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至26日,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以晶科能源為代表的多家光伏企業參與,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并就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下中國光伏企業“走出去”以及光伏產業去產能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解答。
晶科能源副總裁 錢晶 央廣網記者 郁雨鋮 攝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2020年太陽能發電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光伏電站4500萬千瓦、光熱發電500萬千瓦,這對于沉寂已久光伏產業來說又是一劑興奮劑。
我國光伏技術正在不斷進步,電池轉換效率不斷提高,然而也面臨著整體產能過剩、商業模式有待創新等問題。
光伏行業是新興行業,為什么也會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光伏行業的需求沒得到釋放,要達到替代甚至全面替代傳統能源的目標還有很大潛力空間。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動態的概念,短期的產能過剩會隨著技術的提升、門檻的提高、產業的升級,行業逐漸優勝劣汰。”錢晶表示。
“這幾年供需都在增長,供應端的上規模,一方面讓度電成本急劇下降,但同時又超過需的增長速度,所以導致暫時失衡,產能過剩”。錢晶指出,一般行業的產能過剩是因為需求已經飽和,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是因為需求仍未充分釋放,需的增長速度受限于其他條件和配套電力基礎及技術。
“然而,隨著技術條件的提升,比如多能互補兼容性技術、微電網技術、儲能技術等等,通過拉高技術門檻的方式優勝劣汰,降低光伏發電的成本,未來可以實現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供給平衡。”錢晶指出。
如果沒有中國光伏企業,巴黎協議會那么快簽訂嗎?
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已有近20年的歷史,從產業發展初期的快速增長,到2010年開始的產能過剩和進入低谷,再到2013年以來國家新一輪扶持政策的出臺,行業開始回暖。不得不說,政策的幫扶是光伏行業成長的關鍵,對于光伏行業的補貼也被外界所爭論,到底該不該補貼呢?
“有些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有些事情是必須要做的,比如對環境的保護。”錢晶指出,有些行業交給市場自行調節就行,但有些行業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光伏。“企業經營不是單純慈善,沒有初期的支持,沒有企業愿意長期進入這個行業。光伏企業一樣,先要生存下來,然后再有能力投入研發,以不斷通過技術升級拉低度電成本,盡快實現平價上網,擺脫補貼。政府的補貼也逐步隨著成本降低而降低。”錢晶表示,事實上,政府的前期體貼讓光伏行業獲得了快速的成長,“通過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現在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0%—90%。”錢晶表示,如果沒有中國的光伏企業,是不可能那么快簽巴黎協議的,各個國家有信心兌現在不減少經濟活動前提下,達到減排承諾,就是因為全世界找到了唯一兼顧可持續且經濟可行的辦法,光伏發電取代火電。碳排放的70%來自于燃煤,燃煤的80%是用于發電,而我國又是燃煤大國,光伏發電將很大程度上緩解碳排放。”錢晶說。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的日子是否更難過?
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光伏電池及組件出口量達到2500萬千瓦以上,出口額達到144億美元,出口國家數量累計約200個,我國光伏產業在海外布局廣闊,走出去的企業也不在少數。
以晶科能源為例,其在海外擁有3個工廠、16個子公司、18個銷售辦事處、銷售遍及五大洲70個國家及地區。
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的日子是否更難過呢?對此,錢晶表示企業要警惕,但還是要有信心,“近幾年,中國光伏企業遭受到了嚴厲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政策,中國光伏企業對此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錢晶說,“歐洲雙反”的失敗已經證明貿易保護主義只能讓本國新能源倒退或付出更大的成本。”錢晶表示。
錢晶認為現在行業太分散了,未來行業隨著供給側改革會有一輪洗牌,強者更強,行業集中化程度會提高,“比如晶科是全球最大的組件制造商,卻也只占整個市場份額的9.7%到10%左右。一個成熟行業的話,全球一線品牌的幾家龍頭企業應該占到70 %左右才合適。”
晶科能源副總裁 錢晶 央廣網記者 郁雨鋮 攝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2020年太陽能發電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光伏電站4500萬千瓦、光熱發電500萬千瓦,這對于沉寂已久光伏產業來說又是一劑興奮劑。
我國光伏技術正在不斷進步,電池轉換效率不斷提高,然而也面臨著整體產能過剩、商業模式有待創新等問題。
光伏行業是新興行業,為什么也會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光伏行業的需求沒得到釋放,要達到替代甚至全面替代傳統能源的目標還有很大潛力空間。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動態的概念,短期的產能過剩會隨著技術的提升、門檻的提高、產業的升級,行業逐漸優勝劣汰。”錢晶表示。
“這幾年供需都在增長,供應端的上規模,一方面讓度電成本急劇下降,但同時又超過需的增長速度,所以導致暫時失衡,產能過剩”。錢晶指出,一般行業的產能過剩是因為需求已經飽和,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是因為需求仍未充分釋放,需的增長速度受限于其他條件和配套電力基礎及技術。
“然而,隨著技術條件的提升,比如多能互補兼容性技術、微電網技術、儲能技術等等,通過拉高技術門檻的方式優勝劣汰,降低光伏發電的成本,未來可以實現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供給平衡。”錢晶指出。
如果沒有中國光伏企業,巴黎協議會那么快簽訂嗎?
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已有近20年的歷史,從產業發展初期的快速增長,到2010年開始的產能過剩和進入低谷,再到2013年以來國家新一輪扶持政策的出臺,行業開始回暖。不得不說,政策的幫扶是光伏行業成長的關鍵,對于光伏行業的補貼也被外界所爭論,到底該不該補貼呢?
“有些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有些事情是必須要做的,比如對環境的保護。”錢晶指出,有些行業交給市場自行調節就行,但有些行業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光伏。“企業經營不是單純慈善,沒有初期的支持,沒有企業愿意長期進入這個行業。光伏企業一樣,先要生存下來,然后再有能力投入研發,以不斷通過技術升級拉低度電成本,盡快實現平價上網,擺脫補貼。政府的補貼也逐步隨著成本降低而降低。”錢晶表示,事實上,政府的前期體貼讓光伏行業獲得了快速的成長,“通過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現在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0%—90%。”錢晶表示,如果沒有中國的光伏企業,是不可能那么快簽巴黎協議的,各個國家有信心兌現在不減少經濟活動前提下,達到減排承諾,就是因為全世界找到了唯一兼顧可持續且經濟可行的辦法,光伏發電取代火電。碳排放的70%來自于燃煤,燃煤的80%是用于發電,而我國又是燃煤大國,光伏發電將很大程度上緩解碳排放。”錢晶說。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的日子是否更難過?
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光伏電池及組件出口量達到2500萬千瓦以上,出口額達到144億美元,出口國家數量累計約200個,我國光伏產業在海外布局廣闊,走出去的企業也不在少數。
以晶科能源為例,其在海外擁有3個工廠、16個子公司、18個銷售辦事處、銷售遍及五大洲70個國家及地區。
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的日子是否更難過呢?對此,錢晶表示企業要警惕,但還是要有信心,“近幾年,中國光伏企業遭受到了嚴厲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政策,中國光伏企業對此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錢晶說,“歐洲雙反”的失敗已經證明貿易保護主義只能讓本國新能源倒退或付出更大的成本。”錢晶表示。
錢晶認為現在行業太分散了,未來行業隨著供給側改革會有一輪洗牌,強者更強,行業集中化程度會提高,“比如晶科是全球最大的組件制造商,卻也只占整個市場份額的9.7%到10%左右。一個成熟行業的話,全球一線品牌的幾家龍頭企業應該占到70 %左右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