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華人新能源協會理事、亞開行清潔能源技術顧問范征先生以《歐洲電力交易市場經驗與國內電力交易市場的展望》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范征圍繞眼下大家最為關注的電力市場改革問題,介紹了歐洲電力交易市場的一些經驗,分析了國內外電力市場的發展與趨勢,使與會者開拓思路,獲益匪淺。
范征表示,電力交易,尤其是在歐美,實際上是解決新能源消納的一個柔性方法。不是說電力能源變成交流形式就并入電網了,還要用電價方法進行一個柔性消納。以下是范征先生在本次論壇上的發言實錄:
我覺得,分布式新能源的最終核心問題,還是要并上網、發上電、拿到錢。所以,我簡單介紹一下電力交易,包括國內正在進行的電力市場改革的一些情況。
先從今年(2016年—編注,以下同)的一些關鍵詞說起,比如棄風、棄光,甚至棄核。我聽說紅沿河的核電站一度電已經到了一毛八大甩賣的狀態,等于白菜價了。除此之外,2016年還有“630”、“能源互聯網”、“直購電”等關鍵詞。
現實的情況是,有時候新能源競價還產生了負電價問題,大家可能想不清楚這是什么道理。如果深入去研究能源交易的形式就會了解到,實際上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價格不僅僅包括上網標桿電價和終端電價,在成熟的電力市場里還有交易電價,而交易電價又分為容量價格和電量價格,還分為批發電價,到最后才是終端電價,這些定義是完全不同的。
在2011年的時候,我就在德國做新能源的并網工作,基本上50%的光伏和風電廠都經過我的手去技術并網。除此之外,我總結了一點,電力交易,尤其是在歐美,實際上是解決新能源消納的一個柔性方法。不是說電力能源變成交流形式就并入電網了,還要用電價方法進行一個柔性消納。
我對德國、丹麥周邊的幾個國家都比較熟悉,到現在為止,德國的光伏安裝容量有4000萬千瓦,其中一半是分布式光伏。這個分布式指的是屋頂分布式,幾乎都很小。一般3兆瓦到5兆瓦的項目在德國已經不叫分布式了,分布式指的是屋頂光伏,在德國可以占到一半,大家可以想想這是為什么。對于新能源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誰來買單,這是個世界級難題。
從能源交易的時間尺度講,可以是期貨,在半年、一年甚至兩年前買兩年以后的電。我聽到最夸張的一個故事,就是法電集團跟多家售電客戶簽了24年的合同,鎖定24年的價格。
另外,還有電力系統需要的一些調頻容量競標,新能源裝得越多,這些需求就越大。所以,我們認為,盡量讓新能源在本地區安裝、本地區消納,也就是我們提倡的分布式。如果要從遠端運輸能源,那在兩端都需要配調節設備,成本就是雙倍的。
在歐美,實時的競價可以到實際物理交割前15分鐘,這在歐美已經實現20年了。因此,從電力交易的技術或者理念上而言,我們國內確實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前一段時間,我們去大連看了一個200兆瓦的儲能項目——液礬電池的,遼寧電網為了上這套系統,每度電的成本都有所提高,大家可以想像這種系統服務的成本有多高。
還有一些場外的交易。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分別由交易中心的不同機構來做。那么,什么叫場外交易、什么叫場內交易呢?
現在我們國家也成立了幾十個交易中心,跨區交易的組織方就是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和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另外,電力是商品,最終一定要進行實物交割。但有時候也可以不進行實物交割,比如變成一種金融衍生品,期貨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大的發電集團把自己的電量拿到期貨市場去交易,除了賺發電量,還有可能多賺。
電力市場改革之后,如果大家用一種邊際成本統一出清的方法去進行市場競價,最后會發生什么情況?
如果需求高、負荷高的時候,邊際成本低的一些發電設備,比如核電、燃煤發電,可能就先競到價。負荷高時,大家都可以在里面,但如果負荷低,只有邊際成本比較低的幾種發電形式是可以競到價的,等于是把其他邊際成本高的能源形式擠掉了。
但是,如果新能源進來,可再生能源進來,就是另一個情況了。為什么?
美國人里夫金先生寫了一本《邊際成本為零》的書,指的就是新能源——風電、光伏在未來大規模安裝之后,雖然初期安裝成本很高,但后面使用時的邊際成本實際上等于零,或近似于零,它沒有燃料價格。也就是說,新能源賺的是補貼的錢,不是賺的度電發電的錢。
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去競價了,可以把整個競價拉低,這是導致歐美很多大的能源集團把虧損的火電業務打包出售的原因之一,這導致了很多的市場變化。
所以,我們未來電力市場的改革是不是會朝這個方向發展,我不敢打保票,但現在有些地方已經在研究邊際成本統一出清方法了,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這樣。
從我們拿到的一些實時數據來看,以其中的一些交易方法,需求和發電量最后會結合成一個點,也可以說是出清的點,報價在此以下的就可以出清,在此以上的就賣不出去了,這是歐美十幾年來、二十年來,一種成熟的、理想的電力市場交易狀態。當然,德國、法國、瑞士每個地方都不同,但如果熟悉市場的人,熟悉市場交易的交易員,就可以了解競價參與者的機組有多大,以及競價的習慣,可以猜測出來。
這個時候電價,就近似于實時電價了,15分鐘一個價格,時高時低,比如在一個時段一個兆瓦時最高可以達到65,最低可以達到35歐。
這個波動帶來了什么東西?不管新能源競價,還是用電用戶,波動造成的就是新的商業模式。有波動,我就可以裝儲能,簡單地峰谷價差套利;售電公司可以買最便宜的電,在最貴的點去賣。
另外,無論是售電公司,還是批發的參與者,都可以以負荷匹配、負荷跟蹤的方法來進行電量采購,以長期合同來做底層,買一年以后的便宜電,用基荷的電力為中層,上面有峰值電力,另外還有一些現貨組合。如此,我的用電曲線就可以跟價格曲線彌合了。
新能源介入之后在電力市場造成了什么問題?一個很直接的例子,就是去年(2015年—編注)3月20日德國的日食事件,直接造成價格波動,造成光伏新能源短期關停,造成短時間缺電。缺電怎么辦?有很多售電公司、批發單位,提前以低價買了很多電,到時候進行拋售,所以最低的價格就很低,因為那時是供大于求,后面最高的價格就特別高,因為供小于求。
這種情況我跟國內的一些專家也交流過,短期之內很難在國內實現,因為我們的電價習慣于長期定價的方式,由發改委、能源主管部門去核定價格。當然,這種方式在長遠來看對投資回報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位比較知名的企業家曾說:遇到新事物時一般有四個階段,一是看不見,二是看不懂,三是看不起,最后是來不及。我覺得,電力改革在我們這個能源行業來說,可能也是這樣的一個新事物。其中需要很多的技術,需要一些預測方法,比如交易電價預測、供需預測、負荷預測、輔助市場價格預測等。
對比來說,現在國內輔助市場是可圈可點的,國外一般三四調頻就等于國內調峰的服務了,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的以及北美的一些地方,輔助服務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國內像東北也頒布了很多輔助服務的方法,剛才馮老師說的火電靈活性相關的問題,其實也是在東北發生的,包括華中的電網有一些調頻項目,華東這邊有一些輔助市場項目等。
那么,面向未來市場的什么事情我們可以做呢?
尤其大的發電集團,大的能源中心或者是園區,可以做資產管理,把自己的配電網管理起來,把自己的新能源管理起來,把發電機組管理起來。實際上,電力行業有兩個事情中管理占7分,技術占3分。我個人認為,配電網的可靠性實際上也是一個管理問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實際上還是一個管理問題。為什么德國的消納做得這么好?我個人原來就做這個工作的,其實就是一個突出的管理問題。
有很多新的能源系統、交易系統,這些系統怎么跟剛才馮老師介紹的未來能源互聯網的一些場景進行配合,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工作。最核心的東西,在這個場景之下去預測,因為可以波動的能源越來越多,就是需求預測、發電預測,還有價格預測。
預測的展示方法也比較多,比如頻譜光譜的方法等。
一般來說,實際的負荷預測偏差,歐洲一般可以做到1%到2%的程度,價格也基本上可以反映負荷的情況。所以,我們改革的目的,如果電價可以傳導到供需的變化,可以去引導投資,就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核心的問題是,怎么拿新的技術去引導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不僅局限于裝一兩個光伏電站,而是說整個系統的發展。謝謝大家!
范征圍繞眼下大家最為關注的電力市場改革問題,介紹了歐洲電力交易市場的一些經驗,分析了國內外電力市場的發展與趨勢,使與會者開拓思路,獲益匪淺。
范征表示,電力交易,尤其是在歐美,實際上是解決新能源消納的一個柔性方法。不是說電力能源變成交流形式就并入電網了,還要用電價方法進行一個柔性消納。以下是范征先生在本次論壇上的發言實錄:
我覺得,分布式新能源的最終核心問題,還是要并上網、發上電、拿到錢。所以,我簡單介紹一下電力交易,包括國內正在進行的電力市場改革的一些情況。
先從今年(2016年—編注,以下同)的一些關鍵詞說起,比如棄風、棄光,甚至棄核。我聽說紅沿河的核電站一度電已經到了一毛八大甩賣的狀態,等于白菜價了。除此之外,2016年還有“630”、“能源互聯網”、“直購電”等關鍵詞。
現實的情況是,有時候新能源競價還產生了負電價問題,大家可能想不清楚這是什么道理。如果深入去研究能源交易的形式就會了解到,實際上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價格不僅僅包括上網標桿電價和終端電價,在成熟的電力市場里還有交易電價,而交易電價又分為容量價格和電量價格,還分為批發電價,到最后才是終端電價,這些定義是完全不同的。
在2011年的時候,我就在德國做新能源的并網工作,基本上50%的光伏和風電廠都經過我的手去技術并網。除此之外,我總結了一點,電力交易,尤其是在歐美,實際上是解決新能源消納的一個柔性方法。不是說電力能源變成交流形式就并入電網了,還要用電價方法進行一個柔性消納。
我對德國、丹麥周邊的幾個國家都比較熟悉,到現在為止,德國的光伏安裝容量有4000萬千瓦,其中一半是分布式光伏。這個分布式指的是屋頂分布式,幾乎都很小。一般3兆瓦到5兆瓦的項目在德國已經不叫分布式了,分布式指的是屋頂光伏,在德國可以占到一半,大家可以想想這是為什么。對于新能源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誰來買單,這是個世界級難題。
從能源交易的時間尺度講,可以是期貨,在半年、一年甚至兩年前買兩年以后的電。我聽到最夸張的一個故事,就是法電集團跟多家售電客戶簽了24年的合同,鎖定24年的價格。
另外,還有電力系統需要的一些調頻容量競標,新能源裝得越多,這些需求就越大。所以,我們認為,盡量讓新能源在本地區安裝、本地區消納,也就是我們提倡的分布式。如果要從遠端運輸能源,那在兩端都需要配調節設備,成本就是雙倍的。
在歐美,實時的競價可以到實際物理交割前15分鐘,這在歐美已經實現20年了。因此,從電力交易的技術或者理念上而言,我們國內確實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前一段時間,我們去大連看了一個200兆瓦的儲能項目——液礬電池的,遼寧電網為了上這套系統,每度電的成本都有所提高,大家可以想像這種系統服務的成本有多高。
還有一些場外的交易。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分別由交易中心的不同機構來做。那么,什么叫場外交易、什么叫場內交易呢?
現在我們國家也成立了幾十個交易中心,跨區交易的組織方就是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和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另外,電力是商品,最終一定要進行實物交割。但有時候也可以不進行實物交割,比如變成一種金融衍生品,期貨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大的發電集團把自己的電量拿到期貨市場去交易,除了賺發電量,還有可能多賺。
電力市場改革之后,如果大家用一種邊際成本統一出清的方法去進行市場競價,最后會發生什么情況?
如果需求高、負荷高的時候,邊際成本低的一些發電設備,比如核電、燃煤發電,可能就先競到價。負荷高時,大家都可以在里面,但如果負荷低,只有邊際成本比較低的幾種發電形式是可以競到價的,等于是把其他邊際成本高的能源形式擠掉了。
但是,如果新能源進來,可再生能源進來,就是另一個情況了。為什么?
美國人里夫金先生寫了一本《邊際成本為零》的書,指的就是新能源——風電、光伏在未來大規模安裝之后,雖然初期安裝成本很高,但后面使用時的邊際成本實際上等于零,或近似于零,它沒有燃料價格。也就是說,新能源賺的是補貼的錢,不是賺的度電發電的錢。
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去競價了,可以把整個競價拉低,這是導致歐美很多大的能源集團把虧損的火電業務打包出售的原因之一,這導致了很多的市場變化。
所以,我們未來電力市場的改革是不是會朝這個方向發展,我不敢打保票,但現在有些地方已經在研究邊際成本統一出清方法了,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這樣。
從我們拿到的一些實時數據來看,以其中的一些交易方法,需求和發電量最后會結合成一個點,也可以說是出清的點,報價在此以下的就可以出清,在此以上的就賣不出去了,這是歐美十幾年來、二十年來,一種成熟的、理想的電力市場交易狀態。當然,德國、法國、瑞士每個地方都不同,但如果熟悉市場的人,熟悉市場交易的交易員,就可以了解競價參與者的機組有多大,以及競價的習慣,可以猜測出來。
這個時候電價,就近似于實時電價了,15分鐘一個價格,時高時低,比如在一個時段一個兆瓦時最高可以達到65,最低可以達到35歐。
這個波動帶來了什么東西?不管新能源競價,還是用電用戶,波動造成的就是新的商業模式。有波動,我就可以裝儲能,簡單地峰谷價差套利;售電公司可以買最便宜的電,在最貴的點去賣。
另外,無論是售電公司,還是批發的參與者,都可以以負荷匹配、負荷跟蹤的方法來進行電量采購,以長期合同來做底層,買一年以后的便宜電,用基荷的電力為中層,上面有峰值電力,另外還有一些現貨組合。如此,我的用電曲線就可以跟價格曲線彌合了。
新能源介入之后在電力市場造成了什么問題?一個很直接的例子,就是去年(2015年—編注)3月20日德國的日食事件,直接造成價格波動,造成光伏新能源短期關停,造成短時間缺電。缺電怎么辦?有很多售電公司、批發單位,提前以低價買了很多電,到時候進行拋售,所以最低的價格就很低,因為那時是供大于求,后面最高的價格就特別高,因為供小于求。
這種情況我跟國內的一些專家也交流過,短期之內很難在國內實現,因為我們的電價習慣于長期定價的方式,由發改委、能源主管部門去核定價格。當然,這種方式在長遠來看對投資回報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位比較知名的企業家曾說:遇到新事物時一般有四個階段,一是看不見,二是看不懂,三是看不起,最后是來不及。我覺得,電力改革在我們這個能源行業來說,可能也是這樣的一個新事物。其中需要很多的技術,需要一些預測方法,比如交易電價預測、供需預測、負荷預測、輔助市場價格預測等。
對比來說,現在國內輔助市場是可圈可點的,國外一般三四調頻就等于國內調峰的服務了,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的以及北美的一些地方,輔助服務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國內像東北也頒布了很多輔助服務的方法,剛才馮老師說的火電靈活性相關的問題,其實也是在東北發生的,包括華中的電網有一些調頻項目,華東這邊有一些輔助市場項目等。
那么,面向未來市場的什么事情我們可以做呢?
尤其大的發電集團,大的能源中心或者是園區,可以做資產管理,把自己的配電網管理起來,把自己的新能源管理起來,把發電機組管理起來。實際上,電力行業有兩個事情中管理占7分,技術占3分。我個人認為,配電網的可靠性實際上也是一個管理問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實際上還是一個管理問題。為什么德國的消納做得這么好?我個人原來就做這個工作的,其實就是一個突出的管理問題。
有很多新的能源系統、交易系統,這些系統怎么跟剛才馮老師介紹的未來能源互聯網的一些場景進行配合,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工作。最核心的東西,在這個場景之下去預測,因為可以波動的能源越來越多,就是需求預測、發電預測,還有價格預測。
預測的展示方法也比較多,比如頻譜光譜的方法等。
一般來說,實際的負荷預測偏差,歐洲一般可以做到1%到2%的程度,價格也基本上可以反映負荷的情況。所以,我們改革的目的,如果電價可以傳導到供需的變化,可以去引導投資,就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核心的問題是,怎么拿新的技術去引導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不僅局限于裝一兩個光伏電站,而是說整個系統的發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