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歷史遺留問題,自2015年以來“先建先得”規則的潛移默化下,補貼指標與項目規模這一矛盾愈發明顯。光伏們曾在《2016年中國或將有超過5GW在建及建成的光伏電站無法獲得補貼指標》一文中進行過詳細分析。
據光伏們了解,目前存在指標缺口的省份主要包括山東、河南、江西、安徽、湖北、河北等中東部省份,另外寧夏、甘肅等歷史遺留的指標缺口問題,由此光伏們預計建成未獲指標電站總量將超過5GW。據Bloomberg彭博新能源財經的跟蹤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約6.4GW已建成光伏電站未獲補貼指標。
由此,按照2016年市場價格甚至更高成本建設的光伏電站只能選擇參與2017年補貼指標競爭。假設2017年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調整至0.85、0.75以及0.65元/千瓦時,競價后平均下降0.05元/千瓦時,按照5GW的指標缺口總量以及0.18元/千瓦時的補貼差價計算,這些電站投資商將面臨每年10.8億元的電站收益減少,20年累計減少的收益將達200多億元。
先建先得、指標分配辦法不明晰成為超規模建設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國家能源局每年下發給各省的光伏補貼指標數量十分明確,在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光伏電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中也明確要求“省級能源主管部門根據全國太陽能發電發展規劃,以及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下達的本地區年度指導性規模指標和開發布局意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就近接入、當地消納”的原則,編制本地區光伏電站建設年度實施方案建議。各省(區、市)光伏電站建設年度實施方案建議包括建設規模、項目布局、電網接入、電力消納評價和建設計劃等內容”。
《安徽省先建先得光伏電站建設形勢分析報告》中曾明確,“預計到 2016 年底,未落實規模指標的先建先得光伏電站并網裝機規模將達600MW以上”。之后,河南省也發布了投資預警,指出在建項目規模與補貼指標存在巨大缺口。除此之外,自2015年起隨著光伏電站建設重心逐漸轉移至Ⅱ、Ⅲ類地區,包括山東、江西、河北等地投資熱度驟升,相應的由于沒有較好的指標分配方法以及在地方政府默認先建先得的的情況下,裝機量開始大幅增加。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目前建成項目指標缺口約為700MW。而未獲得2016年普通指標的云南省也遺留著之前完工項目指標缺口,多達幾百MW。另外,甘肅、寧夏以及內蒙地區也存在著幾百MW的缺口。
據光伏們了解,直到寧夏等地收到水規總院關于2014年、2015年光伏建設實施方案的函,這些省份的部分電站投資商才能核實到自己的電站到底有沒有進入補貼目錄。巨大的補貼指標缺口與補貼指標管理的混亂不無關系。
江蘇、四川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對于光伏電站指標管理嚴格的省份,四川省的備案直接與指標掛鉤,拿到了備案就相當于獲得了補貼指標。而在江蘇,在沒有獲得補貼指標的情況下嚴禁電站開工。“先建先得”在失去了督促電站項目按時完工的初衷之后,就只能成為地方政府管理混亂的犧牲品。
光伏電站建成未獲指標已成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光伏行業中電站建成規模與補貼指標的矛盾自2014年由核準制改為規模管理制之后便開始逐步顯現。
2013年8月份,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光伏電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要求“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自責編制全國太陽能發電發展規劃。根據國家能源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在論證各地區太陽能資源、光伏電站技術經濟性、電力需求、電網條件的基礎上,確定全國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布局和各省(區、市)年度開發規模”。這意味著自2014年起,中國光伏行業將正式實行配置規模管理制度。
由于項目核準與電站建成之間的時間差導致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太陽能資源開發較早的幾個省份在2013年底遺留了相當數量的核準未建成電站。那么問題來了,同樣的情況下卻戲劇性的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直到目前,甘肅、寧夏兩省仍舊遺留著2014年就完工建成的電站項目,此前光伏們曾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長篇報道,截至2015年底,甘肅、寧夏預估已建成為獲得指標的光伏電站約有上GW的規模。
無獨有偶,作為當年光伏發展熱火朝天的西北五省之一的內蒙古卻“出色”的解決了這一問題。2014年7月,內蒙古發改委下發《關于重新報送2014年光伏發電項目年度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內發改能源子[2014]981號)一文。根據該文件,“只要在2014年底獲得各項支持性文件并建成投產的,不占用2014年的備案指標,享受國家的光伏標桿電價;但2014年未投產的,之前的備案身份就自動作廢,需要按相關規定重新備案”。由此,由于政策調整帶來的“陣痛”并未影響內蒙古地區接下來的光伏行業發展。
在甘肅、寧夏兩省中,即使納入了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的光伏電站依然覺得“委屈”,明明可以拿到1元/千瓦時的電價,到目前硬生生割掉了0.2元/千瓦時的“利潤”。
日前光伏們獲悉,某位于甘肅的電站正考慮將其中一部分光伏組件拆下來安裝到其他的光伏電站中,這對于中國光伏行業來說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悲哀”。雖然甘肅的情況并不具備代表性,但如此大規模的電站免費“曬太陽”對企業而言確是一種煎熬。
出于對目前情況的考慮,江西、安徽等地已經叫停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而隨著2017年競爭性配置在各省的全面展開,未來或將有效解決當前大規模建成電站無指標的情況。光伏電站作為行業終端,將直接影響對中上游的制造企業,從而波動到整個行業。光伏們建議政策制定部門對目前光伏電站的建設情況進行全盤梳理,可適當增補2016年光伏電站補貼指標,以真正促進整個光伏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
據光伏們了解,目前存在指標缺口的省份主要包括山東、河南、江西、安徽、湖北、河北等中東部省份,另外寧夏、甘肅等歷史遺留的指標缺口問題,由此光伏們預計建成未獲指標電站總量將超過5GW。據Bloomberg彭博新能源財經的跟蹤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約6.4GW已建成光伏電站未獲補貼指標。
由此,按照2016年市場價格甚至更高成本建設的光伏電站只能選擇參與2017年補貼指標競爭。假設2017年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調整至0.85、0.75以及0.65元/千瓦時,競價后平均下降0.05元/千瓦時,按照5GW的指標缺口總量以及0.18元/千瓦時的補貼差價計算,這些電站投資商將面臨每年10.8億元的電站收益減少,20年累計減少的收益將達200多億元。
先建先得、指標分配辦法不明晰成為超規模建設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國家能源局每年下發給各省的光伏補貼指標數量十分明確,在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光伏電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中也明確要求“省級能源主管部門根據全國太陽能發電發展規劃,以及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下達的本地區年度指導性規模指標和開發布局意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就近接入、當地消納”的原則,編制本地區光伏電站建設年度實施方案建議。各省(區、市)光伏電站建設年度實施方案建議包括建設規模、項目布局、電網接入、電力消納評價和建設計劃等內容”。
《安徽省先建先得光伏電站建設形勢分析報告》中曾明確,“預計到 2016 年底,未落實規模指標的先建先得光伏電站并網裝機規模將達600MW以上”。之后,河南省也發布了投資預警,指出在建項目規模與補貼指標存在巨大缺口。除此之外,自2015年起隨著光伏電站建設重心逐漸轉移至Ⅱ、Ⅲ類地區,包括山東、江西、河北等地投資熱度驟升,相應的由于沒有較好的指標分配方法以及在地方政府默認先建先得的的情況下,裝機量開始大幅增加。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目前建成項目指標缺口約為700MW。而未獲得2016年普通指標的云南省也遺留著之前完工項目指標缺口,多達幾百MW。另外,甘肅、寧夏以及內蒙地區也存在著幾百MW的缺口。
據光伏們了解,直到寧夏等地收到水規總院關于2014年、2015年光伏建設實施方案的函,這些省份的部分電站投資商才能核實到自己的電站到底有沒有進入補貼目錄。巨大的補貼指標缺口與補貼指標管理的混亂不無關系。
江蘇、四川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對于光伏電站指標管理嚴格的省份,四川省的備案直接與指標掛鉤,拿到了備案就相當于獲得了補貼指標。而在江蘇,在沒有獲得補貼指標的情況下嚴禁電站開工。“先建先得”在失去了督促電站項目按時完工的初衷之后,就只能成為地方政府管理混亂的犧牲品。
光伏電站建成未獲指標已成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光伏行業中電站建成規模與補貼指標的矛盾自2014年由核準制改為規模管理制之后便開始逐步顯現。
2013年8月份,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光伏電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要求“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自責編制全國太陽能發電發展規劃。根據國家能源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在論證各地區太陽能資源、光伏電站技術經濟性、電力需求、電網條件的基礎上,確定全國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布局和各省(區、市)年度開發規模”。這意味著自2014年起,中國光伏行業將正式實行配置規模管理制度。
由于項目核準與電站建成之間的時間差導致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太陽能資源開發較早的幾個省份在2013年底遺留了相當數量的核準未建成電站。那么問題來了,同樣的情況下卻戲劇性的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直到目前,甘肅、寧夏兩省仍舊遺留著2014年就完工建成的電站項目,此前光伏們曾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長篇報道,截至2015年底,甘肅、寧夏預估已建成為獲得指標的光伏電站約有上GW的規模。
無獨有偶,作為當年光伏發展熱火朝天的西北五省之一的內蒙古卻“出色”的解決了這一問題。2014年7月,內蒙古發改委下發《關于重新報送2014年光伏發電項目年度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內發改能源子[2014]981號)一文。根據該文件,“只要在2014年底獲得各項支持性文件并建成投產的,不占用2014年的備案指標,享受國家的光伏標桿電價;但2014年未投產的,之前的備案身份就自動作廢,需要按相關規定重新備案”。由此,由于政策調整帶來的“陣痛”并未影響內蒙古地區接下來的光伏行業發展。
在甘肅、寧夏兩省中,即使納入了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的光伏電站依然覺得“委屈”,明明可以拿到1元/千瓦時的電價,到目前硬生生割掉了0.2元/千瓦時的“利潤”。
日前光伏們獲悉,某位于甘肅的電站正考慮將其中一部分光伏組件拆下來安裝到其他的光伏電站中,這對于中國光伏行業來說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悲哀”。雖然甘肅的情況并不具備代表性,但如此大規模的電站免費“曬太陽”對企業而言確是一種煎熬。
出于對目前情況的考慮,江西、安徽等地已經叫停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而隨著2017年競爭性配置在各省的全面展開,未來或將有效解決當前大規模建成電站無指標的情況。光伏電站作為行業終端,將直接影響對中上游的制造企業,從而波動到整個行業。光伏們建議政策制定部門對目前光伏電站的建設情況進行全盤梳理,可適當增補2016年光伏電站補貼指標,以真正促進整個光伏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