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年內第二批5臺單晶爐在浙江芯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安裝。加上先期安裝調試的3臺單晶爐,芯能在原有28臺單晶爐的基礎上今年又增8臺,同時從日本進口的切片機年內已從6臺增加到10臺。
“現在工廠銷售訂單飽滿,生產產品供不應求,我們已經作出新增固定資產投入5000萬元決定,使硅片產能躋身國內同行中上游。”“芯能”常務副總經理章競前說。
去年8月投入運營的芯能光伏,剛“出師”就遇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生產硅片的多晶硅原料從每噸340萬元一路下跌到50萬元,每片硅片的價格從60元下跌到15元,準備用于生產的硅原料價值一下子“縮水”數千萬元。
面對困難和市場行情低迷怎么辦?分別從鋼結構、箱包、經編等傳統行業“升級”到新興行業的兩個民營企業創業者股東,以及公司管理團隊,對新能源發展的信念不動搖,做大做強光伏業的干勁不松懈。
總經理助理李金甫等人一頭扎進了車間中,大家在廠里常常一呆就是十五六個小時,一直堅持了一年多。新行業里有太多的“門道”要摸索,安裝和操作單晶爐的、操作電腦鋼線切割機的,管理工藝技術和產品質量的很多是本科生。
單晶爐等系列設備,在“芯能”進行了二次開發和改造,同時對硅原料進行精選、配制,使硅片光電轉換率從16.2%至16.5%提高至17.2%至17.7%;切割硅片過程中容易斷線,一斷線就是數萬元的損失,“芯能”從砂漿選擇、砂漿配比開始進行摸索,同時優化電腦控制技術,使斷線大為減少。同時,還解決了硅片“清洗”、降低“光致衰減”等難題,“芯能”科技攻關獲得科技新產品認定。
要把產品賣給知名大客戶,打開行業成長的巨大空間,這是“芯能”的決心。企業采用“先試用,再付款,試用不滿意無條件退貨”等營銷策略,使“芯能”產品逐一進入了南京中電、浙江向日葵、寧波太陽能電池廠等國內電池片生產知名企業的供應鏈。
當記者走進經濟開發區浙江芯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邊是28臺單晶爐把1700攝氏度的硅液拉成一個個硅棒,一邊是占據兩層樓面的新到單晶爐正在緊張安裝,管網建設同步施工。日本進口,價值800多萬元的切方機、價值270萬元的切片機,正在忙碌工作。
“芯能”透露,公司已制訂再擴產20臺爐子、使年產硅片達到2000萬片的計劃,按照現有同類產品市場銷售價格,產值將超3億元。
■記者 袁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