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在2020年達到240萬千瓦、在8個國家級貧困縣整村推進光伏扶貧工程、在中東部地區打造百萬千瓦級“光伏領跑者”基地——最新發布的《吉林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不僅為吉林省未來的能源發展,特別是光伏發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讓人倍加期待。
5月22日,吉林省發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對于未來五年吉林省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大項目和保障措施等做了詳細規定。
在光伏發電方面,將以西部白城、松原、四平雙遼地區為重點,采用風光儲、光伏農牧業等開發方式,建設地面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在長春、延邊、白山等大中型城市重點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40萬千瓦。
在光伏扶貧工程方面,重點在8個國家級貧困縣對貧困村建檔立卡,以整村推進的方式,保障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包括殘疾人)每戶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其他光照條件好的貧困地區可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因地制宜推進實施。采取村級光伏電站(含戶用)方式,每位扶貧對象的對應項目規模為5千瓦左右;采取集中式光伏電站方式,每位扶貧對象的對應項目規模為25千瓦左右。
在光伏領跑技術基地方面,重點在資源條件較好,建設條件明確,具備大規模接入和本地消納能力的地區,結合電力外送通道規劃,有序建設光伏先進技術示范基地。在中東部地區,結合土地綜合利用、采煤沉陷區治理等,重點打造以本地消納為主的百萬千瓦級“光伏領跑者”基地,通過市場機制擴大先進技術指標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先進設備在新增規模中的比例,促進成本下降和產業升級。
在發展太陽能產業方面,以四平市慶達新能源、白山市陽光硅業等企業為依托,在多晶硅、單晶硅電池片生產設備、薄膜電池生產線、電池組件層壓機、多晶硅鑄錠爐、薄膜電池生產裝備以及相應檢測設備等方面,形成研發制造和產業化生產能力。
《規劃》原文如下:
前言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全面推進能源發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機遇期,也是全面深化能源改革的攻堅期。對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保障吉林省“十三五”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規劃依據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主要闡述了我省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大項目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我省能源發展的行動指南。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十二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能源工業按照“轉方式、調結構、保供給、惠民生”的總體要求,注重優化能源產業布局,創新能源發展方式,扎實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確保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用能需求,為促進全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基本現狀
1.資源狀況
我省能源資源種類較為齊全,傳統化石能源儲量不足,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較大。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炭資源儲量27.5億噸,其中基礎儲量9.8億噸(儲量7.27億噸);原油累計探明儲量16.38億噸,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4910億立方米;油砂資源儲量4.8億噸;油頁巖已探明儲量1086億噸,占全國資源儲量80%以上,位列全國第一;風能資源潛在開發量約2億千瓦,可裝機容量約5400萬千瓦;農作物秸稈產出量約4500萬噸/年,可能源化利用的資源總量約1200萬噸/年,林業剩余物資源量約1000萬噸/年,可能源化利用量約400萬噸/年;太陽能資源總體屬二類地區;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574.4萬千瓦;深部地熱能量潛力相當于26億噸標準煤。
2.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間,我省能源產業加快發展,供應能力平穩增長,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節能減排成效明顯,裝備水平穩步提高,能源消費總量得到控制。
——能源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一大批電源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截至2015年末,全省電力裝機容量達到2611.4萬千瓦,年均增長5.1%,人均裝機達到0.95千瓦。電網建設全面加強,全省500千伏變電站增加到11座,220千伏變電站增加到80座,初步構成分層分區運行的電網體系。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能力有較大提高,“氣化吉林”全面實施,沈陽——長春天然氣管道已通氣運行,四平——白山天然氣管道及長春高壓外環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長春市2個5000立方米儲氣庫投入運行,全省油氣管道總里程達到4710公里。2015年,天然氣產量19.7億立方米,比2010年提高12.6%;原油產量481萬噸,增儲穩產成效明顯;原油加工能力達到1290萬噸,原油加工量901萬噸,比2010年提高10.8%。
——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清潔能源發展較快。豐滿水電站重建工程、敦化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開工建設,5個百萬千瓦風電基地項目穩步推進,風電清潔供暖示范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生物質固體燃料開發利用初具規模。到2015年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75萬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長32.9%,占總裝機容量比重提高到33.5%。通過實施“上大壓小”等措施,累計關停74.2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煤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全省保留各類煤礦15處,關閉礦井76處,現有礦井核定生產能力4897萬噸/年,大中型煤炭企業原煤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85%以上,煤礦技術改造不斷加強,安全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重大能源項目穩步推進。“十二五”期間,全省能源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600億元,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7.8%。一批電源電網項目、油氣管道工程和煤炭礦井升級改造項目相繼建成投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較快發展,能源科技裝備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我省與內蒙古煤炭、煤化電熱一體化合作項目獲得國家支持,與俄羅斯煤炭開發合作項目有序推進。
——能源民生條件繼續改善。全省縣級以上城市燃氣管道覆蓋率達到70%,城鎮用氣人口增加到1000萬,氣化率達到60%。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太陽能暖房3.2萬戶。全面完成了煤礦棚戶區改造任務,建設住宅面積405萬平方米,安置居民6.8萬戶。綠色能源示范縣和新能源城市建設深入推進,農安、公主嶺綠色能源示范縣獲得國家授牌。白城、洮南、敦化列入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長春經濟開發區列為國家新能源產業示范園區。
——能源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0.6噸標煤/萬元,比2010年下降47.8%;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1.4噸/萬元,比2010年下降23.15%;燃煤火電平均供電煤耗304.18克/千瓦時,比2010年下降了30.44克/千瓦時;綜合線路損耗率降到5.13%,比2010年下降了1.29個百分點。煤炭礦井排水達標率100%。
——能源重點工作取得新突破。富余電力消納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實施工業用電獎勵政策,擴大電力交易試點范圍,大力推進風電清潔供暖、背壓機組供熱改造等示范試點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外送電量配額。油氣管道保護和占壓隱患整治扎實推進。組織開展油氣管道隱患排查和管道占壓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健全輸油氣管道保護長效機制,保證了全省輸油氣管道的安全運行。天然氣保供工作得到加強。密切跟蹤天然氣供需形勢,強化調度協調,努力協調爭取氣源指標,推進各級主體責任的落實,保障了居民生活、重點企業的用氣需求。
3.存在問題
當前,我省能源發展面臨諸多問題,“缺煤、少氣、貧油、多電”的能源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善,能源發展多年沉積的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化石能源總量不足。我省傳統化石能源總量小,能源工業起步早,資源開采時間長,經濟開采儲量少,擴產空間有限。目前,全省煤炭年產量不足3000萬噸,自給率不足30%。原油產量逐年遞減,僅占原油加工量的50%左右。天然氣產量基本穩定,但產需缺口逐年加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能源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化石能源總量不足的矛盾將持續存在。
——電力嚴重過剩。盡管我省實施了一系列促進用電增長的政策措施,但用電負荷增長仍然乏力,全省富余電量高達400億千瓦時。且我省地處高緯度地區,供熱期長達半年,冬季供熱的剛性需求導致熱電聯產機組比重過大,占火電裝機73.7%,電網調峰困難。同時,我省是東北電網“北電南送”的重要通道,承擔著黑龍江、蒙東電力外送華北、華南等地的任務,由于電力需求增長緩慢,富余電力多,急需加快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
——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我省能源消費主要以煤炭為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始終在70%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天然氣消費比重不足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6.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
——新能源產業發展緩慢。我省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油頁巖資源豐富,由于受技術、環境、電力消納困難等諸多因素影響,優勢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特別是風電發展面臨較大困境,受冬季供熱和調峰影響,棄風現象比較突出,生物質發電機組被迫參與電網調峰,影響生物質發電企業效益和運行安全,大量農林業生物質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光伏產業發展才剛剛起步,油頁巖還不具備規模化開發利用條件。
(二)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省加快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努力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關鍵時期,能源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機遇和新挑戰。
從國際形勢看,能源結構低碳化、生產利用智能化、供需格局多極化已成為全球能源發展主題。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信息技術與能源技術深度融合,非化石能源成為能源供應重要的增長極。世界能源市場總體寬松,油氣探明可采儲量穩步增長,非常規油氣、核電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逐步加大,北美頁巖油氣產能快速增加,形成中東、美洲、中亞—俄羅斯、非洲多極供應格局。發達國家能源需求呈飽和態勢,發展中國家將成為推動能源消費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隨著綠色低碳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能源有望成為引領產業變革和經濟轉型升級的率先突破領域。受重要能源生產地和輸送通道面臨地緣政治博弈等因素影響,全球能源價格和能源安全不確定性增加。
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能源消費增長減速換擋,能源結構優化步伐加快,發展動力開始轉換。能源消費增長趨穩,油氣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雙重替代步伐將進一步加快,煤炭消費進入峰值期,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將加快增長。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新業態、新產業加快發展,生產利用方式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傳統能源產能過剩,能源系統整體效率低,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低碳清潔能源供應能力不足,油氣資源人均擁有量低,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諸多瓶頸,化石能源開發利用面臨的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加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突出,保障供應的壓力依然存在。
從我省形勢看,我省具有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優勢,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優勢,沿邊近海優勢,生態資源優勢,科教、人才、人文優勢,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步伐的加快,為能源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新常態下,我省經濟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能源消費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與中亞、俄羅斯、蒙古和朝鮮等周邊國家能源合作領域將不斷擴展。能源發展機遇大于挑戰。
(三)需求預測
綜合考慮經濟發展和能源結構調整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同時加強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能源需求增速放緩。“十三五”期間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按6.5%的增速的發展目標,預測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為925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2.6%。按能源品種分:預測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9275萬噸,實現煤炭消費比重逐步下降;石油消費量1200萬噸,消費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天然氣消費量60億立方米,消費量和消費比重大幅提高。全社會用電量720億千瓦時,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穩步上升。
二、指導方針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總體要求,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發展方針,以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為核心,以調結構、補短板、提質量、增效益為主線,以能源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著力發展清潔能源,著力提高能源效率,著力推進能源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改善城鄉居民用能條件,形成多能互補,內外互濟的發展格局,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吉林振興發展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清潔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集約高效開發能源,大力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滿足未來社會發展需求。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減少污染物排放,走綠色能源發展之路。
2.堅持協調發展。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統籌能源綜合利用,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形成科學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3.堅持創新發展。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能源政策法規,加強能源科技攻關,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4.堅持開放發展。立足省內資源環境條件,充分發揮技術、裝備和人才優勢,加強能源資源勘探,完善能源替代和應急儲備體系。推動能源對外合作開發,拓展能源合作范圍、渠道和方式,加快電力、煤炭、油氣戰略通道建設,提高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5.堅持惠民發展。以科學供給滿足合理需求為目標,統籌城鄉和區域能源發展。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拓寬能源扶貧領域,不斷提高居民能源福利,全面促進能源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按照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總體要求,綜合考慮經濟發展和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十三五”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能源供應能力。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480萬噸標煤,年均增長3.4%。其中:煤炭2100萬噸,石油394萬噸,天然氣25億立方米,頁巖油20萬噸,燃料乙醇產能279萬噸,非化石能源1236萬噸標煤。電力裝機容量3648.8萬千瓦。其中:常規水電裝機475.2萬千瓦,抽水蓄能裝機170萬千瓦,燃煤裝機1992.5萬千瓦,燃氣裝機90萬千瓦,風電裝機55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24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131萬千瓦。
——能源消費結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9.5%,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63%,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8.6%。
——能源利用效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火電供電煤耗306克標煤/千瓦時,電網綜合線損率5%。
——生態環境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
三、發展布局與主要任務
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發揮“五個優勢”、推進“五項措施”、加快“五大發展”的吉林振興戰略,以提高能源可持續、自適應能力為目標,以構建高效清潔的能源利用體系為核心,以優化能源發展布局、加快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加強多元化供給能力建設、推動集約高效轉化為著力點,以增強科技自主創新及應用能力為抓手,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為突破口,切實保障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費強度,以發展清潔低碳能源為主攻方向,推進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與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實現“兩提高、一穩定、一降低”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雙優化”。
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著力推動綠色電力、綠色熱力、綠色燃料生產和利用。提高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發電裝機規模,擴大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公共建筑、工業園區和城市集中供熱等領域的應用,重點推進生物質固體燃料、液體燃料的生產和應用,部分替代燃煤、燃油等常規能源。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9.5%。
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繼續推進“氣化吉林”工程,加快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設施建設,加大對天然氣下游市場的培育力度,有序拓展城鄉居民用氣、天然氣燃料替代以及交通、電力等領域應用規模。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8.6%。
穩定石油消費比重。提高石油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控制高碳能源消費。到2020年,石油消費比重穩定在18.6%左右。
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加快清潔能源供應,優化煤電發展,控制重點地區、領域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減量替代,壓減煤炭消費。以長春和吉林為重點,推進用煤領域“煤改氣、”“煤改電”、“煤改生”替代工程,加強余熱余壓利用,加快淘汰分散燃煤鍋爐等。實施散煤綜合治理,減少城鄉煤炭分散使用。到2020年,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63%。
(二)夯實能源供應基礎
強化去產能、調結構、補短板,堅持多元互補、內外互濟的原則,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重點構建“電力、油氣、煤炭三大供應體系”。電力供應體系。優化電源結構,合理控制電源項目建設節奏。
堅持適度超前發展與調整優化相結合,嚴格控制新增煤電規模,適當規劃建設背壓機組煤電項目,按就地消納與輸出相結合,集中與分散并舉的原則,適度發展風電,大力推廣太陽能分布式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到2020年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648.8萬千瓦。
油氣供應體系。堅持內穩外引,以松遼盆地南部、伊通盆地為重點加大省內原油、天然氣深化精細勘探開發;提高油氣資源探明率和采收率,努力實現增儲穩產;推進長輸油氣管網、儲備庫和LNG接入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西氣、俄氣,構建多元、清潔、高效的油氣供應體系。到2020年石油消費量1200萬噸,天然氣消費量60億立方米。
煤炭供應體系。化解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集約高效開發省內資源,提高清潔煤利用水平。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控制在9275萬噸,其中省內供應2100萬噸,省外調入7175萬噸。
(三)優化能源發展布局
綜合考慮全省能源資源賦存、水資源分布、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結合我省“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西部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戰略。按照“優化中東部、打造西部”原則實施差別化開發,優化全省能源建設布局,突出重點,形成東中西部區域優勢互補、協調互動的能源供應格局,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適度有序開發風電。繼續推進西部已規劃風電場的續建項目,擴大風電清潔供暖規模,實施風電制氫等風電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優先發展光伏發電。積極推進光伏扶貧項目建設,鼓勵采用風光儲、光伏農牧業等開發方式,建設地面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探索“光伏+”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推動光伏產業創新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有序發展垃圾發電。推進生物質固體、液體燃料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大型水電工程和調峰電站項目建設。加快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建設。重點開發伊舒斷陷盆地、東南部區和松遼盆地區等三個重點區域。
油氣。以吉林油田為主體,加大勘探力度,延緩老油氣田遞減,實施原油增儲穩產工程;穩步推進油頁巖綜合開發利用,加快油頁巖原位轉化先導試驗示范區建設。重點圍繞吉林千萬噸煉油結構調整,進一步推進煉油企業質量升級,按期完成質量升級改造任務,實現油品清潔生產。
煤電。優化發展煤電,科學發展熱電聯產,以用電、用熱需求引導煤電建設,嚴格控制新建、擴建大型常規煤電,以“上大壓小”方式科學發展大型熱電聯產機組,以供熱需求為基礎合理推進背壓機組建設。積極推進靈活性改造熱電聯產機組和純凝機組。到2020年靈活性改造熱電聯產機組1000萬千瓦,純凝機組330萬千瓦。
煤炭。推進國有煤炭企業改革重組,穩步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生產煤礦安全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四)提高能源科技水平
準確把握科技發展大趨勢,以發展需求為導向,集中力量開展重大能源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提高能源裝備制造水平,培養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新引擎。
推進能源技術革命創新。加快燃煤與生物質耦合發電關鍵技術、高效太陽能發電、大容量風電技術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雙向互動智能計量技術應用,到2020年,實現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全覆蓋。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非常規油氣開發技術、生物質能地熱能利用技術、先進儲能技術、現代電網關鍵技術創新。推進電力源網荷儲協調優化與控制技術、油井動態液面及間歇采油智能化技術和分布式發電裝備與技術的研究攻關,支持油頁巖地面干餾提高收油率裝備技術,灰渣綜合利用技術,礦層薄埋藏深、含油率低地下原位裂解試驗示范裝備技術,推動技術成果轉化,以技術進步帶動產業升級。
壯大能源裝備產業。培育電力、石油化工機械、儲能動力電池等能源裝備龍頭企業,增強設備關鍵部件的創新研發能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鼓勵煤炭企業開展煤機再制造,研究先進制造技術和工藝,拓寬制造業務領域。重點增強風電設備主機和關鍵配套件的創新研發能力,鼓勵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方式,提高晶硅材料生產技術水平。發揮龍頭企業優勢,逐步形成特色突出的能源裝備制造集中地和產業集聚區。
(五)構建智慧能源系統
加快智慧能源互聯網建設。加強“互聯網+”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能源管理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建立能源監測預警與規劃管理信息平臺,加強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對接和生產消費智能化。加速推進電力光纖入戶,完善能源互聯網信息通信系統,統籌部署電網和通信網深度融合的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同纜傳輸、共建共享。開展綠色電力交易服務試點,建設以智能電網為配送平臺,以電子商務為交易平臺,融合儲能設施、物聯網、智能用電設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聯網金融等衍生服務于一體的綠色能源網絡。
開展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形成多能互補能源體系。實施微能源網示范推廣工程,建設光伏、風電、燃氣輪機等多類型的微能源網。加快推進能源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提高可持續自適應能力。適應分布式能源發展、用戶多元化需求,優化電力需求側管理,加快智能電網建設,提高電網與發電側、需求側交互響應能力。構建集成互補、梯級利用的終端供能系統,對新城鎮、新建工業園區、物流中心等重點實施供能設施一體化行動計劃,統籌建設電力、燃氣、熱力、供冷等基礎設施。開展多能互補示范項目。
(六)提升能源民生水平
充分發揮能源設施保障民生的功能和作用,堅持集中與分散結合,因地制宜建設城鄉能源設施,加快推進城鄉用能方式轉變,提高城鄉用能水平和效率。
繼續實施“氣化吉林”惠民工程。加快推進天然氣管網建設,實現全省縣及縣以上城市天然氣管道覆蓋率達到100%,地級市城際管網、重點縣級城市管網與天然氣主干網基本貫通。提高城市居民氣化率,全省城市氣化人口達1700萬人,氣化率達到80%。
加快城鄉能源設施建設。優化配電網結構,提高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到2020年,全省城鄉配電網建設進一步加強,實現中心城市可靠供電,滿足城鎮快速增長的用電需求。大力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結合農村資源條件和用能習慣,多種途徑推進農林廢棄物、養殖場廢棄物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促進農村用能高效化、清潔化。因地制宜發展沼氣工程,鼓勵分布式光伏發電。實施“新城鎮、新能源、新生活”行動計劃,力爭到2020年新能源示范城市達到7個、綠色能源示范縣4個。
四、重點項目開發與建設
(一)推進電源結構優化升級
圍繞建設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按集中與分散并舉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抽水蓄能電站,同時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煤電結構。
風力發電。在長春、吉林、延邊中東部地區統籌考慮風能資源、接入條件、用電負荷等情況,加大分散式風電接入規模。穩步推進西部地區已規劃風電場的續建項目,依托洮南、長嶺500千伏變電站的相繼投入運行,擴大洮南、長嶺風電接入規模。擴大風電清潔供暖規模,實施風電制氫示范等風電綜合利用工程。“十三五”期間新增裝機規模105萬千瓦。
生物質發電。根據生物質資源賦存量和能源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有序發展垃圾發電。以吉林、松原、白城四平、通化等地區為重點建設一批農業生物質發電項目;以長春、白山、公主嶺等城市為重點建設垃圾發電項目。
光伏發電。以西部白城、松原、四平雙遼地區為重點,采用風光儲、光伏農牧業等開發方式,建設地面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在長春、延邊、白山等大中型城市重點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40萬千瓦。
水力發電。繼續推進豐滿大壩重建工程、敦化抽水蓄能電站、望江樓、文岳水電站建設,力爭“十三五”末開工建設蛟河、紅石抽水蓄能電站。新增裝機容量268萬千瓦,其中抽水蓄能140萬千瓦,常規水電128萬千瓦。
燃氣發電。根據中俄天然氣協議,自2018年起,俄羅斯每年將通過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經俄遠東地區輸送380億立方米至東北地區,充分利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線路經我省松原市的有利契機,推進燃氣機組前期工作,2018年,在松原地區建成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熱電聯產項目,一期規模2×45萬千瓦。
燃煤發電。“十三五”期間,嚴格控制大型煤電電源項目,新增長春東南熱電廠續建70萬千瓦項目;根據供熱需求,在長春、吉林、松原、延邊、遼源等地區規劃一批背壓機組熱電聯產項目。到2020年,新增裝機276萬千瓦,退役長山電廠20萬千瓦機組,凈新增裝機256萬千瓦。
(二)推進智慧能源項目建設
多能互補集成優化項目。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能力,鼓勵利用風、光、水、煤等資源組合優勢,開展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一體化運行示范。重點在白城、吉林、松原等具備開展多能互補條件的地區推進多能互補示范項目建設。
“互聯網+”智慧能源項目。加快推進能源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提高能源發展可持續能力,推進能源生產、輸送、使用和儲能等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項目建設。重點在長春、吉林、白城等地區開展示范項目建設。
(三)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圍繞強化能源儲輸網絡,統籌能源運輸方式,實施煤炭輸送通道工程、油氣管網完善工程、儲備調峰工程、強化省域骨干網架工程、配電網改造工程等能源儲運項目建設。油氣管網完善工程。改建慶鐵三、四線原油管道項目。構筑東北天然氣戰略通道,建設中俄東線天然氣干線管道及配套長春支線管道,吉林—延吉和梅河口—樺甸等省內天然氣支線管道。推進蒙吉天然氣管線建設。新增天然氣管線長度1752公里。
儲備調峰工程。加快推進長春氣頂、松原雙坨子兩座天然氣儲氣庫建設,啟動昌10和伏龍泉天然氣儲氣庫前期研究工作,提供供氣保障能力。建設和整合與城市燃氣規模相應的LNG、LNG合建站,為管道敷設不到的城鎮和車輛提供燃氣和燃料。
強化省域骨干網架工程。積極推進延吉、平安~包家~東豐、長嶺(龍鳳)、向陽、甜水、扎魯特~吉林、興安~扎魯特、昌盛、吉林南、雙陽、中部電網完善等500千伏輸變電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500千伏電網結構。建設豐滿水電站、敦化抽水蓄能500千伏送出工程,進一步增強電網承載能力,滿足電力外送需要。新建500千伏變電站6座,擴建500千伏變電站2座,新增500千伏變電容量965萬千伏安,新增500千伏線路2201公里。
完善市域骨干網架工程。新建220千伏變電站18座,擴建220千伏變電站11座,新增220千伏變電容量542.7萬千伏安,新增220千伏線路2539.7公里。
配電網改造工程。加快建成城鄉統籌、安全可靠、經濟高效、技術先進、環境友好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電網。重點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工程、平原地區機井通電工程、貧困村通動力電工程、邊境村電網改造工程、貧困地區電網改造工程、小康電示范縣等六大工程。新增66千伏變電容量964.9萬千伏安;新建66千伏線路3161.6公里。新增10千伏變電容量295.6萬千伏安;新建10千伏線路15005.8公里;新建0.4千伏線路634.9公里。同時建設地方水電工程。
電動汽車充換電接入設施工程。加快電動汽車充換電站的建設,形成科學合理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布局,積極推廣應用電動汽車,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到2020年,全省新增充換電站119座,電動汽車充電樁8.75萬個。
(四)推進化石能源穩定供應
圍繞省內化石能源供應能力建設,夯實能源供應基礎,重點實施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勘探開發、推進能源產業升級改造、淘汰落后產能。
油氣勘探開發工程。加大重點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力度,提高油氣資源安全保障水平,滿足社會生產生活需求。加大資金投入,重點勘探開發吉林油氣田大情字井、大安、扶新、長嶺等油田和吉林油氣田龍深、小城子、德惠、孤店等氣田。加快油頁巖綜合開發利用,推進汪清、樺甸等地油頁巖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打造扶余長嶺、農安-前郭頁巖油綜合開發示范區。“十三五”期間,預計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950億立方米,原油新增探明儲量1.1億噸。
煉化產業升級工程。圍繞千萬噸煉油能力,進一步推進煉油企業產品質量升級,實現油品清潔生產,汽柴油達到國V標準,保障市場供應。實施吉林石化煉油結構優化調整,提升俄油加工比例,在確保質量效益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利安石化、新大石化擴能改造和油品質量升級項目,到2020年原油加工能力達到1700萬噸/年。
煤田勘探工程。穩步推進煤田地質勘探,增加煤炭資源儲備,重點在舒蘭亮甲山、琿春駱駝河子、延吉盆地等重要成煤帶進行立項勘查勘探,完成190平方千米的煤田勘查工作,力爭獲取地質資源儲量4.4億噸。
煤炭礦井建設。新建延邊州琿春市中信昊園琿春礦業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礦井,實行減量置換,不增加產能。煤炭產業升級工程。重點推動國有煤炭企業改革重組,有效剝離不良資產和不良債務,并配置清潔能源、新能源、等優質資源,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推動轉型升級。加強現有煤礦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積極推進煤炭潔凈化利用,加強煤炭洗選加工、瓦斯發電、煤矸石綜合利用與礦井水再利用,提高潔凈煤產量,原煤入選率達到80%。鼓勵保留的民營煤礦整合相鄰退出煤礦的剩余資源,對資源儲量大、煤質好、具備改造升級條件通過技術改造擴大先進生產能力。改造提高先進產能100萬噸。全省規劃省級安全生產項目66個,總投資11.4億元。
淘汰落后產能。采取分類處置、依法關閉,分步實施、限期淘汰,引導有序退出的辦法,從2016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退出煤礦105處、去產能2299萬噸,產能退出率46.9%。其中,吉煤集團退出煤礦20處、去產能1503萬噸;民營煤礦擬退出煤礦85處、去產能796萬噸。到2020年,通過改擴建,剩余煤炭礦井52處,產能維持年產2700萬噸水平,是現有產能的55%。
(五)推進民生工程清潔利用
堅持走節約化、智能綠色、低碳發展道路。通過實施綠色用能示范工程、光伏扶貧工程、太陽能熱利用工程、生物質替代工程、地熱能利用工程、天然氣替代工程、電能替代工程、清潔供暖工程,保障民生,推動全社會綠色生產、低碳生活。
綠色用能示范工程。繼續推進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充分利用豐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以優化能源結構、建立現代能源利用體系為目標,加快新能源技術在供電、供熱、供暖和建筑節能中的應用。到2020年,新增松原、遼源、通榆3個新能源示范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達到7個,榆樹、舒蘭2個低碳能源示范縣,低碳能源示范縣達到4個。
光伏扶貧工程。重點在8個國家級貧困縣對貧困村建檔立卡,以整村推進的方式,保障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包括殘疾人)每戶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其他光照條件好的貧困地區可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因地制宜推進實施。采取村級光伏電站(含戶用)方式,每位扶貧對象的對應項目規模為5千瓦左右;采取集中式光伏電站方式,每位扶貧對象的對應項目規模為25千瓦左右。
清潔供暖工程。本著先易后難、逐步推開的原則,在學校、公共建筑、小鍋爐替代等方面采用電能清潔供暖,在風電富余地區合理推廣采用蓄熱式電鍋爐的電采暖方式,提高對棄風電力的消納能力;通過對電熱膜、地源熱泵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電采暖在全省城鎮化進程中的應用。
光伏領跑技術基地。重點在資源條件較好,建設條件明確,具備大規模接入和本地消納能力的地區,結合電力外送通道規劃,有序建設光伏先進技術示范基地。在中東部地區,結合土地綜合利用、采煤沉陷區治理等,重點打造以本地消納為主的百萬千瓦級“光伏領跑者”基地,通過市場機制擴大先進技術指標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先進設備在新增規模中的比例,促進成本下降和產業升級。
太陽能熱利用工程。積極推行城鎮太陽能熱利用與建筑相結合,重點在醫院、學校、旅館等熱水需求量大的公共建筑建設太陽能熱水系統。在農村推廣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房、太陽灶等。到2020年,全省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累計建設太陽能暖房42100戶,太陽灶1730臺。
生物質能利用工程。以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煤炭、以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替代燃煤供熱“兩個替代”為方向,加快生物質成型燃料發展,到2020年,生物質成型燃料開發500萬噸,供熱面積達到1億平方米,解決30萬農戶清潔能源使用問題。建設10個5萬噸秸稈成型燃料示范項目,推廣成型燃料爐具5萬套。積極推進生物質液體燃料項目建設,響應國家生產消化東北地區陳化糧的政策,對現有糧食食用乙醇生產企業剩余產能進行技術改造,燃料乙醇產能279萬噸,其中:糧食乙醇230萬噸,纖維素乙醇49萬噸。
地熱能利用工程。重點開發伊舒斷陷盆地、東南部區和松遼盆地等三個重點區域。規劃在公主嶺、永吉、伊通、撫松及敦化等縣(市)進行地熱勘查,力爭提交一批可供開發的地熱資源。在伊舒斷陷盆地開展長春市國信南山溫泉城等以建筑供暖、地熱溫室種植和規模化溫泉入戶住宅小區為主的4個重點項目。在東南部區開展長白山地熱溫泉等以旅游及建筑供暖為主的3個重點項目。在松遼盆地開展長嶺凹陷地熱田等以農業規模化種植、城鎮住宅供熱為主的項目。
天然氣替代工程。大力發展汽車等交通工具使用天然氣,有序推進燃煤小鍋爐煤改氣,在城市新建區、集中供熱能力不足地區優先推廣使用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到2020年,全省向公交車、出租車等交通工具供應天然氣10.9億立方米,煤改氣鍋爐用氣8.4億立方米,分布式能源用氣6億立方米。
電能替代工程。加快推進煤改電、油改電等清潔能源替代項目建設,積極推廣采用蓄熱式電鍋爐的電采暖方式。
(六)推進能源裝備產業升級
立足優勢領域,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集聚,培育一批優勢骨干企業,不斷提升傳統能源裝備產業的競爭力。電力裝備。以500千伏和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為依托,重點開發長春發電設備總廠中速磨煤機,門式、懸臂式、橋式斗輪堆取料機項目,吉林永大集團智能永磁開關數字化生產車間項目,長春金冠電氣公司固體絕緣開關柜、軌道電器開關柜項目,長春三鼎變壓器公司電爐、電力變壓器開發生產項目,白城鎮賚變壓器公司續建組合式風力發電升壓變電裝置規模化生產項目,四平線路器材廠高鐵線路金屬網金具研發項目。
煤炭裝備。以遼源、蛟河、長春東北輸送等煤機制造企業為核心,組建集研發和制造于一體的吉煤集團機械制造公司,提升大功率采煤機、大功率掘進機、重型刮板輸送機、重型帶式輸送機、薄煤層采煤機、矮窄機身中型掘進機等現有優勢產品的技術水平,實現提供井下采掘成套裝備和洗選成套裝備目標。
石油石化裝備。以通化市、松原市為核心,打造國內先進的石油石化裝備研發生產集聚區,主要發展特型石油鉆采設備、車載鉆修井機和沖砂液、洗井液處理車等油田環保設備;重點研發油氣井智能測控系統、大型鉆修兩用機、油頁巖地面干餾提高收油率裝備、地下原位裂解提取頁巖油裝備。
風力發電裝備。以吉林明陽、華銳風電、三一電氣等風電整機龍頭企業為依托,采取有力措施,增強風電設備主機和關鍵配套件的創新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提高1.5-3兆瓦主機產量。支持中材科技、大安晨飛、國電吉林通力等風機葉片、零部件制造企業力爭穩產上產。
生物質能源裝備。支持吉林宏日新能源公司開發生產生物質成型燃料與供熱鍋爐,并以BOT模式開展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
太陽能利用裝備。以四平市慶達新能源、白山市陽光硅業等企業為依托,在多晶硅、單晶硅電池片生產設備、薄膜電池生產線、電池組件層壓機、多晶硅鑄錠爐、薄膜電池生產裝備以及相應檢測設備等方面,形成研發制造和產業化生產能力。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以遼源中聚新能源公司、遼源鴻圖鋰電池隔膜有限公司為依托,擴大動力電池、電池隔膜生產能力,形成規模化生產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加強能源發展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密切關注國家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動向,加強能源發展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進一步減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優化行政審批程序,簡化項目辦理手續,切實提高能源管理效能。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重點推進電網、油氣管網建設運營體制改革,明確電網和油氣管網功能定位,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導向、可靠靈活的電力和油氣輸送網絡。完善煤炭資源管理,規范開發秩序,規范煤礦準入、退出機制。按市場化原則有序推進能源關聯產業聯營或一體化運營改革,培育大型綜合能源企業集團。重點做好售電側改革工作,加快電力體制改革進程。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業務,多途徑培育售電側市場競爭主體,為用戶提供更多的用電選擇權,提升售電服務質量和用戶用能水平。逐步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促進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消納水平,提高供電安全可靠性。以售電側改革為突破口,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建成規范、高效、公平的吉林省電力市場。
(二)拓寬能源領域融資渠道
完善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能源領域,推進能源投資主體多元化,創造良好的能源產業發展環境。推出一批有利于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煤炭深加工、煤層氣利用、新能源、生物質固體和液體燃料等示范項目,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能源資源開發建設與經營管理。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和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加大對能源領域民間投資的融資支持,加強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服務。
(三)積極推進富余電力消納
一是繼續推進大用戶電力直接交易。加快電力市場交易試點工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用電規模較大、用電成本較高的電力用戶,逐步降低用電規模和增量電量的門檻,將增量電量全部納入電力市場交易。二是繼續實施工業用電獎勵政策。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三去一降一補”和穩增長政策措施,精準實施工業用電獎勵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鼓勵企業擴大生產,拉動用電需求快速增長。三是加快東北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開工建設。加快推進扎魯特—青州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提高風電風電消納規模。四是積極推進電能清潔供暖。研究制定《關于推進電能清潔供暖的指導意見》,加快電能清潔供暖發展,積極推進長春、吉林、白城等城市國家電能替代試點工作。
(四)加快能源科技創新發展
抓住能源綠色、低碳、智能發展的戰略方向,圍繞保障安全、優化結構和節能減排等長期目標,加強能源科技攻關。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推進煤炭及相關行業低碳化發展,推廣燃煤機組的超低排放技術,實現終端煤炭消費清潔化。大力發展儲能技術,充分發揮人才集聚的比較優勢,組織專家對儲能電池、抽水蓄能、儲熱等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在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發電、微網、電動汽車等領域開展儲能技術示范項目。積極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新業態,運用能源互聯網將能源生產端、能源傳輸端、能源消費端連接起來,對能源互聯網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動態調整吉林能源供需關系,提高能源經濟運行的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加快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建立能源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為一體的產學研聯盟,在熱電聯產、燃料電池、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等方面開展深入的技術研究,打造吉林能源科技創新品牌。
(五)加強能源行業監督管理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能源監管。建立健全能源監管組織體系和法規體系,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加強能源價格監管和服務質量監管,加強能源安全生產監管,嚴格對石油、天然氣開采和運輸環節的安全監管,降低重大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損害事故風險。建立電力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落實發電、供電和用戶的安全責任,促進廠網協調,確保電力系統正常運行和電網安全穩定。完善能源市場信息披露制度,健全能源市場信用制度,加強能源市場運行情況的監測和分析,健全能源市場監測預警和應急機制,促進能源市場公平交易、有序競爭、安全高效運行,確保市場調節作用有效發揮和能源工業健康發展。
(六)完善能源規劃實施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規劃中提出的導向性、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任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實現。各級政府部門要正確履行職責,合理配置公共資源,調控引導社會資源,推動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要將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領域的任務納入各地區、各部門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明確責任主體,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整體合力。加強能源規劃與全省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各地政府、能源企業要組織編制專項規劃,細化落實本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做好與本規劃的銜接,形成落實本規劃的重要支撐和抓手,促進規劃順利實施。
5月22日,吉林省發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對于未來五年吉林省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大項目和保障措施等做了詳細規定。
在光伏發電方面,將以西部白城、松原、四平雙遼地區為重點,采用風光儲、光伏農牧業等開發方式,建設地面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在長春、延邊、白山等大中型城市重點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40萬千瓦。
在光伏扶貧工程方面,重點在8個國家級貧困縣對貧困村建檔立卡,以整村推進的方式,保障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包括殘疾人)每戶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其他光照條件好的貧困地區可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因地制宜推進實施。采取村級光伏電站(含戶用)方式,每位扶貧對象的對應項目規模為5千瓦左右;采取集中式光伏電站方式,每位扶貧對象的對應項目規模為25千瓦左右。
在光伏領跑技術基地方面,重點在資源條件較好,建設條件明確,具備大規模接入和本地消納能力的地區,結合電力外送通道規劃,有序建設光伏先進技術示范基地。在中東部地區,結合土地綜合利用、采煤沉陷區治理等,重點打造以本地消納為主的百萬千瓦級“光伏領跑者”基地,通過市場機制擴大先進技術指標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先進設備在新增規模中的比例,促進成本下降和產業升級。
在發展太陽能產業方面,以四平市慶達新能源、白山市陽光硅業等企業為依托,在多晶硅、單晶硅電池片生產設備、薄膜電池生產線、電池組件層壓機、多晶硅鑄錠爐、薄膜電池生產裝備以及相應檢測設備等方面,形成研發制造和產業化生產能力。
《規劃》原文如下:
前言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全面推進能源發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機遇期,也是全面深化能源改革的攻堅期。對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保障吉林省“十三五”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規劃依據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主要闡述了我省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大項目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我省能源發展的行動指南。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十二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能源工業按照“轉方式、調結構、保供給、惠民生”的總體要求,注重優化能源產業布局,創新能源發展方式,扎實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確保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用能需求,為促進全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基本現狀
1.資源狀況
我省能源資源種類較為齊全,傳統化石能源儲量不足,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較大。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炭資源儲量27.5億噸,其中基礎儲量9.8億噸(儲量7.27億噸);原油累計探明儲量16.38億噸,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4910億立方米;油砂資源儲量4.8億噸;油頁巖已探明儲量1086億噸,占全國資源儲量80%以上,位列全國第一;風能資源潛在開發量約2億千瓦,可裝機容量約5400萬千瓦;農作物秸稈產出量約4500萬噸/年,可能源化利用的資源總量約1200萬噸/年,林業剩余物資源量約1000萬噸/年,可能源化利用量約400萬噸/年;太陽能資源總體屬二類地區;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574.4萬千瓦;深部地熱能量潛力相當于26億噸標準煤。
2.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間,我省能源產業加快發展,供應能力平穩增長,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節能減排成效明顯,裝備水平穩步提高,能源消費總量得到控制。
——能源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一大批電源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截至2015年末,全省電力裝機容量達到2611.4萬千瓦,年均增長5.1%,人均裝機達到0.95千瓦。電網建設全面加強,全省500千伏變電站增加到11座,220千伏變電站增加到80座,初步構成分層分區運行的電網體系。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能力有較大提高,“氣化吉林”全面實施,沈陽——長春天然氣管道已通氣運行,四平——白山天然氣管道及長春高壓外環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長春市2個5000立方米儲氣庫投入運行,全省油氣管道總里程達到4710公里。2015年,天然氣產量19.7億立方米,比2010年提高12.6%;原油產量481萬噸,增儲穩產成效明顯;原油加工能力達到1290萬噸,原油加工量901萬噸,比2010年提高10.8%。
——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清潔能源發展較快。豐滿水電站重建工程、敦化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開工建設,5個百萬千瓦風電基地項目穩步推進,風電清潔供暖示范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生物質固體燃料開發利用初具規模。到2015年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75萬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長32.9%,占總裝機容量比重提高到33.5%。通過實施“上大壓小”等措施,累計關停74.2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煤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全省保留各類煤礦15處,關閉礦井76處,現有礦井核定生產能力4897萬噸/年,大中型煤炭企業原煤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85%以上,煤礦技術改造不斷加強,安全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重大能源項目穩步推進。“十二五”期間,全省能源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600億元,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7.8%。一批電源電網項目、油氣管道工程和煤炭礦井升級改造項目相繼建成投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較快發展,能源科技裝備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我省與內蒙古煤炭、煤化電熱一體化合作項目獲得國家支持,與俄羅斯煤炭開發合作項目有序推進。
——能源民生條件繼續改善。全省縣級以上城市燃氣管道覆蓋率達到70%,城鎮用氣人口增加到1000萬,氣化率達到60%。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太陽能暖房3.2萬戶。全面完成了煤礦棚戶區改造任務,建設住宅面積405萬平方米,安置居民6.8萬戶。綠色能源示范縣和新能源城市建設深入推進,農安、公主嶺綠色能源示范縣獲得國家授牌。白城、洮南、敦化列入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長春經濟開發區列為國家新能源產業示范園區。
——能源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0.6噸標煤/萬元,比2010年下降47.8%;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1.4噸/萬元,比2010年下降23.15%;燃煤火電平均供電煤耗304.18克/千瓦時,比2010年下降了30.44克/千瓦時;綜合線路損耗率降到5.13%,比2010年下降了1.29個百分點。煤炭礦井排水達標率100%。
——能源重點工作取得新突破。富余電力消納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實施工業用電獎勵政策,擴大電力交易試點范圍,大力推進風電清潔供暖、背壓機組供熱改造等示范試點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外送電量配額。油氣管道保護和占壓隱患整治扎實推進。組織開展油氣管道隱患排查和管道占壓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健全輸油氣管道保護長效機制,保證了全省輸油氣管道的安全運行。天然氣保供工作得到加強。密切跟蹤天然氣供需形勢,強化調度協調,努力協調爭取氣源指標,推進各級主體責任的落實,保障了居民生活、重點企業的用氣需求。
3.存在問題
當前,我省能源發展面臨諸多問題,“缺煤、少氣、貧油、多電”的能源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善,能源發展多年沉積的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化石能源總量不足。我省傳統化石能源總量小,能源工業起步早,資源開采時間長,經濟開采儲量少,擴產空間有限。目前,全省煤炭年產量不足3000萬噸,自給率不足30%。原油產量逐年遞減,僅占原油加工量的50%左右。天然氣產量基本穩定,但產需缺口逐年加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能源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化石能源總量不足的矛盾將持續存在。
——電力嚴重過剩。盡管我省實施了一系列促進用電增長的政策措施,但用電負荷增長仍然乏力,全省富余電量高達400億千瓦時。且我省地處高緯度地區,供熱期長達半年,冬季供熱的剛性需求導致熱電聯產機組比重過大,占火電裝機73.7%,電網調峰困難。同時,我省是東北電網“北電南送”的重要通道,承擔著黑龍江、蒙東電力外送華北、華南等地的任務,由于電力需求增長緩慢,富余電力多,急需加快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
——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我省能源消費主要以煤炭為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始終在70%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天然氣消費比重不足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6.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
——新能源產業發展緩慢。我省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油頁巖資源豐富,由于受技術、環境、電力消納困難等諸多因素影響,優勢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特別是風電發展面臨較大困境,受冬季供熱和調峰影響,棄風現象比較突出,生物質發電機組被迫參與電網調峰,影響生物質發電企業效益和運行安全,大量農林業生物質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光伏產業發展才剛剛起步,油頁巖還不具備規模化開發利用條件。
(二)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省加快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努力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關鍵時期,能源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機遇和新挑戰。
從國際形勢看,能源結構低碳化、生產利用智能化、供需格局多極化已成為全球能源發展主題。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信息技術與能源技術深度融合,非化石能源成為能源供應重要的增長極。世界能源市場總體寬松,油氣探明可采儲量穩步增長,非常規油氣、核電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逐步加大,北美頁巖油氣產能快速增加,形成中東、美洲、中亞—俄羅斯、非洲多極供應格局。發達國家能源需求呈飽和態勢,發展中國家將成為推動能源消費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隨著綠色低碳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能源有望成為引領產業變革和經濟轉型升級的率先突破領域。受重要能源生產地和輸送通道面臨地緣政治博弈等因素影響,全球能源價格和能源安全不確定性增加。
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能源消費增長減速換擋,能源結構優化步伐加快,發展動力開始轉換。能源消費增長趨穩,油氣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雙重替代步伐將進一步加快,煤炭消費進入峰值期,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將加快增長。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新業態、新產業加快發展,生產利用方式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傳統能源產能過剩,能源系統整體效率低,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低碳清潔能源供應能力不足,油氣資源人均擁有量低,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諸多瓶頸,化石能源開發利用面臨的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加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突出,保障供應的壓力依然存在。
從我省形勢看,我省具有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優勢,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優勢,沿邊近海優勢,生態資源優勢,科教、人才、人文優勢,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步伐的加快,為能源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新常態下,我省經濟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能源消費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與中亞、俄羅斯、蒙古和朝鮮等周邊國家能源合作領域將不斷擴展。能源發展機遇大于挑戰。
(三)需求預測
綜合考慮經濟發展和能源結構調整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同時加強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能源需求增速放緩。“十三五”期間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按6.5%的增速的發展目標,預測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為925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2.6%。按能源品種分:預測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9275萬噸,實現煤炭消費比重逐步下降;石油消費量1200萬噸,消費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天然氣消費量60億立方米,消費量和消費比重大幅提高。全社會用電量720億千瓦時,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穩步上升。
二、指導方針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總體要求,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發展方針,以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為核心,以調結構、補短板、提質量、增效益為主線,以能源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著力發展清潔能源,著力提高能源效率,著力推進能源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改善城鄉居民用能條件,形成多能互補,內外互濟的發展格局,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吉林振興發展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清潔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集約高效開發能源,大力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滿足未來社會發展需求。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減少污染物排放,走綠色能源發展之路。
2.堅持協調發展。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統籌能源綜合利用,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形成科學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3.堅持創新發展。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能源政策法規,加強能源科技攻關,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4.堅持開放發展。立足省內資源環境條件,充分發揮技術、裝備和人才優勢,加強能源資源勘探,完善能源替代和應急儲備體系。推動能源對外合作開發,拓展能源合作范圍、渠道和方式,加快電力、煤炭、油氣戰略通道建設,提高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5.堅持惠民發展。以科學供給滿足合理需求為目標,統籌城鄉和區域能源發展。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拓寬能源扶貧領域,不斷提高居民能源福利,全面促進能源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按照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總體要求,綜合考慮經濟發展和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十三五”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能源供應能力。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480萬噸標煤,年均增長3.4%。其中:煤炭2100萬噸,石油394萬噸,天然氣25億立方米,頁巖油20萬噸,燃料乙醇產能279萬噸,非化石能源1236萬噸標煤。電力裝機容量3648.8萬千瓦。其中:常規水電裝機475.2萬千瓦,抽水蓄能裝機170萬千瓦,燃煤裝機1992.5萬千瓦,燃氣裝機90萬千瓦,風電裝機55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24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131萬千瓦。
——能源消費結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9.5%,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63%,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8.6%。
——能源利用效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火電供電煤耗306克標煤/千瓦時,電網綜合線損率5%。
——生態環境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
三、發展布局與主要任務
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發揮“五個優勢”、推進“五項措施”、加快“五大發展”的吉林振興戰略,以提高能源可持續、自適應能力為目標,以構建高效清潔的能源利用體系為核心,以優化能源發展布局、加快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加強多元化供給能力建設、推動集約高效轉化為著力點,以增強科技自主創新及應用能力為抓手,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為突破口,切實保障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費強度,以發展清潔低碳能源為主攻方向,推進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與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實現“兩提高、一穩定、一降低”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雙優化”。
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著力推動綠色電力、綠色熱力、綠色燃料生產和利用。提高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發電裝機規模,擴大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公共建筑、工業園區和城市集中供熱等領域的應用,重點推進生物質固體燃料、液體燃料的生產和應用,部分替代燃煤、燃油等常規能源。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9.5%。
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繼續推進“氣化吉林”工程,加快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設施建設,加大對天然氣下游市場的培育力度,有序拓展城鄉居民用氣、天然氣燃料替代以及交通、電力等領域應用規模。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8.6%。
穩定石油消費比重。提高石油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控制高碳能源消費。到2020年,石油消費比重穩定在18.6%左右。
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加快清潔能源供應,優化煤電發展,控制重點地區、領域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減量替代,壓減煤炭消費。以長春和吉林為重點,推進用煤領域“煤改氣、”“煤改電”、“煤改生”替代工程,加強余熱余壓利用,加快淘汰分散燃煤鍋爐等。實施散煤綜合治理,減少城鄉煤炭分散使用。到2020年,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63%。
(二)夯實能源供應基礎
強化去產能、調結構、補短板,堅持多元互補、內外互濟的原則,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重點構建“電力、油氣、煤炭三大供應體系”。電力供應體系。優化電源結構,合理控制電源項目建設節奏。
堅持適度超前發展與調整優化相結合,嚴格控制新增煤電規模,適當規劃建設背壓機組煤電項目,按就地消納與輸出相結合,集中與分散并舉的原則,適度發展風電,大力推廣太陽能分布式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到2020年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648.8萬千瓦。
油氣供應體系。堅持內穩外引,以松遼盆地南部、伊通盆地為重點加大省內原油、天然氣深化精細勘探開發;提高油氣資源探明率和采收率,努力實現增儲穩產;推進長輸油氣管網、儲備庫和LNG接入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西氣、俄氣,構建多元、清潔、高效的油氣供應體系。到2020年石油消費量1200萬噸,天然氣消費量60億立方米。
煤炭供應體系。化解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集約高效開發省內資源,提高清潔煤利用水平。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控制在9275萬噸,其中省內供應2100萬噸,省外調入7175萬噸。
(三)優化能源發展布局
綜合考慮全省能源資源賦存、水資源分布、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結合我省“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西部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戰略。按照“優化中東部、打造西部”原則實施差別化開發,優化全省能源建設布局,突出重點,形成東中西部區域優勢互補、協調互動的能源供應格局,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適度有序開發風電。繼續推進西部已規劃風電場的續建項目,擴大風電清潔供暖規模,實施風電制氫等風電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優先發展光伏發電。積極推進光伏扶貧項目建設,鼓勵采用風光儲、光伏農牧業等開發方式,建設地面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探索“光伏+”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推動光伏產業創新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有序發展垃圾發電。推進生物質固體、液體燃料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大型水電工程和調峰電站項目建設。加快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建設。重點開發伊舒斷陷盆地、東南部區和松遼盆地區等三個重點區域。
油氣。以吉林油田為主體,加大勘探力度,延緩老油氣田遞減,實施原油增儲穩產工程;穩步推進油頁巖綜合開發利用,加快油頁巖原位轉化先導試驗示范區建設。重點圍繞吉林千萬噸煉油結構調整,進一步推進煉油企業質量升級,按期完成質量升級改造任務,實現油品清潔生產。
煤電。優化發展煤電,科學發展熱電聯產,以用電、用熱需求引導煤電建設,嚴格控制新建、擴建大型常規煤電,以“上大壓小”方式科學發展大型熱電聯產機組,以供熱需求為基礎合理推進背壓機組建設。積極推進靈活性改造熱電聯產機組和純凝機組。到2020年靈活性改造熱電聯產機組1000萬千瓦,純凝機組330萬千瓦。
煤炭。推進國有煤炭企業改革重組,穩步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生產煤礦安全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四)提高能源科技水平
準確把握科技發展大趨勢,以發展需求為導向,集中力量開展重大能源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提高能源裝備制造水平,培養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新引擎。
推進能源技術革命創新。加快燃煤與生物質耦合發電關鍵技術、高效太陽能發電、大容量風電技術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雙向互動智能計量技術應用,到2020年,實現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全覆蓋。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非常規油氣開發技術、生物質能地熱能利用技術、先進儲能技術、現代電網關鍵技術創新。推進電力源網荷儲協調優化與控制技術、油井動態液面及間歇采油智能化技術和分布式發電裝備與技術的研究攻關,支持油頁巖地面干餾提高收油率裝備技術,灰渣綜合利用技術,礦層薄埋藏深、含油率低地下原位裂解試驗示范裝備技術,推動技術成果轉化,以技術進步帶動產業升級。
壯大能源裝備產業。培育電力、石油化工機械、儲能動力電池等能源裝備龍頭企業,增強設備關鍵部件的創新研發能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鼓勵煤炭企業開展煤機再制造,研究先進制造技術和工藝,拓寬制造業務領域。重點增強風電設備主機和關鍵配套件的創新研發能力,鼓勵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方式,提高晶硅材料生產技術水平。發揮龍頭企業優勢,逐步形成特色突出的能源裝備制造集中地和產業集聚區。
(五)構建智慧能源系統
加快智慧能源互聯網建設。加強“互聯網+”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能源管理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建立能源監測預警與規劃管理信息平臺,加強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對接和生產消費智能化。加速推進電力光纖入戶,完善能源互聯網信息通信系統,統籌部署電網和通信網深度融合的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同纜傳輸、共建共享。開展綠色電力交易服務試點,建設以智能電網為配送平臺,以電子商務為交易平臺,融合儲能設施、物聯網、智能用電設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聯網金融等衍生服務于一體的綠色能源網絡。
開展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形成多能互補能源體系。實施微能源網示范推廣工程,建設光伏、風電、燃氣輪機等多類型的微能源網。加快推進能源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提高可持續自適應能力。適應分布式能源發展、用戶多元化需求,優化電力需求側管理,加快智能電網建設,提高電網與發電側、需求側交互響應能力。構建集成互補、梯級利用的終端供能系統,對新城鎮、新建工業園區、物流中心等重點實施供能設施一體化行動計劃,統籌建設電力、燃氣、熱力、供冷等基礎設施。開展多能互補示范項目。
(六)提升能源民生水平
充分發揮能源設施保障民生的功能和作用,堅持集中與分散結合,因地制宜建設城鄉能源設施,加快推進城鄉用能方式轉變,提高城鄉用能水平和效率。
繼續實施“氣化吉林”惠民工程。加快推進天然氣管網建設,實現全省縣及縣以上城市天然氣管道覆蓋率達到100%,地級市城際管網、重點縣級城市管網與天然氣主干網基本貫通。提高城市居民氣化率,全省城市氣化人口達1700萬人,氣化率達到80%。
加快城鄉能源設施建設。優化配電網結構,提高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到2020年,全省城鄉配電網建設進一步加強,實現中心城市可靠供電,滿足城鎮快速增長的用電需求。大力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結合農村資源條件和用能習慣,多種途徑推進農林廢棄物、養殖場廢棄物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促進農村用能高效化、清潔化。因地制宜發展沼氣工程,鼓勵分布式光伏發電。實施“新城鎮、新能源、新生活”行動計劃,力爭到2020年新能源示范城市達到7個、綠色能源示范縣4個。
四、重點項目開發與建設
(一)推進電源結構優化升級
圍繞建設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按集中與分散并舉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抽水蓄能電站,同時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煤電結構。
風力發電。在長春、吉林、延邊中東部地區統籌考慮風能資源、接入條件、用電負荷等情況,加大分散式風電接入規模。穩步推進西部地區已規劃風電場的續建項目,依托洮南、長嶺500千伏變電站的相繼投入運行,擴大洮南、長嶺風電接入規模。擴大風電清潔供暖規模,實施風電制氫示范等風電綜合利用工程。“十三五”期間新增裝機規模105萬千瓦。
生物質發電。根據生物質資源賦存量和能源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有序發展垃圾發電。以吉林、松原、白城四平、通化等地區為重點建設一批農業生物質發電項目;以長春、白山、公主嶺等城市為重點建設垃圾發電項目。
光伏發電。以西部白城、松原、四平雙遼地區為重點,采用風光儲、光伏農牧業等開發方式,建設地面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在長春、延邊、白山等大中型城市重點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40萬千瓦。
水力發電。繼續推進豐滿大壩重建工程、敦化抽水蓄能電站、望江樓、文岳水電站建設,力爭“十三五”末開工建設蛟河、紅石抽水蓄能電站。新增裝機容量268萬千瓦,其中抽水蓄能140萬千瓦,常規水電128萬千瓦。
燃氣發電。根據中俄天然氣協議,自2018年起,俄羅斯每年將通過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經俄遠東地區輸送380億立方米至東北地區,充分利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線路經我省松原市的有利契機,推進燃氣機組前期工作,2018年,在松原地區建成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熱電聯產項目,一期規模2×45萬千瓦。
燃煤發電。“十三五”期間,嚴格控制大型煤電電源項目,新增長春東南熱電廠續建70萬千瓦項目;根據供熱需求,在長春、吉林、松原、延邊、遼源等地區規劃一批背壓機組熱電聯產項目。到2020年,新增裝機276萬千瓦,退役長山電廠20萬千瓦機組,凈新增裝機256萬千瓦。
(二)推進智慧能源項目建設
多能互補集成優化項目。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能力,鼓勵利用風、光、水、煤等資源組合優勢,開展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一體化運行示范。重點在白城、吉林、松原等具備開展多能互補條件的地區推進多能互補示范項目建設。
“互聯網+”智慧能源項目。加快推進能源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提高能源發展可持續能力,推進能源生產、輸送、使用和儲能等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項目建設。重點在長春、吉林、白城等地區開展示范項目建設。
(三)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圍繞強化能源儲輸網絡,統籌能源運輸方式,實施煤炭輸送通道工程、油氣管網完善工程、儲備調峰工程、強化省域骨干網架工程、配電網改造工程等能源儲運項目建設。油氣管網完善工程。改建慶鐵三、四線原油管道項目。構筑東北天然氣戰略通道,建設中俄東線天然氣干線管道及配套長春支線管道,吉林—延吉和梅河口—樺甸等省內天然氣支線管道。推進蒙吉天然氣管線建設。新增天然氣管線長度1752公里。
儲備調峰工程。加快推進長春氣頂、松原雙坨子兩座天然氣儲氣庫建設,啟動昌10和伏龍泉天然氣儲氣庫前期研究工作,提供供氣保障能力。建設和整合與城市燃氣規模相應的LNG、LNG合建站,為管道敷設不到的城鎮和車輛提供燃氣和燃料。
強化省域骨干網架工程。積極推進延吉、平安~包家~東豐、長嶺(龍鳳)、向陽、甜水、扎魯特~吉林、興安~扎魯特、昌盛、吉林南、雙陽、中部電網完善等500千伏輸變電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500千伏電網結構。建設豐滿水電站、敦化抽水蓄能500千伏送出工程,進一步增強電網承載能力,滿足電力外送需要。新建500千伏變電站6座,擴建500千伏變電站2座,新增500千伏變電容量965萬千伏安,新增500千伏線路2201公里。
完善市域骨干網架工程。新建220千伏變電站18座,擴建220千伏變電站11座,新增220千伏變電容量542.7萬千伏安,新增220千伏線路2539.7公里。
配電網改造工程。加快建成城鄉統籌、安全可靠、經濟高效、技術先進、環境友好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電網。重點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工程、平原地區機井通電工程、貧困村通動力電工程、邊境村電網改造工程、貧困地區電網改造工程、小康電示范縣等六大工程。新增66千伏變電容量964.9萬千伏安;新建66千伏線路3161.6公里。新增10千伏變電容量295.6萬千伏安;新建10千伏線路15005.8公里;新建0.4千伏線路634.9公里。同時建設地方水電工程。
電動汽車充換電接入設施工程。加快電動汽車充換電站的建設,形成科學合理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布局,積極推廣應用電動汽車,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到2020年,全省新增充換電站119座,電動汽車充電樁8.75萬個。
(四)推進化石能源穩定供應
圍繞省內化石能源供應能力建設,夯實能源供應基礎,重點實施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勘探開發、推進能源產業升級改造、淘汰落后產能。
油氣勘探開發工程。加大重點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力度,提高油氣資源安全保障水平,滿足社會生產生活需求。加大資金投入,重點勘探開發吉林油氣田大情字井、大安、扶新、長嶺等油田和吉林油氣田龍深、小城子、德惠、孤店等氣田。加快油頁巖綜合開發利用,推進汪清、樺甸等地油頁巖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打造扶余長嶺、農安-前郭頁巖油綜合開發示范區。“十三五”期間,預計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950億立方米,原油新增探明儲量1.1億噸。
煉化產業升級工程。圍繞千萬噸煉油能力,進一步推進煉油企業產品質量升級,實現油品清潔生產,汽柴油達到國V標準,保障市場供應。實施吉林石化煉油結構優化調整,提升俄油加工比例,在確保質量效益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利安石化、新大石化擴能改造和油品質量升級項目,到2020年原油加工能力達到1700萬噸/年。
煤田勘探工程。穩步推進煤田地質勘探,增加煤炭資源儲備,重點在舒蘭亮甲山、琿春駱駝河子、延吉盆地等重要成煤帶進行立項勘查勘探,完成190平方千米的煤田勘查工作,力爭獲取地質資源儲量4.4億噸。
煤炭礦井建設。新建延邊州琿春市中信昊園琿春礦業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礦井,實行減量置換,不增加產能。煤炭產業升級工程。重點推動國有煤炭企業改革重組,有效剝離不良資產和不良債務,并配置清潔能源、新能源、等優質資源,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推動轉型升級。加強現有煤礦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積極推進煤炭潔凈化利用,加強煤炭洗選加工、瓦斯發電、煤矸石綜合利用與礦井水再利用,提高潔凈煤產量,原煤入選率達到80%。鼓勵保留的民營煤礦整合相鄰退出煤礦的剩余資源,對資源儲量大、煤質好、具備改造升級條件通過技術改造擴大先進生產能力。改造提高先進產能100萬噸。全省規劃省級安全生產項目66個,總投資11.4億元。
淘汰落后產能。采取分類處置、依法關閉,分步實施、限期淘汰,引導有序退出的辦法,從2016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退出煤礦105處、去產能2299萬噸,產能退出率46.9%。其中,吉煤集團退出煤礦20處、去產能1503萬噸;民營煤礦擬退出煤礦85處、去產能796萬噸。到2020年,通過改擴建,剩余煤炭礦井52處,產能維持年產2700萬噸水平,是現有產能的55%。
(五)推進民生工程清潔利用
堅持走節約化、智能綠色、低碳發展道路。通過實施綠色用能示范工程、光伏扶貧工程、太陽能熱利用工程、生物質替代工程、地熱能利用工程、天然氣替代工程、電能替代工程、清潔供暖工程,保障民生,推動全社會綠色生產、低碳生活。
綠色用能示范工程。繼續推進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充分利用豐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以優化能源結構、建立現代能源利用體系為目標,加快新能源技術在供電、供熱、供暖和建筑節能中的應用。到2020年,新增松原、遼源、通榆3個新能源示范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達到7個,榆樹、舒蘭2個低碳能源示范縣,低碳能源示范縣達到4個。
光伏扶貧工程。重點在8個國家級貧困縣對貧困村建檔立卡,以整村推進的方式,保障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包括殘疾人)每戶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其他光照條件好的貧困地區可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因地制宜推進實施。采取村級光伏電站(含戶用)方式,每位扶貧對象的對應項目規模為5千瓦左右;采取集中式光伏電站方式,每位扶貧對象的對應項目規模為25千瓦左右。
清潔供暖工程。本著先易后難、逐步推開的原則,在學校、公共建筑、小鍋爐替代等方面采用電能清潔供暖,在風電富余地區合理推廣采用蓄熱式電鍋爐的電采暖方式,提高對棄風電力的消納能力;通過對電熱膜、地源熱泵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電采暖在全省城鎮化進程中的應用。
光伏領跑技術基地。重點在資源條件較好,建設條件明確,具備大規模接入和本地消納能力的地區,結合電力外送通道規劃,有序建設光伏先進技術示范基地。在中東部地區,結合土地綜合利用、采煤沉陷區治理等,重點打造以本地消納為主的百萬千瓦級“光伏領跑者”基地,通過市場機制擴大先進技術指標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先進設備在新增規模中的比例,促進成本下降和產業升級。
太陽能熱利用工程。積極推行城鎮太陽能熱利用與建筑相結合,重點在醫院、學校、旅館等熱水需求量大的公共建筑建設太陽能熱水系統。在農村推廣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房、太陽灶等。到2020年,全省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累計建設太陽能暖房42100戶,太陽灶1730臺。
生物質能利用工程。以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煤炭、以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替代燃煤供熱“兩個替代”為方向,加快生物質成型燃料發展,到2020年,生物質成型燃料開發500萬噸,供熱面積達到1億平方米,解決30萬農戶清潔能源使用問題。建設10個5萬噸秸稈成型燃料示范項目,推廣成型燃料爐具5萬套。積極推進生物質液體燃料項目建設,響應國家生產消化東北地區陳化糧的政策,對現有糧食食用乙醇生產企業剩余產能進行技術改造,燃料乙醇產能279萬噸,其中:糧食乙醇230萬噸,纖維素乙醇49萬噸。
地熱能利用工程。重點開發伊舒斷陷盆地、東南部區和松遼盆地等三個重點區域。規劃在公主嶺、永吉、伊通、撫松及敦化等縣(市)進行地熱勘查,力爭提交一批可供開發的地熱資源。在伊舒斷陷盆地開展長春市國信南山溫泉城等以建筑供暖、地熱溫室種植和規模化溫泉入戶住宅小區為主的4個重點項目。在東南部區開展長白山地熱溫泉等以旅游及建筑供暖為主的3個重點項目。在松遼盆地開展長嶺凹陷地熱田等以農業規模化種植、城鎮住宅供熱為主的項目。
天然氣替代工程。大力發展汽車等交通工具使用天然氣,有序推進燃煤小鍋爐煤改氣,在城市新建區、集中供熱能力不足地區優先推廣使用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到2020年,全省向公交車、出租車等交通工具供應天然氣10.9億立方米,煤改氣鍋爐用氣8.4億立方米,分布式能源用氣6億立方米。
電能替代工程。加快推進煤改電、油改電等清潔能源替代項目建設,積極推廣采用蓄熱式電鍋爐的電采暖方式。
(六)推進能源裝備產業升級
立足優勢領域,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集聚,培育一批優勢骨干企業,不斷提升傳統能源裝備產業的競爭力。電力裝備。以500千伏和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為依托,重點開發長春發電設備總廠中速磨煤機,門式、懸臂式、橋式斗輪堆取料機項目,吉林永大集團智能永磁開關數字化生產車間項目,長春金冠電氣公司固體絕緣開關柜、軌道電器開關柜項目,長春三鼎變壓器公司電爐、電力變壓器開發生產項目,白城鎮賚變壓器公司續建組合式風力發電升壓變電裝置規模化生產項目,四平線路器材廠高鐵線路金屬網金具研發項目。
煤炭裝備。以遼源、蛟河、長春東北輸送等煤機制造企業為核心,組建集研發和制造于一體的吉煤集團機械制造公司,提升大功率采煤機、大功率掘進機、重型刮板輸送機、重型帶式輸送機、薄煤層采煤機、矮窄機身中型掘進機等現有優勢產品的技術水平,實現提供井下采掘成套裝備和洗選成套裝備目標。
石油石化裝備。以通化市、松原市為核心,打造國內先進的石油石化裝備研發生產集聚區,主要發展特型石油鉆采設備、車載鉆修井機和沖砂液、洗井液處理車等油田環保設備;重點研發油氣井智能測控系統、大型鉆修兩用機、油頁巖地面干餾提高收油率裝備、地下原位裂解提取頁巖油裝備。
風力發電裝備。以吉林明陽、華銳風電、三一電氣等風電整機龍頭企業為依托,采取有力措施,增強風電設備主機和關鍵配套件的創新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提高1.5-3兆瓦主機產量。支持中材科技、大安晨飛、國電吉林通力等風機葉片、零部件制造企業力爭穩產上產。
生物質能源裝備。支持吉林宏日新能源公司開發生產生物質成型燃料與供熱鍋爐,并以BOT模式開展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
太陽能利用裝備。以四平市慶達新能源、白山市陽光硅業等企業為依托,在多晶硅、單晶硅電池片生產設備、薄膜電池生產線、電池組件層壓機、多晶硅鑄錠爐、薄膜電池生產裝備以及相應檢測設備等方面,形成研發制造和產業化生產能力。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以遼源中聚新能源公司、遼源鴻圖鋰電池隔膜有限公司為依托,擴大動力電池、電池隔膜生產能力,形成規模化生產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加強能源發展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密切關注國家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動向,加強能源發展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進一步減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優化行政審批程序,簡化項目辦理手續,切實提高能源管理效能。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重點推進電網、油氣管網建設運營體制改革,明確電網和油氣管網功能定位,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導向、可靠靈活的電力和油氣輸送網絡。完善煤炭資源管理,規范開發秩序,規范煤礦準入、退出機制。按市場化原則有序推進能源關聯產業聯營或一體化運營改革,培育大型綜合能源企業集團。重點做好售電側改革工作,加快電力體制改革進程。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業務,多途徑培育售電側市場競爭主體,為用戶提供更多的用電選擇權,提升售電服務質量和用戶用能水平。逐步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促進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消納水平,提高供電安全可靠性。以售電側改革為突破口,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建成規范、高效、公平的吉林省電力市場。
(二)拓寬能源領域融資渠道
完善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能源領域,推進能源投資主體多元化,創造良好的能源產業發展環境。推出一批有利于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煤炭深加工、煤層氣利用、新能源、生物質固體和液體燃料等示范項目,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能源資源開發建設與經營管理。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和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加大對能源領域民間投資的融資支持,加強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服務。
(三)積極推進富余電力消納
一是繼續推進大用戶電力直接交易。加快電力市場交易試點工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用電規模較大、用電成本較高的電力用戶,逐步降低用電規模和增量電量的門檻,將增量電量全部納入電力市場交易。二是繼續實施工業用電獎勵政策。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三去一降一補”和穩增長政策措施,精準實施工業用電獎勵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鼓勵企業擴大生產,拉動用電需求快速增長。三是加快東北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開工建設。加快推進扎魯特—青州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提高風電風電消納規模。四是積極推進電能清潔供暖。研究制定《關于推進電能清潔供暖的指導意見》,加快電能清潔供暖發展,積極推進長春、吉林、白城等城市國家電能替代試點工作。
(四)加快能源科技創新發展
抓住能源綠色、低碳、智能發展的戰略方向,圍繞保障安全、優化結構和節能減排等長期目標,加強能源科技攻關。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推進煤炭及相關行業低碳化發展,推廣燃煤機組的超低排放技術,實現終端煤炭消費清潔化。大力發展儲能技術,充分發揮人才集聚的比較優勢,組織專家對儲能電池、抽水蓄能、儲熱等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在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發電、微網、電動汽車等領域開展儲能技術示范項目。積極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新業態,運用能源互聯網將能源生產端、能源傳輸端、能源消費端連接起來,對能源互聯網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動態調整吉林能源供需關系,提高能源經濟運行的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加快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建立能源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為一體的產學研聯盟,在熱電聯產、燃料電池、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等方面開展深入的技術研究,打造吉林能源科技創新品牌。
(五)加強能源行業監督管理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能源監管。建立健全能源監管組織體系和法規體系,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加強能源價格監管和服務質量監管,加強能源安全生產監管,嚴格對石油、天然氣開采和運輸環節的安全監管,降低重大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損害事故風險。建立電力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落實發電、供電和用戶的安全責任,促進廠網協調,確保電力系統正常運行和電網安全穩定。完善能源市場信息披露制度,健全能源市場信用制度,加強能源市場運行情況的監測和分析,健全能源市場監測預警和應急機制,促進能源市場公平交易、有序競爭、安全高效運行,確保市場調節作用有效發揮和能源工業健康發展。
(六)完善能源規劃實施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規劃中提出的導向性、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任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實現。各級政府部門要正確履行職責,合理配置公共資源,調控引導社會資源,推動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要將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領域的任務納入各地區、各部門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明確責任主體,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整體合力。加強能源規劃與全省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各地政府、能源企業要組織編制專項規劃,細化落實本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做好與本規劃的銜接,形成落實本規劃的重要支撐和抓手,促進規劃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