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夏新能源發電“井噴式”增長,在裝機總量中占比超過40%,已經成為寧夏第二大電源。然而,在區內用電、區外受電市場需求均持續下滑的情況下,新能源發電消納、調峰平衡難度不斷加大,棄風棄光比例逐步上升。
即便如此,受國家補貼較高和原材料價格下降的吸引,新能源電源建設的投資沖動難以控制,一大批新能源發電企業仍排隊等待并網。在“國家下達的指標不能浪費”的潛規則中,新能源即使嚴重過剩,一些地方政府還是要繼續發展。成為了新能源過剩加劇的推手。
2016年6月,寧夏已下發文件要求各市縣區立即停止對地面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備案,大型集中光伏電站也嚴格按照國家批復的指標建設。與此同時,從2016年起,國家能源局也開始控制寧夏風電發展規模,放緩或暫停風電建設,不再核準新項目。
針對當前電力產能過剩,新能源發電消納日漸艱難的問題,一些基層干部和企業認為,國家在調整電價補貼政策的同時,應盡快把新能源發電推向市場,平衡火電和新能源發電之間的矛盾,盡快為新能源發電可持續發展找到有效出路。
容量猛增加劇供需矛盾
2016年以來,寧夏工業一度出現“斷崖式”下降,用電需求持續下降,再加上外送量萎縮,電力整體消納情況不樂觀。
國家電網寧夏電力公司調度控制中心副主任耿多告訴記者,寧夏用電量2016年前4個月在國網系統中倒數第一,5月倒數第二。6月份,寧夏平均用電負荷1290萬千瓦,其中區內920萬千瓦,外送電370萬千瓦,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累計同比下降7%。
作為能源富集省區、國家外送電基地,寧夏主要向山東、浙江、華中部分省以及青海、西藏送電。然而,2016年以來,寧夏外送市場不斷萎縮。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張超超說,上半年除向山東送電量增長5%外,華東、甘肅、青海、西藏等全部停購寧夏電力,凈外送電量下降7.2%。
用電需求減少,寧夏電力裝機容量增長勢頭卻很“猛”。到2016年6月底,寧夏電網總裝機容量已經突破3000萬千瓦,其中火電裝機1748萬千瓦,新能源裝機1370萬千瓦。
“對比來看,寧夏裝機容量比用電需求高出近3倍,僅火電就能滿足內供和外送的全部需求。”耿多說。而本刊記者也發現,寧夏大量發電機組閑置,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大幅下降,棄風棄光比例不斷上升。
據了解,2015年11月前寧夏新能源都是全額消納,隨后開始出現棄電現象,全年平均棄電率為11.84%。2016年上半年,全區新能源累計棄電率18.27%,其中,棄風率為21%,棄光率為11%,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同比下降200小時,光伏下降113小時。
由于具有優越的太陽能、風能資源,寧夏被國家確定為新能源綜合示范區,近年來“風光”產業發展迅猛,并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光伏開發的集中化、園區化、規模化。在火電裝機容量始終保持平穩的情況下,寧夏電力新增發電裝機容量主要來源于新能源。
據國家電網寧夏電力公司介紹,“十二五”期間,寧夏風電裝機年均增長52%,光伏發電裝機年均增長99%;風電發電量年均增長43%,光伏發電量年均增長122%。按照自治區能源電力規劃,到2020年,寧夏新能源裝機將達到2100萬千瓦,占電力消費比重達到20%以上。
然而,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勢下,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的逐步加大,使電網調峰、調頻難度也不斷加大。
“目前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高達43%,由于增長太猛,有時把火電壓到最低,電網也不能完全消納新能源,最終不得不放棄。”國家電網寧夏電力公司發展策劃規劃處處長楊文華說,隨著新能源裝機占比繼續加大,限電率或將達30%以上。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寧夏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網總發電量的16%,而且仍有大批新能源發電企業等待并網。記者采訪發現,根據可再生能源法規定,電網要對新能源進行全額保障性收購,壓制了火電出力,導致電力直接交易合同難以執行。
“我們響應國家號召參與電力直接交易,希望通過讓利拉升負荷,結果拉上來的負荷給了新能源,我們的利用小時數并沒提高。”中鋁寧夏能源集團馬蓮臺發電廠計劃經營部主任鮑文錄無奈地說。
高補貼驅動下的投資沖動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電力嚴重飽和的狀態下,新能源上網電價補貼高、原材料成本下降、地方投資拉動需求等多種原因,使新能源電源建設依然保持高速增長。
寧夏一光伏發電企業負責人說,目前,新能源企業還是比較依賴電價補貼,如果國家不補貼,企業肯定活不下去。而且現在光伏發電補貼確實比較高,企業盈利空間較大,都想爭取更多配額,抓緊上馬新電站。
“新能源是一次性投資大,后期投入小,運行成本低,而且隨著原材料價格下降,近年來前期投資成本也不斷下降。”寧夏一能源企業負責人說,相比十年前,每臺風機投資成本已大幅下降。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為通過投資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仍鼓勵上馬新能源電源建設。近年來,寧夏始終堅持光伏資源指標與產業投資1:1掛鉤制度,將新能源資源開發與地方產業發展相結合,以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據了解,2016年上半年,寧夏新接入140萬千瓦光伏發電,帶動產業及扶貧項目投資120億元。
不僅如此,作為能源富裕省區,國家每年都會給寧夏一定量的新能源配額指標,一些基層干部透露,如果當年不用或少用國家下達的指標,第二年就不給或少給了,所以在“指標不能浪費”的潛規則中,新能源即使嚴重過剩,地方政府還是要繼續發展。
寧夏東夢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溫衛東分析說,新能源發電作為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不能再一味靠國家補貼賺取利潤。目前,在已經做大規模的基礎上,應采取措施,督促企業降低電價,使新能源發電更加經濟。
寧夏一些基層干部、發電企業也反映,目前新能源發電企業面臨的限電等發展瓶頸,反映出在發展戰略上準備不足,國家在鼓勵發展并且保護新能源的同時,不能一味大干快上,要通盤考慮,為新能源發電的未來備好出路。因此,作為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調控手段,補貼政策應更加科學,目前調整補貼的空間仍然存在,應進一步降低補貼加以平衡。
首先,進一步調整電價補貼政策。雖然日前新能源上網電價剛進行下調,但光伏、風電仍遠遠高于火電,補貼水平明顯偏高。有知情干部表示,“這就造成火電、光伏發電、風電的嚴重不平衡,大量社會資本受利潤空間大的吸引,涌入新能源發電領域搶占市場。還有一些民營老板,通過關系高額倒賣新能源建設‘路條’和建好的光伏電站,從中產生腐敗鏈條。”
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通過降低補貼,反向傳導到新能源產業的上游環節,促使整個產業鏈共同發力,從而降低成本。
其次,進一步推進電力需求側改革。對于新能源的補貼扶持不能只停留在前端,還可以向下游進行轉移,嘗試通過對新能源用戶給予補貼,以鼓勵更多人使用新能源,使新能源真正得以消納。
提高新能源市場競爭力
一般而言,由于風電和光伏的發電效率相比水電來說低很多,所以要想在電量上提高1個點,風光電就要在裝機上提高近4個點。“目前,寧夏以風電和光伏為主的新能源裝機雖然占了全網的半壁江山,但發電量占比只有15%左右,可能源結構的調整最終還是要體現在電量的比重上。”自治區發改委能源產業發展處副處長海濤說。
寧夏一些基層干部認為,作為國家倡導的清潔能源,目前,新能源發電通過多年的政策扶持已經達到規模化。然而,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加大,新能源仍保持高速裝機增量和全額保障性收購,新能源發電企業又不參與市場交易,勢必會加劇電網矛盾。
自治區經信委電力處處長崔海山、楊文華等人認為,除了合理控制新增規模,消化現有存量以外,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引導新能源企業進入市場,并盡快建立新能源與火電企業之間的調峰補償機制,增加火電機組出力。同時,積極探索新能源消納渠道,擴大外送通道,避免新能源成為新問題。
為了鼓勵新能源參與市場競爭,2016年一季度,寧夏嘗試多種措施引導新能源企業參與直接交易,可根據可再生能源法規定,電網要按標桿價對新能源進行保障性收購,因此實施效果并不理想。
“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火電是必然趨勢,但目前來看,始終靠國家補貼成長起來的新能源肯定‘打’不過傳統能源,只有真正去掉補貼,公平競爭,才可能與之‘抗衡’,并逐步替代,而這就需要靠市場機制。”海濤說,在目前這一產能相對過剩的環境下,其實更有利于市場競爭,推動結構調整。
崔海山也表示,“國家應加快推進電力改革,只有通過市場化還原電力商品化屬性,促進新能源發電企業參與市場交易,企業才會主動降成本、降電價,倒逼其提高整體技術水平。”
為促進新能源的消納,寧夏電力行業人士建議,應建立新能源與火電企業之間的調峰補償機制。海濤說,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火電機組出力,擴大直接交易電量規模,還可以提高火電參與調峰調頻的積極性,以消納更多的新能源。
另外,地方干部還建議,可以通過實施燃煤自備電廠與新能源機組的發電權交易,推進電鍋爐替代燃煤鍋爐,規范新能源裝機核準,并依托大網,擴大電力外送渠道等措施,為新能源發電增量消納尋找出路。
即便如此,受國家補貼較高和原材料價格下降的吸引,新能源電源建設的投資沖動難以控制,一大批新能源發電企業仍排隊等待并網。在“國家下達的指標不能浪費”的潛規則中,新能源即使嚴重過剩,一些地方政府還是要繼續發展。成為了新能源過剩加劇的推手。
2016年6月,寧夏已下發文件要求各市縣區立即停止對地面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備案,大型集中光伏電站也嚴格按照國家批復的指標建設。與此同時,從2016年起,國家能源局也開始控制寧夏風電發展規模,放緩或暫停風電建設,不再核準新項目。
針對當前電力產能過剩,新能源發電消納日漸艱難的問題,一些基層干部和企業認為,國家在調整電價補貼政策的同時,應盡快把新能源發電推向市場,平衡火電和新能源發電之間的矛盾,盡快為新能源發電可持續發展找到有效出路。
容量猛增加劇供需矛盾
2016年以來,寧夏工業一度出現“斷崖式”下降,用電需求持續下降,再加上外送量萎縮,電力整體消納情況不樂觀。
國家電網寧夏電力公司調度控制中心副主任耿多告訴記者,寧夏用電量2016年前4個月在國網系統中倒數第一,5月倒數第二。6月份,寧夏平均用電負荷1290萬千瓦,其中區內920萬千瓦,外送電370萬千瓦,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累計同比下降7%。
作為能源富集省區、國家外送電基地,寧夏主要向山東、浙江、華中部分省以及青海、西藏送電。然而,2016年以來,寧夏外送市場不斷萎縮。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張超超說,上半年除向山東送電量增長5%外,華東、甘肅、青海、西藏等全部停購寧夏電力,凈外送電量下降7.2%。
用電需求減少,寧夏電力裝機容量增長勢頭卻很“猛”。到2016年6月底,寧夏電網總裝機容量已經突破3000萬千瓦,其中火電裝機1748萬千瓦,新能源裝機1370萬千瓦。
“對比來看,寧夏裝機容量比用電需求高出近3倍,僅火電就能滿足內供和外送的全部需求。”耿多說。而本刊記者也發現,寧夏大量發電機組閑置,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大幅下降,棄風棄光比例不斷上升。
據了解,2015年11月前寧夏新能源都是全額消納,隨后開始出現棄電現象,全年平均棄電率為11.84%。2016年上半年,全區新能源累計棄電率18.27%,其中,棄風率為21%,棄光率為11%,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同比下降200小時,光伏下降113小時。
由于具有優越的太陽能、風能資源,寧夏被國家確定為新能源綜合示范區,近年來“風光”產業發展迅猛,并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光伏開發的集中化、園區化、規模化。在火電裝機容量始終保持平穩的情況下,寧夏電力新增發電裝機容量主要來源于新能源。
據國家電網寧夏電力公司介紹,“十二五”期間,寧夏風電裝機年均增長52%,光伏發電裝機年均增長99%;風電發電量年均增長43%,光伏發電量年均增長122%。按照自治區能源電力規劃,到2020年,寧夏新能源裝機將達到2100萬千瓦,占電力消費比重達到20%以上。
然而,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勢下,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的逐步加大,使電網調峰、調頻難度也不斷加大。
“目前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高達43%,由于增長太猛,有時把火電壓到最低,電網也不能完全消納新能源,最終不得不放棄。”國家電網寧夏電力公司發展策劃規劃處處長楊文華說,隨著新能源裝機占比繼續加大,限電率或將達30%以上。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寧夏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網總發電量的16%,而且仍有大批新能源發電企業等待并網。記者采訪發現,根據可再生能源法規定,電網要對新能源進行全額保障性收購,壓制了火電出力,導致電力直接交易合同難以執行。
“我們響應國家號召參與電力直接交易,希望通過讓利拉升負荷,結果拉上來的負荷給了新能源,我們的利用小時數并沒提高。”中鋁寧夏能源集團馬蓮臺發電廠計劃經營部主任鮑文錄無奈地說。
高補貼驅動下的投資沖動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電力嚴重飽和的狀態下,新能源上網電價補貼高、原材料成本下降、地方投資拉動需求等多種原因,使新能源電源建設依然保持高速增長。
寧夏一光伏發電企業負責人說,目前,新能源企業還是比較依賴電價補貼,如果國家不補貼,企業肯定活不下去。而且現在光伏發電補貼確實比較高,企業盈利空間較大,都想爭取更多配額,抓緊上馬新電站。
“新能源是一次性投資大,后期投入小,運行成本低,而且隨著原材料價格下降,近年來前期投資成本也不斷下降。”寧夏一能源企業負責人說,相比十年前,每臺風機投資成本已大幅下降。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為通過投資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仍鼓勵上馬新能源電源建設。近年來,寧夏始終堅持光伏資源指標與產業投資1:1掛鉤制度,將新能源資源開發與地方產業發展相結合,以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據了解,2016年上半年,寧夏新接入140萬千瓦光伏發電,帶動產業及扶貧項目投資120億元。
不僅如此,作為能源富裕省區,國家每年都會給寧夏一定量的新能源配額指標,一些基層干部透露,如果當年不用或少用國家下達的指標,第二年就不給或少給了,所以在“指標不能浪費”的潛規則中,新能源即使嚴重過剩,地方政府還是要繼續發展。
寧夏東夢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溫衛東分析說,新能源發電作為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不能再一味靠國家補貼賺取利潤。目前,在已經做大規模的基礎上,應采取措施,督促企業降低電價,使新能源發電更加經濟。
寧夏一些基層干部、發電企業也反映,目前新能源發電企業面臨的限電等發展瓶頸,反映出在發展戰略上準備不足,國家在鼓勵發展并且保護新能源的同時,不能一味大干快上,要通盤考慮,為新能源發電的未來備好出路。因此,作為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調控手段,補貼政策應更加科學,目前調整補貼的空間仍然存在,應進一步降低補貼加以平衡。
首先,進一步調整電價補貼政策。雖然日前新能源上網電價剛進行下調,但光伏、風電仍遠遠高于火電,補貼水平明顯偏高。有知情干部表示,“這就造成火電、光伏發電、風電的嚴重不平衡,大量社會資本受利潤空間大的吸引,涌入新能源發電領域搶占市場。還有一些民營老板,通過關系高額倒賣新能源建設‘路條’和建好的光伏電站,從中產生腐敗鏈條。”
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通過降低補貼,反向傳導到新能源產業的上游環節,促使整個產業鏈共同發力,從而降低成本。
其次,進一步推進電力需求側改革。對于新能源的補貼扶持不能只停留在前端,還可以向下游進行轉移,嘗試通過對新能源用戶給予補貼,以鼓勵更多人使用新能源,使新能源真正得以消納。
提高新能源市場競爭力
一般而言,由于風電和光伏的發電效率相比水電來說低很多,所以要想在電量上提高1個點,風光電就要在裝機上提高近4個點。“目前,寧夏以風電和光伏為主的新能源裝機雖然占了全網的半壁江山,但發電量占比只有15%左右,可能源結構的調整最終還是要體現在電量的比重上。”自治區發改委能源產業發展處副處長海濤說。
寧夏一些基層干部認為,作為國家倡導的清潔能源,目前,新能源發電通過多年的政策扶持已經達到規模化。然而,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加大,新能源仍保持高速裝機增量和全額保障性收購,新能源發電企業又不參與市場交易,勢必會加劇電網矛盾。
自治區經信委電力處處長崔海山、楊文華等人認為,除了合理控制新增規模,消化現有存量以外,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引導新能源企業進入市場,并盡快建立新能源與火電企業之間的調峰補償機制,增加火電機組出力。同時,積極探索新能源消納渠道,擴大外送通道,避免新能源成為新問題。
為了鼓勵新能源參與市場競爭,2016年一季度,寧夏嘗試多種措施引導新能源企業參與直接交易,可根據可再生能源法規定,電網要按標桿價對新能源進行保障性收購,因此實施效果并不理想。
“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火電是必然趨勢,但目前來看,始終靠國家補貼成長起來的新能源肯定‘打’不過傳統能源,只有真正去掉補貼,公平競爭,才可能與之‘抗衡’,并逐步替代,而這就需要靠市場機制。”海濤說,在目前這一產能相對過剩的環境下,其實更有利于市場競爭,推動結構調整。
崔海山也表示,“國家應加快推進電力改革,只有通過市場化還原電力商品化屬性,促進新能源發電企業參與市場交易,企業才會主動降成本、降電價,倒逼其提高整體技術水平。”
為促進新能源的消納,寧夏電力行業人士建議,應建立新能源與火電企業之間的調峰補償機制。海濤說,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火電機組出力,擴大直接交易電量規模,還可以提高火電參與調峰調頻的積極性,以消納更多的新能源。
另外,地方干部還建議,可以通過實施燃煤自備電廠與新能源機組的發電權交易,推進電鍋爐替代燃煤鍋爐,規范新能源裝機核準,并依托大網,擴大電力外送渠道等措施,為新能源發電增量消納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