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后期開始,資本寒冬論貫穿了整個2016年。尤其在過去一年中,無數公司開始從初期的狂奔變得步履蹣跚,甚至跌倒在前往星辰大海的路上。同時,2016年科技IPO數量相比2015年更是下降了高達30%的比例。而數以萬計的創業公司,以及人數更為廣泛的創業公司員工們,都經歷了一段擔心被裁員的生活。
吳曉波曾表示:以互聯網人口計,中國已經過了增長紅利期,它不再是最佳投資領域。蜜淘網、博湃養車、神奇百貨、大可樂手機,這些曾經的昔日明星創業項目更是印證了這一觀點。而他們之所以在寒冬中倒下,歸根結底是商業模式不成熟、偽需求、資金鏈中斷、股權結構復雜、缺乏變現意識、團隊不成熟等因素造成的……
但與其說資本市場進入寒冬,倒不如說,與2015年之前的非理性的過熱階段相比,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回歸了理性,正是這種市場的理性回歸被認為是“資本寒冬”。當然,由于資本圈的理性回歸,很多創業領域因為產能過剩,失去了資本市場的支持,從而形成了真正的寒冬。
從另一方面說,沒有了這些過熱領域的光芒掩蓋,意味著真正理性且健康的行業,也迎來機會。因為從宏觀上看,市場上的資金其實沒有減少,這些蟄伏的資金或將成為一些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引擎。
新能源產業正在成為資本市場的主戰場
所謂的資本寒冬,其實并不影響真正有前景的產業和好項目繼續被資本市場看好,其中,新能源產業最為引人注目。在新能源領域,董明珠與珠海銀隆事件可以說是2016年的代表性事件之一。格力電器終止收購珠海銀隆之后,董明珠宣布以個人名義投資珠海銀隆,還拉上其強大的“朋友圈”王健林、劉強東等一起投資,共計30億元,獲得珠海銀隆22.388%的股份。這無疑徹底讓整個新能源產業成為了資本關注的新焦點。
而實際上,近些年,在霧霾日趨嚴重,環境污染成為社會難題的當下,“新能源”這個詞兒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新能源的使用也越來越適應人們的生活需求。新能源區別于傳統化石能源,是指在新技術基礎上加以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了太陽能。它不但可以節能環保,為日益加劇的環境問題尋找突破口,而且隨著能源結構的變化,在很多地區的經濟效益也已經超過了傳統能源,因此愈加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
有數據統計,中國的新能源投資每年超過1000億美元,是美國投資的兩倍以上。2015年,中國的新能源投資達到1029億美元,占全球投資總量的1/3。2016年,中國面向海外的新能源投資同比增長60%,達320億美元。當前我國已成為可再生能源的第一投資大國,以投資增速20%計算,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與相關產業鏈增加值將超過6000億美元,能源供應與新增能效投資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未來的能源產業可謂潛力巨大。
進入2017年,這一新型產業,極有可能會迎來爆發的一年。除了董明珠和王健林等商業大佬的看好,成立于2014年10月的中民新能,其實早就開始了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他們通過自主開發與投資并購相結合、大型地面電站與分布式電站開發并舉,進一步布局地熱能、風能、生物質能、儲能、能源互聯網、農牧業及旅游等產業。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形成了新能源、新業態、新金融三大板塊,取得穩固的市場地位。尤其是在光伏產業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行業的一匹黑馬。
為什么說新能源會成為下一個風口?
目前來看,新能源正在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迎來空前投資機會。比如歐洲國家新能源產業發展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據歐盟路線圖要求,計劃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生物燃料在交通燃料中的比重將達到10%。到2050年,在全部能源消費中,新能源比例最高將達到75%,電力能源中的97%將來自新能源。
從國內看,2014年9月19日,中國出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則(2014-2020)》,承諾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相比2005年,中國在2013年碳排放強度已經下降了28.5%,為了實現2020年的碳排放承諾,中國還有減排約15億噸的任務,發展新能源成為必然選擇。
此外,《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201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應達到11.4%,比2010年提高2.8個百分點,由于水電可挖掘空間有限,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是未來發展重點。
這些利好因素無不說明新能源的廣闊市場前景。而中民新能之所以選擇新能源光伏產業為核心,正是因為看到了光伏產業在整個市場中的巨大優勢。首先,由于光伏具有技術成熟、安裝便捷、高效可靠、清潔環保等特點,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最新出臺的“十三五”電力發展規劃、“十三五”新能源發展規劃等多項文件中,都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光伏,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的正確方向。中民新能鎖定光伏產業,正是順應了這一大趨勢。
其次,在國家與各地方的補貼政策影響下,光伏產業可以最大程度的惠民。據了解,中民新能在寧夏實施的“光伏+投資、+投智、+生態”精準扶貧實踐,入選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萬企幫萬村”精準脫貧典型案例,而投資建設并網的屋頂光伏項目可為用戶持續帶來25年的可觀收益。因此,發展光伏已成為精準脫貧、富民強縣的典范。
當然,除了政策支持和惠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讓中民新能看好新能源光伏產業,那就是環保問題。隨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安裝使用太陽能光伏系統可有效緩解霧霾問題,實現低碳環保的可持續性發展。據統計,按目前裝機容量計算,一套太陽能發電系統每年可發出約5千度綠色電能,相當于節約標準煤近1.8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噸。
這無不說明,在未來,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產業,極有可能會成為資本寒冬中的一匹黑馬,變成下一個熱門風口。而誰先最早布局這一產業,就等于先人一步,獲得了巨大的先發優勢。因此,不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中民新能選擇新能源領域極具戰略眼光。
除光伏技術研發、行業標準制定等方面的突破,中民新能還在應用技術、服務和金融模式上尋求突破,以給百姓更好的清潔能源體驗。中民新能作為中民投旗下新能源領域的專業投資平臺,將利用自身在金融及產業方面的優勢,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多種投資理財模式。對于新能源發展的商業模式探索,中民新能已經走在了行業前列。
吳曉波曾表示:以互聯網人口計,中國已經過了增長紅利期,它不再是最佳投資領域。蜜淘網、博湃養車、神奇百貨、大可樂手機,這些曾經的昔日明星創業項目更是印證了這一觀點。而他們之所以在寒冬中倒下,歸根結底是商業模式不成熟、偽需求、資金鏈中斷、股權結構復雜、缺乏變現意識、團隊不成熟等因素造成的……
但與其說資本市場進入寒冬,倒不如說,與2015年之前的非理性的過熱階段相比,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回歸了理性,正是這種市場的理性回歸被認為是“資本寒冬”。當然,由于資本圈的理性回歸,很多創業領域因為產能過剩,失去了資本市場的支持,從而形成了真正的寒冬。
從另一方面說,沒有了這些過熱領域的光芒掩蓋,意味著真正理性且健康的行業,也迎來機會。因為從宏觀上看,市場上的資金其實沒有減少,這些蟄伏的資金或將成為一些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引擎。
新能源產業正在成為資本市場的主戰場
所謂的資本寒冬,其實并不影響真正有前景的產業和好項目繼續被資本市場看好,其中,新能源產業最為引人注目。在新能源領域,董明珠與珠海銀隆事件可以說是2016年的代表性事件之一。格力電器終止收購珠海銀隆之后,董明珠宣布以個人名義投資珠海銀隆,還拉上其強大的“朋友圈”王健林、劉強東等一起投資,共計30億元,獲得珠海銀隆22.388%的股份。這無疑徹底讓整個新能源產業成為了資本關注的新焦點。
而實際上,近些年,在霧霾日趨嚴重,環境污染成為社會難題的當下,“新能源”這個詞兒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新能源的使用也越來越適應人們的生活需求。新能源區別于傳統化石能源,是指在新技術基礎上加以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了太陽能。它不但可以節能環保,為日益加劇的環境問題尋找突破口,而且隨著能源結構的變化,在很多地區的經濟效益也已經超過了傳統能源,因此愈加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
有數據統計,中國的新能源投資每年超過1000億美元,是美國投資的兩倍以上。2015年,中國的新能源投資達到1029億美元,占全球投資總量的1/3。2016年,中國面向海外的新能源投資同比增長60%,達320億美元。當前我國已成為可再生能源的第一投資大國,以投資增速20%計算,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與相關產業鏈增加值將超過6000億美元,能源供應與新增能效投資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未來的能源產業可謂潛力巨大。
進入2017年,這一新型產業,極有可能會迎來爆發的一年。除了董明珠和王健林等商業大佬的看好,成立于2014年10月的中民新能,其實早就開始了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他們通過自主開發與投資并購相結合、大型地面電站與分布式電站開發并舉,進一步布局地熱能、風能、生物質能、儲能、能源互聯網、農牧業及旅游等產業。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形成了新能源、新業態、新金融三大板塊,取得穩固的市場地位。尤其是在光伏產業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行業的一匹黑馬。
為什么說新能源會成為下一個風口?
目前來看,新能源正在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迎來空前投資機會。比如歐洲國家新能源產業發展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據歐盟路線圖要求,計劃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生物燃料在交通燃料中的比重將達到10%。到2050年,在全部能源消費中,新能源比例最高將達到75%,電力能源中的97%將來自新能源。
從國內看,2014年9月19日,中國出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則(2014-2020)》,承諾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相比2005年,中國在2013年碳排放強度已經下降了28.5%,為了實現2020年的碳排放承諾,中國還有減排約15億噸的任務,發展新能源成為必然選擇。
此外,《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201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應達到11.4%,比2010年提高2.8個百分點,由于水電可挖掘空間有限,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是未來發展重點。
這些利好因素無不說明新能源的廣闊市場前景。而中民新能之所以選擇新能源光伏產業為核心,正是因為看到了光伏產業在整個市場中的巨大優勢。首先,由于光伏具有技術成熟、安裝便捷、高效可靠、清潔環保等特點,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最新出臺的“十三五”電力發展規劃、“十三五”新能源發展規劃等多項文件中,都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光伏,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的正確方向。中民新能鎖定光伏產業,正是順應了這一大趨勢。
其次,在國家與各地方的補貼政策影響下,光伏產業可以最大程度的惠民。據了解,中民新能在寧夏實施的“光伏+投資、+投智、+生態”精準扶貧實踐,入選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萬企幫萬村”精準脫貧典型案例,而投資建設并網的屋頂光伏項目可為用戶持續帶來25年的可觀收益。因此,發展光伏已成為精準脫貧、富民強縣的典范。
當然,除了政策支持和惠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讓中民新能看好新能源光伏產業,那就是環保問題。隨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安裝使用太陽能光伏系統可有效緩解霧霾問題,實現低碳環保的可持續性發展。據統計,按目前裝機容量計算,一套太陽能發電系統每年可發出約5千度綠色電能,相當于節約標準煤近1.8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噸。
這無不說明,在未來,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產業,極有可能會成為資本寒冬中的一匹黑馬,變成下一個熱門風口。而誰先最早布局這一產業,就等于先人一步,獲得了巨大的先發優勢。因此,不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中民新能選擇新能源領域極具戰略眼光。
除光伏技術研發、行業標準制定等方面的突破,中民新能還在應用技術、服務和金融模式上尋求突破,以給百姓更好的清潔能源體驗。中民新能作為中民投旗下新能源領域的專業投資平臺,將利用自身在金融及產業方面的優勢,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多種投資理財模式。對于新能源發展的商業模式探索,中民新能已經走在了行業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