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最大瓶頸是電力的輸送與消納。面對輸送消納對新能源發展的制約,新能源大省甘肅“兩條腿”走路,在建設特高壓輸電線路外送電量的同時,地方政府、新能源企業和電網公司齊心協力,通過省內挖潛,“擠”出新能源消納空間,尋找新能源就地消納新途徑。業內認為,立足于就地消納,將成為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成棄風、四成棄光的困局
光伏裝機全國第一,風電裝機全國第二,在我國新能源發展版圖上,甘肅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由于嚴重棄風、棄光,甘肅雖是新能源裝機大省,但難做新能源強省。“和全國新能源一樣,甘肅新能源的最大瓶頸就是輸送消納。”甘肅省能源局局長孟開說。
甘肅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興起于2007年。截至2015月3月,甘肅新能源裝機達到1618萬千瓦,其中風電1052.7萬千瓦,光伏565.3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占全省電源總裝機容量的37.71%,水、風、光三種清潔能源的比重達到56.82%。
由于電源發展與負荷發展不匹配,電源建設與電網建設不配套,省內消納能力不足以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新能源發展需要,近十年來,輸送消納難導致的棄風棄光,一直困擾著甘肅新能源的發展。甘肅電力部門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甘肅棄風電量13.93億千瓦時,棄風率10.82%,居全國第五位。記者在一些風電場采訪時,管理人員介紹,有的風電場只有3成裝機在發電,有的風電場20萬千瓦的裝機,只有1萬余千瓦在發電。
2014年,甘肅電網年棄光量23億千瓦時,棄光率36.7%,其中因為消納能力不足發生的棄光電量14億千瓦時。記者在甘肅首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金昌市采訪時,光伏企業反映,金昌的光伏發電棄光率平均達到一半。甘肅金昌供電公司介紹,2014年底,金昌光伏發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711小時,風電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143小時,分別比設計小時數減少764小時、648小時。金昌振新光伏發電公司裝機容量為100兆瓦。“去年上網電量和限電損失電量持平,均為1億千瓦時,在個別月份,實際發電僅為裝機的5%。”振新光伏發電公司生產管理部負責人楊勝義說。
“太艱難。”中利騰輝(嘉峪關)光伏發電公司負責人劉駿告訴記者。“2014年平均發電能達到60%左右,到2015年一季度,平均發電負荷僅為32%。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收回靜態、動態投資分別需要32年和44年,光伏板的壽命只有20年。”
今年6月3日,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這條線路被甘肅各界普遍認為是新能源的“救命稻草”。但是,多位受訪的新能源企業負責人和地方干部認為,新能源外送通道雖然可以通過電網投資來解決,但通道建成并不意味著有明顯的電量消納效果,前提是必須有穩定的受端市場。因此,甘肅開始探索千方百計提升本地新能源消納能力。
三種途徑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
去年以來,甘肅地方政府、新能源企業和電網公司齊心協力,積極進行了新能源就地消納的探索與實踐。記者了解到,甘肅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探索。
首先是拓寬新能源的民用空間,利用風電供熱。
去年以來,甘肅一些風電大縣開始進行風電供熱的探索。
被稱為“國內風電第一縣”瓜州縣,風電裝機達到600萬千瓦,去年四季度,瓜州風電的有效發電時間僅為設計小時數的40%。為緩解棄風窩電問題,瓜州縣著手升級縣城供熱體系,計劃通過煤鍋爐改電熱鍋爐,用棄風發電供熱。今年上半年,瓜州縣能源局委托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公司就新能源供熱項目進行研究論證,今年將開始試點。除了瓜州外,玉門、金昌等地也通過改造城市供暖系統等,利用新能源供熱。
據了解,在風電供熱中,由電網公司搭建平臺,新能源發電企業將減少棄光增加的收入一小部分讓利于用電企業,鼓勵用電企業多用電,以提高新能源企業的發電量,緩解新能源輸送消納難題。
其次是以電力直接交易增加就地消納能力。
為大用戶提供直購電交易被認為是一種最普遍的新能源就地消納模式,這一模式已經在酒泉、金昌等風光產業密集區實踐。其核心是,以優惠的補貼來吸引用電量大的工業企業使用新能源,交易價格、交易量由雙方協商確定。與城市供暖相比,大用戶直供電的電力消納量更大、市場更穩定。
今年2月,金昌市的7家光伏發電企業與6家大工業企業簽訂直接交易新能源消納合同,計劃新增消納電量約2.4億度。
記者了解到,甘肅新能源直接交易模式將在張掖市復制,計劃將張掖黑河水電公司所屬西洞灘50兆瓦、南灘2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與張掖市龍首鐵合金公司直接交易。
再次是以工業項目、儲能項目等拓寬新能源用途。甘肅地方政府在嚴格環保的條件下,大力招商引資,通過引進高載能項目,消化電量。在瓜州,當地政府先后引進和建設了百萬噸高純硅系列、120萬噸水泥、1000萬平方米石材加工等高載能項目,其中三新硅業公司去年用電5.4億千瓦時。
另外,一些新能源發電企業也積極開發新的工業項目和儲能項目,通過多元途徑來拓寬新能源用途。電解水制氫是通過電解水產生工業原料氫氣,目前在玉門擁有15萬千瓦風電裝機的華能集團正在計劃電解水制氫項目。風電制氫既通過就近消納解決風電項目的棄風限電問題,還突破了煤化工二氧化碳排放的瓶頸,是風電、煤化工兩個產業發展的突破與升級,與石化企業需求的綠色氫源也是互補雙贏。
除此之外,甘肅還探索新能源代替企業自備火電廠發電模式。
新能源企業與用電企業間的政策通道亟待打通
盡管目前甘肅為新能源的就地消納做了種種嘗試,但是一些政策性障礙,依然在困擾著這項工作。
一是新能源企業“窩電”和用電企業用電貴的矛盾依舊存在。坐落于“世界風庫”瓜州縣的甘肅三新硅業公司,廠區周圍雖然布滿了風電場,但是至今仍在為用電發愁。企業負責人何菁說,最初選址瓜州的主要原因就是看中了瓜州的風電資源。“如果滿負荷運轉,公司每年可消耗100萬千瓦裝機的電力資源,這相當于瓜州風電總裝機的1/6。”何菁說。但目前,企業大部分用電電價仍然是0.46元/千瓦時,為數不多的直供電也只享受到了0.018元/度的優惠。“風電沒處送,我們卻用的高價電。”
在甘肅,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一邊是發電無處輸送閑置的風光電,一邊卻是居高不下的高電價,“燈下黑”矛盾突出。
二是以部分讓利為紐帶的模式可持續性有待觀察。目前,無論大用戶直供電、煤鍋爐改電鍋爐,還是發電權轉讓,甘肅新能源就地消納之所以能夠從傳統能源中擠出一席之地,關鍵在于新能源企業出讓了部分利益。一些新能源企業負責人認為,這種貌似合理的利益分配其實是局部合理,國家拿出這么大一筆錢是為了發展新能源,但這種讓利往往是把錢投給了一些落后產能。從長遠看,這對于國家實現環境治理的目標是無益的。
三是本地市場需求有限,新能源遠距離外送仍是主渠道。金昌供電公司副總經理許忠澤說,金昌市電源總裝機容量為400萬千瓦,其中火電和水電裝機190萬千瓦,風電和光伏裝機210萬千瓦,但是本地的電力負荷只有90萬千瓦。本地用電市場供過于求。就甘肅省整體而言,這一矛盾依然尖銳,全省電源總裝機4290萬千瓦,用電最大負荷為1383萬千瓦。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就地消納與遠距離送出不可偏廢。
二成棄風、四成棄光的困局
光伏裝機全國第一,風電裝機全國第二,在我國新能源發展版圖上,甘肅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由于嚴重棄風、棄光,甘肅雖是新能源裝機大省,但難做新能源強省。“和全國新能源一樣,甘肅新能源的最大瓶頸就是輸送消納。”甘肅省能源局局長孟開說。
甘肅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興起于2007年。截至2015月3月,甘肅新能源裝機達到1618萬千瓦,其中風電1052.7萬千瓦,光伏565.3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占全省電源總裝機容量的37.71%,水、風、光三種清潔能源的比重達到56.82%。
由于電源發展與負荷發展不匹配,電源建設與電網建設不配套,省內消納能力不足以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新能源發展需要,近十年來,輸送消納難導致的棄風棄光,一直困擾著甘肅新能源的發展。甘肅電力部門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甘肅棄風電量13.93億千瓦時,棄風率10.82%,居全國第五位。記者在一些風電場采訪時,管理人員介紹,有的風電場只有3成裝機在發電,有的風電場20萬千瓦的裝機,只有1萬余千瓦在發電。
2014年,甘肅電網年棄光量23億千瓦時,棄光率36.7%,其中因為消納能力不足發生的棄光電量14億千瓦時。記者在甘肅首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金昌市采訪時,光伏企業反映,金昌的光伏發電棄光率平均達到一半。甘肅金昌供電公司介紹,2014年底,金昌光伏發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711小時,風電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143小時,分別比設計小時數減少764小時、648小時。金昌振新光伏發電公司裝機容量為100兆瓦。“去年上網電量和限電損失電量持平,均為1億千瓦時,在個別月份,實際發電僅為裝機的5%。”振新光伏發電公司生產管理部負責人楊勝義說。
“太艱難。”中利騰輝(嘉峪關)光伏發電公司負責人劉駿告訴記者。“2014年平均發電能達到60%左右,到2015年一季度,平均發電負荷僅為32%。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收回靜態、動態投資分別需要32年和44年,光伏板的壽命只有20年。”
今年6月3日,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這條線路被甘肅各界普遍認為是新能源的“救命稻草”。但是,多位受訪的新能源企業負責人和地方干部認為,新能源外送通道雖然可以通過電網投資來解決,但通道建成并不意味著有明顯的電量消納效果,前提是必須有穩定的受端市場。因此,甘肅開始探索千方百計提升本地新能源消納能力。
三種途徑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
去年以來,甘肅地方政府、新能源企業和電網公司齊心協力,積極進行了新能源就地消納的探索與實踐。記者了解到,甘肅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探索。
首先是拓寬新能源的民用空間,利用風電供熱。
去年以來,甘肅一些風電大縣開始進行風電供熱的探索。
被稱為“國內風電第一縣”瓜州縣,風電裝機達到600萬千瓦,去年四季度,瓜州風電的有效發電時間僅為設計小時數的40%。為緩解棄風窩電問題,瓜州縣著手升級縣城供熱體系,計劃通過煤鍋爐改電熱鍋爐,用棄風發電供熱。今年上半年,瓜州縣能源局委托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公司就新能源供熱項目進行研究論證,今年將開始試點。除了瓜州外,玉門、金昌等地也通過改造城市供暖系統等,利用新能源供熱。
據了解,在風電供熱中,由電網公司搭建平臺,新能源發電企業將減少棄光增加的收入一小部分讓利于用電企業,鼓勵用電企業多用電,以提高新能源企業的發電量,緩解新能源輸送消納難題。
其次是以電力直接交易增加就地消納能力。
為大用戶提供直購電交易被認為是一種最普遍的新能源就地消納模式,這一模式已經在酒泉、金昌等風光產業密集區實踐。其核心是,以優惠的補貼來吸引用電量大的工業企業使用新能源,交易價格、交易量由雙方協商確定。與城市供暖相比,大用戶直供電的電力消納量更大、市場更穩定。
今年2月,金昌市的7家光伏發電企業與6家大工業企業簽訂直接交易新能源消納合同,計劃新增消納電量約2.4億度。
記者了解到,甘肅新能源直接交易模式將在張掖市復制,計劃將張掖黑河水電公司所屬西洞灘50兆瓦、南灘2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與張掖市龍首鐵合金公司直接交易。
再次是以工業項目、儲能項目等拓寬新能源用途。甘肅地方政府在嚴格環保的條件下,大力招商引資,通過引進高載能項目,消化電量。在瓜州,當地政府先后引進和建設了百萬噸高純硅系列、120萬噸水泥、1000萬平方米石材加工等高載能項目,其中三新硅業公司去年用電5.4億千瓦時。
另外,一些新能源發電企業也積極開發新的工業項目和儲能項目,通過多元途徑來拓寬新能源用途。電解水制氫是通過電解水產生工業原料氫氣,目前在玉門擁有15萬千瓦風電裝機的華能集團正在計劃電解水制氫項目。風電制氫既通過就近消納解決風電項目的棄風限電問題,還突破了煤化工二氧化碳排放的瓶頸,是風電、煤化工兩個產業發展的突破與升級,與石化企業需求的綠色氫源也是互補雙贏。
除此之外,甘肅還探索新能源代替企業自備火電廠發電模式。
新能源企業與用電企業間的政策通道亟待打通
盡管目前甘肅為新能源的就地消納做了種種嘗試,但是一些政策性障礙,依然在困擾著這項工作。
一是新能源企業“窩電”和用電企業用電貴的矛盾依舊存在。坐落于“世界風庫”瓜州縣的甘肅三新硅業公司,廠區周圍雖然布滿了風電場,但是至今仍在為用電發愁。企業負責人何菁說,最初選址瓜州的主要原因就是看中了瓜州的風電資源。“如果滿負荷運轉,公司每年可消耗100萬千瓦裝機的電力資源,這相當于瓜州風電總裝機的1/6。”何菁說。但目前,企業大部分用電電價仍然是0.46元/千瓦時,為數不多的直供電也只享受到了0.018元/度的優惠。“風電沒處送,我們卻用的高價電。”
在甘肅,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一邊是發電無處輸送閑置的風光電,一邊卻是居高不下的高電價,“燈下黑”矛盾突出。
二是以部分讓利為紐帶的模式可持續性有待觀察。目前,無論大用戶直供電、煤鍋爐改電鍋爐,還是發電權轉讓,甘肅新能源就地消納之所以能夠從傳統能源中擠出一席之地,關鍵在于新能源企業出讓了部分利益。一些新能源企業負責人認為,這種貌似合理的利益分配其實是局部合理,國家拿出這么大一筆錢是為了發展新能源,但這種讓利往往是把錢投給了一些落后產能。從長遠看,這對于國家實現環境治理的目標是無益的。
三是本地市場需求有限,新能源遠距離外送仍是主渠道。金昌供電公司副總經理許忠澤說,金昌市電源總裝機容量為400萬千瓦,其中火電和水電裝機190萬千瓦,風電和光伏裝機210萬千瓦,但是本地的電力負荷只有90萬千瓦。本地用電市場供過于求。就甘肅省整體而言,這一矛盾依然尖銳,全省電源總裝機4290萬千瓦,用電最大負荷為1383萬千瓦。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就地消納與遠距離送出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