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特約記者 陳其玨
“據我了解,目前中國準備上多晶硅項目的企業總產能高達3萬噸。這種光伏企業蜂擁而上現象的出現是否是好事還很難定論。”光伏專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王斯成日前在杭州舉行的“2007光伏組件產品國際論壇”上表達了對當前中國各地紛紛上馬光伏項目的情況表達了深深憂慮。
“盡管目前中國光伏原材料有95%來自進口,但實際上已有很多家企業已經或正準備上馬高純多晶硅。據我最近了解到的一個數字:中國準備上多晶硅項目的企業總產能高達3萬噸。此外,中國硅錠、硅片的生產能力也已達到每年5800噸,可以滿足幾百兆瓦太陽能電池的生產。”王斯成說。
在他看來,光伏行業是高風險、高收益的產業,僅開工就需要很多年,像樂山的新光硅業投資額高達15億,但成品到現在還沒出來。因此,像這樣一窩蜂進入這個產業可能潛伏著巨大的風險。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孟憲淦告訴記者,按照規劃,中國光伏需求量到2020年也只有1800兆瓦,而2006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已經到1600兆瓦,這意味著僅過去一年的產能就可以滿足未來十余年后的規劃目標。而去年全球太陽能電池實際裝機容量只有1420兆瓦。也就是說,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已可以滿足全世界的需求。
“太陽能電池年產能1600兆瓦―――這是非常可怕的。相比較中國目前10兆瓦的光伏市場容量,兩者太不成比例。這其中,除了幾家大企業外,很多小企業爭相上馬太陽能電池項目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王斯成警告說。
對此,UL亞太區工業產品部副總裁鐘正的觀點是:產能過剩有風險,但對光伏產業的發展也有好處。“如果做這行的企業多了,競爭就會更激烈。而為了贏得競爭,光伏企業就必須努力革新技術,降低成本,這反過來也有利于光伏產業的進步。”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王斯成則指出,出現上述落差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國內光伏市場太過狹小,而光伏市場狹小又是由于電網沒有接納光伏發電所致。
“去年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對可再生能源上網發電作了一些規定。這些規定非常合理,也很鼓舞人心,但頒布一年多來還沒有真正落實到光伏發電上。”據他介紹,中國《可再生能源法》中關于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內容基本是參照德國相關法律制定的,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電網公司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的上網電量;第二,上網電價的制定要讓開發商有利可圖;第三,較高的上網電價要全網分攤。
“但問題是,電網公司目前只接受風電和生物質發電,對光伏發電還沒有接受。畢竟,光伏發電太貴了,這是后者發展的一個障礙。如果相關法律和配套法規都能落實的話,這個市場也會一下子起來。”王斯成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