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占地1200畝地的光伏場上空,45萬塊光伏板在“瘋狂”地吸收光能。
光伏場上空40米處,一架搭載著2顆攝像頭、多支“翅膀”的無人機巡航在空中,掃視著沙漠上每一塊光伏板。無人機不時摁動快門,記錄圖像并將數據存儲在SD卡上。
遠處,兩位年輕人正戴著墨鏡,身著白色安全帽,亮黃色安全背心,墊著腳尖,瞪著眼看向無人機。其中,拿著操作器的便是李魯航。
2015年10月,李魯航(Lance)創立嵐斯智能科技(Aerospec),旨在為新能源公司(光伏場為主)提供運維技術服務。該無人機可替代傳統行業運維人員工作,根據行業搭載不同傳感器,對新能源采集設施巡檢,并通過大數據圖像處理技術,分析設備損耗狀況,為能源公司輸出運維報告。
去年12月,嵐斯科技完成天使輪融資。現階段,項目已與金風科技(002202,股吧)、美國通用電氣、ENEL等公司達成合作,并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傳統能源公司乏力
2011年,當李魯航走進BP(英國石油公司)北美總部時,樓外環保主義者抗議的叫嚷聲讓他吃了一驚。他們揮舞著抗議牌子,大聲叱罵著進出大樓的每一位員工。
盡管BP公關部事先向李魯航做過培訓,抗議者的情緒還是讓這名出任埃森哲咨詢的管理咨詢師皺緊了眉頭。
抗議源于2010年墨西哥灣石油鉆井平臺爆炸泄漏事故。此事件將BP公司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此次事故中,11位工作人員死亡,同時BP公司也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坐在窗前,望著窗外抗議人群,李魯航很困惑,“為什么那么高危險(運維)工作,公司還要讓人去完成?難道不能通過科技手段解決嗎?”
帶著疑惑,2013年,李魯航走進了哈佛肯尼迪學院,攻讀公共策略研究生學位,主要方向為新能源領域。
在進修哈佛商學院的Digital Innovation(電子創新)課程中,李魯航結識了供職于NASA 實驗室的Karim Lakhani。在65人的課堂上,Karim向學員們展示了一些新科技,無人機便在其中。“當時Karim給我們展示的無人機技術僅限于航拍領域,并沒有大規模用于商業。”
風機無人機巡檢報告
但無人機和能源結合的想法,卻在課后浮現在了李魯航腦海里。“以Aerovironment在阿拉斯加同BP公司合作的石油管道檢測無人機為例,單機造價30余萬美金。此類設備只適用于超大型公司,但對中小型能源企業并不適用。”
經過一周思量,李魯航決心創立嵐斯科技,利用無人機為更多能源企業提供智能運維解決方案,減少人力成本支出。“在能源領域,太多事情仍采用全人工式作業。這不僅增大了公司的人工成本,還可能將員工置于危險境地。”
巡檢舉行風機
李魯航創業的想法,卻遇到了三個阻礙。“第一是政策導向。彼時美國FAA要求每架無人機需通過航空系統注冊,流程與波音747相同,駕駛員也需要考取飛行執照。復雜的流程使行業發展受到限制;第二是因為商用無人機價格昂貴,機體功能雖全面但不專精,一些企業無法負擔;第三便是能源行業的保守性,大公司仍依賴長久以來人工巡檢的運作模式,人情關系夾雜其中,初創公司無法涉及。”
李魯航在業內的工作經驗告訴他,想在傳統能源行業推行新技術十分困難。“大多數能源行業不愿意改變工作流程,即使認識到了無人機的便利性,也不愿意改變人工巡檢的工作方式。”
基于此,2016年夏天,李魯航組建了一只9人團隊,放棄了傳統能源市場,將目光鎖定在了新能源領域,主攻風機運維檢測。“傳統的風機巡檢需要人工攀爬至扇葉等位置,危險系數極高。每臺風機巡檢需要10人工時,一個100臺風機的風場巡檢一次費用高達25萬美金。”
傳統巡檢過程完全依賴巡檢人員肉眼識別風機損耗 ,運維結果沒有數據理論支撐。李魯航希望用無人機可以替代人工作業,讓它們在空中拍攝每一片扇葉損耗情況,并通過后臺數據系統,分析處理圖像數據,生成檢測報告,提供給企業。
光伏板實地巡檢照
去年8月,李魯航一行人帶著改裝過的某品牌無人機,從德克薩斯州殺往蒙大拿州的風場。“技術必須得到驗證,不實地測試永遠不知道結果。”雖然在此之前,團隊曾在家門口的路燈上做過實驗,但他心里仍不踏實。
彼時,李魯航改造的無人機已初具自動巡檢功能。“我們用系統設計采集路線,讓無人機升空后根據路線上的采集點采集圖像數據。采集后的數據根據系統分析,生成檢測報告。”
在幾次與客戶方(風能公司)接觸后發現,李魯航發現該技術并不適合短期變現。“價值不能立馬體現,無人機巡檢需要做到的是定期巡檢觀察,通常20~25年才會顯現出價值。”
因為不能提供直觀經濟效益,今年1月,團隊擱置了風機自動巡檢系統的研發,轉向光伏發電領域提供運維服務。“光伏發電領域的巡檢周期短,檢測結果對企業來說更為直觀。”
3天檢測45萬光伏板
據李魯航所述,風機巡檢與光伏巡檢的不同在于線路設計上。風機因為是一個垂直三角,具有大型扇葉,所以在設計飛行器自動駕駛上需要考量更多因素(包括扇葉運動產生的風力、拍攝角度等)。而光伏板是平面的,在自動駕駛上要求相對較低。
通過該方式,用無人機巡檢光伏板可有效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以占地1200畝100兆瓦的光伏場為例,包含光伏板45萬塊。單次監測需要花費兩名全職員工1月時間,用肉眼甄別設備狀態。”
與風機的自動無人巡檢不同,李魯航組成了一只兩人隊伍,用人工方式操作無人機。“一般為操作手和輔助手,兩人均需要擁有去年8月美國頒布的無人機駕駛執照。操作手負責駕駛無人飛機,副手負責更換無人機電池等動作。”
熱成像鏡頭下的光伏板
同時,李魯航為采購的某品牌多旋翼無人機搭載了兩塊鏡頭:一顆8X光學RGB鏡頭及一顆熱成像鏡頭。飛行器上升到光伏板上空約40米的位置后進入巡檢狀態,通過熱成像傳感器的溫差圖像判斷光伏板是否正常運行(故障光伏板顏色較暗),并用RGB鏡頭繪制2D地圖。
單次單機飛行時間約為25~30分鐘,人工操巡檢1200畝地用時僅需約3日。無人機拍攝的影像將會被儲存在機身SD卡上。飛行后,副手取出SD卡,將圖像數據傳輸至圖像分析系統,在一天時間內生成檢修報告,告知光伏場具體幾塊光伏電板存在問題。
但是該技術的難點在于光伏板定位。“為此,我們為無人機搭載了獨立研發的定位系統,該定位系統可以為光伏板編號,方便光伏場準確知道故障板位置。”
談及未來計劃,李魯航希望繼續在光伏運維領域深耕,以打通整個產業鏈。“我們正在研發一種名為AeroClean的光伏板自清潔技術,利用涂覆在光伏板上的材料,解決因為風沙覆蓋降低光伏板工作效率問題。”
據悉,嵐斯科技已于去年年底完成天使輪融資,現在正擬進行新一輪融資。
光伏場上空40米處,一架搭載著2顆攝像頭、多支“翅膀”的無人機巡航在空中,掃視著沙漠上每一塊光伏板。無人機不時摁動快門,記錄圖像并將數據存儲在SD卡上。
遠處,兩位年輕人正戴著墨鏡,身著白色安全帽,亮黃色安全背心,墊著腳尖,瞪著眼看向無人機。其中,拿著操作器的便是李魯航。
2015年10月,李魯航(Lance)創立嵐斯智能科技(Aerospec),旨在為新能源公司(光伏場為主)提供運維技術服務。該無人機可替代傳統行業運維人員工作,根據行業搭載不同傳感器,對新能源采集設施巡檢,并通過大數據圖像處理技術,分析設備損耗狀況,為能源公司輸出運維報告。
去年12月,嵐斯科技完成天使輪融資。現階段,項目已與金風科技(002202,股吧)、美國通用電氣、ENEL等公司達成合作,并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注: 李魯航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其真實性負責,鉛筆道已備份錄音速記,為內容客觀性背書。
傳統能源公司乏力
2011年,當李魯航走進BP(英國石油公司)北美總部時,樓外環保主義者抗議的叫嚷聲讓他吃了一驚。他們揮舞著抗議牌子,大聲叱罵著進出大樓的每一位員工。
盡管BP公關部事先向李魯航做過培訓,抗議者的情緒還是讓這名出任埃森哲咨詢的管理咨詢師皺緊了眉頭。
抗議源于2010年墨西哥灣石油鉆井平臺爆炸泄漏事故。此事件將BP公司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此次事故中,11位工作人員死亡,同時BP公司也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坐在窗前,望著窗外抗議人群,李魯航很困惑,“為什么那么高危險(運維)工作,公司還要讓人去完成?難道不能通過科技手段解決嗎?”
帶著疑惑,2013年,李魯航走進了哈佛肯尼迪學院,攻讀公共策略研究生學位,主要方向為新能源領域。
在進修哈佛商學院的Digital Innovation(電子創新)課程中,李魯航結識了供職于NASA 實驗室的Karim Lakhani。在65人的課堂上,Karim向學員們展示了一些新科技,無人機便在其中。“當時Karim給我們展示的無人機技術僅限于航拍領域,并沒有大規模用于商業。”
風機無人機巡檢報告
但無人機和能源結合的想法,卻在課后浮現在了李魯航腦海里。“以Aerovironment在阿拉斯加同BP公司合作的石油管道檢測無人機為例,單機造價30余萬美金。此類設備只適用于超大型公司,但對中小型能源企業并不適用。”
經過一周思量,李魯航決心創立嵐斯科技,利用無人機為更多能源企業提供智能運維解決方案,減少人力成本支出。“在能源領域,太多事情仍采用全人工式作業。這不僅增大了公司的人工成本,還可能將員工置于危險境地。”
巡檢舉行風機
李魯航創業的想法,卻遇到了三個阻礙。“第一是政策導向。彼時美國FAA要求每架無人機需通過航空系統注冊,流程與波音747相同,駕駛員也需要考取飛行執照。復雜的流程使行業發展受到限制;第二是因為商用無人機價格昂貴,機體功能雖全面但不專精,一些企業無法負擔;第三便是能源行業的保守性,大公司仍依賴長久以來人工巡檢的運作模式,人情關系夾雜其中,初創公司無法涉及。”
李魯航在業內的工作經驗告訴他,想在傳統能源行業推行新技術十分困難。“大多數能源行業不愿意改變工作流程,即使認識到了無人機的便利性,也不愿意改變人工巡檢的工作方式。”
基于此,2016年夏天,李魯航組建了一只9人團隊,放棄了傳統能源市場,將目光鎖定在了新能源領域,主攻風機運維檢測。“傳統的風機巡檢需要人工攀爬至扇葉等位置,危險系數極高。每臺風機巡檢需要10人工時,一個100臺風機的風場巡檢一次費用高達25萬美金。”
傳統巡檢過程完全依賴巡檢人員肉眼識別風機損耗 ,運維結果沒有數據理論支撐。李魯航希望用無人機可以替代人工作業,讓它們在空中拍攝每一片扇葉損耗情況,并通過后臺數據系統,分析處理圖像數據,生成檢測報告,提供給企業。
光伏板實地巡檢照
去年8月,李魯航一行人帶著改裝過的某品牌無人機,從德克薩斯州殺往蒙大拿州的風場。“技術必須得到驗證,不實地測試永遠不知道結果。”雖然在此之前,團隊曾在家門口的路燈上做過實驗,但他心里仍不踏實。
彼時,李魯航改造的無人機已初具自動巡檢功能。“我們用系統設計采集路線,讓無人機升空后根據路線上的采集點采集圖像數據。采集后的數據根據系統分析,生成檢測報告。”
在幾次與客戶方(風能公司)接觸后發現,李魯航發現該技術并不適合短期變現。“價值不能立馬體現,無人機巡檢需要做到的是定期巡檢觀察,通常20~25年才會顯現出價值。”
因為不能提供直觀經濟效益,今年1月,團隊擱置了風機自動巡檢系統的研發,轉向光伏發電領域提供運維服務。“光伏發電領域的巡檢周期短,檢測結果對企業來說更為直觀。”
3天檢測45萬光伏板
據李魯航所述,風機巡檢與光伏巡檢的不同在于線路設計上。風機因為是一個垂直三角,具有大型扇葉,所以在設計飛行器自動駕駛上需要考量更多因素(包括扇葉運動產生的風力、拍攝角度等)。而光伏板是平面的,在自動駕駛上要求相對較低。
通過該方式,用無人機巡檢光伏板可有效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以占地1200畝100兆瓦的光伏場為例,包含光伏板45萬塊。單次監測需要花費兩名全職員工1月時間,用肉眼甄別設備狀態。”
與風機的自動無人巡檢不同,李魯航組成了一只兩人隊伍,用人工方式操作無人機。“一般為操作手和輔助手,兩人均需要擁有去年8月美國頒布的無人機駕駛執照。操作手負責駕駛無人飛機,副手負責更換無人機電池等動作。”
熱成像鏡頭下的光伏板
同時,李魯航為采購的某品牌多旋翼無人機搭載了兩塊鏡頭:一顆8X光學RGB鏡頭及一顆熱成像鏡頭。飛行器上升到光伏板上空約40米的位置后進入巡檢狀態,通過熱成像傳感器的溫差圖像判斷光伏板是否正常運行(故障光伏板顏色較暗),并用RGB鏡頭繪制2D地圖。
單次單機飛行時間約為25~30分鐘,人工操巡檢1200畝地用時僅需約3日。無人機拍攝的影像將會被儲存在機身SD卡上。飛行后,副手取出SD卡,將圖像數據傳輸至圖像分析系統,在一天時間內生成檢修報告,告知光伏場具體幾塊光伏電板存在問題。
但是該技術的難點在于光伏板定位。“為此,我們為無人機搭載了獨立研發的定位系統,該定位系統可以為光伏板編號,方便光伏場準確知道故障板位置。”
談及未來計劃,李魯航希望繼續在光伏運維領域深耕,以打通整個產業鏈。“我們正在研發一種名為AeroClean的光伏板自清潔技術,利用涂覆在光伏板上的材料,解決因為風沙覆蓋降低光伏板工作效率問題。”
據悉,嵐斯科技已于去年年底完成天使輪融資,現在正擬進行新一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