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10月,雖然組件價格如虹的氣勢已然不再,但新能源行業會議的數量一點兒沒減少。各類人物頻繁穿梭于京滬高鐵、空中航線之間,幾乎無一缺席,就連多年未見的尚德前任董事長施正榮也數次站在了臺前。
然而,今年連續兩個季度超越天合光能的第一大組件廠商---晶科能源(JKS.NYSE)董事長李仙德依然悄無聲息,既沒在任何一場會議中發言,更沒有成為旁聽者。
“他不愛開會!” 這位出生于1975年的光伏少帥早已遠離了聚光燈。他可能這樣想過:如果是技術論壇,由技術負責人出席就行了;若是頒獎和發言,也有同事代領、代說;光伏大佬們的聚會,他更無興致。
有一次我問他,為什么不去走一走,也好讓別人認識認識你,“真不知道該說什么。”答案如此簡潔。
不在行業會議上走馬觀花,并不代表李仙德個性沉默。某天,上海浦東的晶科能源辦公區內,他隔著走廊約50米處看見我,招呼去他辦公室小坐,那一次的會面令人印象深刻。
李仙德的房間在整層樓的最深處。樓層的關系,這里可一覽浦東小陸家嘴的景色。雖然屋子敞闊,擺設卻極為有限:除了木質地板和一張大書桌、一排書柜之外,幾乎沒有更為顯眼的裝飾了。
李仙德隨意地坐在沙發上,從晶科聊到了整個光伏業,還問了問我最近在做什么具體的事情。記不清那是第幾次與李仙德碰面了,不過他本人的溫和與隨意依然沒變。
李氏三兄弟
不愿站在眾人矚目的臺前,這一點與他的兄長們倒是十分相似。
浙江玉環人李仙德家中排行老三。大哥李仙壽長他6歲,二哥李仙華則出生于1974年,比李仙德只大一年。有意思的是,如今三人都在光伏行業中。 最早下海、最先出名的是大哥李仙壽,浙江昱輝陽光的創始人,而他也是兩個弟弟的引路人。
據《浙商》雜志報道,2001年李仙壽離開了工作十年的浙江玉環文化局,成立玉環縣陽光能源有限公司正式下海,主營業務就是賣光伏產品。比李仙德稍長的李仙華也曾創辦過一家汽車維修公司,并在玉環當地做到了最大;李仙德則從1996年起就開始從事消防工程、水電安裝等業務,后來成了浙江快達建設安裝工程臺州分公司的負責人。
李仙壽當初試水光伏的這一舉動,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李仙德踏入光伏業得益于哥哥,他從玉環太陽能有限公司營銷經理干起,那是在2003年~2004年間。隨后2年,李仙德出任昱輝陽光首席營運總監。2000年~2006年,李仙華也在李仙壽的公司中擔任生產廠長,負責管理研發活動。
緊接著的2006年,老二和老三分別獨立,合作開了一家光伏企業。按照《浙商》雜志的說法,2006年6月李仙華、李仙德變賣了各自的所有資產,走到一起,總投資1000萬元,在江西上饒注冊成立了德晟太陽能有限責任公司;12月,又注冊成立了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中,李仙德任董事長,李仙華任總經理。兩人獨立出來目的很簡單,為昱輝陽光做配套,“因為李仙壽生產硅片時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李仙華曾對媒體說。
李仙華曾對外回憶,昱輝工作的經歷受益匪淺。2006年~2008年,通過拿到無錫尚德、臺灣企業的大量預付款,晶科得以擴大生產規模;而2008年上半年好不容易籌集的幾千萬美元,也避免了一場災難的發生,使公司在當年金融危機時涉險過關。面對突如其來的風暴,企業果斷暫停了一批投資項目,并且依靠融資繼續保持了生產經營節奏。
超越天合
靜水深流,智者無語。從2007年最初的幾十兆瓦、不到10億元的收入,再到如今電池片3.5GW的產能、6.5GW的組件產能,李仙德已默默地將晶科能源帶上了年收入上百億元的梯隊,其間用了10年時間。
今年第一季度,公司1600兆瓦的出貨量,已經超越了天合光能(1423.3MW),這是晶科十年來最好的生日禮物。緊接著的第二季度,晶科能源的太陽能產品出貨量為1716兆瓦,同比增長87.9%,總收入為59.6億元人民幣;天合光能雖然同比去年也有大幅攀升,但第二季度1658兆瓦的出貨量依然名列第二。
今年以來的各大光伏“領跑者”計劃競標上,也能看到晶科能源的身影,最近一次中標則是國家電投集團2016年度第54批集中招標(第二批光伏電池組件設備),它與晶澳、億晶、陽光能源、天合等共同拿下了800MW采購和儲備容量1.95GW的合約。這輪國電投組件招標共涉及單晶、多晶、雙玻組件采購總量為2.75GW。
當然,目前李仙德還有一樁心事未了:晶科電力這家電站子公司遲遲沒有上市。
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司已并網太陽能項目約為1130MW。然而,盡管手握1130MW這么大規模的電站數量,準備多年的晶科電力IPO仍沒有太大的動靜。雖然此前晶科電力已獲得了3家投資方、2.25億美元且總計45%的持股,其中有國開國際、麥格理大中華基礎設施以及新天域資本,2014年時估值5億美元,但看似融資之路不易。
最新動向是,晶科能源(JKS.NYSE)于今年10月宣布,公司持有55%權益的間接子公司Wide Wealth Group Holding Limited與上饒市康盛科技有限公司(“買方”)訂立購股協議(“購股協議”),買方就是李仙德牽頭的買方財團成立,通過本次交易,晶科能源將分拆出晶科電力的下游業務,并獲得2.5億美元現金。
李仙德看好光伏產業的未來,但依然覺得融資很難,“從2004年全球光伏市場1GW的需求量, 到2015年預計的57GW,每年的增幅超過20%,這超過了現有任何一個行業發展的規律,甚至超過了其它任何一種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速度。因此,未來光伏產業將引領新能源的發展。”他說,目前項目融資難依然是光伏應用規模發展的軟肋,“融資看重的是投資、風險和收益的關系。作為投資行業,只有盤活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為行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我國光伏產業才能得到規模化的發展。如果沒有金融市場的繁榮,中國光伏產業就無法變得真正強大,更無法實現能源轉型及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一著棋活,全盤皆活。”
下一個10年,李仙德依然在安靜地等待著。
然而,今年連續兩個季度超越天合光能的第一大組件廠商---晶科能源(JKS.NYSE)董事長李仙德依然悄無聲息,既沒在任何一場會議中發言,更沒有成為旁聽者。

“他不愛開會!” 這位出生于1975年的光伏少帥早已遠離了聚光燈。他可能這樣想過:如果是技術論壇,由技術負責人出席就行了;若是頒獎和發言,也有同事代領、代說;光伏大佬們的聚會,他更無興致。
有一次我問他,為什么不去走一走,也好讓別人認識認識你,“真不知道該說什么。”答案如此簡潔。
不在行業會議上走馬觀花,并不代表李仙德個性沉默。某天,上海浦東的晶科能源辦公區內,他隔著走廊約50米處看見我,招呼去他辦公室小坐,那一次的會面令人印象深刻。
李仙德的房間在整層樓的最深處。樓層的關系,這里可一覽浦東小陸家嘴的景色。雖然屋子敞闊,擺設卻極為有限:除了木質地板和一張大書桌、一排書柜之外,幾乎沒有更為顯眼的裝飾了。
李仙德隨意地坐在沙發上,從晶科聊到了整個光伏業,還問了問我最近在做什么具體的事情。記不清那是第幾次與李仙德碰面了,不過他本人的溫和與隨意依然沒變。
李氏三兄弟
不愿站在眾人矚目的臺前,這一點與他的兄長們倒是十分相似。
浙江玉環人李仙德家中排行老三。大哥李仙壽長他6歲,二哥李仙華則出生于1974年,比李仙德只大一年。有意思的是,如今三人都在光伏行業中。 最早下海、最先出名的是大哥李仙壽,浙江昱輝陽光的創始人,而他也是兩個弟弟的引路人。

(圖為李仙壽)
據《浙商》雜志報道,2001年李仙壽離開了工作十年的浙江玉環文化局,成立玉環縣陽光能源有限公司正式下海,主營業務就是賣光伏產品。比李仙德稍長的李仙華也曾創辦過一家汽車維修公司,并在玉環當地做到了最大;李仙德則從1996年起就開始從事消防工程、水電安裝等業務,后來成了浙江快達建設安裝工程臺州分公司的負責人。
李仙壽當初試水光伏的這一舉動,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李仙德踏入光伏業得益于哥哥,他從玉環太陽能有限公司營銷經理干起,那是在2003年~2004年間。隨后2年,李仙德出任昱輝陽光首席營運總監。2000年~2006年,李仙華也在李仙壽的公司中擔任生產廠長,負責管理研發活動。
緊接著的2006年,老二和老三分別獨立,合作開了一家光伏企業。按照《浙商》雜志的說法,2006年6月李仙華、李仙德變賣了各自的所有資產,走到一起,總投資1000萬元,在江西上饒注冊成立了德晟太陽能有限責任公司;12月,又注冊成立了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中,李仙德任董事長,李仙華任總經理。兩人獨立出來目的很簡單,為昱輝陽光做配套,“因為李仙壽生產硅片時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李仙華曾對媒體說。
李仙華曾對外回憶,昱輝工作的經歷受益匪淺。2006年~2008年,通過拿到無錫尚德、臺灣企業的大量預付款,晶科得以擴大生產規模;而2008年上半年好不容易籌集的幾千萬美元,也避免了一場災難的發生,使公司在當年金融危機時涉險過關。面對突如其來的風暴,企業果斷暫停了一批投資項目,并且依靠融資繼續保持了生產經營節奏。
超越天合
靜水深流,智者無語。從2007年最初的幾十兆瓦、不到10億元的收入,再到如今電池片3.5GW的產能、6.5GW的組件產能,李仙德已默默地將晶科能源帶上了年收入上百億元的梯隊,其間用了10年時間。

今年第一季度,公司1600兆瓦的出貨量,已經超越了天合光能(1423.3MW),這是晶科十年來最好的生日禮物。緊接著的第二季度,晶科能源的太陽能產品出貨量為1716兆瓦,同比增長87.9%,總收入為59.6億元人民幣;天合光能雖然同比去年也有大幅攀升,但第二季度1658兆瓦的出貨量依然名列第二。
今年以來的各大光伏“領跑者”計劃競標上,也能看到晶科能源的身影,最近一次中標則是國家電投集團2016年度第54批集中招標(第二批光伏電池組件設備),它與晶澳、億晶、陽光能源、天合等共同拿下了800MW采購和儲備容量1.95GW的合約。這輪國電投組件招標共涉及單晶、多晶、雙玻組件采購總量為2.75GW。
當然,目前李仙德還有一樁心事未了:晶科電力這家電站子公司遲遲沒有上市。
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司已并網太陽能項目約為1130MW。然而,盡管手握1130MW這么大規模的電站數量,準備多年的晶科電力IPO仍沒有太大的動靜。雖然此前晶科電力已獲得了3家投資方、2.25億美元且總計45%的持股,其中有國開國際、麥格理大中華基礎設施以及新天域資本,2014年時估值5億美元,但看似融資之路不易。
最新動向是,晶科能源(JKS.NYSE)于今年10月宣布,公司持有55%權益的間接子公司Wide Wealth Group Holding Limited與上饒市康盛科技有限公司(“買方”)訂立購股協議(“購股協議”),買方就是李仙德牽頭的買方財團成立,通過本次交易,晶科能源將分拆出晶科電力的下游業務,并獲得2.5億美元現金。
李仙德看好光伏產業的未來,但依然覺得融資很難,“從2004年全球光伏市場1GW的需求量, 到2015年預計的57GW,每年的增幅超過20%,這超過了現有任何一個行業發展的規律,甚至超過了其它任何一種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速度。因此,未來光伏產業將引領新能源的發展。”他說,目前項目融資難依然是光伏應用規模發展的軟肋,“融資看重的是投資、風險和收益的關系。作為投資行業,只有盤活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為行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我國光伏產業才能得到規模化的發展。如果沒有金融市場的繁榮,中國光伏產業就無法變得真正強大,更無法實現能源轉型及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一著棋活,全盤皆活。”
下一個10年,李仙德依然在安靜地等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