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凈化大氣、造福人類”為己任的科林環保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林環保”,002499.SZ),在上市臨近7年之時,放棄了最初的夢想。
8月16日,科林環保發布公告稱,以7.17億元出售其子公司科林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科林技術”)100%股權。最終,該資產被科林環保第二大股東宋七棣、吳如英夫婦以現金交易的方式收入囊中。
值得注意的是,宋七棣曾經為科林環保的實際控制人,而科林技術的袋式除塵業務曾是科林環保的核心資產。
8月24日,科林環保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回應稱,交易所得資金將用于公司發展光伏電站業務。并稱,早在2016年公司就全面布局光伏電站行業,而其也成為公司利潤的增長點。
被“拋棄”的主業
“科林技術最初的掛牌價格并非交易價格7.17億元,而是評估價7.97億元,但是由于掛牌之后無人問津,所以只能降價之后再出手,值得注意的是,最后接盤者還是自己人宋七棣。”一位券商分析師認為,科林環保剝離主業是趨勢所迫,因為隨著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行業競爭加劇,科林環保的袋式除塵業務的業績下滑明顯。
科林環保在財報中表示,公司的主營業務發展受到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傳統行業結構調整等影響,營業收入逐年下滑,2014年、2015年及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3.43、10.58%和9.87%,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分別為73.61萬元、-301.93萬元和-57.80萬元。
除了主營業務業績逐年下滑之外,科林環保曾被投資者認為主營業務太過單一,且對大客戶依賴性強。有投資者認為,在變化莫測的市場經濟中,客戶如果為了利益最大化,一旦發生變故,將對科林環保的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記者梳理發現,2011年科林環保除塵器實現營業收入約為3.76億元,占公司營業總收入的96.35%。
而彼時,科林環保僅有一家子公司——蘇州科林環境技術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科林”),其主要業務為生產銷售環保機械設備、新型建材、環保材料,承接環保工程,提供相關環保項目咨詢及相關售后服務,且主要從事配件銷售及相關技術服務。但在2015年6月17日,蘇州科林的股東由科林環保變更為無錫市天恒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也由宋七棣變更為馬駿。其營業范圍也變更成了金屬材料、日用品、汽車零部件銷售等。
到了2016年5月底,科林環保成立了科林技術,注冊資本金為3.5億元,經營范圍承接了蘇州科林此前的環保業務,主要包括環境保護技術開發,環保除塵設備生產銷售等。
如今,科林環保為了產業轉型,將核心的環保資產科林技術轉給曾經的“掌舵者”宋七棣。
科林環保稱,公司已經按照股權轉讓協議逐步推進,該事宜并且已經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待股東大會通過后就可實施。
“押寶”光伏業務
“在主營業務業績逐年下滑的情況下,轉型其他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這符合一般公司轉型的套路,但是將主業完全剝離,發展新的產業卻不多見。”一位私募投資者如是表示。
對此,科林環保半年報中稱,通過轉讓科林技術100%股權,公司剝離發展受限和經營業績較差的袋式除塵業務,公司在堅持大環保的整體戰略背景下,集中優勢發展光伏電站等新能源業務。
據了解,科林環保在2016年底就開始逐漸布局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主要從事光伏電站的開發、投資、建設和運營。從2016年底至今,科林環保自建、收購、增資了多個光伏行業的公司,累計投資數億元。
“即便被剝離的主營業務營收和利潤雙下滑,但是除塵業務在科林環保的營收比重還是比較大,徹底剝離,全面轉型光伏產業,一旦遭遇政策等風險,勢必會影響到公司的業績。”上述私募人士認為,科林環保轉型光伏究竟是對是錯,需要等到投資的那些項目投產并網之后,方可論成敗。
對此,科林環保在半年報的風險提示中稱,光伏發電相對于傳統的發電方式成本較高,現階段太陽能光伏行業仍然依賴政府扶持和補貼政策的支持維系運行和大規模推廣應用。因此,公司存在因各國對光伏行業扶持和補貼政策變化導致的市場風險。
除此之外,在國家光伏產業政策的推動和影響下,光伏組件等原料制造企業出于消化庫存、推動產業鏈一體化的目的,部分企業也瞄準下游光伏電站EPC業務,有向下游擴張之勢。
對被科林環保收購的集達電力來說,如果不能在項目獲取、電站設計施工、資金實力等方面進行提升,也會對其母公司的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在被收購之前,集達電力鮮有人知,業務量不多。收購之后,才與股東單位、項目分包商等合作企業簽署了《湖北鄂州華怡鄂城區澤林鎮50MWp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合作協議》《立馬產業園一期20MWp分布式光伏并網電站項目EPC總承包合同》等項目,項目總承包金額逾6億元。
“一般的光伏電站EPC業務,單個項目就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并且影響回報收益的因素較多,例如工程進度,是否及時并網等。所以說光伏電站EPC業務是一個投資風險比較大的行業。”一位光伏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光伏行業競爭不斷加劇,后來者要想分一杯羹,并非易事。
8月16日,科林環保發布公告稱,以7.17億元出售其子公司科林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科林技術”)100%股權。最終,該資產被科林環保第二大股東宋七棣、吳如英夫婦以現金交易的方式收入囊中。
值得注意的是,宋七棣曾經為科林環保的實際控制人,而科林技術的袋式除塵業務曾是科林環保的核心資產。
8月24日,科林環保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回應稱,交易所得資金將用于公司發展光伏電站業務。并稱,早在2016年公司就全面布局光伏電站行業,而其也成為公司利潤的增長點。
被“拋棄”的主業
“科林技術最初的掛牌價格并非交易價格7.17億元,而是評估價7.97億元,但是由于掛牌之后無人問津,所以只能降價之后再出手,值得注意的是,最后接盤者還是自己人宋七棣。”一位券商分析師認為,科林環保剝離主業是趨勢所迫,因為隨著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行業競爭加劇,科林環保的袋式除塵業務的業績下滑明顯。
科林環保在財報中表示,公司的主營業務發展受到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傳統行業結構調整等影響,營業收入逐年下滑,2014年、2015年及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3.43、10.58%和9.87%,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分別為73.61萬元、-301.93萬元和-57.80萬元。
除了主營業務業績逐年下滑之外,科林環保曾被投資者認為主營業務太過單一,且對大客戶依賴性強。有投資者認為,在變化莫測的市場經濟中,客戶如果為了利益最大化,一旦發生變故,將對科林環保的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記者梳理發現,2011年科林環保除塵器實現營業收入約為3.76億元,占公司營業總收入的96.35%。
而彼時,科林環保僅有一家子公司——蘇州科林環境技術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科林”),其主要業務為生產銷售環保機械設備、新型建材、環保材料,承接環保工程,提供相關環保項目咨詢及相關售后服務,且主要從事配件銷售及相關技術服務。但在2015年6月17日,蘇州科林的股東由科林環保變更為無錫市天恒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也由宋七棣變更為馬駿。其營業范圍也變更成了金屬材料、日用品、汽車零部件銷售等。
到了2016年5月底,科林環保成立了科林技術,注冊資本金為3.5億元,經營范圍承接了蘇州科林此前的環保業務,主要包括環境保護技術開發,環保除塵設備生產銷售等。
如今,科林環保為了產業轉型,將核心的環保資產科林技術轉給曾經的“掌舵者”宋七棣。
科林環保稱,公司已經按照股權轉讓協議逐步推進,該事宜并且已經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待股東大會通過后就可實施。
“押寶”光伏業務
“在主營業務業績逐年下滑的情況下,轉型其他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這符合一般公司轉型的套路,但是將主業完全剝離,發展新的產業卻不多見。”一位私募投資者如是表示。
對此,科林環保半年報中稱,通過轉讓科林技術100%股權,公司剝離發展受限和經營業績較差的袋式除塵業務,公司在堅持大環保的整體戰略背景下,集中優勢發展光伏電站等新能源業務。
據了解,科林環保在2016年底就開始逐漸布局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主要從事光伏電站的開發、投資、建設和運營。從2016年底至今,科林環保自建、收購、增資了多個光伏行業的公司,累計投資數億元。
“即便被剝離的主營業務營收和利潤雙下滑,但是除塵業務在科林環保的營收比重還是比較大,徹底剝離,全面轉型光伏產業,一旦遭遇政策等風險,勢必會影響到公司的業績。”上述私募人士認為,科林環保轉型光伏究竟是對是錯,需要等到投資的那些項目投產并網之后,方可論成敗。
對此,科林環保在半年報的風險提示中稱,光伏發電相對于傳統的發電方式成本較高,現階段太陽能光伏行業仍然依賴政府扶持和補貼政策的支持維系運行和大規模推廣應用。因此,公司存在因各國對光伏行業扶持和補貼政策變化導致的市場風險。
除此之外,在國家光伏產業政策的推動和影響下,光伏組件等原料制造企業出于消化庫存、推動產業鏈一體化的目的,部分企業也瞄準下游光伏電站EPC業務,有向下游擴張之勢。
對被科林環保收購的集達電力來說,如果不能在項目獲取、電站設計施工、資金實力等方面進行提升,也會對其母公司的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在被收購之前,集達電力鮮有人知,業務量不多。收購之后,才與股東單位、項目分包商等合作企業簽署了《湖北鄂州華怡鄂城區澤林鎮50MWp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合作協議》《立馬產業園一期20MWp分布式光伏并網電站項目EPC總承包合同》等項目,項目總承包金額逾6億元。
“一般的光伏電站EPC業務,單個項目就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并且影響回報收益的因素較多,例如工程進度,是否及時并網等。所以說光伏電站EPC業務是一個投資風險比較大的行業。”一位光伏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光伏行業競爭不斷加劇,后來者要想分一杯羹,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