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伏明星到泥足深陷,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終飽受爭議。
8月29日,*ST海潤公布2015年半年報,其上半年實現凈利潤3577萬元,同比大增571.82%。不過,盡管凈利潤同比增長,但多晶硅片、電池片、組件、工程施工等主業營收卻不增反降,同比都出現下滑。此外,*ST海潤還身背上百億元的巨債,要想年底扭虧摘帽并非易事。
更讓人擔憂的是,*ST海潤一手導演的“高送轉”鬧劇至今仍未平息。據統計,已有數百位蒙受損失的投資者在進行維權、索賠,無論鬧劇如何收場,*ST海潤在資本市場已經被標注上了欺騙投資者的標簽。
“另類”扭虧
*ST海潤的掌舵者楊懷進被視為“中國光伏產業低調的先行者”,其曾與施正榮一起創辦無錫尚德,又在無錫尚德繁榮之際選擇低調隱退。不僅如此,晶澳太陽能、中電光伏等企業背后,同樣閃爍著楊懷進的身影。
頗具意味的是,楊懷進治下的*ST海潤卻并不“低調”,“高送轉”風波曾一度將其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公開資料顯示,*ST海潤成立于2004年,最初以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研發生產為主業,隨后又將業務延伸至光伏電站的投建和開發運營。在2012年,*ST海潤在行業的“寒冬期”強勢借殼上市。
所謂盛極必衰,上市當年*ST海潤就步入困境。在獲得各類政府補貼近4億元的情況下,*ST海潤在2012年只取得207.6萬元的凈利潤,同比驟降99.48%。由于2013~2014年連續虧損,*ST海潤于今年4月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披星戴帽”加身。
直到今年上半年,泥足深陷的*ST海潤才為自己爭取到了短暫的喘息機會。
2015年半年報顯示,當期*ST海潤完成組件銷售344.69MW,較上年同期減少36.54%;電池片銷售117.62MW,較上年同期減少19.60%;實現營業收入189697.40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2.9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82.0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71.82%。
為何在主營收入普遍減少的情況下,*ST海潤的凈利潤水平不降反增?面對這一疑問,海潤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回應稱,“根據會計準則,出售自持電站的收益體現在投資收益中,而沒有反映在收入和成本里,所以報表上體現出來的就是收入減少,利潤增加。”
顯然,光伏電站儼然已成為*ST海潤的“救命稻草”。
記者了解到,今年6月,*ST海潤與聯合光伏達成光伏電站購銷協議,前者將其位于新疆、河北、云南等地的17個光伏電站項目轉讓給后者,涉及電站裝機容量為930MW。這單被稱為“全球最大單筆太陽能電站收購”的生意將為*ST海潤帶來88億元的收益。
從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看,*ST海潤的主營業務中,營收實現同比增長的只有“發電收入”。報告期內,該業務的營收為1.78億元,同比增長12.27%。
反觀多晶硅片、電池片、組件、工程施工等其他業務,其營收水平分別為762萬元、2.13億元、11.68億元、1.36億元,同比分別減少83.62%、34.05%、40.50%、80.47%。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上半年*ST海潤實現凈利潤3582萬元,但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卻由上年同期的13.62萬元降至-1056萬元,減幅高達7852.64%。
“這樣秀財技的行為極可能嚴重誤導投資者。”某會計師事務所的一名專業人士表示,財務報表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若為負值,則表明實際盈利水平很差。該人士稱,一般投資者都比較關注公司的凈利潤水平,忽視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比如一家公司,其主業實際虧損1億元,為了讓報表‘好看’,賣掉公司名下的一塊地得到3億元,這樣就盈利了2億元,但其主業實際是虧損的。”
舉債擴張
*ST海潤在舉債擴張之余遺留下來的百億債務負擔同樣令人擔憂。
2011年開始,*ST海潤決定通過EPC、BT和自持三種形式發展光伏電站業務。彼時,上游多晶硅片、組件等產能過剩問題顯現,*ST海潤開始步入頹勢,業績直線下滑。
去年,*ST海潤的凈利潤跌至-94759.55萬元,虧損額是2013年的近5倍。
盈利頹勢面前,*ST海潤的擴張卻幾近瘋狂。
在創下了最大虧損額度的2014年,*ST海潤曾一口氣簽下總價達到327億元的大單,計劃分別在土耳其、河北省赤城縣、黑龍江省綏化地區投資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裝機容量規模為3.1GW。
統計顯示,僅從今年年初至8月底,*ST海潤就接連發布投資公告,擬設立近20家太陽能發電公司,遍及河北、內蒙古、陜西等10余個省區和美國、日本、印度等海外市場。
一邊是連年虧損,一邊還要投入大筆資金進入下游電站謀求轉型。伴隨*ST海潤的“逆生長”,其債務負擔也越來越重。
而在*ST海潤大舉布局下游電站的2011~2013年,其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9.11%、75.28%和80.46%,出現明顯上升。截至今年上半年,*ST海潤負債合計103.6億元,其中一年以內應付賬款高達22億元。
“入不敷出的情況下,盤子不僅沒收縮,反而不停借錢在電站領域‘跑馬圈地’”,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直言,*ST海潤當初冒巨大風險押寶下游電站,也是被逼無奈。在該人士看來,上游制造業產能過剩嚴重,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固守原來那一攤不賺錢的業務,只能等死,做下游電站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摘帽存疑
盡管今年上半年通過出售電站帶來了88億元的收益,但對于*ST海潤而言,年底要扭虧摘帽并非易事。
上述業內人士稱,*ST海潤如今實行的光伏上下游一體化模式一直備受爭議,盡管光伏電站后期收益穩定,但前期要耗費巨資,而上游的電池、組件等領域雖然利潤有限,但資金流動周轉快,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實力,還想兩者兼顧,往往會顧此失彼。
從各業務收益來看,一直試圖上下游兩條腿走路的*ST海潤如今卻是跛足前行。
今年上半年,除了發電收入,*ST海潤其他業務的毛利率水平幾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電池片、工程施工的減幅分別為6.25%、3.61%,而多晶硅片的毛利率甚至降為負值,低至-30.70%。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對記者表示,*ST海潤將業務重點從之前的多晶硅原材料加工轉移到光伏電站建設,主要是因為電站建造項目的收益可觀。但投資光伏電站會導致財務費用上升,同時研發支出增加以及電站運營管理的成本支出也會導致管理費用上升。
蕭函認為,由于前期業績虧損以及多次傳出負面消息,*ST海潤下一步的電站開發仍然會面臨融資難題。
另一方面,年初的“高送轉”風波仍未平息。證監會[微博]從今年2月開始調查至今尚未得出結論性意見。代理股民維權的上海市華容律師事務所許峰律師表示,目前股民對*ST海潤的索賠工作仍在繼續。“證監會的調查取證過程要花費一定時間,等證監會調查結果出來,我們的索賠才能有針對性的進展”,許峰對記者表示,目前已登記并尋求索賠的股民達200多人,但因證監會至今未出調查結論,索賠進展緩慢。
面對外界對年底扭虧摘帽的擔憂,*ST海潤對記者回應稱,“未來還將布局印度等東南亞市場,同時積極創新電站商業運作模式,提升項目盈利點。”但其對年內能否摘帽沒有做出明確表態。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背負百億巨債,海潤光伏扭虧摘帽雙雙存疑。
8月29日,*ST海潤公布2015年半年報,其上半年實現凈利潤3577萬元,同比大增571.82%。不過,盡管凈利潤同比增長,但多晶硅片、電池片、組件、工程施工等主業營收卻不增反降,同比都出現下滑。此外,*ST海潤還身背上百億元的巨債,要想年底扭虧摘帽并非易事。
更讓人擔憂的是,*ST海潤一手導演的“高送轉”鬧劇至今仍未平息。據統計,已有數百位蒙受損失的投資者在進行維權、索賠,無論鬧劇如何收場,*ST海潤在資本市場已經被標注上了欺騙投資者的標簽。
“另類”扭虧
*ST海潤的掌舵者楊懷進被視為“中國光伏產業低調的先行者”,其曾與施正榮一起創辦無錫尚德,又在無錫尚德繁榮之際選擇低調隱退。不僅如此,晶澳太陽能、中電光伏等企業背后,同樣閃爍著楊懷進的身影。
頗具意味的是,楊懷進治下的*ST海潤卻并不“低調”,“高送轉”風波曾一度將其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公開資料顯示,*ST海潤成立于2004年,最初以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研發生產為主業,隨后又將業務延伸至光伏電站的投建和開發運營。在2012年,*ST海潤在行業的“寒冬期”強勢借殼上市。
所謂盛極必衰,上市當年*ST海潤就步入困境。在獲得各類政府補貼近4億元的情況下,*ST海潤在2012年只取得207.6萬元的凈利潤,同比驟降99.48%。由于2013~2014年連續虧損,*ST海潤于今年4月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披星戴帽”加身。
直到今年上半年,泥足深陷的*ST海潤才為自己爭取到了短暫的喘息機會。
2015年半年報顯示,當期*ST海潤完成組件銷售344.69MW,較上年同期減少36.54%;電池片銷售117.62MW,較上年同期減少19.60%;實現營業收入189697.40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2.9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82.0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71.82%。
為何在主營收入普遍減少的情況下,*ST海潤的凈利潤水平不降反增?面對這一疑問,海潤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回應稱,“根據會計準則,出售自持電站的收益體現在投資收益中,而沒有反映在收入和成本里,所以報表上體現出來的就是收入減少,利潤增加。”
顯然,光伏電站儼然已成為*ST海潤的“救命稻草”。
記者了解到,今年6月,*ST海潤與聯合光伏達成光伏電站購銷協議,前者將其位于新疆、河北、云南等地的17個光伏電站項目轉讓給后者,涉及電站裝機容量為930MW。這單被稱為“全球最大單筆太陽能電站收購”的生意將為*ST海潤帶來88億元的收益。
從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看,*ST海潤的主營業務中,營收實現同比增長的只有“發電收入”。報告期內,該業務的營收為1.78億元,同比增長12.27%。
反觀多晶硅片、電池片、組件、工程施工等其他業務,其營收水平分別為762萬元、2.13億元、11.68億元、1.36億元,同比分別減少83.62%、34.05%、40.50%、80.47%。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上半年*ST海潤實現凈利潤3582萬元,但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卻由上年同期的13.62萬元降至-1056萬元,減幅高達7852.64%。
“這樣秀財技的行為極可能嚴重誤導投資者。”某會計師事務所的一名專業人士表示,財務報表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若為負值,則表明實際盈利水平很差。該人士稱,一般投資者都比較關注公司的凈利潤水平,忽視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比如一家公司,其主業實際虧損1億元,為了讓報表‘好看’,賣掉公司名下的一塊地得到3億元,這樣就盈利了2億元,但其主業實際是虧損的。”
舉債擴張
*ST海潤在舉債擴張之余遺留下來的百億債務負擔同樣令人擔憂。
2011年開始,*ST海潤決定通過EPC、BT和自持三種形式發展光伏電站業務。彼時,上游多晶硅片、組件等產能過剩問題顯現,*ST海潤開始步入頹勢,業績直線下滑。
去年,*ST海潤的凈利潤跌至-94759.55萬元,虧損額是2013年的近5倍。
盈利頹勢面前,*ST海潤的擴張卻幾近瘋狂。
在創下了最大虧損額度的2014年,*ST海潤曾一口氣簽下總價達到327億元的大單,計劃分別在土耳其、河北省赤城縣、黑龍江省綏化地區投資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裝機容量規模為3.1GW。
統計顯示,僅從今年年初至8月底,*ST海潤就接連發布投資公告,擬設立近20家太陽能發電公司,遍及河北、內蒙古、陜西等10余個省區和美國、日本、印度等海外市場。
一邊是連年虧損,一邊還要投入大筆資金進入下游電站謀求轉型。伴隨*ST海潤的“逆生長”,其債務負擔也越來越重。
而在*ST海潤大舉布局下游電站的2011~2013年,其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9.11%、75.28%和80.46%,出現明顯上升。截至今年上半年,*ST海潤負債合計103.6億元,其中一年以內應付賬款高達22億元。
“入不敷出的情況下,盤子不僅沒收縮,反而不停借錢在電站領域‘跑馬圈地’”,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直言,*ST海潤當初冒巨大風險押寶下游電站,也是被逼無奈。在該人士看來,上游制造業產能過剩嚴重,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固守原來那一攤不賺錢的業務,只能等死,做下游電站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摘帽存疑
盡管今年上半年通過出售電站帶來了88億元的收益,但對于*ST海潤而言,年底要扭虧摘帽并非易事。
上述業內人士稱,*ST海潤如今實行的光伏上下游一體化模式一直備受爭議,盡管光伏電站后期收益穩定,但前期要耗費巨資,而上游的電池、組件等領域雖然利潤有限,但資金流動周轉快,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實力,還想兩者兼顧,往往會顧此失彼。
從各業務收益來看,一直試圖上下游兩條腿走路的*ST海潤如今卻是跛足前行。
今年上半年,除了發電收入,*ST海潤其他業務的毛利率水平幾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電池片、工程施工的減幅分別為6.25%、3.61%,而多晶硅片的毛利率甚至降為負值,低至-30.70%。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對記者表示,*ST海潤將業務重點從之前的多晶硅原材料加工轉移到光伏電站建設,主要是因為電站建造項目的收益可觀。但投資光伏電站會導致財務費用上升,同時研發支出增加以及電站運營管理的成本支出也會導致管理費用上升。
蕭函認為,由于前期業績虧損以及多次傳出負面消息,*ST海潤下一步的電站開發仍然會面臨融資難題。
另一方面,年初的“高送轉”風波仍未平息。證監會[微博]從今年2月開始調查至今尚未得出結論性意見。代理股民維權的上海市華容律師事務所許峰律師表示,目前股民對*ST海潤的索賠工作仍在繼續。“證監會的調查取證過程要花費一定時間,等證監會調查結果出來,我們的索賠才能有針對性的進展”,許峰對記者表示,目前已登記并尋求索賠的股民達200多人,但因證監會至今未出調查結論,索賠進展緩慢。
面對外界對年底扭虧摘帽的擔憂,*ST海潤對記者回應稱,“未來還將布局印度等東南亞市場,同時積極創新電站商業運作模式,提升項目盈利點。”但其對年內能否摘帽沒有做出明確表態。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背負百億巨債,海潤光伏扭虧摘帽雙雙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