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在常熟舉行“智能光伏嫁接大農業”創新項目規模化推廣方案論證會,中利科技集團首創的“智能光伏嫁接大農業”創新模式獲得專家們認可。
來自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可再生資源協會、國家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等有關方面專家參加了論證會。
據介紹,此項目創新技術是將光伏支架抬到4米以上高度、支架樁距擴到10米,采用單板特定角度等技術安裝工藝,既能充分滿足農業生產機械化作業需要,又能保證光伏下每棵農作物獲得75%以上太陽光射照,適用于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且有利于穩產增產。
同時,中利騰暉與華為公司共同研發了“智能光伏”云中心自動監控系統,延伸了對農業環境溫度、土壤濕度、肥力狀況等農業生產環境進行自動分析,利用光伏支架設置噴淋系統,實現了自動噴淋、噴灌、施肥等,并利用光伏電源設置太陽能殺蟲燈等綠色防控設施,實現智慧農業和無公害農業。
據悉,該創新模式去年已申報了34項國內、國際發明專利,并在江蘇常熟、山東冠縣、河南開封、江西余干等地區,利用非農用地建成了水稻、小麥、蔬菜、中草藥、中藏藥、無土栽培種植等作物種植及水產養殖示范項目,試驗效果已得到充分驗證。10月15日,常熟市農委組織省市農業科技部門,對位于常熟市沙家浜鎮原荒灘地改良的中利萬農“智能光伏+科技農業”26畝光伏下的稻田進行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583.2公斤,與常規大面積生產水平相同。
專家表示,該模式實現了全新一代的“農光互補”技術在荒灘地改造為水稻等糧食大農業上的成功應用,在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實現“收益型”精準扶貧方面效果顯著。
來自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可再生資源協會、國家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等有關方面專家參加了論證會。
據介紹,此項目創新技術是將光伏支架抬到4米以上高度、支架樁距擴到10米,采用單板特定角度等技術安裝工藝,既能充分滿足農業生產機械化作業需要,又能保證光伏下每棵農作物獲得75%以上太陽光射照,適用于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且有利于穩產增產。
同時,中利騰暉與華為公司共同研發了“智能光伏”云中心自動監控系統,延伸了對農業環境溫度、土壤濕度、肥力狀況等農業生產環境進行自動分析,利用光伏支架設置噴淋系統,實現了自動噴淋、噴灌、施肥等,并利用光伏電源設置太陽能殺蟲燈等綠色防控設施,實現智慧農業和無公害農業。
據悉,該創新模式去年已申報了34項國內、國際發明專利,并在江蘇常熟、山東冠縣、河南開封、江西余干等地區,利用非農用地建成了水稻、小麥、蔬菜、中草藥、中藏藥、無土栽培種植等作物種植及水產養殖示范項目,試驗效果已得到充分驗證。10月15日,常熟市農委組織省市農業科技部門,對位于常熟市沙家浜鎮原荒灘地改良的中利萬農“智能光伏+科技農業”26畝光伏下的稻田進行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583.2公斤,與常規大面積生產水平相同。
專家表示,該模式實現了全新一代的“農光互補”技術在荒灘地改造為水稻等糧食大農業上的成功應用,在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實現“收益型”精準扶貧方面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