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部在近期完成的一份內部報告中,對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說法表示了質疑。
經濟觀察報報道,此前的8月26日,工信部、發改委在其《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中指出,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問題非常嚴重。
這個論斷猶如當頭一瓢冷水,原本活躍的中國新能源產業頓時噤聲。
對此,科技部迅速做出反應,進一步了解情況。科技部相關官員和專家經過近一個月的調研,最終將一份關于光伏、風能、核電產能情況評估的報告,提交到了科技部高層領導面前。
知情人士透露,科技部報告得出結論認為,"產能過剩"的判斷有失公允,并擔心這一論斷會誤導輿論,影響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正常發展進程。
一位科技部官員就質疑:"新興產業何來過剩?新興產業出現重復投資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不然哪來的競爭,哪來的進步?"
摸底真實產能
科技部調研組曾試圖尋找一組有關中國光伏產能的真實數據,不過讓他們失望的是,即使發布產能過剩信息的主管部門,也并不掌握翔實信息。
據悉,《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是由社科院下屬研究所編制,數據來源大多為公開信息的集納。
以光伏產業基礎原材料多晶硅為例,一些媒體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國內已立項的多晶硅項目超過50個,投資規模將超過1300億元,總產能超過23萬噸。一些專家認為,這些產能已經"超出了全球總需求的兩倍"。
科技部則懷疑,根據這些數據得出的"產能過剩"結論有多大可信度?貿然依此制定相關政策更是蘊含一定風險。
因此,科技部調研組曾試圖摸底真實的光伏產能。不過,參與調研的科技部專家表示,"以我們一個部門的力量,很難全面鋪開去做一個面上的調查統計。"因此,此次調研只能選擇幾個重點地區和企業,進行個案調研。
調研的結果顯示,媒體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規劃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去甚遠。這些規劃產能或許可以描述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雄心和熱情,但絕大多數的規劃顯然缺乏兌現的基礎。"有的是地方政府出于招商的需要,放大宣傳;有的是企業出于融資等需求在制造概念"。
科技部掌握的情況是,在前述5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實際能夠生產多晶硅的僅10余家,實際投入運營的產能更是僅有1.5萬噸。
科技部專家們還發現,支持"產能過剩論"的主要是一些大的企業。這些企業進入行業較早,大都習慣了高利潤的生存模式。大量的后來者試圖涌入這個行業,勢必危及他們既定的利益格局。
"因此,不排除一些企業故意散布產能過剩的言論,制造人為恐慌,好阻止后來者進入。"前述科技部專家說。
據悉,日前工信部和發改委也已派出多個調研團隊奔赴地方,摸底光伏產能,以便為后續政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截至目前,調研尚未得出相關結論。
過剩之辯
報告也承認,最近兩年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高漲。
在多晶硅生產大省四川,2007年的產量僅700噸左右,去年突破2000噸,僅在樂山、雅安兩地,今年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產能已超過5000噸。預計到2010年,總產能將達到3萬噸以上。
而在光伏電池環節,2001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僅3兆瓦,但到2008年已達2600兆瓦,而當年全球總產量不過7900兆瓦。
2008年以前,國內光伏玻璃生產線只有4條,但2008年至今已經整整上了40條。
大干快上難免亂局橫生。環保、能耗等問題讓這個所謂的新能源產業戴上了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一些專家也痛批這種"一哄而上、重復投資"的混亂格局,認為需要加快整頓。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主管部門顯然也是采信了這些觀點。
不過在科技部看來,這卻未必就是壞事。一位科技部官員就對本報記者表示,"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重復投資是必然,也是必要的。不然哪來的競爭?哪來的進步?"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介紹,國內多晶硅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去年產量不到5000噸,今年產量到1萬噸。"但去年我們國內消耗量4萬噸,進口了3.5萬噸。"李俊峰說。
科技部的調研報告,把目前的狀況描述為"帶有產業培育階段性特征"的過剩。
科技部報告認為,發展初期過后,隨著產業不斷成熟,這種"虛熱"的癥狀會慢慢退去,不宜人為強力退燒。
而對于眼下的"過剩",看上去似乎是光伏產能超過了需求的進度,而科技部認為真正的問題在于需求的啟動需要一定的時間。
前述科技部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說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們國家不需要那么多的新能源了。但讓我說,全國100%都用新能源都不能算過剩,更何況我們現在還面臨電力緊缺的威脅。"
他認為,真正的問題在于國家確定的光伏產業規劃遠遠落后于產業迅猛發展形勢,國內光伏產業發展仍處于"民間推動政府"狀態。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光伏市場目前從本質上講是一個政策驅動的市場,
經濟觀察報報道,此前的8月26日,工信部、發改委在其《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中指出,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問題非常嚴重。
這個論斷猶如當頭一瓢冷水,原本活躍的中國新能源產業頓時噤聲。
對此,科技部迅速做出反應,進一步了解情況。科技部相關官員和專家經過近一個月的調研,最終將一份關于光伏、風能、核電產能情況評估的報告,提交到了科技部高層領導面前。
知情人士透露,科技部報告得出結論認為,"產能過剩"的判斷有失公允,并擔心這一論斷會誤導輿論,影響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正常發展進程。
一位科技部官員就質疑:"新興產業何來過剩?新興產業出現重復投資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不然哪來的競爭,哪來的進步?"
摸底真實產能
科技部調研組曾試圖尋找一組有關中國光伏產能的真實數據,不過讓他們失望的是,即使發布產能過剩信息的主管部門,也并不掌握翔實信息。
據悉,《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是由社科院下屬研究所編制,數據來源大多為公開信息的集納。
以光伏產業基礎原材料多晶硅為例,一些媒體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國內已立項的多晶硅項目超過50個,投資規模將超過1300億元,總產能超過23萬噸。一些專家認為,這些產能已經"超出了全球總需求的兩倍"。
科技部則懷疑,根據這些數據得出的"產能過剩"結論有多大可信度?貿然依此制定相關政策更是蘊含一定風險。
因此,科技部調研組曾試圖摸底真實的光伏產能。不過,參與調研的科技部專家表示,"以我們一個部門的力量,很難全面鋪開去做一個面上的調查統計。"因此,此次調研只能選擇幾個重點地區和企業,進行個案調研。
調研的結果顯示,媒體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規劃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去甚遠。這些規劃產能或許可以描述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雄心和熱情,但絕大多數的規劃顯然缺乏兌現的基礎。"有的是地方政府出于招商的需要,放大宣傳;有的是企業出于融資等需求在制造概念"。
科技部掌握的情況是,在前述5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實際能夠生產多晶硅的僅10余家,實際投入運營的產能更是僅有1.5萬噸。
科技部專家們還發現,支持"產能過剩論"的主要是一些大的企業。這些企業進入行業較早,大都習慣了高利潤的生存模式。大量的后來者試圖涌入這個行業,勢必危及他們既定的利益格局。
"因此,不排除一些企業故意散布產能過剩的言論,制造人為恐慌,好阻止后來者進入。"前述科技部專家說。
據悉,日前工信部和發改委也已派出多個調研團隊奔赴地方,摸底光伏產能,以便為后續政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截至目前,調研尚未得出相關結論。
過剩之辯
報告也承認,最近兩年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高漲。
在多晶硅生產大省四川,2007年的產量僅700噸左右,去年突破2000噸,僅在樂山、雅安兩地,今年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產能已超過5000噸。預計到2010年,總產能將達到3萬噸以上。
而在光伏電池環節,2001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僅3兆瓦,但到2008年已達2600兆瓦,而當年全球總產量不過7900兆瓦。
2008年以前,國內光伏玻璃生產線只有4條,但2008年至今已經整整上了40條。
大干快上難免亂局橫生。環保、能耗等問題讓這個所謂的新能源產業戴上了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一些專家也痛批這種"一哄而上、重復投資"的混亂格局,認為需要加快整頓。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主管部門顯然也是采信了這些觀點。
不過在科技部看來,這卻未必就是壞事。一位科技部官員就對本報記者表示,"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重復投資是必然,也是必要的。不然哪來的競爭?哪來的進步?"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介紹,國內多晶硅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去年產量不到5000噸,今年產量到1萬噸。"但去年我們國內消耗量4萬噸,進口了3.5萬噸。"李俊峰說。
科技部的調研報告,把目前的狀況描述為"帶有產業培育階段性特征"的過剩。
科技部報告認為,發展初期過后,隨著產業不斷成熟,這種"虛熱"的癥狀會慢慢退去,不宜人為強力退燒。
而對于眼下的"過剩",看上去似乎是光伏產能超過了需求的進度,而科技部認為真正的問題在于需求的啟動需要一定的時間。
前述科技部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說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們國家不需要那么多的新能源了。但讓我說,全國100%都用新能源都不能算過剩,更何況我們現在還面臨電力緊缺的威脅。"
他認為,真正的問題在于國家確定的光伏產業規劃遠遠落后于產業迅猛發展形勢,國內光伏產業發展仍處于"民間推動政府"狀態。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光伏市場目前從本質上講是一個政策驅動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