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紅看光伏公眾號發布《光伏農業對保護18億畝紅線具有特殊價值》一文,文中提到,國土資源部在不久前重申“使用農用地新建光伏發電項目,包括光伏方陣在內的所有用地均應按建設用地管理”,一時讓農光互補投資企業走入絕境。老紅認為,國土資源部說“NO”,并不意味農光互補此路不通,科學的農光互補不但無害于紅線,而且對紅線的保護具有特殊價值。
其實科學的農光互補不僅有利于保護耕地紅線,在農業自身發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也能起到積極作用。所謂農光互補又稱光伏大棚建設項目,是設施農業和光伏電站相結合的涉農項目,即光伏農業。可理解為將光伏電站和設施農業建設合二為一,下面為農業大棚,上面是光伏電站,即不占用基本農田規劃指標,不改變基本農田用途,可以實現一地多用和一地多產。
雖然農光互補有其自身優勢,然而事物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總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牽涉眾多利益的光伏農業。因此,本文從優勢對比與發展困境兩方面對光伏農業進行了簡要梳理,以期為讀者解答農光互補是否應該發展,為何發展緩慢等疑問。
光伏農業有何優勢?
第一,與普通農業大棚相比:
普通農業大棚:讓陽光可以投射進來,而讓水分和熱量流失較少,這樣就可以在大棚內形成反季節環境。
光伏農業大棚:屬于溫室大棚與屋頂技術相結合的光伏發電系統不僅可以保證棚內設施的正常運轉,還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長速率,是集低碳、節能、環保、旅游于一身的新型高科技農業生態建設項目。
第二,與集中式大型光伏地面電站相比:
光伏農業大棚是光伏應用的一種新的模式。與建設集中式大型光伏地面電站相比,光伏農業大棚項目有諸多優勢:
1.有效緩解人地矛盾,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光伏農業大棚發電組件利用的是農業大棚的棚頂,并不占用地面,也不會改變土地使用性質,因此能夠節約土地資源。可在有效扭轉人口大量增加情況下耕地大量減少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光伏項目在原有農業耕地上建設,土地質量好,有利于開展現代農業項目,發展現代農業、配套農業有利于第二、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結合。而且可以直接提高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
2.可靈活創造適宜不同農作物生長的環境
通過在農業大棚上架設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能滿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種植有機農產品、名貴苗木等各類高附加值作物,還能實現反季種植、精品種植。
3.滿足農業用電需求、產生發電效益
利用棚頂發電可以滿足農業大棚的電力需求,如溫控、灌溉、照明補光等,還可以將電并網銷售給電網公司,實現收益,為投資企業產生效益。
4.綠色農業生產的新路徑
與傳統農業相比,更加重視科技要素的投入,更加注重經營管理,更加注重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在帶動區域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同時,通過實現農業科技化、農業產業化,將成為區域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支柱型產業。
發展光伏農業任重道遠
農光互補項目不可改變土地使用性質
農光互補項目基本都是建設在國家規定的十八億畝基本農田的紅線之內,屬于不可改變土地使用性質的基本農田。在這個土地之上,按照國家現行政策,任何人、部門和地方政府都無權利擅自改變土地利用性質。因此,部分農業光伏項目有可能無法取得備案,即便順利備案,
在此情況下,農光互補項目涉及基本農田的土地用途不可能做出改變;基本農田所負載的農民根本利益不能改變;基本農田帶來的建設和運營風險不可忽略;基本農田建設設施項目的安全性、持久性不可忽略。
項目實施需考慮農民利益
農光互補項目必須要確認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基本方針。因土地性質不可改變,就決定了農光互補項目必須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光伏發電為輔的項目定位。
農光互補項目要考慮涉地農民利益。農民離不開土地,項目離不開當地農民。農光互補項目必須要將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流轉到項目公司名下,保證光伏電站項目的安全運營。項目規劃必須要考慮將涉地農民的再就業,及生活保障納入項目考量;必須將當地涉農農民基本收入不降低,作為項目建設底線。任何以損害涉地農民利益的項目設計,都會使項目最終的安全性、持久性,受到挑戰。對農民的利益保障可以參照當地基本農作物的產量和市場價格,進行流轉補償。
土地流轉充斥風險
民以食為天,土地對涉地農民來是最后一塊精神家園。沒有了土地的農民,就沒有了歸屬感、安全感。如果一個企業在違背了基本公平的交易原則獲得土地流轉,必然會埋下巨大的運營風險。失地農民的不確定性,將會對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構成巨大的威脅,作為投資者,一定不可以在土地流轉至上,埋下風險的伏筆。
農村土地的流轉,必須價格合理;必須流轉合法;必須對涉地農民有所安置;必須確保土地流轉獲得所有涉地農民的支持;必須獲得當地基層政府和村委會、村民代表大會的絕對支持。
提前做好運營準備和資源配置
農光互補項目對比地面光伏電站建設,每千瓦基本測算大約會增加四元左右。數十兆瓦的建設費用增加,將會是一個近似天文數字的投資增項。目前,多數光伏企業沒有做好農光互補項目運營的人才準備和資源配置。設施大棚種什么?怎么種?如何管理運營?盈利點在哪里?在農光互補項目里,如果不考慮這些問題,那是圈地耍無賴,做項目是假,賣路條是真!
項目運營,要結合所處地區的區域優勢。尋找一條適合自己項目的種養結合之路。舉例來說,若距離城市相對較近,可以考慮以蔬菜生產和反季節農產品種植為主。結合觀光休閑農業旅游、親子土地租賃做些文章,也可以把項目附近的非基本農田或村鎮合并搬遷騰退的土地,進行土地整理。
種植種類有限制
農業光伏大棚從植物種類來說,具體有如下幾種模式:菌菇光伏模式;蔬菜(瓜果)光伏模式,蔬菜方面,可以做航天蔬菜或者是喜陰植物;林光模式,林光就是常見的園藝、林木、果樹;藥材光伏模式,陰性和耐陰的中草藥;漁光互補模式,水上架設太陽能光伏電板,水下養殖魚蝦水產品。
盡管上述模式很多,但仍有很多植物種類因為對光照的特殊要求,不適合光伏農業。原理如下:由于光伏溫室頂部全部使用光伏板鋪設,還不能全部鋪設,光伏板不能透過藍光,紅光也只能透過微薄的一點(薄膜光伏板,晶硅的完全不透),而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就是這兩種光,所以,光伏溫室大多種植菌類作物。另外,溫室鋪設光伏板后,影響溫室內部光線,對于溫室來說,冬季加溫會增加很多運行成本,因此很多植物不適合用光伏農業進行種植。
綜上所述,盡管農光互補具有很多優點,但目前看來要想將光伏農業發展壯大還有很多阻力、仍然任重道遠!
其實科學的農光互補不僅有利于保護耕地紅線,在農業自身發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也能起到積極作用。所謂農光互補又稱光伏大棚建設項目,是設施農業和光伏電站相結合的涉農項目,即光伏農業。可理解為將光伏電站和設施農業建設合二為一,下面為農業大棚,上面是光伏電站,即不占用基本農田規劃指標,不改變基本農田用途,可以實現一地多用和一地多產。
雖然農光互補有其自身優勢,然而事物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總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牽涉眾多利益的光伏農業。因此,本文從優勢對比與發展困境兩方面對光伏農業進行了簡要梳理,以期為讀者解答農光互補是否應該發展,為何發展緩慢等疑問。
光伏農業有何優勢?
第一,與普通農業大棚相比:
普通農業大棚:讓陽光可以投射進來,而讓水分和熱量流失較少,這樣就可以在大棚內形成反季節環境。
光伏農業大棚:屬于溫室大棚與屋頂技術相結合的光伏發電系統不僅可以保證棚內設施的正常運轉,還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長速率,是集低碳、節能、環保、旅游于一身的新型高科技農業生態建設項目。
第二,與集中式大型光伏地面電站相比:
光伏農業大棚是光伏應用的一種新的模式。與建設集中式大型光伏地面電站相比,光伏農業大棚項目有諸多優勢:
1.有效緩解人地矛盾,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光伏農業大棚發電組件利用的是農業大棚的棚頂,并不占用地面,也不會改變土地使用性質,因此能夠節約土地資源。可在有效扭轉人口大量增加情況下耕地大量減少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光伏項目在原有農業耕地上建設,土地質量好,有利于開展現代農業項目,發展現代農業、配套農業有利于第二、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結合。而且可以直接提高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
2.可靈活創造適宜不同農作物生長的環境
通過在農業大棚上架設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能滿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種植有機農產品、名貴苗木等各類高附加值作物,還能實現反季種植、精品種植。
3.滿足農業用電需求、產生發電效益
利用棚頂發電可以滿足農業大棚的電力需求,如溫控、灌溉、照明補光等,還可以將電并網銷售給電網公司,實現收益,為投資企業產生效益。
4.綠色農業生產的新路徑
與傳統農業相比,更加重視科技要素的投入,更加注重經營管理,更加注重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在帶動區域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同時,通過實現農業科技化、農業產業化,將成為區域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支柱型產業。
發展光伏農業任重道遠
農光互補項目不可改變土地使用性質
農光互補項目基本都是建設在國家規定的十八億畝基本農田的紅線之內,屬于不可改變土地使用性質的基本農田。在這個土地之上,按照國家現行政策,任何人、部門和地方政府都無權利擅自改變土地利用性質。因此,部分農業光伏項目有可能無法取得備案,即便順利備案,
在此情況下,農光互補項目涉及基本農田的土地用途不可能做出改變;基本農田所負載的農民根本利益不能改變;基本農田帶來的建設和運營風險不可忽略;基本農田建設設施項目的安全性、持久性不可忽略。
項目實施需考慮農民利益
農光互補項目必須要確認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基本方針。因土地性質不可改變,就決定了農光互補項目必須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光伏發電為輔的項目定位。
農光互補項目要考慮涉地農民利益。農民離不開土地,項目離不開當地農民。農光互補項目必須要將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流轉到項目公司名下,保證光伏電站項目的安全運營。項目規劃必須要考慮將涉地農民的再就業,及生活保障納入項目考量;必須將當地涉農農民基本收入不降低,作為項目建設底線。任何以損害涉地農民利益的項目設計,都會使項目最終的安全性、持久性,受到挑戰。對農民的利益保障可以參照當地基本農作物的產量和市場價格,進行流轉補償。
土地流轉充斥風險
民以食為天,土地對涉地農民來是最后一塊精神家園。沒有了土地的農民,就沒有了歸屬感、安全感。如果一個企業在違背了基本公平的交易原則獲得土地流轉,必然會埋下巨大的運營風險。失地農民的不確定性,將會對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構成巨大的威脅,作為投資者,一定不可以在土地流轉至上,埋下風險的伏筆。
農村土地的流轉,必須價格合理;必須流轉合法;必須對涉地農民有所安置;必須確保土地流轉獲得所有涉地農民的支持;必須獲得當地基層政府和村委會、村民代表大會的絕對支持。
提前做好運營準備和資源配置
農光互補項目對比地面光伏電站建設,每千瓦基本測算大約會增加四元左右。數十兆瓦的建設費用增加,將會是一個近似天文數字的投資增項。目前,多數光伏企業沒有做好農光互補項目運營的人才準備和資源配置。設施大棚種什么?怎么種?如何管理運營?盈利點在哪里?在農光互補項目里,如果不考慮這些問題,那是圈地耍無賴,做項目是假,賣路條是真!
項目運營,要結合所處地區的區域優勢。尋找一條適合自己項目的種養結合之路。舉例來說,若距離城市相對較近,可以考慮以蔬菜生產和反季節農產品種植為主。結合觀光休閑農業旅游、親子土地租賃做些文章,也可以把項目附近的非基本農田或村鎮合并搬遷騰退的土地,進行土地整理。
種植種類有限制
農業光伏大棚從植物種類來說,具體有如下幾種模式:菌菇光伏模式;蔬菜(瓜果)光伏模式,蔬菜方面,可以做航天蔬菜或者是喜陰植物;林光模式,林光就是常見的園藝、林木、果樹;藥材光伏模式,陰性和耐陰的中草藥;漁光互補模式,水上架設太陽能光伏電板,水下養殖魚蝦水產品。
盡管上述模式很多,但仍有很多植物種類因為對光照的特殊要求,不適合光伏農業。原理如下:由于光伏溫室頂部全部使用光伏板鋪設,還不能全部鋪設,光伏板不能透過藍光,紅光也只能透過微薄的一點(薄膜光伏板,晶硅的完全不透),而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就是這兩種光,所以,光伏溫室大多種植菌類作物。另外,溫室鋪設光伏板后,影響溫室內部光線,對于溫室來說,冬季加溫會增加很多運行成本,因此很多植物不適合用光伏農業進行種植。
綜上所述,盡管農光互補具有很多優點,但目前看來要想將光伏農業發展壯大還有很多阻力、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