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串電池板一天的發電量夠一個普通家庭用一天。”中國水電七局光伏項目部負責人李天軍指著眼前由22塊單個電池板組成一串的光伏發電組告訴記者。他說,明年2月就要投產,將有5430串這樣的電池板同時并網發電。
月22日,記者來到由中國電建投資,水電七局承建的123萬千瓦世界最大山地光伏項目群首期——四川攀枝花鹽邊萬家山光伏發電項目施工現場,順著山丘望去,一排排高低起伏的大型成串電池組板布滿整個山頭,在陽光的反射下格外耀眼。
“光伏產業作為我國較為成熟的綠色、低碳的朝陽產業,具備與周邊產業有效結合、實現綜合效益的技術可能。”水電七局四分局局長徐紹波稱,首期工程裝機容量3萬千瓦,總投資約3.2億元。項目采用EPC(工程總承包)模式,能進一步整合設計、施工、監理一體化進程,實現產業模式和產業鏈同步轉型升級,推進攀西新能源產業帶的形成和發展。“在‘后水電時代’,以光伏、風電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建設正成為央企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該項目的建設也為我們打開光伏市場,打造新能源品牌提供了更多機遇。”
“這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大型光伏發電項目,更是一個涉及林地,農耕地占用,以及林業、農業和農村農民發展的綜合性新能源項目。”攀枝花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蘇靖向記者介紹,該光伏電站將采用“能(清潔能源)、農(設施農業)”一體化發展路徑,通過在光伏電池板下種植類似何首烏等喜陰植物,將項目開發與農業的產業發展相結合,提升荒山的高效利用和土地流轉,不僅能夠將傳統的大型光伏發電項目轉變為“綠色工廠”,也可實現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該模式在西部乃至全國都是重大創新,如果能將此能源發展新方式推廣至整個攀西地區,乃至整個長江流域地區,對調整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可持續國家發展戰略,保證國家生態安全都有重要意義。”蘇靖表示。
“現在每天都有三四百人在工地上施工,最高峰高達五百多人,在山地‘開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李天軍坦言,相比平原光伏項目建設來說,從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是不可比擬的。“由于山地地形復雜多變,就拿電池板安裝來說,大貨車運送到貨以后,需要從山下用小貨車轉運到山上,再用拖拉機運到每個點位,然后由人工背上具體安裝點,短短三公里的進場道路,平均每天有40多趟次的貨車在上面來回跑。”
“不要小看這電池板,每塊都有近四十斤重,我每天要背一百多塊。但是我干著很開心,因為跟著水電七局干活,工資有保障。”馬吉斌是來自涼山州的建設工人,每天要在工地上干八九個小時的他皮膚已經曬得黝黑。
“最忙的時候我得一個人爬上長17米、高4.5米的的大貨車上清點物資,一天12個小時的工作量不帶歇息,整天腦子里被各種物資、電池板型號等數字填充著,還要監督在轉運和裝卸貨過程中支架不能變形,電池板不能堆放和開箱。”協助分管物資的孫仕嬌現在是該項目部名副其實的“女漢子”。她以前在辦公室工作,剛進項目部那會兒說話輕聲細語,現在已經練就了大嗓門,而且膽子也練出來了,工地上干活兒再苦再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都得上。
“首期項目快要收尾了,每天工地上都堆了很多設備和材料,抓安全,防火、防盜也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該項目部安全總監王清旭告訴記者,首期項目規劃占地900畝,約60萬平方米,電纜的總價值差不多就900萬,在加上工地面積太大,防盜是我們的一個難度和重點,現在只能進一步加強巡邏和看守,一到晚上就要安排十幾個人到重點點位把守。
萬家山光伏電站建成后,預計該電站年平均發電量3991.5萬KW/h,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330.5小時,建成后每年可減少1.26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8萬噸,相當于中國4000人口每年的碳排放量。
根據當前國家已經擬定完成的能源規劃,中國在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目標是11.4%,到2020年是15%左右,可以說國家短期、中期、長期的能源消費清潔化目標越發清晰。
“2014年是中國光伏電站的‘建設元年’,伴隨著國家政策進一步扶持,未來十年將進入‘黃金發展期’的良機。”徐紹波表示,我們不能給百姓太多的承諾,但我們希望更多的清潔能源走進千家萬戶,讓今年最流行的“APEC藍”成為一種常態,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步走出來的路子會帶給百姓最真切的感受和變化。
月22日,記者來到由中國電建投資,水電七局承建的123萬千瓦世界最大山地光伏項目群首期——四川攀枝花鹽邊萬家山光伏發電項目施工現場,順著山丘望去,一排排高低起伏的大型成串電池組板布滿整個山頭,在陽光的反射下格外耀眼。
“光伏產業作為我國較為成熟的綠色、低碳的朝陽產業,具備與周邊產業有效結合、實現綜合效益的技術可能。”水電七局四分局局長徐紹波稱,首期工程裝機容量3萬千瓦,總投資約3.2億元。項目采用EPC(工程總承包)模式,能進一步整合設計、施工、監理一體化進程,實現產業模式和產業鏈同步轉型升級,推進攀西新能源產業帶的形成和發展。“在‘后水電時代’,以光伏、風電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建設正成為央企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該項目的建設也為我們打開光伏市場,打造新能源品牌提供了更多機遇。”
“這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大型光伏發電項目,更是一個涉及林地,農耕地占用,以及林業、農業和農村農民發展的綜合性新能源項目。”攀枝花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蘇靖向記者介紹,該光伏電站將采用“能(清潔能源)、農(設施農業)”一體化發展路徑,通過在光伏電池板下種植類似何首烏等喜陰植物,將項目開發與農業的產業發展相結合,提升荒山的高效利用和土地流轉,不僅能夠將傳統的大型光伏發電項目轉變為“綠色工廠”,也可實現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該模式在西部乃至全國都是重大創新,如果能將此能源發展新方式推廣至整個攀西地區,乃至整個長江流域地區,對調整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可持續國家發展戰略,保證國家生態安全都有重要意義。”蘇靖表示。
“現在每天都有三四百人在工地上施工,最高峰高達五百多人,在山地‘開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李天軍坦言,相比平原光伏項目建設來說,從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是不可比擬的。“由于山地地形復雜多變,就拿電池板安裝來說,大貨車運送到貨以后,需要從山下用小貨車轉運到山上,再用拖拉機運到每個點位,然后由人工背上具體安裝點,短短三公里的進場道路,平均每天有40多趟次的貨車在上面來回跑。”
“不要小看這電池板,每塊都有近四十斤重,我每天要背一百多塊。但是我干著很開心,因為跟著水電七局干活,工資有保障。”馬吉斌是來自涼山州的建設工人,每天要在工地上干八九個小時的他皮膚已經曬得黝黑。
“最忙的時候我得一個人爬上長17米、高4.5米的的大貨車上清點物資,一天12個小時的工作量不帶歇息,整天腦子里被各種物資、電池板型號等數字填充著,還要監督在轉運和裝卸貨過程中支架不能變形,電池板不能堆放和開箱。”協助分管物資的孫仕嬌現在是該項目部名副其實的“女漢子”。她以前在辦公室工作,剛進項目部那會兒說話輕聲細語,現在已經練就了大嗓門,而且膽子也練出來了,工地上干活兒再苦再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都得上。
“首期項目快要收尾了,每天工地上都堆了很多設備和材料,抓安全,防火、防盜也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該項目部安全總監王清旭告訴記者,首期項目規劃占地900畝,約60萬平方米,電纜的總價值差不多就900萬,在加上工地面積太大,防盜是我們的一個難度和重點,現在只能進一步加強巡邏和看守,一到晚上就要安排十幾個人到重點點位把守。
萬家山光伏電站建成后,預計該電站年平均發電量3991.5萬KW/h,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330.5小時,建成后每年可減少1.26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8萬噸,相當于中國4000人口每年的碳排放量。
根據當前國家已經擬定完成的能源規劃,中國在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目標是11.4%,到2020年是15%左右,可以說國家短期、中期、長期的能源消費清潔化目標越發清晰。
“2014年是中國光伏電站的‘建設元年’,伴隨著國家政策進一步扶持,未來十年將進入‘黃金發展期’的良機。”徐紹波表示,我們不能給百姓太多的承諾,但我們希望更多的清潔能源走進千家萬戶,讓今年最流行的“APEC藍”成為一種常態,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步走出來的路子會帶給百姓最真切的感受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