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人大常委會2015年工作安排,為配合做好關于清潔能源利用和推廣情況的專題詢問,近日,我委圍繞我市“十二五”以來在清潔能源利用和推廣方面所做工作開展了一次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清潔能源發展現狀
近年來,合肥市清潔能源產業從無到有,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以太陽能光伏為主,同時風能、生物質能、天然氣的使用比例也在逐年提升,煤炭清潔技術不斷推廣應用。
1.光伏產業發展增速全國領先
“十二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加速發展光伏產業,將其作為推動我市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大力鼓勵光伏企業來肥投資興業。晶澳、天合光能、三星SDI等重點光伏企業加速集聚我市,成功完成原賽維LDK(合肥)公司戰略重組。現擁有晶澳太陽能、陽光電源、通威太陽能、海潤光伏、中南光電等30多家光伏生產企業,初步形成了從硅料-電池-組件-逆變器-儲能產品-電站建設等較為完整的光伏產業鏈。2014年,合肥市光伏產業產值達246.8億元,是2010年20億元的12倍,今年計劃實現產值300億元。幾年來,合肥市光伏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年均增長率達71.9%,增速領跑全市各主導產業。今年1-6月,光伏產業實現增加值34.34億元,增速29.9%,在市六大千億元產業中名列前茅。
2.綠色可再生能源建筑蓬勃發展
截止目前,我市已建成投入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項目98個,建筑面積1035萬平方米(其中: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應用項目71個,建筑面積802萬M2;淺層地能應用項目27個,建筑面積233萬M2),在建、擬建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項目107個,建筑面積2212萬平方米。根據測算,每年節能16.94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41.8萬噸。獲得綠色建筑設計標識項目25個,建筑面積537.7萬平方米,占全省的41 %;列入安徽省綠色建筑示范項目32個,建筑面積622.8萬平方米,占全省54%。建筑節能管理工作屢獲殊榮,連續8年獲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通報表彰。
3.“氣化合肥”工作穩步推進
“氣化合肥”自“十一五”以來穩步推進,截止2014年底,我市已建成天然氣門站12座,鋪設天然氣管道6000多公里,已基本覆蓋中心城區。“十二五”期間,“川氣東送”天然氣利用工程、繞城天然氣高壓管線工程、合肥至廬江高壓管線工程等多項重點燃氣工程的建設,進一步增強全市供氣保障能力。在LNG調峰保障方面,合肥燃氣集團所建西氣門站有1座5000立方米LNG儲罐,儲存能力280萬立方米,川氣門站建有2座5000立方米LNG儲罐,儲存能力560萬立方米,城市天然氣應急儲備能力達到7天以上。在建的北城LNG應急調峰氣源工程,計劃建設2座1萬立方米LNG貯罐,儲氣能力約為1120萬立方米。
4.新能源汽車應用走在行業前列
合肥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汽車試點市,新能源汽車在機動車保有量的占比位居全國第一,家庭純電動轎車推廣應用總量位居全國第一,推出全球第一條純電動公交路線,全國第一個實現電動轎車大批量外銷的城市,新能源汽車的應用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截至目前,已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1.5萬輛,合肥市范圍內推廣的新能源汽車已達9656輛(包括新能源客車1844輛,新能源乘用車7610輛,電動物流車196輛,電動環衛車6輛),占比全國4.3%。全市建成24座公交車充換電站,60個電動轎車電樁群,近6000個電動轎車充電樁(含簡易充電樁);建成城市級監控中心1座,信息采集監控站3個,維保站10座。初步測算,合肥市新能源汽車運行總里程超過2億公里,節約燃油約3000萬升,減排二氧化碳7萬噸,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
此外,農村沼氣利用項目大力發展,全市新建農村戶用沼氣15150戶,養殖場沼氣工程848處、4.884萬立方米。秸稈能源化利用也逐漸起步,2014年,全市秸稈能源化利用3.3萬噸,占全市秸稈總量的0.8%,其中發電利用2.3萬噸,秸稈成型燃料利用1萬噸。
二、存在主要問題
我市清潔能源產業在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可再生能源資源有限。我市重點發展的光伏、風電等領域,受土地、風場、電網接入點等諸多因素限制,總體發展規模有限,預計到“十三五”末,將面臨光伏、風電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開拓新的清潔能源領域,迫在眉睫。
2.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規模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市除了光伏發電產業、技術具備國際領先水平外,其它清潔能源的利用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都還較低,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和設備制造能力,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與發達國家和城市相比差距較大,沒有形成產業鏈和規模化經營格局。
3.政策補貼壓力增大。一直以來,清潔能源推廣應用依賴于強大的政策資金支持,雖然相關企業的技術在持續進步,成本有所降低,但是還是高于傳統能源。我市在促進清潔能源(新能源)推廣應用方面,出臺了予以財政補貼的優惠政策,隨著推廣規模的不斷增加,財政補貼將成倍增加。
4.高端專業人才相對匱乏。我市在專業人才引進及培養上存在明顯不足,我市清潔能源基礎研究、人才集聚、成果轉化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由此導致的創新能力的欠缺將成為我市清潔能源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快技術進步,掌握核心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創新應用模式,未來我市才能在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及應用推廣方面打開新的局面。
三、幾點建議。
1.加大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
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我市發展清潔能源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市清潔能源產業的政策支持體系,促進本市清潔能源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對清潔能源產業項目所需的土地、交通、資金、供電等各要素要優先予以保證,對項目審批、建設、投產提供全過程全方位服務,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對開發中存在的設備技術不成熟、前期投入成本高、風險大等問題,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幫助企業突破難關,確保參與清潔能源研發、生產的企業有利可圖,促使企業更積極地投入到清潔能源產業中,為我市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確立發展目標,推動清潔能源廣泛應用
要確立全市清潔能源發展戰略目標,動員全社會積極開發、推廣、應用各類清潔能源。在不斷降低單位GDP能源消耗總量的同時,增加清潔能源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在不斷增強我市戰略性新型產業經濟發展總量的同時,增加清潔能源產業所占比例;在持續增加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清潔能源研發、應用、推廣領域。
3.注重人才培養,提升綜合競爭力
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定向培育新能源產業方面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建立博士后流動站和工作站。落實管理、技術、知識等要素參與分配的政策,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基地創業。
4.強化技術進步,實現創新發展
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成效取決于技術進步,要通過多種形式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積極探索解決我市在清潔能源利用中出現的新問題,如農村分布式光伏發電與用地的矛盾;生物質能(下轉18頁)(上接14頁)源的開發利用與資源收集、運輸能力不足的矛盾等等。同時要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工作,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大投入,結合合肥產業發展實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加強創新成果產業化,提升清潔能源產業核心競爭力。
5.加強規劃引導,形成產業集聚
通過規劃引導,優化產業基地布局,發揮區、縣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格局。引進一批國內外龍頭企業,做強一批有一定優勢的重點企業,培育一批有發展潛力、成長性好的創新型企業,形成新能源基地的產業鏈配套優勢。拓展投融資渠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國內外上市融資。鼓勵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企業參與推動本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支持新能源企業的重組、兼并和戰略合作。
一、我市清潔能源發展現狀
近年來,合肥市清潔能源產業從無到有,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以太陽能光伏為主,同時風能、生物質能、天然氣的使用比例也在逐年提升,煤炭清潔技術不斷推廣應用。
1.光伏產業發展增速全國領先
“十二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加速發展光伏產業,將其作為推動我市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大力鼓勵光伏企業來肥投資興業。晶澳、天合光能、三星SDI等重點光伏企業加速集聚我市,成功完成原賽維LDK(合肥)公司戰略重組。現擁有晶澳太陽能、陽光電源、通威太陽能、海潤光伏、中南光電等30多家光伏生產企業,初步形成了從硅料-電池-組件-逆變器-儲能產品-電站建設等較為完整的光伏產業鏈。2014年,合肥市光伏產業產值達246.8億元,是2010年20億元的12倍,今年計劃實現產值300億元。幾年來,合肥市光伏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年均增長率達71.9%,增速領跑全市各主導產業。今年1-6月,光伏產業實現增加值34.34億元,增速29.9%,在市六大千億元產業中名列前茅。
2.綠色可再生能源建筑蓬勃發展
截止目前,我市已建成投入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項目98個,建筑面積1035萬平方米(其中: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應用項目71個,建筑面積802萬M2;淺層地能應用項目27個,建筑面積233萬M2),在建、擬建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項目107個,建筑面積2212萬平方米。根據測算,每年節能16.94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41.8萬噸。獲得綠色建筑設計標識項目25個,建筑面積537.7萬平方米,占全省的41 %;列入安徽省綠色建筑示范項目32個,建筑面積622.8萬平方米,占全省54%。建筑節能管理工作屢獲殊榮,連續8年獲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通報表彰。
3.“氣化合肥”工作穩步推進
“氣化合肥”自“十一五”以來穩步推進,截止2014年底,我市已建成天然氣門站12座,鋪設天然氣管道6000多公里,已基本覆蓋中心城區。“十二五”期間,“川氣東送”天然氣利用工程、繞城天然氣高壓管線工程、合肥至廬江高壓管線工程等多項重點燃氣工程的建設,進一步增強全市供氣保障能力。在LNG調峰保障方面,合肥燃氣集團所建西氣門站有1座5000立方米LNG儲罐,儲存能力280萬立方米,川氣門站建有2座5000立方米LNG儲罐,儲存能力560萬立方米,城市天然氣應急儲備能力達到7天以上。在建的北城LNG應急調峰氣源工程,計劃建設2座1萬立方米LNG貯罐,儲氣能力約為1120萬立方米。
4.新能源汽車應用走在行業前列
合肥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汽車試點市,新能源汽車在機動車保有量的占比位居全國第一,家庭純電動轎車推廣應用總量位居全國第一,推出全球第一條純電動公交路線,全國第一個實現電動轎車大批量外銷的城市,新能源汽車的應用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截至目前,已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1.5萬輛,合肥市范圍內推廣的新能源汽車已達9656輛(包括新能源客車1844輛,新能源乘用車7610輛,電動物流車196輛,電動環衛車6輛),占比全國4.3%。全市建成24座公交車充換電站,60個電動轎車電樁群,近6000個電動轎車充電樁(含簡易充電樁);建成城市級監控中心1座,信息采集監控站3個,維保站10座。初步測算,合肥市新能源汽車運行總里程超過2億公里,節約燃油約3000萬升,減排二氧化碳7萬噸,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
此外,農村沼氣利用項目大力發展,全市新建農村戶用沼氣15150戶,養殖場沼氣工程848處、4.884萬立方米。秸稈能源化利用也逐漸起步,2014年,全市秸稈能源化利用3.3萬噸,占全市秸稈總量的0.8%,其中發電利用2.3萬噸,秸稈成型燃料利用1萬噸。
二、存在主要問題
我市清潔能源產業在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可再生能源資源有限。我市重點發展的光伏、風電等領域,受土地、風場、電網接入點等諸多因素限制,總體發展規模有限,預計到“十三五”末,將面臨光伏、風電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開拓新的清潔能源領域,迫在眉睫。
2.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規模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市除了光伏發電產業、技術具備國際領先水平外,其它清潔能源的利用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都還較低,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和設備制造能力,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與發達國家和城市相比差距較大,沒有形成產業鏈和規模化經營格局。
3.政策補貼壓力增大。一直以來,清潔能源推廣應用依賴于強大的政策資金支持,雖然相關企業的技術在持續進步,成本有所降低,但是還是高于傳統能源。我市在促進清潔能源(新能源)推廣應用方面,出臺了予以財政補貼的優惠政策,隨著推廣規模的不斷增加,財政補貼將成倍增加。
4.高端專業人才相對匱乏。我市在專業人才引進及培養上存在明顯不足,我市清潔能源基礎研究、人才集聚、成果轉化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由此導致的創新能力的欠缺將成為我市清潔能源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快技術進步,掌握核心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創新應用模式,未來我市才能在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及應用推廣方面打開新的局面。
三、幾點建議。
1.加大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
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我市發展清潔能源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市清潔能源產業的政策支持體系,促進本市清潔能源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對清潔能源產業項目所需的土地、交通、資金、供電等各要素要優先予以保證,對項目審批、建設、投產提供全過程全方位服務,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對開發中存在的設備技術不成熟、前期投入成本高、風險大等問題,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幫助企業突破難關,確保參與清潔能源研發、生產的企業有利可圖,促使企業更積極地投入到清潔能源產業中,為我市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確立發展目標,推動清潔能源廣泛應用
要確立全市清潔能源發展戰略目標,動員全社會積極開發、推廣、應用各類清潔能源。在不斷降低單位GDP能源消耗總量的同時,增加清潔能源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在不斷增強我市戰略性新型產業經濟發展總量的同時,增加清潔能源產業所占比例;在持續增加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清潔能源研發、應用、推廣領域。
3.注重人才培養,提升綜合競爭力
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定向培育新能源產業方面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建立博士后流動站和工作站。落實管理、技術、知識等要素參與分配的政策,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基地創業。
4.強化技術進步,實現創新發展
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成效取決于技術進步,要通過多種形式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積極探索解決我市在清潔能源利用中出現的新問題,如農村分布式光伏發電與用地的矛盾;生物質能(下轉18頁)(上接14頁)源的開發利用與資源收集、運輸能力不足的矛盾等等。同時要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工作,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大投入,結合合肥產業發展實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加強創新成果產業化,提升清潔能源產業核心競爭力。
5.加強規劃引導,形成產業集聚
通過規劃引導,優化產業基地布局,發揮區、縣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格局。引進一批國內外龍頭企業,做強一批有一定優勢的重點企業,培育一批有發展潛力、成長性好的創新型企業,形成新能源基地的產業鏈配套優勢。拓展投融資渠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國內外上市融資。鼓勵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企業參與推動本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支持新能源企業的重組、兼并和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