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爾斯•約翰遜 倫敦, 韓碧如 北京報道
漢能集團(Hanergy Group)用3年時間打造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太陽能上市公司。憑借分布在中國內地多個地方、構成了龐大生產網絡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漢能成為了中國光伏行業的龍頭企業——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其香港上市子公司和自身之間的銷售奠定這一地位的。
在香港上市的漢能薄膜發電集團(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市值高達180億美元,過去三年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利潤水平,股價自2014年初以來上漲了3倍多。根據《福布斯》(Forbes)的統計,漢能集團創始人李河君因此成為中國第五大富豪。
漢能薄膜發電主要銷售用于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設備,其報告實現逾50%的凈利潤率。該公司的市值是其最大對手、美國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First Solar的三倍,并且超過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上市企業的市值總和。
然而,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對其近期財報的分析,該公司驚人的增長背后,存在一些不同尋常的做法。
FT記者在看了一些文件后發現,自2010年以來漢能薄膜發電合計實現148億港元(合19億美元)營收,幾乎全部為向母公司漢能集團銷售設備所得。漢能集團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股權。此外,近幾周一份有關漢能商業模式的分析師報告產生了很大影響,引發了對該公司的其他質疑。
在接受FT采訪時,漢能薄膜發電的首席執行官代明芳對這些質疑,還有關于該公司股票遭到對沖基金做空的報道不以為然,表示這些說法源于對漢能產品線的根本誤解。他說:“說到嵌在玻璃窗上的太陽能電池,沒有哪家企業做得比我們好。”
漢能主要生產可應用在太陽能發電場和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該公司正在開發的技術一旦成功,太陽能將可在建筑和汽車中得到廣泛利用。代明芳表示,漢能旗下工廠正在逐步擴大生產,這些工廠目前都未將全部產能投入生產。不過,漢能的目標是在今后五年內占全球薄膜太陽能電池預期產量的一半,相當于10吉瓦裝機容量。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將需要投入巨大的前期成本。
漢能集團旗下有9家工廠,其中一家工廠位于成都附近,擁有兩條生產線。根據該公司的說法,這些工廠是漢能薄膜發電的主要客戶,后者向這些工廠供應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設備。通過對這些工廠中文賬目的分析,FT記者發現,財報中截至2012年的營收數據,與這些工廠用于從漢能薄膜購買設備的資金支出之間存在頗大出入。
(記者看到的賬目只包括9家工廠中的8家。該公司代表拒絕詳談,也不肯提供更近的賬目數據。)代明芳表示:“2013年的情況應該明顯更好,2014年也應該不錯。”
2012年,漢能各工廠報告太陽能板銷售額合計3.15億元人民幣(合5000萬美元),相當于同年上市子公司向母公司銷售的設備價值的十分之一。根據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備案,同年這些工廠報告損失合計3800萬元人民幣,債務近12億元人民幣。
漢能高層在北京總部接受采訪時承認漢能現在處于虧損中,但表示該公司是“高科技加能源”的樣板,市場潛力——與谷歌(Google)或阿里巴巴(Alibaba)沒什么不同——支撐著其股價。代明芳談到漢能薄膜發電股價飆升時說:“我們認為這一點兒也不奇怪。”漢能北京總部用瀕危紅木樹種的木材裝飾,外觀十分華麗。
管理層方面證實,漢能集團生產基地目前以200兆瓦的較低水平在運行,而交付設備全面投產為2.4吉瓦。代明芳談到工廠時表示:“在這個階段,它們必須要賠錢。但最后不會有任何問題。假設說你有一座大房子,有四間臥室需要裝空調,但你只會使用一間臥室,那么這跟四間臥室全部使用截然不同。”
漢能薄膜發電向母公司供應設備的業務始于2009年,當時漢能剛開始從一家香港上市供應商阿波羅太陽能(Apollo Solar)購買太陽能設備,漢能最終收購了阿波羅太陽能多數控股權,并將其改名為漢能薄膜發電。
兩年后中國宣布發展領先高新技術和節能環保技術。政府宣布將投入10萬億元人民幣到這些“戰略新興產業”,以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同時解決引起民眾不滿的環境污染問題。
一些高層領導人參觀了漢能的工廠,習近平未出任國家元首之前于2011年也曾參觀過。
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在過去一年中大幅飆升,用里昂證券(CLSA)分析師查爾斯•永茨(Charles Yonts)的話來說,這令漢能“大到不容忽視”。去年12月,在香港辦事處負責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永茨關注到漢能,他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真的那么好嗎?”他指出,綜觀漢能薄膜發電的業務,合計起來似乎與市值不匹配。
永茨本周指出,假如漢能集團全力生產,其太陽能板產量“大致足夠一個歐洲小國使用”,然而“市面上一個漢能太陽能板也看不到”。
代明芳說,發展中的光伏市場“不同于其他行業”。他說永茨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太陽能玻璃板也能用作建材銷售,公司管理人員稱這個特點是評估漢能產品的可能去向時必須注意的重要因素。
漢能生產的電池板大部分用在了它自己的項目上,其中一些太陽能發電廠已轉移到漢能薄膜發電名下。代明芳拒絕透露具體有多少太陽能發電廠還在母公司名下、這些發電廠利潤多少。
去年12月,漢能薄膜發電宣布了一項有關其太陽能發電廠庫存容量的決定:它將在新疆、青海開發的共計180兆瓦(MW)裝機容量的太陽能發電廠,賣給了一家名叫弘晟的此前無人知曉的內地投資基金,獲利7.776億元人民幣。
漢能薄膜發電財務董事林一鳴(Eddie Lam)表示,這筆交易體現了外部市場對漢能產品的需求。然而,FT看到的文件卻讓人對漢能與弘晟的這筆交易產生疑問,弘晟沒有公司網站,在與漢能薄膜發電做成這筆生意之前從未被內地媒體提及。
公司注冊文件顯示,弘晟是在這筆交易宣布13天前才注冊成立的。擁有弘晟的3支基金中,有一支的法人代表是漢能薄膜發電前董事Victor Wong的妻子,Victor Wong去年5月,也就是那筆交易發生前8個月的時候,才不再擔任漢能薄膜發電董事的職位。
代明芳表示,在接到英國《金融時報》詢問之前,他對這層關系不知情。“其實我們還得謝謝你們。”代明芳說,“收到你們的問題之后,我們才意識到這點。”他說漢能薄膜發電的律師后來告訴他,Victor Wong的妻子擔任那支基金的法人代表,而漢能薄膜發電此前沒有公布這一點,并沒有違反任何有關關聯交易的規定。
代明芳還說,漢能薄膜發電正在履行與一些外部企業和西方客戶的太陽能銷售合同,包括已簽署廣汽本田(Honda)和一汽大眾(VW)廣東工廠的分布式發電項目,以及特斯拉(Tesla)電動車充電站項目。它還為宜家(Ikea)安裝戶用屋頂薄膜發電設備。
這些與外部企業的交易都還沒有產生大筆收入,但林一鳴說,這些交易為打造漢能向外部客戶銷售太陽能發電設備的“雙贏”經營模式打下了基礎。
“一兩年后,你目前看到的所謂問題很多將不再是問題。”代明芳表示,“你會看出這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