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工作和生活6年,能說一口流利中文的保爾森基金會研究部副主任侯安德(Anders Hove)早已把北京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
正因為熟悉北京也熟悉能源,他在近期的研究中建議,將整個京津冀地區設為“可再生能源并網試點區”。
建議京津冀協調發展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支撐京津冀未來能源供給的重要支柱,并在京津冀的整體規劃中被賦予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可再生能源并網難的問題一直是該地區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障礙。
在北京和張家口攜手備戰2022年冬奧會之際,兩地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戰略,以展示在治理空氣污染和發展清潔能源方面的成就。張家口已被列為首個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
截至2015年底,張家口的風電和光伏發電容量達到8吉瓦,計劃到2030年增長到50吉瓦。但張家口城市規模較小,用電需求并不大,不足以完全消納本地的清潔電力,導致張家口棄風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保爾森基金會7月5日發布的報告《風光無“限”——助力京津冀可再生能源的領軍之旅》(以下簡稱“報告”)中,侯安德認為,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挑戰在于傳統高碳能源過渡到低碳或零碳能源,具體到京津冀地區,其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把清潔能源從張家口輸送到北京和區域內其他地方。
由于棄風仍是京津冀地區甚至全國實現清潔能源轉型的重大困擾,報告建議將降低棄風率作為未來衡量清潔能源發展的關鍵目標之一。
報告還建議,降低棄風率的并網試點可擴大到張家口之外,從而將整個京津冀地區設為“可再生能源并網試點區”,將張家口的清潔電力直接輸送到北京和天津等電力需求較高的中心地區。
“2022冬奧會之前,如果在京津冀之內任何需要的地方都能用上清潔能源,綠色奧運就成功了”, 侯安德在接受記者的專訪時說。
用市場化調度強化并網配置效率
根據侯安德的研究,京津冀地區在電力需求和可再生能源分布特點上與德國和美國德州相似,京津冀或許可以在輸電規劃、調度和市場政策上從德國和美國德州經驗中獲得啟示。
德國和美國德州通過新增輸電線路、調整電力市場規則和電網運營模式,成功降低了棄風率。目前,德國和美國德州的棄風率低于年發電量的1%,且二者仍在不斷完善政策:德國計劃在2025年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比達到80%;德州計劃在2015-2017年之間,將風電和光電容量提高1倍。
報告認為,德國和美國德州的主要經驗主要有四個顯著特點。一是以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主,降低輸電設施投資。德國大多數光伏發電設施都是屋頂式光伏系統,發電與用電距離很近。雖然也需要投資加強輸配電系統,但遠低于重點發展大型可再生能源電廠的投資。
二是加大可再生能源專屬輸配電設施的投資,費用由電力用戶共同承擔。德國法律要求電網規劃機構和四大輸電公司負責電網規劃和建設,確保所有可再生能源都可以輸送給用戶。
三是交易活躍、透明的日間電力市場確保可再生能源電力可以優先調度。德州電力市場交易間隔短至5分鐘,更符合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瞬變性特點,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并網成本。
四是擴大調度區域,實現統一調度。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聯網,打破國內外界限;德州在全州范圍內平衡電力供需確保清潔能源以最低成本輸送給客戶。
保爾森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執行主任莫爭春解釋說,原則上,區域輸電能力的提升要與可再生能源的增長保持一致,并通過收取電費回收成本。
“在德國也是這樣,我們不得不快速擴大配電系統。在現有配電網發達的地區,新投資壓力較小,通過采用最新技術,條件良好的配電網還可以改造成智能配電網,擴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規模,也避免了一些高昂的輸電項目投資。”德國能源署署長Andreas Kuhlmann表示。
正因為熟悉北京也熟悉能源,他在近期的研究中建議,將整個京津冀地區設為“可再生能源并網試點區”。
建議京津冀協調發展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支撐京津冀未來能源供給的重要支柱,并在京津冀的整體規劃中被賦予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可再生能源并網難的問題一直是該地區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障礙。
在北京和張家口攜手備戰2022年冬奧會之際,兩地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戰略,以展示在治理空氣污染和發展清潔能源方面的成就。張家口已被列為首個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
截至2015年底,張家口的風電和光伏發電容量達到8吉瓦,計劃到2030年增長到50吉瓦。但張家口城市規模較小,用電需求并不大,不足以完全消納本地的清潔電力,導致張家口棄風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保爾森基金會7月5日發布的報告《風光無“限”——助力京津冀可再生能源的領軍之旅》(以下簡稱“報告”)中,侯安德認為,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挑戰在于傳統高碳能源過渡到低碳或零碳能源,具體到京津冀地區,其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把清潔能源從張家口輸送到北京和區域內其他地方。
由于棄風仍是京津冀地區甚至全國實現清潔能源轉型的重大困擾,報告建議將降低棄風率作為未來衡量清潔能源發展的關鍵目標之一。
報告還建議,降低棄風率的并網試點可擴大到張家口之外,從而將整個京津冀地區設為“可再生能源并網試點區”,將張家口的清潔電力直接輸送到北京和天津等電力需求較高的中心地區。
“2022冬奧會之前,如果在京津冀之內任何需要的地方都能用上清潔能源,綠色奧運就成功了”, 侯安德在接受記者的專訪時說。
用市場化調度強化并網配置效率
根據侯安德的研究,京津冀地區在電力需求和可再生能源分布特點上與德國和美國德州相似,京津冀或許可以在輸電規劃、調度和市場政策上從德國和美國德州經驗中獲得啟示。
德國和美國德州通過新增輸電線路、調整電力市場規則和電網運營模式,成功降低了棄風率。目前,德國和美國德州的棄風率低于年發電量的1%,且二者仍在不斷完善政策:德國計劃在2025年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比達到80%;德州計劃在2015-2017年之間,將風電和光電容量提高1倍。
報告認為,德國和美國德州的主要經驗主要有四個顯著特點。一是以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主,降低輸電設施投資。德國大多數光伏發電設施都是屋頂式光伏系統,發電與用電距離很近。雖然也需要投資加強輸配電系統,但遠低于重點發展大型可再生能源電廠的投資。
二是加大可再生能源專屬輸配電設施的投資,費用由電力用戶共同承擔。德國法律要求電網規劃機構和四大輸電公司負責電網規劃和建設,確保所有可再生能源都可以輸送給用戶。
三是交易活躍、透明的日間電力市場確保可再生能源電力可以優先調度。德州電力市場交易間隔短至5分鐘,更符合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瞬變性特點,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并網成本。
四是擴大調度區域,實現統一調度。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聯網,打破國內外界限;德州在全州范圍內平衡電力供需確保清潔能源以最低成本輸送給客戶。
保爾森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執行主任莫爭春解釋說,原則上,區域輸電能力的提升要與可再生能源的增長保持一致,并通過收取電費回收成本。
“在德國也是這樣,我們不得不快速擴大配電系統。在現有配電網發達的地區,新投資壓力較小,通過采用最新技術,條件良好的配電網還可以改造成智能配電網,擴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規模,也避免了一些高昂的輸電項目投資。”德國能源署署長Andreas Kuhlmann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