有利時機。”鮑云樵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