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煤治理路徑:
清潔高效利用:主要抓好源頭控制,使用經過洗選加工的潔凈型煤;另一方面,通過對燃燒方式、過程控制、末端處理,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使之達到相關排放要求。
清潔能源替代:通過天然氣、電力以及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質、地熱等)的利用替代散燒煤。
減量:工業領域,主要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小散亂污關停并轉實現散煤減量;在民用采暖方面,可通過建筑保溫、節能等措施實現散煤減量。
“通過采取清潔高效利用、清潔能源替代以及減量等措施,2017年我國散煤消費可減少7000萬噸,2020年可減少2億噸以上。”在8月31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散煤綜合治理大會上,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等多部門組成的散煤治理調研專家組發布的《2017中國散煤治理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對我國散煤治理的目標做出了上述判斷。
全國散煤消費量約為7.5億噸
《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可估算的散煤消費量約為6.9億噸,其中三產用煤和工業小鍋爐、小窯爐的散煤消費量為不完全統計,所以2015年我國的散煤消費量約為7.5億噸。其中,工業小窯爐、民用散煤和工業小鍋爐三分天下:民用生活燃煤約 2.34億噸,小鍋爐燃煤約 2.2 億噸,工業小窯爐燃煤約 2.36 億噸,其它未完全統計的散煤約 0.6 億噸。
《報告》認為,工業小窯爐散煤治理應重點抓好落后產能淘汰。在對工業小窯爐燃煤貢獻較大的行業中,建筑衛生陶瓷的落后產能涉及企業200家左右,陶瓷磚產能30億立方米,衛生潔具1000萬件;而磚瓦行業的落后產能涉及企業約4.5萬家,占行業總量的92%;石灰行業則是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多采用小土窯、劣質煤、作坊式露天生產,落后產能約為5000萬噸。
而在民用散煤治理方面,《報告》建議重點抓好北方農村采暖清潔高效利用和替代。民用生活散煤的核心區域為廣大的農村地區,包括城中村和城郊村,占散煤總量的31.2%。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雷宇指出,民用采暖清潔化是減輕散煤污染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京津冀散煤燃燒對 PM2.5 的年均濃度貢獻率約為7.2-9.2μg/m3, 京津冀地區散煤消費總量超過4000萬噸,90%以上的散煤用于城市和農村生活采暖。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我國在用工業鍋爐為57.16萬臺,其中燃煤工業鍋爐為46萬臺,而其中小于35蒸噸的中小燃煤鍋爐占在用燃煤工業鍋爐總數的91.7%,10蒸噸及以下的燃煤小鍋爐占比46%。其中,農業生產領域的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普遍使用1蒸噸左右的燃煤小鍋爐。所以,《報告》建議應重點抓好10蒸噸以下的小鍋爐淘汰和盡快實施市場禁售等工作。
多重挑戰
為治理散煤污染,部分地區選擇的措施是推廣潔凈型煤。目前,民用潔凈型煤的生產主要集中于河北,消費主要集中于河北和山東。
據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清潔型煤與散煤治理分會常務副會長阮立軍介紹,由于民用潔凈型煤的需求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差異,因此生產企業普遍面臨夏季設備閑置、產品堆積,冬季供應能力不足、資金周轉周期長的問題。同時,還面臨企業生產成本高、依賴政府補貼、市場推廣難等問題。此外,劣質煤沖擊市場,“補貼后換煤返煤”現象在多地出現。
同時,與潔凈煤搭配使用的節能環保爐具的日子也不好過。數據顯示,全國采暖爐具市場容量約為1.86億臺,但其中的節能環保爐具用戶使用率僅為23%。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節能爐具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任彥波表示,在節能環保爐具的推廣中,過去的政府招標存在低價中標、地方保護主義、重數量輕質量、標書指標設計不科學等問題。而近年來,原本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爐具行業受政策影響越來越大,在“禁煤區”不斷擴大的趨勢下,行業面臨戰略調整。
據了解,以清潔能源替代散煤是散煤治理的長期目標。但是從煤改氣工程的進程看,根據環保部近期督查的結果,河南和河北的多個城市工程完成率低,甚至有些地區工程仍處于前期階段,尚未落地實施。
上述煤改氣的困境反映了清潔能源替代的“難言之隱”。記者了解到,清潔能源替代普遍存在供需的季節性矛盾,如只在冬季供暖使用,會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由于成本高、過度依賴補貼,一些地方存在財政壓力,補貼政策的時效和散煤治理的可持續性備受關注;此外,氣代散煤推廣中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管網投入大、利用率低等難題,氣源穩定供應和氣價高是主要瓶頸;而可再生能源供熱則面臨著供熱壟斷難題,沼氣利用的原料來源與收儲比較困難,其它生物質利用方面存在資源總量不確定、技術相對落后、商業模式單一、資源競爭嚴重、供應能力與產業規模不匹配等問題。
治理散煤體現社會公平
“散煤替代不是只盯著散燒煤替代,而是要著眼于農村革命、農業的現代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在會上表示。
對于散煤治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表示,與城市地區的能源發展水平相比,我國農村地區近年來的能源發展速度過于緩慢,在很多地區,散煤的使用方式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并沒有太大改變。而農民的收入相比當時已經翻了幾番,農村能源質量的提升與農民收入的增加不同步。“這里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國家的重視不夠。以電網為例,城市地區已多次增容改造,但是在部分農村地區,仍停留在上世紀水平。當前的散煤治理是實現農村能源革命的契機,國家要在政策和技術等方面對農村地區有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戴彥德認為,我國農民的收入呈現梯級分布,農民的收入水平不一樣,生活理念也不同,所以,在散煤治理的問題上,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做好層次設計,充分考慮百姓的經濟承受力。同時,我們也要強調節能。“提高能效是第一能源。我們應把散煤治理的各種措施按照提高的能效進行排序,然后再給它們相應的解決方案。”
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首席專家李景明則表示,散煤治理不僅僅是針對散煤的革命,同時也是要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增加清潔能源比例,讓農村居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能源供給和社會化服務。“因為城市居民使用大量燃氣,而且享受著國家在基礎設施上的一些補貼,不需要花很多的功夫,也不需要花很多的錢,就能享受到清潔能源,但目前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沒有享受到。”
清潔高效利用:主要抓好源頭控制,使用經過洗選加工的潔凈型煤;另一方面,通過對燃燒方式、過程控制、末端處理,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使之達到相關排放要求。
清潔能源替代:通過天然氣、電力以及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質、地熱等)的利用替代散燒煤。
減量:工業領域,主要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小散亂污關停并轉實現散煤減量;在民用采暖方面,可通過建筑保溫、節能等措施實現散煤減量。
“通過采取清潔高效利用、清潔能源替代以及減量等措施,2017年我國散煤消費可減少7000萬噸,2020年可減少2億噸以上。”在8月31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散煤綜合治理大會上,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等多部門組成的散煤治理調研專家組發布的《2017中國散煤治理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對我國散煤治理的目標做出了上述判斷。
全國散煤消費量約為7.5億噸
《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可估算的散煤消費量約為6.9億噸,其中三產用煤和工業小鍋爐、小窯爐的散煤消費量為不完全統計,所以2015年我國的散煤消費量約為7.5億噸。其中,工業小窯爐、民用散煤和工業小鍋爐三分天下:民用生活燃煤約 2.34億噸,小鍋爐燃煤約 2.2 億噸,工業小窯爐燃煤約 2.36 億噸,其它未完全統計的散煤約 0.6 億噸。
《報告》認為,工業小窯爐散煤治理應重點抓好落后產能淘汰。在對工業小窯爐燃煤貢獻較大的行業中,建筑衛生陶瓷的落后產能涉及企業200家左右,陶瓷磚產能30億立方米,衛生潔具1000萬件;而磚瓦行業的落后產能涉及企業約4.5萬家,占行業總量的92%;石灰行業則是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多采用小土窯、劣質煤、作坊式露天生產,落后產能約為5000萬噸。
而在民用散煤治理方面,《報告》建議重點抓好北方農村采暖清潔高效利用和替代。民用生活散煤的核心區域為廣大的農村地區,包括城中村和城郊村,占散煤總量的31.2%。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雷宇指出,民用采暖清潔化是減輕散煤污染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京津冀散煤燃燒對 PM2.5 的年均濃度貢獻率約為7.2-9.2μg/m3, 京津冀地區散煤消費總量超過4000萬噸,90%以上的散煤用于城市和農村生活采暖。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我國在用工業鍋爐為57.16萬臺,其中燃煤工業鍋爐為46萬臺,而其中小于35蒸噸的中小燃煤鍋爐占在用燃煤工業鍋爐總數的91.7%,10蒸噸及以下的燃煤小鍋爐占比46%。其中,農業生產領域的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普遍使用1蒸噸左右的燃煤小鍋爐。所以,《報告》建議應重點抓好10蒸噸以下的小鍋爐淘汰和盡快實施市場禁售等工作。
多重挑戰
為治理散煤污染,部分地區選擇的措施是推廣潔凈型煤。目前,民用潔凈型煤的生產主要集中于河北,消費主要集中于河北和山東。
據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清潔型煤與散煤治理分會常務副會長阮立軍介紹,由于民用潔凈型煤的需求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差異,因此生產企業普遍面臨夏季設備閑置、產品堆積,冬季供應能力不足、資金周轉周期長的問題。同時,還面臨企業生產成本高、依賴政府補貼、市場推廣難等問題。此外,劣質煤沖擊市場,“補貼后換煤返煤”現象在多地出現。
同時,與潔凈煤搭配使用的節能環保爐具的日子也不好過。數據顯示,全國采暖爐具市場容量約為1.86億臺,但其中的節能環保爐具用戶使用率僅為23%。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節能爐具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任彥波表示,在節能環保爐具的推廣中,過去的政府招標存在低價中標、地方保護主義、重數量輕質量、標書指標設計不科學等問題。而近年來,原本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爐具行業受政策影響越來越大,在“禁煤區”不斷擴大的趨勢下,行業面臨戰略調整。
據了解,以清潔能源替代散煤是散煤治理的長期目標。但是從煤改氣工程的進程看,根據環保部近期督查的結果,河南和河北的多個城市工程完成率低,甚至有些地區工程仍處于前期階段,尚未落地實施。
上述煤改氣的困境反映了清潔能源替代的“難言之隱”。記者了解到,清潔能源替代普遍存在供需的季節性矛盾,如只在冬季供暖使用,會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由于成本高、過度依賴補貼,一些地方存在財政壓力,補貼政策的時效和散煤治理的可持續性備受關注;此外,氣代散煤推廣中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管網投入大、利用率低等難題,氣源穩定供應和氣價高是主要瓶頸;而可再生能源供熱則面臨著供熱壟斷難題,沼氣利用的原料來源與收儲比較困難,其它生物質利用方面存在資源總量不確定、技術相對落后、商業模式單一、資源競爭嚴重、供應能力與產業規模不匹配等問題。
治理散煤體現社會公平
“散煤替代不是只盯著散燒煤替代,而是要著眼于農村革命、農業的現代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在會上表示。
對于散煤治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表示,與城市地區的能源發展水平相比,我國農村地區近年來的能源發展速度過于緩慢,在很多地區,散煤的使用方式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并沒有太大改變。而農民的收入相比當時已經翻了幾番,農村能源質量的提升與農民收入的增加不同步。“這里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國家的重視不夠。以電網為例,城市地區已多次增容改造,但是在部分農村地區,仍停留在上世紀水平。當前的散煤治理是實現農村能源革命的契機,國家要在政策和技術等方面對農村地區有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戴彥德認為,我國農民的收入呈現梯級分布,農民的收入水平不一樣,生活理念也不同,所以,在散煤治理的問題上,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做好層次設計,充分考慮百姓的經濟承受力。同時,我們也要強調節能。“提高能效是第一能源。我們應把散煤治理的各種措施按照提高的能效進行排序,然后再給它們相應的解決方案。”
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首席專家李景明則表示,散煤治理不僅僅是針對散煤的革命,同時也是要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增加清潔能源比例,讓農村居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能源供給和社會化服務。“因為城市居民使用大量燃氣,而且享受著國家在基礎設施上的一些補貼,不需要花很多的功夫,也不需要花很多的錢,就能享受到清潔能源,但目前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沒有享受到。”