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抗擊霧霾、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一環,以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站上了風口。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1月21日披露的數據,2015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約為43GW,同比增長20.8%;2015年中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約15GW,同比增長逾40%;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達到約43GW,超越德國躍居世界首位。
由此可見,2015年我國光伏產業延續了2014年以來的回暖態勢。王勃華并預計,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下,2016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將繼續向好。
2月1日,資本市場分布式光伏電力第一股復睿電力(835148.OC)發布2015年報,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4倍,也印證了市場發展向好的趨勢。
政策頻吹助力光伏行業“站上風口”
分布式光伏電力市場面臨藍海,在行業人士看來,政策補貼及各項利好持續推動行業發展。
自2009年以來,中國通過“金太陽”工程和“光伏建筑一體化”工程兩項措施,以投資補貼方式使分布式光伏電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隨后國家針對分布式光伏行業,出臺了支持其發展的系列政策,進一步支持分布式光伏電力的市場拓展。
2013年8月,國家發改委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由0.8分/KWh提高至1.5分/KWh(現已提高至1.9分/KWh),擴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規模。
同時,按光伏電站資源和建設條件制定了三類區域的標桿上網電價,對分布式光伏電力按全電量補貼0.42元/KWh,明確上網價格和補貼執行時間為20年。
除此之外,新能源行業利好政策頻吹也給光伏行業帶來巨大機遇。“十三五”期間,光伏行業將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尤其要擴大分布式光伏電力規模,并重點提高轉換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全產業鏈競爭力。
2015年12月15日,國家能源局下發了《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提出,到2020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6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700億千瓦,年度總投資額約2000億元。
據悉,國家一直鼓勵嘗試分布式光伏電力就近售電,改進并網服務。根據電改九號文,允許擁有分布式電源的用戶或微網系統參與電力交易。
據業內人士介紹,新電改六大配套文件的主旨在于有序展開電價改革,最引發關注的是售電側開放,最大的亮點應該是以文件形式提出了優先發展清潔低碳能源。
在區域市場,光伏行業也有直接指導的利好政策。例如,2015年5月,蘇州市政府發布了《關于促進蘇州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蘇州市政府表示,到2016年末,全市光伏產業年產值突破500億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力爭超過300MW。
昆山市區近期也出臺了一項指示:“所有新建的可用的屋頂必須安裝分布式太陽能。”這對于分布式光伏電力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
借能源互聯網化推進融合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興起,光伏發電行業也試圖實現能源的互聯網化。
能源互聯網化是什么?其更深層內涵是將各種一次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轉化成二次能源電力,通過分布式采集和使用的交互形式,結合互聯網平臺技術,實現公眾實時的能源互聯和共享。
而在歐美多個國家,能源互聯網化早已“開花結果”。比如德國曾投入1.4億歐元進行E-Energy計劃,利用4年時間使整個能源供應系統實現全面的數字化聯網,以及計算機控制和監測。通過能源互聯網的實現,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德國1000多家電力公司中,其可再生能 源發電在整體能源消費量中占比達到25%。這一數字遠遠高出中國。
“我們也希望未來能實現城市用能的互聯網化。”復睿電力董事長管宇翔說。在其看來,電網的售電業務上游承載發電、輸配電和分布式等多維供給,下游承接工商業、居民和園區等多維度用戶,作為未來整個能源交易的數據交換中心,電網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推進能源流、信息流和業務流的融合勢在必行。
1月30日,來自復旦大學的教授、全國各地的專家,為光伏發電的示范性企業復睿電力授牌“復旦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新能源中心”,組建一個城市群的能源小組,也被看作是實行融合的一大舉措。
據媒體報道,市場關注的“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日前已送審,預計近期將發布。《指導意見》以“互聯網+”為手段,構建能源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生態體系。
受限于融資和優質資源少
不過,目前我國光伏市場的開發程度仍占比很小,分布式光伏電力的核心“痛點”是融資壓力大、售電收益不確定和優質資源少。
據管宇翔介紹,目前分布式光伏電力在中國市場上推廣、運營的難度較大,主要原因是成本比較高、可用屋頂的比例較小,以及個體居民的接受度尚不高。
對于光伏發電的企業而言,投入周期長、資金成本大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大問題。目前,光伏發電每一度的投入成本大約在7~8元左右。如果蘇南地區企業的發電量預期在1000萬度的話,投入至少得7~8千萬左右。
據調查統計,我國多數光伏企業融資成本在8%左右,部分企業甚至高達10%,而境外融資成本多在3%-5%左右。高額的融資成本使得我國光伏企業成本高企,大幅侵蝕企業利潤,嚴重制約光伏制造業的技術改進和新技術產業化。
但不可否認的是,光伏行業的發展空間,以及政策鼓勵,也吸引了銀行以及第三方融資機構參與。
以復睿電力為例,該公司的分布式光伏電力項目已獲得某股份制銀行蘇州分行4700萬元的8年期投資貸款(不需要第三方擔保機構擔保),解決了分布式光伏電力融資渠道,形成滾動發展。
而在售電模式上,跟國家電網不同,光伏發電通過太陽能發電,再通過用戶用電量收取電費。但這個過程并非強制性,比如用戶不交錢,企業無法對用戶進行拉閘。
“這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也是光伏發電目前的風險所在。”管宇翔也表示,目前復睿電力的合作伙伴以工業園區、外資企業、上市公司和國央企為主,目前并不存在電費收繳的問題和難題。
實際上,從經濟效益上來說,按照2015年江蘇省工業分時用電電價規定,用電企業支付電網電價,峰電1.12元/KWh、平電0.667元/KWh,而用電企業使用分布式光伏電價只需峰電1.01元/KWh,平電0.6元/KWh,能夠大幅降低工商企業用電成本。
居民光伏發電則主要是由居民自己投資,或者由國家牽頭組織的太陽能發電扶貧模式,分為農村家庭光伏,城市家庭光伏兩大類。有數據預測,整個家庭光伏的市場容量在1.5萬億到2.5萬億規模以上。而目前,這個市場開發僅有不超過0.2%,開發建設模式有待挖掘!
分布式光伏電力即使如此,光伏發電的區域龍頭企業仍將保持強勁增長。
根據復睿電力2月1日發布的2015年報,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收1841.12萬元,同比增長 406.14%;實現凈利潤274.76萬元,同比增長 88.90%。復睿電力并預計,2016年全年凈利潤最低目標為1800萬元。
這意味著,復睿電力2016年的營收、凈利潤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凈利潤增幅達到555%以上。復睿電力表示,公司將通過“分布式品牌戰略、創新戰略、智能化戰略”實現未來發展。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1月21日披露的數據,2015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約為43GW,同比增長20.8%;2015年中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約15GW,同比增長逾40%;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達到約43GW,超越德國躍居世界首位。
由此可見,2015年我國光伏產業延續了2014年以來的回暖態勢。王勃華并預計,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下,2016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將繼續向好。
2月1日,資本市場分布式光伏電力第一股復睿電力(835148.OC)發布2015年報,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4倍,也印證了市場發展向好的趨勢。
政策頻吹助力光伏行業“站上風口”
分布式光伏電力市場面臨藍海,在行業人士看來,政策補貼及各項利好持續推動行業發展。
自2009年以來,中國通過“金太陽”工程和“光伏建筑一體化”工程兩項措施,以投資補貼方式使分布式光伏電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隨后國家針對分布式光伏行業,出臺了支持其發展的系列政策,進一步支持分布式光伏電力的市場拓展。
2013年8月,國家發改委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由0.8分/KWh提高至1.5分/KWh(現已提高至1.9分/KWh),擴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規模。
同時,按光伏電站資源和建設條件制定了三類區域的標桿上網電價,對分布式光伏電力按全電量補貼0.42元/KWh,明確上網價格和補貼執行時間為20年。
除此之外,新能源行業利好政策頻吹也給光伏行業帶來巨大機遇。“十三五”期間,光伏行業將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尤其要擴大分布式光伏電力規模,并重點提高轉換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全產業鏈競爭力。
2015年12月15日,國家能源局下發了《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提出,到2020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6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700億千瓦,年度總投資額約2000億元。
據悉,國家一直鼓勵嘗試分布式光伏電力就近售電,改進并網服務。根據電改九號文,允許擁有分布式電源的用戶或微網系統參與電力交易。
據業內人士介紹,新電改六大配套文件的主旨在于有序展開電價改革,最引發關注的是售電側開放,最大的亮點應該是以文件形式提出了優先發展清潔低碳能源。
在區域市場,光伏行業也有直接指導的利好政策。例如,2015年5月,蘇州市政府發布了《關于促進蘇州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蘇州市政府表示,到2016年末,全市光伏產業年產值突破500億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力爭超過300MW。
昆山市區近期也出臺了一項指示:“所有新建的可用的屋頂必須安裝分布式太陽能。”這對于分布式光伏電力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
借能源互聯網化推進融合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興起,光伏發電行業也試圖實現能源的互聯網化。
能源互聯網化是什么?其更深層內涵是將各種一次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轉化成二次能源電力,通過分布式采集和使用的交互形式,結合互聯網平臺技術,實現公眾實時的能源互聯和共享。
而在歐美多個國家,能源互聯網化早已“開花結果”。比如德國曾投入1.4億歐元進行E-Energy計劃,利用4年時間使整個能源供應系統實現全面的數字化聯網,以及計算機控制和監測。通過能源互聯網的實現,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德國1000多家電力公司中,其可再生能 源發電在整體能源消費量中占比達到25%。這一數字遠遠高出中國。
“我們也希望未來能實現城市用能的互聯網化。”復睿電力董事長管宇翔說。在其看來,電網的售電業務上游承載發電、輸配電和分布式等多維供給,下游承接工商業、居民和園區等多維度用戶,作為未來整個能源交易的數據交換中心,電網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推進能源流、信息流和業務流的融合勢在必行。
1月30日,來自復旦大學的教授、全國各地的專家,為光伏發電的示范性企業復睿電力授牌“復旦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新能源中心”,組建一個城市群的能源小組,也被看作是實行融合的一大舉措。
據媒體報道,市場關注的“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日前已送審,預計近期將發布。《指導意見》以“互聯網+”為手段,構建能源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生態體系。
受限于融資和優質資源少
不過,目前我國光伏市場的開發程度仍占比很小,分布式光伏電力的核心“痛點”是融資壓力大、售電收益不確定和優質資源少。
據管宇翔介紹,目前分布式光伏電力在中國市場上推廣、運營的難度較大,主要原因是成本比較高、可用屋頂的比例較小,以及個體居民的接受度尚不高。
對于光伏發電的企業而言,投入周期長、資金成本大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大問題。目前,光伏發電每一度的投入成本大約在7~8元左右。如果蘇南地區企業的發電量預期在1000萬度的話,投入至少得7~8千萬左右。
據調查統計,我國多數光伏企業融資成本在8%左右,部分企業甚至高達10%,而境外融資成本多在3%-5%左右。高額的融資成本使得我國光伏企業成本高企,大幅侵蝕企業利潤,嚴重制約光伏制造業的技術改進和新技術產業化。
但不可否認的是,光伏行業的發展空間,以及政策鼓勵,也吸引了銀行以及第三方融資機構參與。
以復睿電力為例,該公司的分布式光伏電力項目已獲得某股份制銀行蘇州分行4700萬元的8年期投資貸款(不需要第三方擔保機構擔保),解決了分布式光伏電力融資渠道,形成滾動發展。
而在售電模式上,跟國家電網不同,光伏發電通過太陽能發電,再通過用戶用電量收取電費。但這個過程并非強制性,比如用戶不交錢,企業無法對用戶進行拉閘。
“這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也是光伏發電目前的風險所在。”管宇翔也表示,目前復睿電力的合作伙伴以工業園區、外資企業、上市公司和國央企為主,目前并不存在電費收繳的問題和難題。
實際上,從經濟效益上來說,按照2015年江蘇省工業分時用電電價規定,用電企業支付電網電價,峰電1.12元/KWh、平電0.667元/KWh,而用電企業使用分布式光伏電價只需峰電1.01元/KWh,平電0.6元/KWh,能夠大幅降低工商企業用電成本。
居民光伏發電則主要是由居民自己投資,或者由國家牽頭組織的太陽能發電扶貧模式,分為農村家庭光伏,城市家庭光伏兩大類。有數據預測,整個家庭光伏的市場容量在1.5萬億到2.5萬億規模以上。而目前,這個市場開發僅有不超過0.2%,開發建設模式有待挖掘!
分布式光伏電力即使如此,光伏發電的區域龍頭企業仍將保持強勁增長。
根據復睿電力2月1日發布的2015年報,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收1841.12萬元,同比增長 406.14%;實現凈利潤274.76萬元,同比增長 88.90%。復睿電力并預計,2016年全年凈利潤最低目標為1800萬元。
這意味著,復睿電力2016年的營收、凈利潤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凈利潤增幅達到555%以上。復睿電力表示,公司將通過“分布式品牌戰略、創新戰略、智能化戰略”實現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