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縣倉子鄉南松村黨支部書記陳榮勝近日喜歡上了早起遛彎,而村東頭小梁子山則成了每天必去的地方。小梁子山是座荒山,曾經“栽樹不結果、種地不打糧”,“梁山”讓人“心涼”。如今,“梁山”上架起片片光伏發電板,一下子成為百姓脫貧致富的熱土。
產業精準到村,貧困村踏上小康之路
承德縣是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共有貧困村129個,南松村就是其中一個。山多地少沒資源,缺錢缺路缺項目。和其他貧困村一樣,南松村長期集體收入為零,始終在貧困線下掙扎。
“村委會窗戶壞了都沒錢修,更別提搞點民生項目了。”陳榮勝說,村里想發動百姓種大棚,沒錢;想安幾盞路燈照亮百姓回家路,沒錢;想雇個保潔員搞搞村里衛生,還是沒錢。
“要想貧困村徹底脫貧,讓村集體有穩定收入是重要保障。”縣委書記齊建文提出,村集體沒有收入,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就弱,村里民生事業也無從做起。
可像南松村這樣沒資源、沒基礎的村能發展什么產業?恰好此時全國光伏精準扶貧試點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2016年,國家、省、市相繼發布多項政策重點支持扶貧縣區開展“光伏扶貧”。承德縣經過調研發現,該縣屬于太陽能資源二類地區,霧霾天少,光照較強,輻射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可以利用貧困戶的庭院條件和村里的荒山荒坡建設光伏電站,為貧困村、貧困戶建立長久的增收渠道。
于是,該縣在政策頒布的第一時間,精細研讀、精準對接,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承德縣戶用光伏“陽光扶貧工程”推進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成功實施“萬戶陽光扶貧工程”。
南松村成了第一批受益的貧困村之一,在選址小梁子山后,縣政府出資47.792萬元,為該村建成80千伏電站一座。憑著這座電站,每年村集體能收入約十四萬元左右。
“這回我們可對脫貧致富奔小康有信心了。”陳榮勝高興地說。
項目精準到戶,特困群眾搭上產業脫貧快車
南松村村民王秀榮今年70多歲了,由于體弱多病,連地都種不了,只能靠吃低保維持生活。但老人沒有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想著有一天能像其他人一樣過上好日子。
承德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768戶,像王秀榮一樣的低保和五保貧困戶有20929戶,占貧困戶的66%。這些低保和五保貧困戶大多沒有勞動能力,不能通過發展產業實現穩定脫貧,屬于貧困戶中的貧困戶。根據精準脫貧政策,基本被列入政策兜底保障范圍。
“按照現有兜底保障標準,這批特困戶能脫貧,但無法與其他人同步進入小康,黨委、政府不能甩手不管。”齊建文在與扶貧部門座談時提出,穩定脫貧,發展產業是關鍵。
依托“萬戶陽光扶貧工程”,該縣從2016年開始,集中利用2至3年時間,投資10億元,完成安裝2萬戶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帶動全縣129個貧困村3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這些沒有勞動能力的特困戶,只要看好自家屋頂的光伏發電板不丟,就能坐在家里賺錢。
“啥也干不了,還能搞產業?”“光伏發電是啥,能賺錢嗎?”開始,不少貧困戶和王秀榮一樣顧慮重重。發展戶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主體是農民,關鍵在農戶,只有得到農戶認可,引導農戶積極參與,才是實現“從無到有、從零散到規模”的關鍵所在。
該縣組織駐村工作隊深入農戶摸底調查,通過發放“明白紙”等形式,解答戶用光伏發電扶持政策;廣泛征求鄉鎮、貧困戶意見,幫助貧困戶算好經濟賬,打消其思想顧慮,堅定發展信心;根據貧困戶實際制定具體方案,通過貧困戶申請、鄉鎮審查、部門把關、縣級審核的方式,確保項目優先用在無勞動能力、無經濟收入的貧困戶上。
資金精準到戶,特困群眾發展產業無憂
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的核心,是解決貧困戶資金投入問題。按照一戶5千瓦規模計算,每戶需投入資金3萬元。但大多數特困群眾不僅家無余財,還多有外債,有脫貧意愿、無投入能力。這筆錢,根本拿不出。
“政府補一點、信貸投一點、農戶籌一點。”該縣明確要求千方百計解決特困戶資金難題,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縣里給予每戶補貼1.2萬元。同時,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整合20類國家、省級政策性項目資金2億元,集中打捆使用,重點支持特困戶發展光伏發電產業。
利用“政銀企戶保”扶貧金融平臺擔保,合作銀行免收擔保費,免質押借給每戶貧困戶1.3萬元,并由政府全額貼息3年。
建檔立卡貧困戶自籌5000元,對于家庭無勞動力和收入來源,自籌資金確有困難的特困戶,經鄉、村兩級按照認定程序確認后,由政府協調增加貸款或全額貸款予以解決。
“我家一分錢沒出,都是政府和銀行出的,這‘發電器’建好了算誰的?”南松村唐慶功夫婦擔心自己忙活一陣子,最終“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面對這一擔憂,該縣在建設之初就確定產權,明確貧困戶、政府、銀行多方籌資建設的光伏發電系統,產權歸貧困戶個人所有,這就消除了貧困戶的后顧之憂。
效益精準到戶,特困群眾戶戶建起“小銀行”
在小梁子山南松村村級電站旁邊,還矗立著一片光伏發電板。“這是我們村37戶貧困戶的,”陳榮勝介紹說。由于自家屋頂限制,該村有37戶貧困戶無法安裝光伏發電板。為了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該村經過研究決定在村級電站旁的荒山上統一為貧困戶安裝光伏發電板。為了保證每個貧困戶的利益,該村還成立了南松光伏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所有分布式光伏,百姓利潤均占,避免因地形地勢造成的發電量高低不同。
在項目建設中,該縣把維護貧困戶利益貫穿始終,精打細算降成本。制定分布式光伏發電減免費用計劃,在符合國家政策基礎上,免收方案制訂、設計審查、電表安裝、并網驗收與調試等服務費用。通過公開招標,在65家報名企業中選擇5家中標企業,以每戶5千瓦發電量規模、2.98萬元的競標價進行實施,大大降低了投資成本。
在運營機制上,該縣組織簽訂了3個協議。施工企業、光伏貧困戶、縣光伏辦簽訂了施工協議,光伏貧困戶、合作銀行、“政銀企戶保”融資平臺簽訂了貸款協議,供電公司、光伏貧困戶、貸款銀行簽訂了并網結算協議。按照3個協議組織施工、結算,確保資金“零風險”運行。
該縣在收益結算上,通過一戶一卡、一周期一結算的方式,統一為貧困戶辦理銀行結算卡,按結算周期向貧困戶支付全額上網電量的政策補貼資金,確保資金到戶。通過測算,每戶安裝5千瓦光伏發電系統,按年光照時數1500小時計算,年發電量約為7500千瓦時,前3年年均收益8000元以上,3年后年收益為7000元左右,可持續收益15至20年。
“手續簡單方便,一分土地不占,坐在家里把錢賺,”王秀榮說。如今,他終于過上了想象中的好日子。
目前,承德縣已有3678戶申請,組件安裝2438戶,并網發電998戶,到2018年底“屋頂光伏”將達到3萬戶,全縣有意愿且符合安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安裝戶用光伏發電系統,真正實現“一戶一個發電廠”“一戶一個小銀行”。同時,22處300KW的村級地面光伏電站正在加快推進,不僅能夠助力脫貧攻堅,還將成為村集體收入的新來源,對村集體收入“空白村”具有重大意義。
產業精準到村,貧困村踏上小康之路
承德縣是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共有貧困村129個,南松村就是其中一個。山多地少沒資源,缺錢缺路缺項目。和其他貧困村一樣,南松村長期集體收入為零,始終在貧困線下掙扎。
“村委會窗戶壞了都沒錢修,更別提搞點民生項目了。”陳榮勝說,村里想發動百姓種大棚,沒錢;想安幾盞路燈照亮百姓回家路,沒錢;想雇個保潔員搞搞村里衛生,還是沒錢。
“要想貧困村徹底脫貧,讓村集體有穩定收入是重要保障。”縣委書記齊建文提出,村集體沒有收入,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就弱,村里民生事業也無從做起。
可像南松村這樣沒資源、沒基礎的村能發展什么產業?恰好此時全國光伏精準扶貧試點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2016年,國家、省、市相繼發布多項政策重點支持扶貧縣區開展“光伏扶貧”。承德縣經過調研發現,該縣屬于太陽能資源二類地區,霧霾天少,光照較強,輻射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可以利用貧困戶的庭院條件和村里的荒山荒坡建設光伏電站,為貧困村、貧困戶建立長久的增收渠道。
于是,該縣在政策頒布的第一時間,精細研讀、精準對接,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承德縣戶用光伏“陽光扶貧工程”推進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成功實施“萬戶陽光扶貧工程”。
南松村成了第一批受益的貧困村之一,在選址小梁子山后,縣政府出資47.792萬元,為該村建成80千伏電站一座。憑著這座電站,每年村集體能收入約十四萬元左右。
“這回我們可對脫貧致富奔小康有信心了。”陳榮勝高興地說。
項目精準到戶,特困群眾搭上產業脫貧快車
南松村村民王秀榮今年70多歲了,由于體弱多病,連地都種不了,只能靠吃低保維持生活。但老人沒有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想著有一天能像其他人一樣過上好日子。
承德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768戶,像王秀榮一樣的低保和五保貧困戶有20929戶,占貧困戶的66%。這些低保和五保貧困戶大多沒有勞動能力,不能通過發展產業實現穩定脫貧,屬于貧困戶中的貧困戶。根據精準脫貧政策,基本被列入政策兜底保障范圍。
“按照現有兜底保障標準,這批特困戶能脫貧,但無法與其他人同步進入小康,黨委、政府不能甩手不管。”齊建文在與扶貧部門座談時提出,穩定脫貧,發展產業是關鍵。
依托“萬戶陽光扶貧工程”,該縣從2016年開始,集中利用2至3年時間,投資10億元,完成安裝2萬戶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帶動全縣129個貧困村3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這些沒有勞動能力的特困戶,只要看好自家屋頂的光伏發電板不丟,就能坐在家里賺錢。
“啥也干不了,還能搞產業?”“光伏發電是啥,能賺錢嗎?”開始,不少貧困戶和王秀榮一樣顧慮重重。發展戶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主體是農民,關鍵在農戶,只有得到農戶認可,引導農戶積極參與,才是實現“從無到有、從零散到規模”的關鍵所在。
該縣組織駐村工作隊深入農戶摸底調查,通過發放“明白紙”等形式,解答戶用光伏發電扶持政策;廣泛征求鄉鎮、貧困戶意見,幫助貧困戶算好經濟賬,打消其思想顧慮,堅定發展信心;根據貧困戶實際制定具體方案,通過貧困戶申請、鄉鎮審查、部門把關、縣級審核的方式,確保項目優先用在無勞動能力、無經濟收入的貧困戶上。
資金精準到戶,特困群眾發展產業無憂
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的核心,是解決貧困戶資金投入問題。按照一戶5千瓦規模計算,每戶需投入資金3萬元。但大多數特困群眾不僅家無余財,還多有外債,有脫貧意愿、無投入能力。這筆錢,根本拿不出。
“政府補一點、信貸投一點、農戶籌一點。”該縣明確要求千方百計解決特困戶資金難題,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縣里給予每戶補貼1.2萬元。同時,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整合20類國家、省級政策性項目資金2億元,集中打捆使用,重點支持特困戶發展光伏發電產業。
利用“政銀企戶保”扶貧金融平臺擔保,合作銀行免收擔保費,免質押借給每戶貧困戶1.3萬元,并由政府全額貼息3年。
建檔立卡貧困戶自籌5000元,對于家庭無勞動力和收入來源,自籌資金確有困難的特困戶,經鄉、村兩級按照認定程序確認后,由政府協調增加貸款或全額貸款予以解決。
“我家一分錢沒出,都是政府和銀行出的,這‘發電器’建好了算誰的?”南松村唐慶功夫婦擔心自己忙活一陣子,最終“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面對這一擔憂,該縣在建設之初就確定產權,明確貧困戶、政府、銀行多方籌資建設的光伏發電系統,產權歸貧困戶個人所有,這就消除了貧困戶的后顧之憂。
效益精準到戶,特困群眾戶戶建起“小銀行”
在小梁子山南松村村級電站旁邊,還矗立著一片光伏發電板。“這是我們村37戶貧困戶的,”陳榮勝介紹說。由于自家屋頂限制,該村有37戶貧困戶無法安裝光伏發電板。為了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該村經過研究決定在村級電站旁的荒山上統一為貧困戶安裝光伏發電板。為了保證每個貧困戶的利益,該村還成立了南松光伏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所有分布式光伏,百姓利潤均占,避免因地形地勢造成的發電量高低不同。
在項目建設中,該縣把維護貧困戶利益貫穿始終,精打細算降成本。制定分布式光伏發電減免費用計劃,在符合國家政策基礎上,免收方案制訂、設計審查、電表安裝、并網驗收與調試等服務費用。通過公開招標,在65家報名企業中選擇5家中標企業,以每戶5千瓦發電量規模、2.98萬元的競標價進行實施,大大降低了投資成本。
在運營機制上,該縣組織簽訂了3個協議。施工企業、光伏貧困戶、縣光伏辦簽訂了施工協議,光伏貧困戶、合作銀行、“政銀企戶保”融資平臺簽訂了貸款協議,供電公司、光伏貧困戶、貸款銀行簽訂了并網結算協議。按照3個協議組織施工、結算,確保資金“零風險”運行。
該縣在收益結算上,通過一戶一卡、一周期一結算的方式,統一為貧困戶辦理銀行結算卡,按結算周期向貧困戶支付全額上網電量的政策補貼資金,確保資金到戶。通過測算,每戶安裝5千瓦光伏發電系統,按年光照時數1500小時計算,年發電量約為7500千瓦時,前3年年均收益8000元以上,3年后年收益為7000元左右,可持續收益15至20年。
“手續簡單方便,一分土地不占,坐在家里把錢賺,”王秀榮說。如今,他終于過上了想象中的好日子。
目前,承德縣已有3678戶申請,組件安裝2438戶,并網發電998戶,到2018年底“屋頂光伏”將達到3萬戶,全縣有意愿且符合安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安裝戶用光伏發電系統,真正實現“一戶一個發電廠”“一戶一個小銀行”。同時,22處300KW的村級地面光伏電站正在加快推進,不僅能夠助力脫貧攻堅,還將成為村集體收入的新來源,對村集體收入“空白村”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