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是輝煌富裕的黑金之地,也是滿目瘡痍的塌陷之城;這里吹響了能源革命的嘹亮號角,也奔跑著煤都轉型的匆忙腳步。首個“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的建成演繹了采煤深陷區的綠色蝶變,讓世人見證了這個資源型城市的成功救贖。
大同,史稱“云中”,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一煤獨大”的資源優勢讓大同陷入了“資源開采越快,社會發展越慢”的怪圈。同時,因為采煤業的瘋狂發展,大同變成了一個地表沉陷嚴重、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城市,就連曾經以“晉北古窯洞文化”揚名的大同南郊劉官莊村也因地處煤礦采空沉陷區,而變得面目全非,人去窯空。
“多年來,大同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支持全國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踐行能源革命,大同建設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勢在必行。”山西省大同市市長馬彥平自豪而又懇切地說。
能源轉型,產業轉型,大同人希望轉型的心情尤為迫切。如今,新能源產業成為大同轉型發展的加速器,這座因煤而興、因煤而衰的城市,正在實現著自己的“華麗”蛻變。
謀求轉型
從大同市到南郊區不到18公里的車程,但記者一行卻顛簸了近40分鐘才到達目的地。透過車窗,極目遠眺,光禿禿的荒山一眼望不到邊,地表因沉陷問題導致高低起伏很大,很多地方裸露著堅硬的巖石,看不到一棵大樹,土層極薄甚至寸草不生。長時間、大規模、高強度、粗放式的煤炭開采造成沉陷區面積達1687平方公里,涉及大同四個縣區。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大同一直都在積極尋找傳統能源城市的轉型發展之路。但面對以煤為主的自然資源現實,大同市在轉型之初還是圍繞煤炭打轉轉: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效益,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優勢;圍繞清潔生產,大力促進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加大煤變電轉型發展,提高煤炭能源就地加工轉化水平……盡管如此,煤炭文章卻越來越難寫,路也越走越窄,而對于大量的采煤沉陷區,更是讓人束手無策。
“我們的危機感一直存在,大同市各級領導一直在積極謀劃轉型,無論是立足當時的情況搞深加工、搞運輸,還是后來搞活性炭、高嶺土,但都是圍繞煤炭產業轉型,效果寥寥。”大同市發改委副主任王明生感慨地說。
黨中央關于能源革命的戰略思想,打開了大同能源產業轉型的思路。“大同地處山西最北部,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年均日照時間2800小時,僅次于青藏高原,發展光伏產業具有獨特優勢。”大同市副市長馬安全一語中的:“大同土地資源豐富,尤其是采煤沉陷區1687.8平方公里的閑置荒地,可有效解決光伏項目用地瓶頸。此外,大同市電網結構堅強,每年向京津冀地區輸電300億千瓦時,強大的華北電網為大同市發展新能源提供了電網支撐。”
良好的光照、不毛的土地,還有電網資源,大規模發展光伏基地的三大條件都已具備,這讓大同市領導班子興奮不已。2013年,大同市發改委在深入調查、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利用采煤沉陷區閑置廢棄土地和電網接入等有利條件發展光伏產業的設想。
“拿出個想法很容易,把想法變為現實才是最難的。”在項目前期規劃中,大同市發改委組織了大大小小無數次研討會,力圖拿出一套能夠切實落地的方案來。經過與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司、山西省發改委、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等部門多次研討、匯報,數次在全國范圍內走訪電力設計院、新能源研究院等規劃設計機構,并邀請北京煤礦科學研究總院的專家來大同實地調研。在長達兩年多的研究論證后,大同市會同上海電力設計院編制完成了《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發展規劃及2015年實施方案》。
借“光”發展
汽車駛過大同左云縣曹家溝附近的大片大片綿延的山丘,沿線那些曾經采空沉陷的荒山荒坡如今已被太陽能光伏板覆蓋。一路前行,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整齊排列,在朝陽的映射下熠熠生輝;一座座模塊化預制艙式變電站矗立在光伏陣列中,通過條條“銀線”將可再生能源輸送到遠方。
這里,便是同煤集團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左云縣賈家溝1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從2015年11月項目開工到2016年6月一次性無缺陷并網發電,短短6個月,這片曾經荒蕪多年的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首個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從建設之初就以“高效組件、跟蹤系統、新型逆變、智能管理、模塊設計、集成施工”六大方面創新為出發點,著力打造領跑者項目的升級版。
記者看到,該項目采用背接觸光伏電池生產技術,比常規電池片減少約一半的遮光面積,比相同面積常規組件輸出功率提高20瓦;電池背面金屬導電箔優良的導電性、散熱性,提高發電量,多晶組件轉化效率達到17.2%,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電池板所有的地樁都采用鋼樁,對土地沒有損害,光伏板下種植喜陰植物,光伏板清洗為土壤提供水分,起到了植物涵養、水土保持的作用。面對自己的“杰作”,大同煤礦集團塔山光伏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尚務強滿臉掩飾不住的興奮。
不僅如此,為貫徹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構想,大同領跑者基地在規劃初期就已經確立了“能源發展與生態恢復并舉”的中心思想。據馬安全介紹:“從土地屬性來看,大同光伏‘領跑者’項目涉及的13個子項目所用土地均為灌木林地和宜林地;但從現狀來看,這部分土地實際上是荒山,常年荒蕪。所以我們在項目規劃中,就提出‘林光一體’的發展模式,僅一期領跑者項目就可擴大造林面積2.3萬畝,綠化覆蓋率增加47.7%。”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大規模實施“光伏+林業”的模式,各個項目實行業主包干到底,要求中標企業不僅要建設好光伏電站,還要在光伏板之間種上適宜生長的林木。為此,大同市發改委科學論證、反復研究,在每排光伏板之間留出6米的間距,種植3排沙棘等灌木……
按照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推進領跑者基地建設,以光伏發電項目促進沉陷區生態治理,“林光互補”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往幾十年的無節制采煤,致使大同的地表破壞嚴重,到處是支離破碎的礦山和不斷塌陷的土地。目前,大同利用沉陷區發展光伏,是一件利國、利民、利產業的好事。”大同市政府工作人員宋寧稱。
用“新”綢繆
2016年冬季,大同的很多市民一個共同習慣就是在微信上曬“藍天”,去年全年大同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達到314天,居山西之首。作為山西最北的煤炭資源城市,大同環京津冀,連晉冀蒙,地處晉北盆地,擴散并無優勢,卻為何一舉從霧霾中突圍?
積極推進產業轉型,推進清潔生產、清潔用能,大力發展新能源對促進大同的環境改善功不可沒。如今的大同,不僅省內聞名,甚至在全國都有不小的知名度,領跑者基地也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取經者。
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光伏領跑者項目做出的貢獻非常大。國網大同市電力公司調度中心副主任劉慧超向記者介紹,該市火電發電占比逐年下降,新能源發電占比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大同市已有27座光伏發電站,裝機容量達156.85萬千瓦,占大同市總發電量的25.8%左右,占全省光伏裝機容量59.1%。
在采煤沉陷區“領跑者”項目的帶動效應下,大同能源轉型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大同市“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大同將著重建設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等多輪驅動的可再生能源供應體系,打造具有全國典型示范意義的“千萬風光”新能源城市和清潔能源供應基地;到2020年,風電總裝機達到400萬千瓦,光伏發電總裝機達到600萬千瓦,力爭建成渾源15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生物質能發電總裝機達到10萬千瓦。
“要堅決破除以煤興市的幻想,要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牢牢扭住建設美麗大同、富裕大同、幸福大同的‘三條主線’加快發展思路轉型,打造東承首都、西接絲路、南貫三晉、北通蒙古、俄羅斯的區域性中心城。”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表示,大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以煤為主時期“有水快流”的思想,將能源發展規劃轉變為綠色可持續性發展戰略。
在綠色產業支撐下,大同擁有了與過去幾十年“煤都黑”完全不同的“大同藍”。來自大同市旅游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五一”小長假期間,大同市旅游市場熱度走高,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36.5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1.15%,其中過夜旅游者26.52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3.09%,一日游游客210.04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2.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3,385.64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56%。
黑金之城的綠色蝶變,從光伏開始。
大同,史稱“云中”,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一煤獨大”的資源優勢讓大同陷入了“資源開采越快,社會發展越慢”的怪圈。同時,因為采煤業的瘋狂發展,大同變成了一個地表沉陷嚴重、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城市,就連曾經以“晉北古窯洞文化”揚名的大同南郊劉官莊村也因地處煤礦采空沉陷區,而變得面目全非,人去窯空。
“多年來,大同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支持全國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踐行能源革命,大同建設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勢在必行。”山西省大同市市長馬彥平自豪而又懇切地說。
能源轉型,產業轉型,大同人希望轉型的心情尤為迫切。如今,新能源產業成為大同轉型發展的加速器,這座因煤而興、因煤而衰的城市,正在實現著自己的“華麗”蛻變。
謀求轉型
從大同市到南郊區不到18公里的車程,但記者一行卻顛簸了近40分鐘才到達目的地。透過車窗,極目遠眺,光禿禿的荒山一眼望不到邊,地表因沉陷問題導致高低起伏很大,很多地方裸露著堅硬的巖石,看不到一棵大樹,土層極薄甚至寸草不生。長時間、大規模、高強度、粗放式的煤炭開采造成沉陷區面積達1687平方公里,涉及大同四個縣區。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大同一直都在積極尋找傳統能源城市的轉型發展之路。但面對以煤為主的自然資源現實,大同市在轉型之初還是圍繞煤炭打轉轉: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效益,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優勢;圍繞清潔生產,大力促進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加大煤變電轉型發展,提高煤炭能源就地加工轉化水平……盡管如此,煤炭文章卻越來越難寫,路也越走越窄,而對于大量的采煤沉陷區,更是讓人束手無策。
“我們的危機感一直存在,大同市各級領導一直在積極謀劃轉型,無論是立足當時的情況搞深加工、搞運輸,還是后來搞活性炭、高嶺土,但都是圍繞煤炭產業轉型,效果寥寥。”大同市發改委副主任王明生感慨地說。
黨中央關于能源革命的戰略思想,打開了大同能源產業轉型的思路。“大同地處山西最北部,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年均日照時間2800小時,僅次于青藏高原,發展光伏產業具有獨特優勢。”大同市副市長馬安全一語中的:“大同土地資源豐富,尤其是采煤沉陷區1687.8平方公里的閑置荒地,可有效解決光伏項目用地瓶頸。此外,大同市電網結構堅強,每年向京津冀地區輸電300億千瓦時,強大的華北電網為大同市發展新能源提供了電網支撐。”
良好的光照、不毛的土地,還有電網資源,大規模發展光伏基地的三大條件都已具備,這讓大同市領導班子興奮不已。2013年,大同市發改委在深入調查、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利用采煤沉陷區閑置廢棄土地和電網接入等有利條件發展光伏產業的設想。
“拿出個想法很容易,把想法變為現實才是最難的。”在項目前期規劃中,大同市發改委組織了大大小小無數次研討會,力圖拿出一套能夠切實落地的方案來。經過與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司、山西省發改委、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等部門多次研討、匯報,數次在全國范圍內走訪電力設計院、新能源研究院等規劃設計機構,并邀請北京煤礦科學研究總院的專家來大同實地調研。在長達兩年多的研究論證后,大同市會同上海電力設計院編制完成了《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發展規劃及2015年實施方案》。
借“光”發展
汽車駛過大同左云縣曹家溝附近的大片大片綿延的山丘,沿線那些曾經采空沉陷的荒山荒坡如今已被太陽能光伏板覆蓋。一路前行,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整齊排列,在朝陽的映射下熠熠生輝;一座座模塊化預制艙式變電站矗立在光伏陣列中,通過條條“銀線”將可再生能源輸送到遠方。
這里,便是同煤集團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左云縣賈家溝1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從2015年11月項目開工到2016年6月一次性無缺陷并網發電,短短6個月,這片曾經荒蕪多年的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首個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從建設之初就以“高效組件、跟蹤系統、新型逆變、智能管理、模塊設計、集成施工”六大方面創新為出發點,著力打造領跑者項目的升級版。
記者看到,該項目采用背接觸光伏電池生產技術,比常規電池片減少約一半的遮光面積,比相同面積常規組件輸出功率提高20瓦;電池背面金屬導電箔優良的導電性、散熱性,提高發電量,多晶組件轉化效率達到17.2%,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電池板所有的地樁都采用鋼樁,對土地沒有損害,光伏板下種植喜陰植物,光伏板清洗為土壤提供水分,起到了植物涵養、水土保持的作用。面對自己的“杰作”,大同煤礦集團塔山光伏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尚務強滿臉掩飾不住的興奮。
不僅如此,為貫徹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構想,大同領跑者基地在規劃初期就已經確立了“能源發展與生態恢復并舉”的中心思想。據馬安全介紹:“從土地屬性來看,大同光伏‘領跑者’項目涉及的13個子項目所用土地均為灌木林地和宜林地;但從現狀來看,這部分土地實際上是荒山,常年荒蕪。所以我們在項目規劃中,就提出‘林光一體’的發展模式,僅一期領跑者項目就可擴大造林面積2.3萬畝,綠化覆蓋率增加47.7%。”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大規模實施“光伏+林業”的模式,各個項目實行業主包干到底,要求中標企業不僅要建設好光伏電站,還要在光伏板之間種上適宜生長的林木。為此,大同市發改委科學論證、反復研究,在每排光伏板之間留出6米的間距,種植3排沙棘等灌木……
按照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推進領跑者基地建設,以光伏發電項目促進沉陷區生態治理,“林光互補”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往幾十年的無節制采煤,致使大同的地表破壞嚴重,到處是支離破碎的礦山和不斷塌陷的土地。目前,大同利用沉陷區發展光伏,是一件利國、利民、利產業的好事。”大同市政府工作人員宋寧稱。
用“新”綢繆
2016年冬季,大同的很多市民一個共同習慣就是在微信上曬“藍天”,去年全年大同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達到314天,居山西之首。作為山西最北的煤炭資源城市,大同環京津冀,連晉冀蒙,地處晉北盆地,擴散并無優勢,卻為何一舉從霧霾中突圍?
積極推進產業轉型,推進清潔生產、清潔用能,大力發展新能源對促進大同的環境改善功不可沒。如今的大同,不僅省內聞名,甚至在全國都有不小的知名度,領跑者基地也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取經者。
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光伏領跑者項目做出的貢獻非常大。國網大同市電力公司調度中心副主任劉慧超向記者介紹,該市火電發電占比逐年下降,新能源發電占比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大同市已有27座光伏發電站,裝機容量達156.85萬千瓦,占大同市總發電量的25.8%左右,占全省光伏裝機容量59.1%。
在采煤沉陷區“領跑者”項目的帶動效應下,大同能源轉型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大同市“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大同將著重建設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等多輪驅動的可再生能源供應體系,打造具有全國典型示范意義的“千萬風光”新能源城市和清潔能源供應基地;到2020年,風電總裝機達到400萬千瓦,光伏發電總裝機達到600萬千瓦,力爭建成渾源15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生物質能發電總裝機達到10萬千瓦。
“要堅決破除以煤興市的幻想,要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牢牢扭住建設美麗大同、富裕大同、幸福大同的‘三條主線’加快發展思路轉型,打造東承首都、西接絲路、南貫三晉、北通蒙古、俄羅斯的區域性中心城。”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表示,大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以煤為主時期“有水快流”的思想,將能源發展規劃轉變為綠色可持續性發展戰略。
在綠色產業支撐下,大同擁有了與過去幾十年“煤都黑”完全不同的“大同藍”。來自大同市旅游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五一”小長假期間,大同市旅游市場熱度走高,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36.5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1.15%,其中過夜旅游者26.52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3.09%,一日游游客210.04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2.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3,385.64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56%。
黑金之城的綠色蝶變,從光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