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著名記者,長期關注中國能源和環境議題,包括清潔能源、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公共政策、產業變局和生活方式。
專欄:http://m.bailiqin.com/special/show-58.html
李河君從來都是個爭議人物。
“身價1600億擠下馬云”的新聞,再次將這位個性張揚、極度自信的廣東客家商人置于更廣泛背景的爭議下。
最樸素的質疑來自于這家目前已經高達1700億市值的公司是否“名副其實”,繼而是這位知名度遠不如馬云、王健林、宗慶后等“前首富”的企業家能否堪當“首富”頭銜。在李河君成為首富后的第5天,《金融時報》質疑其股票“存在不尋常操作”的新聞便應聲而出。
早在“首富”新聞出來之前,在太陽能光伏行業,李河君就是一位著名的論戰發起者。全球的太陽能行業自始至終都存在晶硅和薄膜技術路線之爭,晶硅作為目前的主流,產出過尚德施正榮和賽維LDK彭小峰這兩位前“首富”,而李河君則一直堅持走薄膜路線,經常放炮看空晶硅,在與南方周末記者的對話里,他再次開炮稱“做晶硅的企業都是不懂光伏的真正意義”。
這些攻擊性的言論讓他在光伏行業的大佬圈里幾乎沒有“朋友”,包括保利協鑫董事長朱共山,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等業內大佬都與他有過公開分歧,對絕大多數以晶硅路線為主業的光伏企業來說,李河君和漢能是行業里不折不扣的“小眾”和“異類”。
李河君倒不在乎。把方向完全鎖定在薄膜上,并將所有爭議歸結為四個字——“不懂漢能”,前陣資本市場想要做空漢能而未能成功的投資者就被他稱為“不懂漢能而虧慘”,如果你跟他聊天,他則有很多能證明他的堅定最終是正確的小故事。
其中,最重要的故事是金安橋水電站。在各種各樣的場合,李河君如何承受8年質疑,在尚未拿到批文情況下投資十多億元,最終建成比葛洲壩還大的金安橋水電站的故事,成為漢能員工再戰光伏,不斷被引用的精神食糧。
翻看李河君的內部講話資料,你會發現水電和光伏有一個極其相似的邏輯:在前途存在巨大不確定性情況下做巨額投入,在飽受業內質疑的環境下堅持長達數年。其中,水電最終獲得了巨大成功,每天為漢能產生幾千萬現金流,而對于光伏,李河君無疑相信“成功能夠復制”。按照他的設想,薄膜的成功將把漢能帶向成為“國家名片”的新高度。
李河君是理工科出身,但對傳統文化卻研究得異常純熟。在漢能位于北京奧利匹克公園附近(北京中軸帶上)的總部里處處可以看到其個人特色,辦公樓是一條“龍”的造型,李河君的辦公室則位于龍頭處,目測挑高至少四米的會議室里擺放著暗紅色的實木家具,所有椅子皆是中式八仙椅,據說他認為這樣的椅子才“坐得正”。
他研究《道德經》,關于“重義”“得道”和“豁達”等內容的書法高懸于走廊最顯著處。他并不認為自己是賭徒,而是反復指出,指引他做金安橋和薄膜的是“感知未來的能力”。在2月5日在北京郊外舉辦的漢能年會上,他再次強調“念力”和“吸引力法則”的重要,他說成功的秘訣之一便是“這件事還沒有發生,你要當他已經發生一樣去做”,同時在過程中抱以非凡的“定力”。他向來強調的對未來感知力,我稱為他的“定數”。
我并不懷疑漢能作為一家有20年歷史的企業的基本實力,但就李河君希望達成的薄膜發電目標來說,我的看法跟一些從事了幾十年太陽能的專家類似,“薄膜是全世界太陽能研究者的一個夢”,這個夢在2008年尚德最鼎盛時期由行業領袖施正榮嘗試過,但因薄膜技術難度太高,資本要求太大而中止。薄膜由此被業內視為“有錢,有技術,且經得住苦熬”之人方能達成之事。如今李河君再次壓下重金做薄膜,對“李河君是否是那個能把薄膜做出來的人”,尚難以判斷,此為“變數”。
理解“變數”的關鍵,在于這是一場主觀和客觀的角力。薄膜技術在客觀上的難以突破,和李河君個人在主觀上的強大“念力”,雙方交戰是理解漢能未來走向的關鍵所在——他又是一個希望用主觀戰勝客觀的人。
變數當然也存在于一些細節處。李一向是個戰略家,但執行則是他的軟肋。他曾在內部公開講話中談到“漢能是一流的戰略,二流的管理,三流的執行”,為此他經常組織公司開“執行力會議”彌補短板,但直到采訪中,對我提出的“員工人數增加,如何應對文化稀釋和管理難度”,“如何用好低頭做事的人”等問題,他仍未正面回應。
而對于外界最為關心的薄膜成本問題,李河君則表現出了高度的小心翼翼。過去多天的采訪中,涉及的成本話題一直是公司機密。
另外一個重要“變數”是,漢能2015年如何拿出漂亮的產品,如何交出銷售業績。李河君成為“首富”之后,漢能高管稱公司已經被“放在火上烤”——2015年之于漢能之所以被定為“決勝之年”,則是漢能到了“投入了4年,今年必須翻身拿出產品”的時候。
情況之緊迫在2015年2月初舉行的漢能光伏應用集團年會上可見一斑。當時,漢能光伏應用集團董事長兼CEO劉民手捧龍鳳刺繡的黃色“圣旨”(目標任務書),向主席臺上的13名“封疆大吏”(區域經理)下達任務書,“能不能完成任務!”,每個“接旨”的高管上前一大步后,軍資轉身,高聲答:“能!”,隨后軍鼓敲得震天響。在場的漢能高管回憶,現場氣氛堪稱“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