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新能源網(記者:孫凌偉)報道:過去十幾年,中國對可再生能源的強力補貼政策,推動中國迅速成為全球新能源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但補貼只治標不治本,一個產業的健康、長遠發展,最終還要靠自身“造血”?;诖耍?017年2月3日, 經過10余年的醞釀,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綠證自愿認購政策重磅出世。
所謂綠色電力證書(下稱綠證),是指國家對發電企業每兆瓦時非水可再生能源(即風電和光伏發電)上網電量頒發的具有獨特標識代碼的電子證書,是風電、光伏發電量的確認和屬性證明,以及消費綠色電力的唯一憑證。
從國家補貼到走向市場 綠證出臺大勢所趨
“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的推出,是符合中央十三五期間大力推行的“電改”的核心思想的,即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調動電力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可視為可再生能源國補退出歷史舞臺的試探性舉措,應該說是在從業企業預料之中的。”
蘇美達能源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袁全表示,幾乎所有關乎國計民生的新興行業,大都會通過補貼的方式啟動,然后不斷擴大應用范圍,讓此新興行業最終從補貼驅動型回歸到市場驅動型。隨著此行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創新,成本的下降和補貼的下降便互為因果了,光伏行業的發展歷程也是如此。
風電比光伏成本低 不利于綠證銷售
《通知》為新能源企業帶來了好消息。綠證核發與上網電量掛鉤,只要綠證能找到買家,風電、光伏企業就可以依托上網電量,從市場途徑迅速補充資金,長期被拖欠的補貼似乎終于有了眉目。但不少業內人士對于綠證出臺后的效果,仍然持審慎態度。
“近幾年,風電、光伏裝機量大幅上升,可再生能源補貼不能按時發放,影響了新能源發電運營企業的現金流,嚴重影響投資的積極性,其中光伏企業更加嚴峻,所以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施行后,資金流轉會更加通暢,光伏投資也會更加靈活。它可以有效降低國家財政的補貼壓力,解決補貼資金來源和提高補貼效率,推進我國電力體制改革進程。” 東方日升總裁王洪認為,綠證有利的同時,也有弊端,“比如當前補貼存在地區差異、項目差異,不同能源類別差異,比如風電可能比光伏綠證更好買,那么會有更多人傾向于購買風電,而從壓制了光伏的發展。”
火電與光伏并行 綠證銷售存壓力
“隨著綠色證書交易的推行,發電企業可以選擇將光伏發電量通過綠色證書進行交易,直接獲得發電收入,緩解發電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和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導致的盈利壓力,保證項目的投資收益率。
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博士認為,雖然光伏發電參與市場競爭、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不斷減少并取消是必然趨勢,但在光伏發電價格高于火電、光伏發電用戶側尚未實現平價上網的情況下,光伏發電項目銷售綠色電力證書暫時存在壓力,這就對光伏發電項目的成本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意味著光伏電站項目投資商對項目選址、光伏組件、逆變器、支架等選擇越來越謹慎。
許多細則待完善 綠證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我國新能源的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補貼資金不足,補貼發放不及時等問題,需要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去解決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補貼來源問題。綠證制度在此時推出,可謂恰逢其時,但作為一項在7月1日才開始試運行的新政策,王洪認為,綠證制度仍然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
“首先,綠證的相關細則要出臺,先讓企業清楚的了解如何操作;例如,買賣綠證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具體應該如何操作,目前由于各地補貼標準不同,綠證的價格最高限也有所不同,這些細則目前均無明確規定。其次,可以專門針對終端用戶進行綠證培訓,用實例說明概念問題。最后,國家相關部門在前期需要對認購進行引導,以免出現認購平臺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與王洪關注綠證細則不同,楊立友認為綠證未來應更多的與環境保護相結合。
“在過去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一直被忽視,隨著環境日益嚴重,保護環境、節能減排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環境成本也成為企業生產制造過程中必須承擔的成本。綠色電力證書是消費綠色電力的唯一證明,也是支持綠色電力、保護環境的有力體現。在推廣節能減排理念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可以將綠證交易與碳排放掛鉤,企業或購買碳排放指標或購買一定量的綠證,踐行企業在保護環境方面的社會責任。”
“在我國綠證自愿認購政策出臺后,不少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已經向水規總院等機構咨詢認購綠證事宜,表示出濃厚的認購意愿。”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在解析綠證政策時表示,隨著政策宣傳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全社會對綠證逐步認同,我國綠證自愿認購市場前景將非常廣闊,自愿認購市場的成功開展,必將為下一步基于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的綠證強制交易的推行奠定良好的輿論基礎,并積累必要的實踐經驗和技術力量。
所謂綠色電力證書(下稱綠證),是指國家對發電企業每兆瓦時非水可再生能源(即風電和光伏發電)上網電量頒發的具有獨特標識代碼的電子證書,是風電、光伏發電量的確認和屬性證明,以及消費綠色電力的唯一憑證。
從國家補貼到走向市場 綠證出臺大勢所趨
“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的推出,是符合中央十三五期間大力推行的“電改”的核心思想的,即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調動電力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可視為可再生能源國補退出歷史舞臺的試探性舉措,應該說是在從業企業預料之中的。”
蘇美達能源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袁全表示,幾乎所有關乎國計民生的新興行業,大都會通過補貼的方式啟動,然后不斷擴大應用范圍,讓此新興行業最終從補貼驅動型回歸到市場驅動型。隨著此行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創新,成本的下降和補貼的下降便互為因果了,光伏行業的發展歷程也是如此。
風電比光伏成本低 不利于綠證銷售
《通知》為新能源企業帶來了好消息。綠證核發與上網電量掛鉤,只要綠證能找到買家,風電、光伏企業就可以依托上網電量,從市場途徑迅速補充資金,長期被拖欠的補貼似乎終于有了眉目。但不少業內人士對于綠證出臺后的效果,仍然持審慎態度。
“近幾年,風電、光伏裝機量大幅上升,可再生能源補貼不能按時發放,影響了新能源發電運營企業的現金流,嚴重影響投資的積極性,其中光伏企業更加嚴峻,所以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施行后,資金流轉會更加通暢,光伏投資也會更加靈活。它可以有效降低國家財政的補貼壓力,解決補貼資金來源和提高補貼效率,推進我國電力體制改革進程。” 東方日升總裁王洪認為,綠證有利的同時,也有弊端,“比如當前補貼存在地區差異、項目差異,不同能源類別差異,比如風電可能比光伏綠證更好買,那么會有更多人傾向于購買風電,而從壓制了光伏的發展。”
火電與光伏并行 綠證銷售存壓力
“隨著綠色證書交易的推行,發電企業可以選擇將光伏發電量通過綠色證書進行交易,直接獲得發電收入,緩解發電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和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導致的盈利壓力,保證項目的投資收益率。
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博士認為,雖然光伏發電參與市場競爭、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不斷減少并取消是必然趨勢,但在光伏發電價格高于火電、光伏發電用戶側尚未實現平價上網的情況下,光伏發電項目銷售綠色電力證書暫時存在壓力,這就對光伏發電項目的成本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意味著光伏電站項目投資商對項目選址、光伏組件、逆變器、支架等選擇越來越謹慎。
許多細則待完善 綠證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我國新能源的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補貼資金不足,補貼發放不及時等問題,需要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去解決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補貼來源問題。綠證制度在此時推出,可謂恰逢其時,但作為一項在7月1日才開始試運行的新政策,王洪認為,綠證制度仍然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
“首先,綠證的相關細則要出臺,先讓企業清楚的了解如何操作;例如,買賣綠證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具體應該如何操作,目前由于各地補貼標準不同,綠證的價格最高限也有所不同,這些細則目前均無明確規定。其次,可以專門針對終端用戶進行綠證培訓,用實例說明概念問題。最后,國家相關部門在前期需要對認購進行引導,以免出現認購平臺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與王洪關注綠證細則不同,楊立友認為綠證未來應更多的與環境保護相結合。
“在過去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一直被忽視,隨著環境日益嚴重,保護環境、節能減排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環境成本也成為企業生產制造過程中必須承擔的成本。綠色電力證書是消費綠色電力的唯一證明,也是支持綠色電力、保護環境的有力體現。在推廣節能減排理念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可以將綠證交易與碳排放掛鉤,企業或購買碳排放指標或購買一定量的綠證,踐行企業在保護環境方面的社會責任。”
“在我國綠證自愿認購政策出臺后,不少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已經向水規總院等機構咨詢認購綠證事宜,表示出濃厚的認購意愿。”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在解析綠證政策時表示,隨著政策宣傳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全社會對綠證逐步認同,我國綠證自愿認購市場前景將非常廣闊,自愿認購市場的成功開展,必將為下一步基于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的綠證強制交易的推行奠定良好的輿論基礎,并積累必要的實踐經驗和技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