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全文分析
SolarWorld這個在歐、美太陽能供應鏈或許被視為是悍將,成功的在歐、美對中國供應鏈祭起一波波貿易戰,讓廠家們恨得牙癢癢,近期SolarWorld因為財務問題在德國聲請破產,但對中國供應鏈業者來說,宿敵的破產卻可能令人愁上加愁?因為不但先前一連串的貿易戰難更動,更可能引爆更大規模的保護措施。
SolarWorld曾是全球第二大太陽能廠,股價走勢更曾被喻為是全球太陽能的指標走勢,不過,這些風光的歷史都在2011年市場反轉,由賣方主導市場轉為買方主導后變調。SolarWorld算是同期的末代武士,因為不少代表性廠商,包括德國QCELLS、Solon等都已被購并,而破產潮則如骨牌效應般一路到現今未停。SolarWorld則主張這些問題都是中國供應鏈不斷擴產、不合理殺價競爭所致。SolarWorld在困頓環境中苦撐,不愿有任何被購并的妥協。
SolarWorld是著名的悍將,其代表的協會2012年成功在美國對中國供應鏈祭出雙反,2013年在歐洲再祭雙反,2015年在美國對兩岸太陽能祭新雙反,同年在歐洲又針對協助中國供應鏈規避的臺灣、馬來西亞等供應鏈祭出反規避調查。2017年歐盟又開始啟動第二輪的反規避調查,尤其質疑部分廠家有詐欺行為,以偽造產地證明來規避課稅。
SolarWorld的德國廠在近期為無力償債問題,聲請破產。但是,先前灑下貿易戰的天羅地網,不會因為它的財務問題而有所停止,令廠家擔心的,反而容易掀起更強烈的反中情緒。
歐盟ProSun總裁MilanNitzschke指出,雙反貿易戰對中國廠商的影響有限,而產能過剩又再次破壞了歐洲制造商的前景。5年來,歐盟不斷抱怨中國太陽能廠在歐洲的大規模傾銷,但仍伴隨100多個相關歐洲廠陸續關閉和破產。
SolarWorld在此時宣布破產,就某種程度而言,無疑是驗證了他先前不斷控訴的,受國內傾銷所迫害,尤其破產之際,再重申一次。
走向破產早有征兆
SolarWorld的財務壓力導致破產早被認為遲早會發生,尤其正在與美國Hemlock訴訟的長期合約料源官司,Hemlock求償7.7億美元,2016年即被爆出SolarWorld一旦敗訴即可能面臨破產倒閉,因為市場根本不認為其有償還的能力,但SolarWorld將其劃分為即使敗訴也只在美國有法律效用、不影響德國總部,而今德國總部先聲請破產。
而SolarWorld對中國供應鏈所設下的貿易壁壘,其實早在2016年下半國內廠前往東南亞等第三地設廠的產能大開即失去保護作用,在歐、美市場的模塊報價快速下殺,生產成本不具競爭力的SolarWorld早已敗戰連連。
也因為SolarWorld仇恨中國供應鏈,所以,策略上失去了運作的彈性,尤其只有撻伐防守、競爭、沒有任何合作或更大的整合,若以其他歐美廠包括SunPower、Wacker等看準中國內需潛力,積極前往合作、設廠來看,SolarWorld為了祭出貿易戰其實也付出不小的代價。
市場認為SolarWorld破產,該關注的有下列幾點走勢:
首先,補缺口問題:SolarWorld擁有相當的品牌知名度,所以,其破產后將有利其他競爭對手搶單,尤其其他歐美廠或東南亞廠等。實際上SolarWorld的2016年銷售約13億瓦,規模有限,若就當下全球太陽能正處供過于求的局面,它就算出場,恐怕對市場供過于求的問題無任何明顯扭轉作用。
再者,接手人問題:SolarWorld的品牌知名度佳,再加上模塊端通路意識抬頭,其破產后的接手人或許有機會打造全新格局,不過,因為生產成本實在難敵國內,即使專注單晶PERC產品,也難改變;再加上官司纏身,也可能出現接手人難尋的問題。
接著,倒帳問題:SolarWorld德國廠突然聲請破產,使得其材料供貨商、相關人等憂心匆匆,因為應收帳款短期內難收回,得跟著走進破產程序。
另外,貿易戰問題:SolarWorld破產恐怕引爆反中情緒拉升,影響其他運作中的貿易戰走勢,包括市場最擔心的美國201條款,歐盟正在運作中的第二次反規避。
最后,訴訟問題:比照過往美國Solyndra、美國EnergyConversionDevices在破產之際,亦向美國法院要求向尚德、英利、天合索賠15億美元及9.5億美元賠償的情況來看,SolarWorld破產后恐怕也可能采此策略運作。這些求償案外傳最后支付部分金額,達到和解,形成另類使助競爭者順利退出市場的資遣費。
易引爆大規模爭議
SolarWorld在此時破產,最令人擔心的是影響正在醞釀中的美國201條款走勢。201條款由順風旗下美國公司Suniva破產后遞件要求運作,其判決及落實的嚴苛度比SolarWorld先前所祭出的貿易戰還高出許多,實際上,中國廠商認為此為美國對中國的第二次反規避運作,只是陪葬的是全球所有太陽能供應鏈,除非美國點名剔除者,但,如何達此門坎?無人知,因為判決相當具隨意性,美國總統川普(DonaldTrump)的態度亦被視為是關鍵因素。
近期廠商陸續發表聲明,譴責貿易保護的動作,包括晶科、天合、阿特斯、晶澳、保利協鑫、隆基等。同時公告反對聲明的還有十多家太陽能廠以及越南光伏(Vina)等東南亞第三地模塊廠。201條款易挑起全球貿易戰爭,但,貿易戰是你來我往,多數都不是單邊挨打的情況,報復及效法的問題更值得關注。除國際政經地位特殊的臺灣以外。
印度早在2011年即對中國、美國等祭出貿易戰,幾經波折最后作罷,但從當時的時空背景來看,印度市場規模小、亦無自身的供應鏈,即仿效其他國家運作貿易戰,至2017年發展快速的印度被視為可望成為全球第三大市場,再加上自有供應鏈漸漸崛起,與中國模塊殺價搶單打得如火如荼,宜觀察其后續再加入戰局的可能性。如果再加上中國在貿易戰上的報復行動,可能牽連其他產業,這波太陽能貿易戰的陪葬規模可能比想象中大許多。
另外,上述破產即求償的問題,恐易形成透過訴訟勒索慣性,因為有前例可尋,尤其近年來隨總需求降溫,并未讓擴產緩步的問題,顯示太陽能激烈淘汰賽恐快速再襲卷而來,破產問題恐如骨牌效應,對目標顯著的廠家來說,恐怕是另類威脅,不過,以2016年來看,國內廠商恐不再是唯一的目標,因為殺價搶單成性,韓廠在此氛圍下快速崛起。
實際上,政府因補欠款累積及棄光限電等問題,積極進行需求調節,對于供應鏈亦漸擺明態度要汰弱留強,支持已不如過往,尤其希望藉需求來調整供應鏈運作秩序,使得諸多廠是表面風光、內心驚慌,因為資金的籌措難度增加,獲利難度亦增加,一波波的擴產宣言,其實也被質疑是為安撫投資人的心,以免資金受到波及,所以,推論不少擴產計劃恐挾雜虛報、獲利不如過往被勒索恐怕也沒能力和解、訴訟耗時耗資源、貿易戰封殺后路使獲利雪上加霜。太陽能幾乎要走入兵荒馬亂期,不知有無人將其歸類成市電同價(GridParity)前的黑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