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陽光燦爛,還是多云天氣,這些光伏電池板都能不斷產生電能,帶來效益。”日前,通山縣闖王鎮劉家嶺村四組村民陳俊武在自家屋頂上說。
作為該鎮首批光伏扶貧工程受益者,陳俊武家的光伏項目去年10月初并網發電,到今年4月份首次結算電費時,除去自己用掉的部分,收入就有900多元。
記者來到村組魚塘邊上,只見一塊塊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整齊排列。“這是我鎮光伏發展的新模式,將漁業和光伏應用結合起來,既帶動水產養殖,又進一步挖掘光伏應用潛能,實現‘雙贏’。”支書陳細慶介紹,漁光互補項目已將20戶貧困戶納入其中,每戶每年可增收2000余元。
近兩年來,該鎮在全縣范圍內率先探索光伏扶貧模式,因地制宜拓寬扶貧路徑,逐步將光伏應用與扶貧開發結合在一起,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
該鎮大膽創新,積極探索,以產業融合為抓手,大力發展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同時,將光伏發電與農業產業有機結合,先后開發了漁光式、農光式等四種光伏發電扶貧模式。眼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光伏生態大棚藍孔雀養殖園項目正全面施工,建成后年收入可達150萬元,光伏發電年收入將突破18萬元。
此外,該鎮還專門成立了服務社,與貧困戶簽訂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銷售合同,電站日常維護由專業化公司負責,設施故障由系統供應商提供維修,讓貧困戶無后顧之憂。
鎮黨委書記張凱告訴記者,目前全鎮光伏發電已裝機100千瓦,三年內將達到一個兆瓦,屆時可帶動3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作為該鎮首批光伏扶貧工程受益者,陳俊武家的光伏項目去年10月初并網發電,到今年4月份首次結算電費時,除去自己用掉的部分,收入就有900多元。
記者來到村組魚塘邊上,只見一塊塊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整齊排列。“這是我鎮光伏發展的新模式,將漁業和光伏應用結合起來,既帶動水產養殖,又進一步挖掘光伏應用潛能,實現‘雙贏’。”支書陳細慶介紹,漁光互補項目已將20戶貧困戶納入其中,每戶每年可增收2000余元。
近兩年來,該鎮在全縣范圍內率先探索光伏扶貧模式,因地制宜拓寬扶貧路徑,逐步將光伏應用與扶貧開發結合在一起,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
該鎮大膽創新,積極探索,以產業融合為抓手,大力發展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同時,將光伏發電與農業產業有機結合,先后開發了漁光式、農光式等四種光伏發電扶貧模式。眼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光伏生態大棚藍孔雀養殖園項目正全面施工,建成后年收入可達150萬元,光伏發電年收入將突破18萬元。
此外,該鎮還專門成立了服務社,與貧困戶簽訂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銷售合同,電站日常維護由專業化公司負責,設施故障由系統供應商提供維修,讓貧困戶無后顧之憂。
鎮黨委書記張凱告訴記者,目前全鎮光伏發電已裝機100千瓦,三年內將達到一個兆瓦,屆時可帶動3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