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遭受“雙方”之苦的中國光伏企業,也不是好惹的!
4月29日,商務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已收到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四家中國企業的申請書,請求維持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實施的反傾銷措施。
按照商務部2015年10月9日發布的公告,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實施的反傾銷措施將于明天(4月30日)到期,在收到申請后,將對反傾銷措施進行期終復審調查,以此決定是否延續還是終止反傾銷措施。
曾經鬧的沸沸揚揚的光伏反傾銷,因商務部的這一紙公告再度成為了熱點。對歐反傾銷措施會不會繼續?又該如何看待這一場持續數年的光伏貿易戰?
反傾銷:誰傷害了誰?
“如果終止反傾銷措施,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對中國的傾銷行為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在申請書中,四家企業如此向商務部陳情!
提交申請的這四家公司分別是: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和重慶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其中,江蘇中能硅業是香港上市公司保利協鑫全資控股的高純多晶硅生產企業,大全新能源是由鴻立國際有限公司投資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2010年在美上市。
對于這四家申請人,商務部表示他們符合規定,有資格代表中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產業提出申請,且相關證據符合期終復審立案要求。故此,商務部決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所適用的反傾銷措施進行期終復審調查。
本次調查自2016年5月1日起開始,于2017年4月30日前結束。商務部將采用問卷、抽樣、聽證會、現場核查等方式向有關利害關系方了解情況,進行調查。如果復查的結果能確認歐洲公司存在傾銷,商務部將延續反傾銷措施。
目前來看,中國的反傾銷措施很可能會繼續。有中資企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抱怨,此前的對歐多晶硅“雙反”措施沒用。值得關注的是,3月份從我國由德國進口的多晶硅數量也創出新高,達到4054噸,環比大增75.5%,占總進口量的29.2%。
而歐盟方面,對中國的“傷害”早已經延期。在去年年底歐盟委員會就已經宣布,對自2013年起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產品征收的反傾銷稅延期,審查申請者歐洲光伏制造商協會(EU ProSun)認為:中國競爭者“沒有遵守國際貿易與競爭的基本規則”。
貿易戰:誰又是贏家?
所謂傾銷,是指一國(地區)的生產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國內市場價格或低于成本價格將其商品拋售到另一國(地區)市場的行為。
打個比方,歐洲市場上的光伏產品是100歐元左右,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則是80歐元左右。歐盟認為這個價格太便宜,對于成本價,對歐洲的同類產品造成沖擊,使得歐洲本土的光伏企業因競爭失利而倒閉,以至于造成下崗失業。所以,要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處罰,這就是反傾銷。
對于此起彼伏的光伏貿易戰,業界人士用“哭笑不得”來形容。有觀點認為:如果沒有歐盟的反傾銷,歐洲人原本可以買到更便宜的光伏,也就是說,歐盟的反傾銷阻止了歐洲人享受更便宜的進口商品的可能性。
2013年光伏反傾銷激戰正酣之時,刊登于《長江商報》上的一則某媒體人的評論如此說道:
這事還值得一說的是,中國的光伏之所以能如此低價進入歐洲市場,是中國政府補貼的結果。也就是,政府用中國納稅人的錢,捧出光伏產品,低價賣到歐洲。但對此等優惠,歐盟不僅不領情,還要懲罰,這讓整個事件顯得很無厘頭。
日常生活中,常見各種打折甚至賠本促銷,傾銷根本就是一種很常見的營銷手段。一個企業怎么會因為東西價格賣得太低而遭受懲罰?歐盟對華征收反傾銷稅,只是歐盟政客與歐洲國內企業相互結盟的結果,他們才是受益者。
如果說歐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那對中國企業又是什么情況呢?雙反初起之時,對于“兩頭在外”,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確實是當頭一棒。但雙反也激發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中國的光伏行業整體實力已躍居世界前列。
看一個數據:2015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15GW,同比增長41.5%,占全球新增裝機量53GW的28.3%,連續第三年位居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第一位。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倒是要謝謝貿易保護主義者了,發自肺腑的!
4月29日,商務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已收到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四家中國企業的申請書,請求維持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實施的反傾銷措施。
按照商務部2015年10月9日發布的公告,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實施的反傾銷措施將于明天(4月30日)到期,在收到申請后,將對反傾銷措施進行期終復審調查,以此決定是否延續還是終止反傾銷措施。
曾經鬧的沸沸揚揚的光伏反傾銷,因商務部的這一紙公告再度成為了熱點。對歐反傾銷措施會不會繼續?又該如何看待這一場持續數年的光伏貿易戰?
反傾銷:誰傷害了誰?
“如果終止反傾銷措施,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對中國的傾銷行為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在申請書中,四家企業如此向商務部陳情!
提交申請的這四家公司分別是: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和重慶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其中,江蘇中能硅業是香港上市公司保利協鑫全資控股的高純多晶硅生產企業,大全新能源是由鴻立國際有限公司投資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2010年在美上市。
對于這四家申請人,商務部表示他們符合規定,有資格代表中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產業提出申請,且相關證據符合期終復審立案要求。故此,商務部決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所適用的反傾銷措施進行期終復審調查。
本次調查自2016年5月1日起開始,于2017年4月30日前結束。商務部將采用問卷、抽樣、聽證會、現場核查等方式向有關利害關系方了解情況,進行調查。如果復查的結果能確認歐洲公司存在傾銷,商務部將延續反傾銷措施。
目前來看,中國的反傾銷措施很可能會繼續。有中資企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抱怨,此前的對歐多晶硅“雙反”措施沒用。值得關注的是,3月份從我國由德國進口的多晶硅數量也創出新高,達到4054噸,環比大增75.5%,占總進口量的29.2%。
而歐盟方面,對中國的“傷害”早已經延期。在去年年底歐盟委員會就已經宣布,對自2013年起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產品征收的反傾銷稅延期,審查申請者歐洲光伏制造商協會(EU ProSun)認為:中國競爭者“沒有遵守國際貿易與競爭的基本規則”。
貿易戰:誰又是贏家?
所謂傾銷,是指一國(地區)的生產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國內市場價格或低于成本價格將其商品拋售到另一國(地區)市場的行為。
打個比方,歐洲市場上的光伏產品是100歐元左右,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則是80歐元左右。歐盟認為這個價格太便宜,對于成本價,對歐洲的同類產品造成沖擊,使得歐洲本土的光伏企業因競爭失利而倒閉,以至于造成下崗失業。所以,要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處罰,這就是反傾銷。
對于此起彼伏的光伏貿易戰,業界人士用“哭笑不得”來形容。有觀點認為:如果沒有歐盟的反傾銷,歐洲人原本可以買到更便宜的光伏,也就是說,歐盟的反傾銷阻止了歐洲人享受更便宜的進口商品的可能性。
2013年光伏反傾銷激戰正酣之時,刊登于《長江商報》上的一則某媒體人的評論如此說道:
這事還值得一說的是,中國的光伏之所以能如此低價進入歐洲市場,是中國政府補貼的結果。也就是,政府用中國納稅人的錢,捧出光伏產品,低價賣到歐洲。但對此等優惠,歐盟不僅不領情,還要懲罰,這讓整個事件顯得很無厘頭。
日常生活中,常見各種打折甚至賠本促銷,傾銷根本就是一種很常見的營銷手段。一個企業怎么會因為東西價格賣得太低而遭受懲罰?歐盟對華征收反傾銷稅,只是歐盟政客與歐洲國內企業相互結盟的結果,他們才是受益者。
如果說歐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那對中國企業又是什么情況呢?雙反初起之時,對于“兩頭在外”,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確實是當頭一棒。但雙反也激發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中國的光伏行業整體實力已躍居世界前列。
看一個數據:2015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15GW,同比增長41.5%,占全球新增裝機量53GW的28.3%,連續第三年位居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第一位。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倒是要謝謝貿易保護主義者了,發自肺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