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從2016年開始,油價更是不斷刷出歷史新低,1月中旬,WTI油價跌至少12年來的低點,30美元的歷史性關口宣告失守。
頁巖油氣供應的大幅增加、以中國為首的主要新興經濟體經濟降溫,以及歐佩克的不減產決定,推動國際油價下跌至未曾預料到的水平。
目前低油價已經不僅僅是需求和供給的問題,它還受到了來自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等因素的打擊。
首要的問題是,伊朗解禁之后將有多少原油產量在什么時間回到國際能源市場。而在這個過程中,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并沒有打算減少產量。另一個擔憂為,中國是否仍會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這將成為影響原油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
全球已進入能源新時代,日益增長的全球供應已超過新興經濟體的需求,這是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石油市場已從典型的新興經濟體需求強勁增長的驅動模式,轉變為頁巖油供應戲劇性增長的模式。
2004~2014年,新興市場經濟出現強勁增長,其中中國經濟增長了2.5倍,全球經濟增長了27%,但是歐洲經濟僅增長了10%。經濟的快速增長刺激了石油石化產品需求的強勁增長,這十年間,油價曾大幅漲至100美元/桶以上。需求的強勁增長和供應增長的疲軟使市場對石油供應短缺的擔憂增加,對消費者來說,油價上漲導致的成本增加成為主要問題。但頁巖油氣的繁榮改變了能源市場的狀況。
外界對美國頁巖油生產成本有所高估,通常認為油價在80美元/桶以上才能支撐頁巖油的經濟開發。但根據IHS的跟蹤測算,北美絕大多數頁巖油井在油價居于50~70美元/桶的情形下可以保持盈虧平衡。
美國的頁巖產業非常有韌性,實際上我們預計在2016年的頭幾個月產量會上升。美國頁巖產業效率和創新能力都非常高,現在每投資1美元比2014年投資1美元效率提高了65%。
但是低油價意味著更少的投資并刺激了對原油的消費。超低的天然氣價格意味著可持續的新能源面臨激烈競爭,新能源的吸引力會大大減弱,因為即使在低價格的情況下,美國的天然氣產量還在不斷上升。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最、重要的消費者如何享受到低油價福利, 這對社會需求、汽車銷售和城市擁堵都會有所影響,并提出了平衡其中關系的挑戰。
需要強調的是,清潔的新能源依然代表未來的趨勢。與油氣產業不同,諸如風能、太陽能在內的新能源都是依賴各國政府扶持的產業。只要政府政策不變,油價下跌不會對新能源有很大沖擊。據我們的觀察,即使在美國油氣價格低迷的情況下,新能源的裝機依然在快速增長。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已經不只是“替代能源”,而成為了“常規能源”,盡管自身發展還面臨約束和挑戰,但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文章來源:《能源評論》雜志
頁巖油氣供應的大幅增加、以中國為首的主要新興經濟體經濟降溫,以及歐佩克的不減產決定,推動國際油價下跌至未曾預料到的水平。
目前低油價已經不僅僅是需求和供給的問題,它還受到了來自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等因素的打擊。
首要的問題是,伊朗解禁之后將有多少原油產量在什么時間回到國際能源市場。而在這個過程中,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并沒有打算減少產量。另一個擔憂為,中國是否仍會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這將成為影響原油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
全球已進入能源新時代,日益增長的全球供應已超過新興經濟體的需求,這是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石油市場已從典型的新興經濟體需求強勁增長的驅動模式,轉變為頁巖油供應戲劇性增長的模式。
2004~2014年,新興市場經濟出現強勁增長,其中中國經濟增長了2.5倍,全球經濟增長了27%,但是歐洲經濟僅增長了10%。經濟的快速增長刺激了石油石化產品需求的強勁增長,這十年間,油價曾大幅漲至100美元/桶以上。需求的強勁增長和供應增長的疲軟使市場對石油供應短缺的擔憂增加,對消費者來說,油價上漲導致的成本增加成為主要問題。但頁巖油氣的繁榮改變了能源市場的狀況。
外界對美國頁巖油生產成本有所高估,通常認為油價在80美元/桶以上才能支撐頁巖油的經濟開發。但根據IHS的跟蹤測算,北美絕大多數頁巖油井在油價居于50~70美元/桶的情形下可以保持盈虧平衡。
美國的頁巖產業非常有韌性,實際上我們預計在2016年的頭幾個月產量會上升。美國頁巖產業效率和創新能力都非常高,現在每投資1美元比2014年投資1美元效率提高了65%。
但是低油價意味著更少的投資并刺激了對原油的消費。超低的天然氣價格意味著可持續的新能源面臨激烈競爭,新能源的吸引力會大大減弱,因為即使在低價格的情況下,美國的天然氣產量還在不斷上升。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最、重要的消費者如何享受到低油價福利, 這對社會需求、汽車銷售和城市擁堵都會有所影響,并提出了平衡其中關系的挑戰。
需要強調的是,清潔的新能源依然代表未來的趨勢。與油氣產業不同,諸如風能、太陽能在內的新能源都是依賴各國政府扶持的產業。只要政府政策不變,油價下跌不會對新能源有很大沖擊。據我們的觀察,即使在美國油氣價格低迷的情況下,新能源的裝機依然在快速增長。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已經不只是“替代能源”,而成為了“常規能源”,盡管自身發展還面臨約束和挑戰,但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文章來源:《能源評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